9月,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踌躇满志地迈出了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规划着美好的职业前景,可是一些不法企业和非法中介也盯上了他们,利用大学生急于找工作的心理,在他们的求职路上设下了不少陷阱。 案例一:交了高额培训费 没得到高薪工作 今年3月,常山女大学生小王通过衢州某中介机构,应聘到福建去做高铁服务员,中介机构承诺薪酬将达到7000元。到了福建之后 ,小王被告知要先缴纳2万元的培训费,面对高薪岗位,她马上缴费参加了培训。培训完之后,小王确实如愿当上了高铁服务员。但是工作四个月后,小王发现实际拿到手的工资每个月只有3000元左右,远远达不到当初中介承诺的高薪。经过多方沟通无效之后,小王一气之下辞职回到了衢州,缴纳的培训费也打了水漂。 案例二:等出国务工通知等来一场空 今年6月份,家住衢州市区的大学生小李,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上海一家劳务输出公司招聘的消息,招的是出国务工人员,开出的薪酬不错,于是小李就在网上报了名。没过几天,对方公司打电话给小李,通知他去上海面试。 小李到上海之后,发现这家公司在一座高级写字楼内,各方面看起来都挺正规。面试官简单地问了几个问题,随后表示小李符合条件,被录用了,让他回家等通知准备出国。一切看起来都正规且有序,因此当面试官告诉小李还要缴纳500元体检费和600元的办证手续费时,小李根本不疑有他,高高兴兴地缴了费用,回家等通知。 可是一直到现在,小李也没有接到出国通知,再联系对方公司时,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专家支招:对收费项目要有所警觉 务必通过正规渠道求职 “一旦对方提出收费的要求,求职者就要提高警惕了。”针对各种求职陷阱,市人力社保局仲裁处处长陈连金说,就业陷阱往往是从收取费用开始的。一些不正规的公司或者中介机构,会向求职者收取各种费用,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上当,最终导致人财两空。《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收取财物。 在求职过程中,如果发现以下情况,可能就是就业陷阱。比如用人单位对其具体情况以及岗位情况描述甚少,岗位对学历、工作经验、英语及计算机水平等要求很低或没有要求,开出了比行业平均薪资高得多的工资等。 “大学生求职应聘时,最好通过当地的工会组织和人社部门,如果涉及中介机构就要多长个心眼,应聘成功后要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维护好双方的权益。”陈连金说,衢州人才网全年都有招聘信息通知,人社部门每年也会不定期举办招聘会,大家可以通过这些正规途径寻找合适的工作。 如果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遭遇欺诈,可向当地人力社保局投诉、举报,或者求助公安部门。
衢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