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是一年当中最热的天气。最近,听说江浙沪已经改名了:
经过高温脱水作用,江浙沪已经变成了工折户和灴烲炉。再这么反应下去,过两天可能要变成二斤尸了。
今日,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黄色预警:预计7月29日,四川盆地东部、江汉东南部、江淮南部、江南等地的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7~39℃,局地可超过40℃。
可以说是相当令人绝望了。
在杭州,7月以来高温已持续近半月,本周气温更是超过40℃。为此,部分地铁站专门开辟纳凉区,供纳凉族消暑。
据悉,杭州地铁今年在1号线乔司站、乔司南站、翁梅站,2号线钱江世纪城站、飞虹路站、潘水站共6个站点都专门开辟了纳凉区。这些纳凉者大部分为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没有空调。
杭州地铁管理人员吴艇说:“这些站点位于杭城外围,周边主要人群是外来务工人员与小候鸟,他们的纳凉时间基本从上午到晚上。”各站纳凉区中,人数多者如乔司和乔司南等站,每天要接待200多位纳凉人,其他站人数至少也有100人以上。
这一人性化的举动也引来人民日报点赞:
不过,乍一看这样的场景,还是让人略感不适:这样横七竖八地躺在公共场合,似有不雅之嫌。
在同样高温不下的长沙,网友@我是一个乖乖的小橙子 就指责市民在地铁站吹空调影响形象,没想到引来众多网友围攻。
多数网友称,开放公共空调才是城市良心,应该给@长沙地铁 点赞。
不过,对于究竟能不能在地铁站纳凉,网友还是表达了不同观点——
赞成派:
一部分网友认为,只要文明纳凉,不影响行人通行、不乱丢垃圾,就可以接受。
反对派:
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一群老老少少在地铁里席地而卧,始终还是让人不太舒服。
不过,不少杭州当地网友表示,纳凉场地秩序井然,而且公共资源合理利用,何乐而不为?
其实,自从杭州开通地铁之后,纳凉就一直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几年前甚至一度闹出关空调驱赶纳凉群众的新闻:
2013年7月12日,杭州城北乔司区域停电10多个小时,附近上千居民纷纷进入杭州地铁1号线乔司站、乔司南站、翁梅站纳凉,交通拥堵,地铁在劝离无效后采取关闭空调措施引发争议;几天之后的7月25日,又是乔司站,近700名纳凉市民再次造成交通拥堵,致使地铁方面立即采取春运时期客运管制预案。
而从媒体报道来看,市民对此也远没有现在这样宽容:
经历几年的摸索,可以看出地铁和民众之间已经变得越来越有默契。
事实上,地铁纳凉族这一群体在很多城市都存在,甚至催生了一个专有名词:
而不少城市也面临类似困扰:地铁该不该接纳纳凉市民?这到底是人文关怀还是市容破坏?引发众多争议。
日前,西安接连出现两名外来务工人员高温猝死的悲剧。
7月20日中午,45岁的何贵平倒在距出租屋数百米外一个高档小区车库门口,抢救无效死亡;7月21日凌晨,另一位40多岁的杨姓农民工在出租屋二楼台阶上晕倒,送医后经抢救仍不幸身亡。这两名务工人员都住在同一城中村——城南杜城村。据《澎湃新闻》报道,该城中村居住着上千散工,面对高温每日觅活,回到家用不起空调。而且因为没有固定工作单位,用工单位也不会与临工签订任何用工合同,很多人一直没领到过高温补贴。
很多城市在盛夏之际,会免费开放防空洞等传统纳凉场所。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以居住地为半径的活动区域内,包括银行、药店、超市等软硬件都十分不错的理想纳凉地,很大程度上对纳凉一族的态度是“软抵制”,这也导致了“门好进,脸难看”的尴尬。
而不可否认的是,地铁、银行等公共机构和单位有其专属功能,如果蹭凉人群蜂拥而入,不加管理和引导,也会增加安全隐患,影响正常运行。
为市民辟一处清凉之所,这是城市文明必然的标志。我们还需努力的是,如何让人们更体面地共享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