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8|回复: 1

[新闻] 【城市经济】杭州,用什么在吸引海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4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钱江晚报】
杭州正成为新的造梦之城,去年人才净流入高达8.9%,排名全国第一
他们为什么放弃国外高薪、大房、安逸的生活,而选择回国重新开始
杭州,用什么在吸引海归
本报记者 詹丽华

余泉说,现在看起来,她回国的目的基本都达到了。
(被访者供图)


  最近公布的一组全国人才流动的大数据显示,2016年,杭州人才净流入高达8.9%,在全国范围遥遥领先,排名第一,超过北上广。

  杭州吸引的还不仅仅是国内人才。去年底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曾发布过一份《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趋势调查报告》,对平台上100多万名中国大陆归国就业留学生的公开信息进行深度数据发掘后发现,近5年来我国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人数正在逐年增加。杭州、成都、南京等城市的海归就业人员占比也不断上升。其中,杭州更是近5年来对海归吸引力上升最快的城市之一,无论是从绝对人数和增长速度上均在非一线城市里排名第一。

  他们为什么回国,为什么选择杭州?钱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回国不仅仅是新的工作选择,而是一个人生的选择:高薪、大房、安逸的生活,当选择回国,我追求的就不是这些了……

梦想、面包、无限的可能

  “2012年我回国面试时,这股风潮还没那么明显,完全凭感觉。”盛子夏在给中国留美学生做内部分享的时候讲起他第一次见到当时阿里巴巴面试官胡晓明(现任阿里云总裁。记者注)时的情景,脸上横七竖八地贴着五块创可贴,说都是玩滑板摔的,接着跟打了鸡血似的开始跟他聊梦想、金融、数据、信用、未来、世界……从2000年复旦毕业后出国留学,辗转新加坡、美国,其时盛子夏已经离开中国12年,而这位“破碎”的面试官跟他印象中的面试官都那么不一样。“杭州面试结束后,我立马飞回美国,辞职、卖房、卖车,回国。”

  一开始,并不适应。在蚂蚁金服的工作节奏和方式与他原本在Discovered Card完全不同。“无论是总监还是普通员工,干起活来都跟CEO似的。”他形容自己,“每天身体累得跟狗一样,但心是愉悦的。”

  对像盛子夏这样在美国留学后又留美工作的年轻人来说,中国这块熟悉的土地,现在已经能够提供梦想、面包、无限的可能,全新的速度与高度,以及在美国一年也见不上几次的家人。“为什么不回来追逐这个中国梦呢?”

这是我们的选择,不见得对别人也适用

  盛子夏无意中赶上了一波洄游潮。这波始于2013年,以互联网IT精英为主的回国潮开启于中国移动互联网及创业井喷初中期,以BATM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公司的业务场景以及用户数量不仅开始遍布全球,且创下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

  1998年,余泉坐上飞往美国的航班,十几年后,辞掉工作选择回国的她就引用了王小波的话——“这是我们的选择,不见得对别人也适用。”

  “在美国的时候,我常常在想,等我七八十岁,回忆往昔,(现在过的)是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她的答案是否定的。

  对余泉来说,促使她回国的不是一条条反复权衡的理由,也不仅仅是新的工作选择,而是一个人生的选择。“高薪、大房、安逸的生活,当选择回国,我追求的就不是这些了。”

  除了“梦想”,似乎没有更符合逻辑的答案。后来,她进了阿里巴巴。

客居他乡的人,终于落地了

  阿里巴巴内部有一个叫“大圣归来”的钉钉群,成员都是海归,余泉是其中之一,李才伟也是。

  20年前,李才伟是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硕士,当年30人的班级有25人赴美留学,他是其中之一。这个理工科学霸1997年出国,以为自己不会回来了。但从2010年起,当时就职于PayPal的他开始频频被中国企业委托的猎头公司试探跳槽意愿。3年后,他终于决定回国。最让他困扰的不是工作机会的选择,而是家庭的支持:妻子支持他回国,女儿却反对。他不得不在杭州暂时独居,靠电话和视频聊慰思念。

  余泉纠结的时间比较短。“最开始回来的时候也是一个人,想先适应看看,实在不行再回去美国。”结果回国没两个月,她就把全家都动员回来了,“实在太想女儿了,跟老公一商量索性都回来。”

  思念并不是唯一的理由。余泉说,女儿在美国出生,虽然是100%中国血统,却接受美国教育长大,在此之前她接触中国文化的机会除了每年一次回国探亲就是每周两小时的中文课。“有一天,她跟我说,妈妈你是中国人,我是美国人。才5岁的小毛头,不知道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件事,在余泉心里一直过不去。“我想让她在中国真正生活一段时间,这根儿不能断掉。”

  回国不到半年,女儿的中文已经说得很溜,最近余泉在考虑给她转学,从国际学校转到一般的学校。“现在看起来,我回国的目的基本都达到了,工作是痛并快乐着,端午、中秋、春节等等传统节日都能跟父母家人一起过,女儿也不再拒绝传统文化。回国,我不后悔。”

  多年前,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在解释自己为什么回国时说:“那时候在国内遇到的任何人,我觉得他们都活得那么理直气壮,哪怕他们是在跟人吵架。”而在国外总给他一种疲弱无力感,“我相信这是长期客居他乡给人造成的外在精神缺憾。”

  没有在国外生活、工作过的人大概很难理解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缺憾感。曾经在美国生活了14年的丁国祥这样形容重新回到祖国的感觉:“很踏实,飘着的人终于落地了。”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适应回国的生活

  去了又回,来了又走。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并不是每一个回国的人都能重新适应已经阔别多年的祖国。

  “不能说适应得很好,毕竟国内外生活环境上的差别还是比较大。”徐贻芳回国后到了芝麻信用,他丈夫是法裔加拿大人,“他特别理解不了,为什么排队的时候,后面人恨不得贴在你身上,老问我这是为什么。其实这部分感受我跟他是一样的,只不过,对我来说,现在工作比较重要,相对的其他细枝末节就不那么重要了。”她也承认,如果丈夫完全适应不了国内生活,强烈要求回美国,她将不得不重新考虑未来。

  要不要走?过年前,Richard一家曾专门为此开了一场家庭会议。“回国是因为老同学的邀请,就回来了。原本我对回国后的工作强度是有思想准备的,但没想到会忙成这样,一天在公司的时间基本超过15个小时,也很难有完整的假期。我有时也在想,为了我一个人,要整个家庭做出牺牲,是不是值得。”

  Richard所在的这家创业公司,海归不多。“虽说老板是老同学,但有些话反而说不出口,时间长了彼此多少有些尴尬。”他说,他找老板兼老同学长谈了一次,彼此妥协的结果是,“再试半年。”

  徐贻芳的朋友里,已经有人重新登上了去美国的航班,亦如当年,不同的是,这一次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再回来。“不是他们不爱国,而是久居国外,他们已经很难再适应国内的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17-2-14 1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钱江晚报


海归们有怎样的小目标,现实生活中又遇到哪些纠结
对话海归:我到杭州这一年
本报记者 詹丽华


徐贻芳坦言回国的她在不少方面都有些纠结。
(受访者供图)
2012年,海归人数相当于之前29年的总和。

徐贻芳坦言回国的她在不少方面都有些纠结。
(受访者供图)

2012年,海归人数相当于之前29年的总和。
截至2014年,中国留学回国累计总人数达180.96万,占出国留学累计总人数的51.4%。这是归国人数首度超出留在国外人数。
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404.21万人,其中221.86万人选择回国。

  杭州正在成为一个新的造梦之城,作为这波归国潮中的一员,记者面对面专访了徐贻芳。

  2002年,她进入西北大学上商学院,2004年毕业后进入Capital One(美国第一资本投资国际集团。记者注)。在国外工作11年之后,她选择回国,现任芝麻信用行业分析总监。

  面前的徐贻芳,一头齐耳短发,穿着柔软的针织衫,语速有点快,但语气并不强硬,一点也没有美剧里精明能干的职场精英范儿。面对记者,徐贻芳并不是一个自带话题又充满故事性的采访对象。但听她娓娓道来,你或许多少能体会,为什么那么多已经在国外职场站稳了一席之地的精英们会回国,愿意在已不青春的年纪,冒一次青春的险。

  下决心

  愿意尝试新事物的态度

  国内要比国外更大胆

  记者(以下简称“记”):国外工作11年,在一切都在走向稳定的时候,你为什么选择回国?

  徐贻芳(以下简称“徐”):你的问题就是我的答案,因为太稳定了。Capital One在美国东岸,相当于银行业的西点军校,跳槽的机会很多。这几年我的朋友当中(跳槽)去其他银行的不少,回国的也多,还有自己创业的。

  还有一件事情非常触动我。有一家大型银行(加拿大排名前三的银行)希望对目前比较传统的经营方式做一些改变,我们就在整个零售渠道和结构上做了一个很大的策略上的调整,这个项目当时是我负责操作。项目做好后,他们想雇佣一个VP级的管理人员,我就去面试了。就在基本谈妥的时候他们说了一句话,“我们没有那么激进”,他们的整个战略和文化上都非常的保守。这之后我才真正认识到,在美国,Capital One是一家数据驱动走在前面的公司,要去看其他银行的运作,可能都达不到那个状态。

  记:那次“夭折”的跳槽经历促使你决心回国?

  徐:那时候我就开始看有没有合适的机会,哪里比较合适?看了一些美国西岸的职位,同时也看了一些国内的公司,在反复权衡当中。后来想,反正也要动了嘛,干脆动次大的。国内的话,从愿意尝试新事物的态度上来看,尤其是在金融行业,比美国(公司)的步伐迈得还更快。

  来杭州

  全家有共识

  会在杭州待上几年

  记:这么干脆,一下子从华盛顿跳到杭州了?

  徐:也没那么干脆。一开始我是一个人回来的,因为我女儿才5岁多嘛,在上幼儿园,我老公在美国还有工作,都不是说走就能走的。其实这个过程中我还是抱着想(回国)来试试看的心态。

  记:说服你老公放弃美国的工作跟你来中国有难度吗?

  徐:有啊,太纠结了!因为他工作的领域比较窄,而且又是偏创作型的,况且他还不会讲中文。如果放弃原工作,从经济上来说损失也比较大。也有争吵,很多时候。(笑)一开始,他每隔一段时间就要来看我,大概待10天左右,然后我们晚饭后在小花园散步的时候就会讨论,很激烈地讨论。

  记:你在国内的家人认同你回国的决定吗?

  徐:他们反而不太支持我回国。我父母就说,女孩子不应该这么辛苦,安安稳稳最好。

  记:你做自己觉得对的事情。

  徐:对我们三个人的小家庭来说也是一种经历吧,我们达成了共识,肯定会在这儿待上几年再说。

  新生活

  想把小红旗

  插遍杭州每一座山峰

  记:之前回国的朋友没有跟你传递这些信息吗?

  徐:说了需要花一段时间去适应,我也问过为什么,因为我们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以后出国的,对国内生活环境应该很熟悉才对,结果确实是花了一点时间重新适应。

  我之前习惯的工作节奏是,每天5点多下班,回家照顾孩子,然后晚上8点多孩子睡了,再打开电脑工作两三个小时。大家觉得国外工作时间短,其实从时长来说也不短,但我会有一点时间可以留给家人。现在反而我需要花更多时间跟团队成员在一起,一起吃吃饭、喝喝咖啡,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特别是刚入职的时候。国内的工作交际很多时候是先谈感情再谈工作的,国外会更直接一些。

  记:你怎么来处理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平衡?

  徐:如果我说用阿姨来平衡会不会不太好啊?

  记:这很现实。很多时候不得不这么处理,才能挤出一点空来。

  徐:对啊。幸好我老公还比较体谅。只要不工作,我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跟家人在一起。杭州自然环境还不错啊,我们周末都会去爬爬山,带上一天的干粮,野餐。我们定了一个家庭计划,要去弄一张大杭州地图,然后去过哪座山峰就贴一面小红旗。北高峰、南高峰、万松书院……我们都已经去过了。

  小目标

  同行会羡慕我

  因为我们或许正在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

  记:会有外国人向你咨询中国的工作情况吗?

  徐:他们会好奇我们在做什么样的项目,什么类型的产品,我们会有一些工作内容上的交流,但具体的工作机会上交流不多。

  他们也会羡慕我,因为我现在的工作会有很多独创性的内容,有得天独厚的数据资源,我们甚至是在引领一个行业的发展。

  在美国也好,在欧洲也好,对金融公司所从事的领域限定非常非常的多。

  比如我们2011年的时候就想改变传统银行刻板的服务模式,比如布置得像咖啡馆一样,能一边喝咖啡一边谈投资。结果还没开始就被叫停了,监管部门的理由是,作为金融公司你不能提供餐饮服务,咖啡是白给的都不行。

  记:从现阶段来讲,你觉得当初回国所想要达到的目标实现了吗?

  徐:一半一半吧。因为当时回来就是觉得国内企业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接受新挑战,但工作方式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我自己也在不断调整。

  至于目标,现在还在努力过程中。另外一个感触比较深的是,我现在做的工作很多时候还需要跟周围的同事、朋友“传道布业”,去宣讲数据驱动金融的理念。这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

  记:如果有年轻人向你咨询是否回国工作,你会给什么样的建议?

  徐:我会建议他们想清楚回国的目的是什么,只有把目的想得非常清楚,你的决定才不容易被动摇。我碰到过一些,在国外工作了很长时间的朋友,觉得回国薪水更高、工作比较容易,但如果抱着这样想法的话,我不建议回国,因为你的投入产出是不成正比的。没有一个地方是赚钱比较容易的,国内也不会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20 19:40 , Processed in 0.26668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