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30|回复: 3

[新闻] 【杭州日报·城纪】杭州隐秘地图之:烟雨横塘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杭州隐秘地图之:烟雨横塘村

2016-12-16  



自1998年起,杭州开始启动撤村建居和城中村改造工作,通过大项目带动并实现“大拆迁、大建设”。到今年年中,全市246个撤村建居试点村中有158个村已实施或完成改造,成了城中村。城中村怎么蝶变?如何保留历史风貌?这些都值得关注。横塘曾是杭州东郊一个值得称道的古村落,一个被历史的烟雨所裹挟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城中村。

横塘这地名各地都有,如苏州西南十里外的横塘还很有名,那里有唐伯虎故居、横塘桥、横塘古渡等,为著名风景旅游胜地。 “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古诗词中的横塘给人带来美的享受。也许有人会问,杭州附近有横塘吗?答案是肯定的,在笕桥。南宋时,史籍就有关于笕桥横塘的记载,清乾隆《杭州府志》更是把横塘比作“小金陵(南京)”。这个小金陵当然没有苏州横塘那样的知名度,但也不可小看。笕桥横塘一直被历史的烟雨遮盖着,如果去那里走走,田头地脚与当地老农聊聊,说不定你会感叹:想不到笕桥横塘老底子有介多轶闻趣事!

1 杨家桥畔胡府及其他

笕桥横塘(以下简称横塘)由横塘、三合、朱云、茶花四个自然村落组成。横塘自然村从笕桥老街北端往西面去,不到一里路,穿过铁路隧道即是。那里有条南北流向的横塘港(即河),河边一座福济寺,两岸民居密密麻麻。横塘港西原先有条横塘老街,街路一色青石板,沿街是遮阳挡雨的走马廊,店面一家紧挨一家,从南往北有多座小桥,依次为沈家桥、里仁桥、金龙桥、杨家桥……

上世纪80年代初,横塘村搞分田到户,有人在杨家桥东挖出两条地界石,石碑正面凿有“胡府界”三字,背面为 “惇叙堂”,村干部明白这里原是胡家道地,随即通知住在里仁桥西的胡志林把石碑取走。里仁桥到杨家桥不到200米,附近住着20户胡姓人家,他们的祖上即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尚书胡世宁。胡志林说,村里一直以来称胡世宁为胡老爷。新中国成立初,胡家人还享受特殊待遇,像村里分鱼,因他是胡家人,就能分两份。他太公太婆讲过,胡府很大,从里仁桥起,向北经金龙桥,一直到杨家桥边胡永升家附近,房子不知有几进。中庭柱要两人合抱,四周一圈走马楼。大门前有下马石,大院正中是竖旗杆的地方,旗杆石新中国初期还在。胡府里有前后两花园,前花园里有一个戏台,胡老爷在这里接待一般官员和客人;后花园里有两个戏台,一个“胡家大池塘”,这是胡老爷议事和接待大官的地方。可惜后来战乱,胡府被烧个精光。

胡世宁读书刻苦用功,当年督学使在他的试卷上批“草里灵芝,鸟中凤凰”八字。他初次为官就不畏强暴,即便是皇亲国戚也照样依法惩治,堪称“杭铁头”。后来在江西做官时,又冒死上奏正德皇帝,指出朱宸濠(朱元璋玄孙)有谋反迹象,要朝廷早作准备。朱宸濠岂是好惹的,胡世宁为此坐牢并差点丧命。四年后,朱宸濠起兵谋反被诛,胡世宁方才平反昭雪。从那时起,胡世宁先后担任各种要职,他的官职应说是用命换来的。胡世宁读书时就体质很差,后又因庸医误诊,造成“痰火奇症”(症状颇似哮喘的肺疾),这病从此就一直纠缠不休。1530年胡世宁实在撑不住了,嘉靖帝才放他归老。胡世宁退休后住胡府的时间很短,据《胡端敏奏议》记载,隔年“八月十二日启母柩还乡(横塘)……卧小舟迎之(病重不支),哀痛几绝”, 九月,胡世宁病逝。

一代忠臣胡世宁先葬黄鹤山麓,后葬杨家桥东,墓地前有石桌、石凳等。50年代初,胡志松、胡志林前去清理坟墓,发现里面有一顶官帽和零星杂物,帽子一碰就碎,当时就拿了几颗珠子回来。祠堂港边有胡家祠堂,祠堂前的石上方有御赐“忠鲠”二字,可惜1956年夏牌坊被台风吹倒,后来牌坊石头大多被用来筑金龙桥边的机埠了。胡家祠堂“祠基宽敞”,房子有好几进,前厅上题“胡家宗堂”四字……胡家祠堂,包括胡府均毁于白莲教。雍正十年(1732)重建,后又毁于太平军。今天,横塘港边还横卧着凿有花纹的牌坊石。

2 汪沆与瘦西湖

康熙五十三年(1714)某日,23岁的厉鹗出艮山门,沿三弯九曲的走马塘(今机场路)前行,沿途看去,田水在潺潺流淌,棕榈叶覆盖着深井……厉鹗一边感受着东郊的自然风光,一边向拨开篱笆看他的小孩子打趣,内心充满喜悦之情。那日,他是受聘到横塘汪舍亭家,教授汪家的两个孩子汪浦、汪沆。汪舍亭为安徽歙县槐塘人,明初迁杭,他经常在金华、歙县一带讲经史,两个孩子没人管。在汪家,厉鹗的饮食居住都得到很好的照顾,包括25岁娶蒋氏,也在汪家。初为人师的厉鹗心存感激,把一颗心都放在教学上了。汪家的书房叫“听雨楼”,是厉鹗给取的名,由金农书额。厉鹗每天在听雨楼“命二子昕(天微亮)而起诵习,至鼓一中,始命僮召之寝。无故不令适市……”汪浦、汪沆学业大进,“先后列博士弟子员”。汪沆著有《槐堂诗文集》等大量作品,曾与吴廷华主修《天津府志》和《天津县志》。后来和厉鹗一样,成为杭州名士,与杭世骏等并称“松里五子”。

厉鹗曾随扬州诗人畅游扬州红桥,留下一组流传极广的《湘月》词作。几年后,汪沆慕恩师雅事,扁舟载酒,沿老师去过的红桥、法海寺、芦湾而行。当时游的那个湖叫“保障湖”,湖名平平淡淡,毫无文采可言。汪沆划着桨,突然来了灵感,随即吟咏:“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虹桥即红桥,在汪沆眼里,保障湖和杭州的西湖一样秀美,只是稍稍瘦了点儿罢了。由于该诗以此喻彼极为贴切,有点石成金的效果,“瘦西湖”之名马上传扬开来,从此取代保障湖,成为扬州一景,后来几乎成了扬州的代名词。

汪沆日后经常邀请厉鹗及其他文友前来听雨楼吟诗作画,为此还编写了一本《听雨楼集》,可见他对那间听雨楼的钟爱。诗中有不少回忆听雨楼里聆听恩师教诲的场景:“我年才总角,读书在横塘……”汪沆一直念念不忘。厉鹗死前一日对汪沆说:“予平生不谐于俗,所为诗文亦不谐于俗……子知我者也,他日曷为我序而存之。”厉鹗将最后一点心事托付,汪沆“泣而受命”。多年后,一本经汪沆整理、作序的《樊榭山房集》八卷面世。汪沆是厉鹗的得意门生,更是他的知己。

3 沈氏南园

元末,杭州城东一带兵荒马乱,老百姓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胡世宁的五世祖胡璞庵,从彭埠来到横塘沈氏大户人家做入赘女婿。胡璞庵的妻子叫沈妙善,她“知书,勤内助,严训子女,为一乡首富”胡家凭借沈家在横塘站稳脚跟。

横塘村南有座沈家桥。桥下那条河叫沈家港。沿河一带多为沈姓人家。横塘沈氏远的不说,至少从明代起,就一直在横塘村绵延。现今万事利集团老总沈爱琴也住村南,她家世居横塘,其五世祖为沈有定、沈有文。祖上“在清末民初盛极一时,是横塘数一数二的蚕桑世家,沈家有自己的桑园、蚕房和织机……”(郑继文《浙商沈爱琴传奇》)

清顺治甲午年(1655)某日,杭州“西泠十子”之一的孙宇台在褚里(位于今下城新华路)教书,不久,一个名叫沈承爵的人从笕桥横塘前来拜谒。他从包里掏出一叠诗卷,卷首题名《南园集》,沈承爵说是他的父亲拜托孙先生代为写序,孙宇台欣然应允。沈承爵的父亲沈文焱,字羽经,为明末仁和诸生,在横塘也算是个头面人物了。由于家境富有,沈文焱闲来就写写诗,会会友,日子过得极为舒泰。他曾去孙宇台处数次,两人促膝交谈,“谈未尝不心醉”。孙宇台同样也数次前去横塘拜访沈文焱。沈家“门庭朴簌,有古贤之遗风,堂有丛桂,可荫数亩……亦幽居之至胜者矣”。沈文焱不仅称园子为南园,连书房、书稿也统以南园命名。

如今沈家桥还在,只是改为公路桥了,但桥下的沈家港千年不变,依旧碧波粼粼。横塘历史上出了三位能诗善文的高僧,其中两位姓沈,就居住在这附近。一位是清顺治年间彭埠福善院住持金松法师,俗姓沈,名心宏,“廉德乡横塘人”,以“兼通外典,能文诗”著称。另一位据清城东文人张尔嘉《艮山地理书》记载:“……折而北为应家桥(在横塘南),桥北系云栖莲池大师故居……”莲池大师是明代人,俗姓沈,名袾宏。被尊为中国净土宗第八代祖师,有《莲池大师全集》传世。当地有一则趣闻流传:某日,出家后的莲池与汤氏(莲池妻)约好回老家看她,汤氏没一句话,只是将烧红的炭火堆在门槛外。赤着双脚,一顶笠帽挂在脑后的莲池来了,他刚想进门,突然感到脚下很烫,问地上为何这么热?汤氏答道:“既然是孽(笕桥土语“热”和“孽”音同)地,最好别进来……”

4 五良与项麒

五良为古地名,据当地老人说,位于福济寺后。这地名如今一般人是不知道了,唯一能勾起回忆的,是五良流传下来的琅琅读书声。

横塘读书人很多,其中一位叫项麒。在众人印象里,项麒是历史上有名的清官,明成化初授刑部南京员外郎。他和胡世宁一样,居住在忠清里(位于今下城新华路)。而据《横塘钟氏谱》和翟灏《艮山杂志》记载,项麒幼年住在横塘。《横塘钟氏谱》说钟氏“世居横塘五良”, 钟氏祖孙几代都写诗文,其中一个与项麒有血缘关系的人叫钟慎。钟慎的书房取名“听雨轩”,所著诗集为《听雨集》。他的三个儿子也都有著述传世。据《艮山杂志》载,项麒的父亲叫项俊,项俊娶钟慎女为妻。清乾隆《杭州府志》说项麒是钟慎的外孙,项麒跟父亲项俊在横塘生活,曾将横塘释德祥(释德祥与钟慎为伯侄关系)的《桐屿集》和其外公钟慎的《听雨集》二集合而刻印,取名《五良诗集》。项麒本人也著有《爱日斋稿》。《横塘钟氏谱》里有项麒《题春雨堂卷》:“伊昔荫桑梓,菽水欢相娱……”项麒对横塘老家感情笃厚。

一个小小的横塘村,为何会出胡世宁、项麒、汪沆、沈袾宏、沈心宏等这些历史名人?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本土文化的传承,他们耕读传家,蔚然成风。该村里有“息耘轩”、“桐屿庵”、“南园”、“听雨轩”、“旧雨轩”、“春雨堂”、“友兰斋”、“爱日斋”、“小眠斋” 、“耕乐轩”、“横溪书舍”、“蕉阴书屋”、“古香书屋”等众多书房,读书风气极为浓郁。二是外来文人的加入与交往,如全斯立、陈士宁、陈雍等,他们原住杭州下城七宝巷,后因元末战乱来到横塘一带隐居,带来高层次的文化,无疑在起着引导的作用。

5 横塘塔、福济寺与祥公

横塘祠堂港边,曾矗立一座横塘塔。元末明初,当地一位德高望重,被尊为“祥公”的诗僧,写下一首《次韵福无受过横塘塔》,诗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河边一排歪歪斜斜的短篱。横塘塔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塔四周簇拥着新栽的小竹林。暮春时节,几只紫燕,时而上下翻飞,时而栖息在塔檐上呢喃软语。苔藓斑驳的塔身,满缠攀援而上的青藤。一阵风动,藤花纷纷……”诗中的河水至今碧波粼粼,似乎还在追忆当年令人陶醉的景色。

横塘塔一侧,原先有座被誉为“十三楼子”的福济寺。那里有一方很大的报本塘,“十三楼子”绕塘而建,由于四周遍植桫椤,故又称桫椤园。据当地老人口口相传,寺内香火旺盛时,和尚多达300余人。整个寺院有几百间房子,寺内庭柱上有“净瓶水滴滴滴出清平世界;白鹦鹉叫叫叫来国泰民安”等楹联,墙上有宋徽宗与老僧对弈的壁画,以及宋理宗御书的“无量寿佛阁”匾额。寺内的厢房分大进厢、小进厢。寺庙从祠堂港,一直延伸到一里开外的石灰桥。方圆百里内包括塘栖、长安、崇福等地香客云集,祠堂港里船只一直要排到石灰桥。香火如此旺盛,和尚日子自然好过。于是有些乡民就又是羡慕又是妒忌地叹道:“横塘九车(油车,榨油用)十三当(当铺),不及庙内老和尚。”

福济寺毁于元末。明洪武初,一个“锡游两京,大被宠遇”的高僧,借朱元璋召他入京讲经这股人气,发动善男信女,在废墟上重建福济寺,这高僧就是余杭径山寺第五十九代住持,被尊称“祥公”的释德祥(《艮山杂志》载:“祥之居,在横塘”)。郎瑛《二僧诗累》谈到,他和另一高僧“皆被诏至京,后官僧司”。不久释德祥发现朱元璋是个疑心病很重的人,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动辄羞辱打杀,很难待下去,于是就和侄子早早踏上归乡之路。释德祥能文善诗,他的书法因“有铁画银钩之妙而盛名一时”。

福济寺再毁于元末。寺内最后的那件旧物,一口万把斤重的铜钟也在大炼钢铁时被砸碎。福济寺当年盛况,于今只能在古诗文中回味了。2006年年底,寺旁报本塘因捕鱼被抽干水,结果发现塘底和塘周都是或方或圆的磉鼓、石条、石柱等,本村的冯美琴夫妇出于对文物的重视,把一些石器运到现福济寺内保护起来。村里历史遗迹很多,一机埠处叠压着古“禁地方滋事”碑和胡氏墓碑,一水塘里至今横卧一条凿有“里接横塘昔日挽漕开水利……”的方形巨石。2012年初,横塘村又出土汉代铁制农具和清代民俗饰品,这些都将成为笕桥历史文化街区的珍贵实物。

横塘是个好地方,1931年蒋介石看中这块风水宝地建起笕桥机场,从此翻开历史浓墨重彩的崭新一页。抗战中,这块土地上发生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如“八一四空战”等。而自改革开放以来,横塘人锐意进取,敢做时代的弄潮儿,为笕桥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如万事利集团、祐康集团、浙江宝马集团的创始人都是横塘人,一本横塘人编写的村志——《千年横塘》将这些都记载了下来。笕桥如今按规划要建历史街区,位于笕桥桥北的横塘是其中的一部分,如何将这个“小金陵”建好就显得极为重要。

横塘地势低洼,当地历来有句民谚叫“笕桥横塘,三十六汪凼”,这汪凼就像一只聚宝盆,满盛着笕桥的精华。
发表于 2016-12-16 12:0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地儿那么有文化气息的?
发表于 2016-12-16 12: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同协村横塘村俞章村一带地皮很多,要拆迁?物流货运场太多了
发表于 2016-12-16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拆迁计划里是整拆结合
其实现在笕桥机场附近几个村整治以后整体秩序还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8 01:38 , Processed in 0.375015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