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37|回复: 2

[转帖] 【杭州日报·城纪】杭州隐秘地图之:以和为贵的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18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杭州隐秘地图之:以和为贵的桥
2016-11-18
和睦桥明明是顶小桥,造桥时周边又那么荒凉,却有这么一副气吞山河,雄浑壮阔的明柱对联,想来有些好笑。这是典型的文人趣味,是用文字装点桥体,刻意提升品位的一个例子。
这天寻访和睦桥,与同伴在老桥上下四周来回逡巡,桥面大块的青石板台阶,不少已经凹陷,两侧的石栏望柱,亦残缺不全。拱券周围,条石叠砌的金刚墙上,挣扎着一撮撮顽强的野草。无意中抬眼,忽见一座新桥撞入眼帘,——其实新桥早就存在,就在老桥东侧,相距仅咫尺之遥,只是我太专注老桥,竟忽略了它的存在——它,也叫“和睦桥”!
我忽然有所憬悟:这新旧二桥,并行不悖,相偕相伴,不也正好诠释了“和睦”二字的含义么?
2 福利院老人说的和睦桥的故事
和睦桥畔拆迁工程浩大,老桥的知情人寻访起来,困难重重。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距离和睦桥一站路开外的杭州福利院,有那么多老人,想必是藏龙卧虎,积宝如山,也许那里有老人会知道和睦桥的故事。
我走到福利院的图书室,那里有4位老人在看报纸,我向其中一位发呆的老太太打听情况,她说:“我不是当地人,所以也不知道这里的情况,我们这里很多都不是这里的人。”
我们找到的老人叫韩永樵,生于1931年9月18日。好几回我都跟韩老爷子说,我们打车去那边好了,走过去对您来说实在是太远了。但他告诉我,他每天都会出来散散步,晒晒太阳,到阅览室看看报纸,了解一下时事新闻,走过去,不要紧。
走在路上,他首先给我讲了这和睦桥的来历,意思和前面说过的两兄弟吵架,后来建桥和好的情节大致相同。
“这桥最初的时候,全是大青石板做的台阶,后来日本人来侵略的时候,他们要从桥的南边占领到北边去,和睦桥全是青石板台阶,日本人轿车开不过去的,他们就命人将石板桥的两边用水泥铺成斜坡状,这样小轿车就可以自由往来于和睦桥两端了。到今天,和睦桥身的左右两边还留有斜坡,可以供后人推自行车和推电瓶车用。”他说的和睦桥铺设水泥的这一幕,在日占时期的拱宸桥上也同样发生过。
韩爷爷说:“上世纪50年代,在和睦桥下,沿着河岸,有很多的苏北人在此居住生活,那个时候,人们把大批苏北人居住的地方,称为‘苏北大世界’。在当时,‘江北佬’这个词是带有一定的贬义。时至今日,我们也是回忆起来的时候说说,平常不说的。”说这话的时候,他生怕有旁人听到,很小声地说。
他说,这些苏北人,很能吃苦的,他们的主要生计来源,是在旁边的华丰造纸厂打零工。他们的房子都是茅草屋,后来条件好一些了,用煤渣做成砖头来搭建房子,用粽叶穿起来搭房顶遮雨,再后来用砖头砌房子。政府后来统一规划了,为他们建造了回迁房。
他带我走到和睦路507号,现在的老年活动中心,他说,当年这里是中国工商银行,紧贴着工商银行的是西塘河粮站,紧贴着粮站是西塘河百杂店,里面主要是卖布和热水瓶,一些日常用品,再往里面一点是做蜂窝煤的,旁边一点还有一个菜场。当时的地都是黄泥地,虽然这一带人还算多,但卫生情况是很差的,烂污泥地,很脏。
老爷子继续介绍,在河的北边,当年是没有人家的,人们主要的活动地点也就在和睦桥的南端,靠西头。在和睦桥的南边的东南角,现在的登云路319号(汽车养护中心),是老底子的西塘河供销社,供销社里,主要经营各类种子,杀虫剂及农药,此外还收购各种毛皮,如:兔毛、狐狸毛皮等。“据说这个供销社的原来主人姓郁,是一户大户人家,所以人们称这里是‘yu公馆’,但哪个'yu'大家都不是很清楚,只记得当时这里已经是西塘河的供销社了!我所知道的也就只有这些了。”
1 桥名的来历或许就隐藏在 那些模糊不清的刻纹之中
桥名的来历或许就隐藏在
那些模糊不清的刻纹之中
我在意大利旅行的时候,常见一堵赭黄色的破墙里面,躲藏着一栋崭新的楼房,原来破墙是文物,必须保留。新房旧墙看似不协调,却又相偎相依,至少能够相安无事。由于文物保护意识强烈,意大利这种新旧建筑杂陈的情况屡见不鲜。
再看那座雄伟的高架桥,两旁又各有两座小桥,供行人和自行车通过。小桥中间用红色仿宋体写着“和睦桥”三个字。新和睦桥由钢筋混凝土材质制造,近些年才通行汽车。和新和睦桥相比,老和睦桥就显得太小了。
和睦古桥西南,只见一块石碑约宽3米,高1.5米,呈不规则长方形,以蓝色仿宋体写着“古和睦桥”。碑文是:“和睦古桥位于登云路与和睦路交叉处,单孔石拱桥,横跨小河之上。桥长20米,宽4.5米,拱矢净高5.48米,净跨10.20米。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拱板上刻有荷叶、莲花图案……”
石碑仿佛一位无声的向导,指导我们怎样观察桥的材质花纹,欣赏它的细节造型。
“我从小走这桥上走过,看着它变老,它也看着我变老。那时这边都是一片荒凉,都是农村,后来房子才一点一点建起来……”一位晨练的老人这样告诉我,但是细问他桥名来历,他却有些“月朦胧,鸟朦胧”了。和睦桥不大,名声不小,周边街道,学校,医院,连同所在的地区皆以“和睦”为名。按理说:年数长,名头响的老桥,都应有不同凡响的来头,然和睦桥的来历在我们的寻访中,却无人知晓。
曾住和睦桥4号的张玉珍女士说:“家母今年93岁了,她也弄不清,家门口的老桥究竟是个什么来头”。有人根据石桥拱板上雕刻的莲花,荷叶图案,猜测此桥可能与佛教有关,但和睦地区并没出现过一位姓和或姓何的高僧,亦无相关“和睦寺”,“和睦庙”之类的历史记载。
住在老桥附近,今年86岁的黄宣鹤,给我们提起了这样一种传说。
在明末清初,西塘河两岸住着两户殷实的人家,两家主人原是一对孪生兄弟,因为分家产时发生分歧,致使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来。毕竟血浓于水,随着时间推移,二人逐渐回想起当初手足之情,悔恨先前行为,都想重归于好,却又安于面子,不敢主动向对方示好。后经一高人指点,两兄弟在西塘河东西两岸各自建桥,桥梁合龙,年迈的兄弟俩在桥头相会,步履蹒跚,老泪纵横,抱头痛哭,从此和睦如初,新建石桥,也被命名为和睦桥。
此种说法,与余杭乔司和睦桥村的传说过于相似,带有移花接木的成分,所以不足为据。
据今年60岁的张玉珍回忆,她年少的时候,和睦桥是唯一横跨西塘河的桥梁,亦是通往拱宸桥的必由之路。老桥虽然破旧不堪,但围栏望柱的雕刻,平台栏板的“霸王靠”形式,看得出当时的造桥工艺是蛮考究的,可能是官府出资修建的“官桥”。
桥南正中石栏上,刻着“清乾隆丙午(1786)重修,光绪丙午(1906)重建”的字样,北侧明柱的对联为“虹跨东西千门焕彩,霓飞南北四景腾辉”。别的石柱已严重风化,字迹无法辨认。
和睦桥的来历,或许就隐藏在那些模糊不清的刻纹之中。
3 和睦桥曾经有“小拱宸桥”之称,周边有不少中大型企业
和睦桥曾经有“小拱宸桥”之称,周边有不少中大型企业,其中的华丰造纸厂是杭州最老、规模最大的造纸企业。华丰厂的前身为武林造纸厂,由大有利电灯公司董事长俞丹屏,在民国十年(1921年)投资兴建。1931年,造纸厂被竺梅先,金润痒等宁波商人接盘,改名为华丰造纸厂,以生产优质卷烟纸著称。鼎盛期月产量十余吨,职工几千人。
西塘河南面,还有杭州热水瓶厂,杭州灯泡厂,都是上千人的大中企业。
“我娘小时候,和睦桥西岸就有农贸市场了。原先是个露天集市,村民自家种的蔬菜,河里抓的鱼虾螺蚌,都到这儿来卖,久而久之,就成气候了,交易大棚也造起来了。因为货色新鲜,价格便宜,不少拱宸桥、祥符桥的居民也赶来买菜,交易大棚马上撑不下了。”张玉珍说,“有的贩子没有固定摊位的,干脆在大棚外占道经营,沿着紧贴河边的和睦路,一字儿排开,总有数百米长。一有车子出入,立马堵牢,走路也要人贴人了。”
这种情况延续了很长时间,造成街尾的华丰造纸厂交通阻塞,所以厂里派人多次与市场交涉。和睦市场最后做出妥协:市场每天只在上午营业,12点一到,立刻关门歇业,恢复交通。
相比桥西,东面就显得有些荒凉了。除了零星的几处茅屋瓦舍,皆是大片的田畈河塘,种着番薯,茭白,荸荠,胡萝卜,蚕豆等等。田间空地还立有不少坟头,有些是村民的祖坟,有些是无主的荒坟。一条凹凸不平的田埂路,歪歪扭扭,一直伸到和睦桥下,大白天独自行走,也会让人后脊背发凉。
而此地的不远处,一个叫小鸡浜的洼地,曾经是枪毙人的地方,刚解放肃反时,镇压过不少犯人。于是,各种关于孤魂野鬼的故事,在和睦桥一带传播开来。
到上世纪70年代后期,桥东一带依旧冷冷清清。张玉珍说:“有天晚上我下班回家,骑着新买的凤凰牌自行车,经过桥东的泥路,突然窜出一个男的,一把抓牢我衣领,死命把我往茅草丛中拖。我大叫救命,好在我个头高,力气大,手脚并用,乱叫乱抓,这个色鬼只好逃掉了。他想不到我的力气比他要大!”说到这里,张玉珍哈哈笑了起来。
直到80年代之初,桥东开办了几家乡镇企业,和睦桥东才闹猛起来。夏日的晚上,会有大批青工,聚集在和睦桥下,击起沙球,弹起吉他,唱起最新的流行歌曲,“你到我身边,带着微笑,带来了我的烦恼......”
张玉珍说:“和睦桥有过一只大白鹅的故事,是我一个邻居大伯亲身经历的事,他本人亲口和我讲的,也和其他不少人讲过。”
那个邻居老头子姓金,年轻时斯文英俊,相貌很好,但很花心,看到漂亮女子就欢喜上前搭讪,从他那双桃花眼就可以判断出他很色的。
大伯娶妻后,没有子女,在和睦桥边卖白兰花为生。一年夏天,正是白兰花盛开之季(花一般都在夜里开放,所以都要连夜采摘),夜过子时,金大伯去拿货,下了和睦桥,隐约听见一女子在坟前哭泣,这哭声凄凉悲惨,从声音判断是年轻姑娘。“这么晚哪来的女人,还孤身一人?”
他顺着哭声,走过一洼荸荠塘,看见一座坟墓前,果然一长发女人身着白衣,跪在那里痛哭,他有点冲动,想靠近白衣女子,看清她容貌。在她身后3米左右,金大伯说:“妹妹,你有啥事体想不开?”女子头也不回,不作声,当他进一步再靠近的时候,女子突然站起来,掩面朝河边走去,金大伯二话不说,马上跟了上去,没想到他怎么也追不上那个女的,眼看女的要下河了,他大叫一声“喂!当心”。那女子忽然在河面处消失,化身一只大白鹅,朝河的上游游去。金大伯吓得魂飞魄散,扔掉了手里装白兰花的篮子,飞奔回家,回去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说给他老婆听,他老婆就是不信。
但自从发生了这桩事情,金大伯看到女性,变得礼貌规矩了。张玉珍说,“他后来真的变得不一样了,到老了,一点都不近女色。”
与断桥边的白娘子不同,和睦桥边的大白鹅,没有什么迂回曲折的故事,只有让人抛弃非分之想的道德训诫,主题是敦促人回头是岸。但是,读过《蒋勋说文学》中她对白蛇传的解读,我对“大白鹅事件”的思考也变得不同了。
蒋勋说,“为什么大家都那么喜欢《白蛇传》?但爱情发生的时候,连对方是不是人都不管了。如果一个生命从来没有经历过一场无怨无悔的爱情,应该是最大的遗憾。”回过来说“大白鹅”,当一个人对你毫无感觉,拒不接受,甚至不惜变成大白鹅来躲避你,远离你,一个生命的洁身自好,爱惜羽毛,不是已经达到了令人震惊的顶点,不是已经抵达了另一种人性的边界?
4 和睦桥下西塘河,又称新开运河,开凿于南宋时期
“虹跨东西千门焕彩,霓飞南北四景腾辉。”
和睦桥明明是座小桥,造桥时周边又那么荒凉,却有这么一副气吞山河,雄浑壮阔的明柱对联,想来有些好笑。这是典型的文人趣味,是用文字装点桥体,刻意提升品位的一个例子。
湖墅老居民朱世泰先生小时扫墓,每每要过和睦桥,“我的祖上,要么是秀才,要么是郎中。我的高祖父,就是曾祖父的爸爸,坟墓修在距离和睦桥100米的地方。我小时候去那里,人烟稀少,也没什么房子的,不过桥下的水倒是蛮清澈的。”
古园林建筑学家陈从周先生说过,“我国河道,存在三种情况,即大河,支流和小溪,因此,城镇的建设必循河道而有别。城濒大河,镇依支流,村旁小溪,几成为不移的规律。而桥梁的建造,亦随之而异,各臻其妙。”“即使不采取精雕细琢的装饰艺术加工,桥的曲折,坡的缓急,踏垛的节奏,也能别富情趣。”
和睦桥下西塘河,又称新开运河,开凿于南宋时期,北起余杭,南接小河,直通京杭大运河。
西塘河,原是杭城通往北郊的一条重要水路,随着陆路交通的兴起,渐渐失去了以往的功能,至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河道几近断航。不知从何时起,西塘河两岸停靠了数条破烂的木船,起先只有四五条,后来越聚越多,从热水瓶厂门口一直排到小河直街。而船民在岸上搭建的棚户,就形成了新的外乡村落。
“我爸爸是华丰造纸厂的领导,每月工资一百多块,绝对属于当时的高收入,因为家里人口多,有10张嘴巴要吃饭,日子仍旧过得紧巴巴,”张玉珍说,“尤其是1960年到1961和1962年的时候,几乎天天饿肚皮,要同哥哥姐姐去河边挖野菜,挑马兰头。有辰光还去偷农民地里的番薯吃。”
她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又一次,她与二姐去挖胡萝卜,一不小心被锄头柄撞着了眼窝,鲜血马上流出来,幸亏救治及时,不然这辈子就成了戴眼罩的“海盗船长”了。
张玉珍一直想不通,那些江北人既没有固定收入,又没有粮票布票,吃的用的,都要去“黑市”买高价,哪里能有噶许多钱去造房子?等到与他们混熟后,她才晓得,江北人吃的米,都是从老家带来的,下饭的菜蔬不是自家种的,就是在河里捞的,和睦菜场捡菜边皮的人也少不了他们。
“他们每人都要打好几份工,刚刚在华丰仓库卸完货,马上就去杭丝联背茧包,晚上还要去运河码头上挑煤,挑石子,一日忙到晚,天天如此。挣来的钞票只进不出,天长日久,还真存下了不少铜钿……”
可能应了“和睦”二字的吉缘,当地居民与这些外乡人,从没产生任何冲突,相反,有啥困难都愿意相帮。西塘河一期工程改造时,张玉珍与那些“外乡人”一同拆迁,住进了新房。
“我们真的成了和睦邻舍了。”张玉珍说。
安峰


发表于 2016-11-18 13: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座桥恐怕是著名的“和睦新村”之名的起源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11-21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cnzjhzxhcsc 发表于 2016-11-18 13:21
这座桥恐怕是著名的“和睦新村”之名的起源了。

原来如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7 20:40 , Processed in 0.60829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