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6|回复: 1

[转帖] 【澎湃新闻】国家城镇空间格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3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ason 于 2016-7-31 13:31 编辑

国家城镇空间格局(1):历史视野2016-07-31 10:01

历史上的中央王朝都希望能够更牢固地控制疆域,以行政等级序列为逻辑的城镇体系布局思维,长期根植于中国大地上。
第一次大规模筑城时期是在约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气候温润,物产较丰富,促进人口增长与聚集。《春秋》、《左传》等记录在案的城镇,有一千多座,甚至有国外学者认为当时的城镇超过了两千座,这个规模与当今的县级行政单元城镇数量相差无几。秦统一六国后,以“首都-郡县”为主的城镇体系一直延续至今,并对后世的新城镇设立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除了行政序列以外,交通方式与布局,经济重心调整、对外开放政策等,也是影响国家城镇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以下,先从三个时代概述中国的城镇格局演变。
一、大陆交通主导时期形成的围绕首都的城镇格局
无论是秦围绕咸阳的驰道(栈道)系统、两汉的邮驿系统,还是以隋唐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开凿人工运河沟通全国河网的水道系统,都体现出国家建立了一套自上而下、覆盖全部国土的交通运输与城镇管理体制。《汉书·贾山传》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秦驰道是一项复杂的交通运输系统,由于轨道和枕木系统使得马车拉运的速度和效率有了很大提升,有学者甚至提出,一天一夜的马车速度可以达到600-700公里[1],这简直是古代的“高速公路”系统。因此,秦朝通过北方大道、东方大道、川陕大道、西北大道、秦楚大道等道路几乎可以实现一周内可达国土的边疆地区(除去夜晚休息时间)。这几乎将围绕咸阳为中心1000公里范围内的原七国重要城市都覆盖进来,这不得不说是一项世界奇迹。
优良的道路系统需要有良好的保障系统支撑。早在《周礼》中就对交通保障系统做了明确规定,其记录到“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
秦驰道示意(图片来自网络)
但毕竟,马车拉货物,重量十分有限,真正具有大规模、长距离运输效能的还是水运。隋唐之后建成能覆盖国土绝大部分大江大河的水道系统,在提升全国国土通达性和运输能力方面有了飞速提升,将国土范围内的农村、各级城镇均纳入“农耕-商贸”经济循环体系中。隋朝开通的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江南河,沟通了海、黄、淮、江、钱塘五大水系,第一次在国土层面上建立起国家级运河体系。特别是宋元时期的京杭大运河南北贯通后,我国的经济有了一次飞跃,迅速问鼎世界经济第一强国,之后长达千年,直到1840年英国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能比肩。
这个时期,依赖水运的城镇逐步繁荣,那些传统陆路城镇由于缺少腹地物资支撑,就逐步衰落。长安的衰落,既有政治军事影响,也不乏干旱水患困扰下供给乏力之故。隋唐时期全国水运体系构筑了以洛阳为中心半径1000公里的城镇体系和半月交通经济圈。两宋时期,由于运河带来的丰富物资,使得开封、临安两城在短短百年内很快成为人口规模过百万的超级大都市。而元明清的北京,虽然偏离当时中国的人口与经济重心地区,但正是由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作用,加上通达关内关外的陆上交通系统,使得北京作为800年国都的地位无可撼动。
隋时代的人工运河系统示意(图片来自网络)
此外,邮驿系统是依附于古代城镇体系上的重要支撑系统。邮驿系统虽然多是官僚体制传唤信息的重要系统,但其密布于国土之内,使得圣旨能有效传递及覆盖到国土范围内所有城镇。邮驿系统由州、郡、县三级管理。《史记·留侯世家》记载,汉“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续汉书·舆服志》记载“驿马三十里一置”。快马加鞭加上驿站换马飞奔,能实现公文日送200公里。到了东汉,全国的邮驿系统长度居然达到32000公里。邮驿系统除了传公文外,边疆地区的军事情报传递也十分必要。同时,邮驿系统还有其他脑洞功能,比如“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与诗文。再后来,通过海上运输,明朝将邮驿功能延伸到了非洲沿海[2]。
悬泉置遗址(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的陆地丝绸之路,是以首都为核心、连通世界的开放体系。历史中的丝绸之路,是繁荣时期开放城镇发展的见证。无论汉唐的陆地丝绸之路、宋元以来的海上丝绸之路,还是明清的草原丝路,都是我国城镇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进行经贸交流、文化科技传播的重要见证,体现了开放发展的重要特征。在国力雄厚、疆域广阔的统一王朝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程度高,显现出融合与包容的发展局面,多元民族的文化、宗教、技术交往也最为活跃,沿线城镇发展兴盛。虽然陆上丝绸之路的兴衰演变,没有显著改变我国城镇空间分布大格局,但丝绸之路对国家发展的影响还是十分突出。
其表现为以下两方面:一是,国家首都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城市,如汉唐时期的长安、洛阳是各国使臣朝拜,商人与宗教人士频繁光顾的大都市;二是,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在军事戍边、屯田和商贸移民活动、宗教文化传播的影响下,逐步发展出诸多城镇。唐代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军事、政治管理中心;疏勒、于阗、楼兰、龟兹是四大佛教文化名城。如同丝绸质地柔弱,陆上丝绸之路本身也十分脆弱。由于受到气候变化与战火袭扰影响,兴衰变迁较为频繁,如丝绸之路南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的古代城镇楼兰、雅尼等,在宋元之后逐步荒废,直至湮灭在沙漠之中。
丝绸之路重要城镇关隘示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
丝绸之路主要景点
二、海洋运输的兴盛,深刻改变了城镇布局
隋唐以后,特别是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所依托的港口城市竞相繁荣,这些城市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国家“榷货税”的重要载体,因此,沿海城市在国家城镇空间格局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与此同时,沿海城市通过内河航运或陆上交通线,与内陆城市建立了“港口-腹地”的贸易体系,推动了内陆城市发展。
如汉代,沿海地区就形成了琅琊港(青岛)、褐石港(烟台)、徐闻(湛江)、合浦(防城港市)、南海港(广州)五大港口格局,到唐代又新增了东莱、永宁(今温州)、梁安(今泉州)等港口城市;又如元明清时期,景德镇通过长江水系及赣闽通道,与沿海的宁波港、福州港、泉州港建立了陶瓷出口贸易运输体系。
唐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港口(图片来自百度百科“海上丝绸之路”词条)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港口(图片来自网络)
全球第一次工业化浪潮后,全球资本进入各国经贸往来中。清朝由于逐步实行沿海和内陆的封闭政策,导致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城镇走向衰败。两次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沿海、沿江地区和内陆边境地区被迫开放,中国开始被动参与全球资本经济体系的大循环,国家的城镇空间格局较过去2000多年有了大变动。
这个时期,沿海地区通商口岸逐步增多,西方列强通过铁路建设将势力范围深入内陆,并迫使内陆地区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如20世纪20-40年代,东北地区和山西省等资源富集地区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带动一批工矿与工商业城镇发展。随着外国资本和势力的扩张,上海的国际化地位逐步确立,天津成为北方的国际门户与经济中心,武汉、重庆、南京、厦门、福州、宁波、青岛、大连的近代工商业开始起步。
这里,要提一下整个东北地区的开发,以中东铁路为骨干,将整个东北地区腹地与大连(旅顺)港串联,形成了我国近代一套完整的“港口-腹地”开发开放格局。20世纪30年代的大连、沈阳和哈尔滨都是外国人云集的大都市和新兴工业重镇,相比较我国其它内陆地区先进不少。
东北地区城镇体系变迁(20世纪前40年)
哈尔滨老照片(图片来自网络)
稍多说两句广州与上海,两者均是海洋运输的海洋文明重镇,但其成长路径有极大差别。
广州是代表中国自身开放的典型城市,由于其远离皇权中心,又靠近海洋运输的国际航线,因此自公元3世纪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南方门户和经济中心。广州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经久不衰的港口城市,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赞叹道“连天浪静长鲸息,映日帆多宝舶来”。
上海是我国民族资本与国际资本结合产生的新兴工商城市,同时受到国家政治经济重心向东(长江下游)转移的激励,一跃从一个沿海小渔村发展成为了近代东亚地区不可匹敌的国际化大都市。20世纪30-40年代,上海外国租界除了大量公务、商务人士外,还有大批“洋沪漂”源源不断流入上海。有学者认为,这个时期上海超越了广州,其实如果将广州-香港捆绑在一起作为中国南方门户,则二者的经济与门户地位同等重要。所以,直到今天,国家要充分利用这两个门户,首都与其二者的高效交通大通道连接是必需的。京沪、京广两大交通通道,也是陆路上最繁忙的交通通道。
三、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城镇空间格局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的近40年里,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达80多倍,城镇化水平从1980年的19.4%快速提升到2015年的56.1%,年均提升1.02个百分点。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城镇化空间格局巨变,总体上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与城镇化空间格局相互影响促进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引导了各类经济要素聚集,推动了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和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城镇化发展也带来了空间的聚集效应,又进一步引导了重要国际门户与枢纽设施的布局,推动了开放升级。总结来看,可概括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8至1992年的改革开放起步时期。当时我国采取出口替代战略,国家宏观开放政策向东部沿海地区倾斜。1979年,广东、福建两省获“特殊政策、灵活措施”政策,其后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相继获得经济特区特别待遇,成为我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窗口。之后,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相继开放,建成一批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转移的开发区。
特别是在“七五”计划以后,我国按照“梯度推移、非均衡发展”的开放思路,将资金、人才等资源向这些已开放的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进一步倾斜,长三角、珠三角、厦漳泉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发展建设逐渐落后于沿海地区。这个时期,香港的影响不可忽视,其通过向大陆投资和产业转移,为沿海地区建立劳动密集型产业基地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末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二个阶段,1992年至2001年之间的改革开放探索时期。期间邓小平南巡讲话,一系列财税、土地政策,进一步促使我国的加工制造业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这个时期我国的GDP年均增速高达10.4%[3]。沿海地区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基本实现全面开放,涌现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浦东新区也顺势确立了国家级战略地位。1998年,沿海开放城市的GDP总量占全国的17.74%,整个东部地区占全国外资利用的85-90%[4]。
沿海城市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步对内陆腹地形成溢出效应与辐射效应,空间呈现“沿边、沿江、梯度推进”的发展格局。1992年,我国开放了丹东、珲春、图们、绥芬河、黑河、满洲里、额尔古纳、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瑞丽、河口、东兴等13个边境城市,开放了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5];2000年又提出以重庆为中心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举措。这个时期,我国的城镇空间格局由原来的绝对不均衡发展向着相对不均衡发展转变。
第三个阶段,2001年至2009年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时期。中国加入WTO等重要事件进一步推动了对外开放政策向全国层面扩展,我国提出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板块的空间发展战略。2006年“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形成以沿海及京广京哈线为纵轴,长江及陇海为横轴”的两横三纵城镇化发展格局,成渝、中原、关中、长江中游等中西部地区的城镇群开始发育,在承接外资和境外产业转移方面开始加速。总的来看,虽然我国对外开放政策呈现出东部地区集中向全国范围内相对扁平化布局的转变态势,但城镇空间格局的区域差异依旧十分明显。
第四个阶段,2009年至今,深度参与全球事务时期。2008年金融危机的余波至今没有平息,欧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处于深度调整中,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国际市场依然不稳定,唯独印度发展后来居上。为了应对外需急剧萎缩的冲击,我国启动了“四万亿”短期投资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而该项举措到2012年底,出现了明显的投资边际效益下滑态势和产能过剩局面,为此国家又提出,被誉为“对外开放2.0”模式的“一带一路”战略。在这一战略下,国家积极推进自贸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与保税港区、边境合作区等开放政策;2011年3月,渝新欧首开成功后,先后有蓉新欧、义新欧、苏新欧、汉新欧等国际贸易大通道开通;2015年国家批准在杭州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以来,2016年又有12座城市获此称号。
这个时期我国城镇发展格局开始出现较大规模调整,部分交通区位好、基础设施完善和经济基础较好的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领跑全国,对外开放程度也得到极大提升。如当前重庆、成都两市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度已占到全国的8%左右,甚至大幅领先于诸多沿海开放城市。又如,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重庆、成都、郑州、合肥四座中西部城市更是受到国家政策和市场资金的追捧;2015年全国机场货运吞吐量排名,成都、郑州、昆明等城市的货运排名已位居全国前十。
四、易忽视的历史视野中的边疆城镇格局
边疆地区的概念根植于我国历史各个时期,围绕首都到皇权管辖范围,形成“封邦建国”局面。边疆的实体化是历史长河中的国家战争所不断塑造的:将重要军事堡垒、边塞行政中心列在最易发生冲突的争分地带,久而久之就成为边疆。这里主要谈下在中国历史大统一时期,中原中央王朝拒北方游牧民族的边疆政策。
自春秋到秦汉,再到明朝的修筑的各历史时期长城,最能反映边疆概念。如燕建设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来拒胡,宋辽时期的燕云十六州百年战争,又如明朝沿长城一线的九边重镇连接并镇守整个北方地区。唐朝的安西四镇,确保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安全,成为唐帝国连通世界的重要桥梁。中原王朝的北方边疆的城镇布局与所在朝代的国力强弱息息相关,城镇布局体现出军事封锁边疆与边境开放交易的相互交替过程。不管是西汉、唐或清代等国土辽阔地域,边疆与首都的距离大致在2500公里以内。所以,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有一个繁荣、稳定、开放的边疆支撑,或有经贸、文化交往密切的领国毗邻。无论怎样,历史上的边疆城镇格局及政策必须引起国家当前足够重视。
西汉、明朝的边疆及重要城镇
西汉、唐、清的首都与边疆地区及邻国的空间关系
[1]该数据出处参见百度百科“驰道”。
[2]详细内容参见知乎《中国古代的邮驿系统是怎样的?》。
[3]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国GDP
[4]资料来源:各时期的《中国统计年鉴》。
[5]剧锦文,“一带一路”战略的意义、机遇与挑战,经济日报,2015年4月2日,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402/c70731-26789933.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家城镇空间格局(2):地理视角的人口与经济

国家城镇空间格局(2):地理视角的人口与经济澎湃新闻2016-07-31 10:01

一、人口分布的胡焕庸线
首先回顾下两千年以来的中国人口大迁徙历史。翻阅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我们可以看到,中华大地上的人口与城镇变迁,是一部宏大的人口迁移、深耕土地的历史。
自春秋战国以来,在战争逼迫下,产生了三次席卷全国的人口大迁徙。北方人口不断向南方纵深迁移,并带动相应流域地区开发,城镇也逐步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拓展。总体上,气候条件温润的地区,相应流域沃土得以深耕,往往成为人口与城镇密集分布的区域。如东周至秦汉时期,渭河平原、黄河中游平原、华北平原和山西盆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又在上述地区之外增加了成都盆地、江淮平原、长江下游平原和浙东平原等地;五代十国至宋元时期,又拓展到长江中游平原及两湖流域、福建沿海小平原等地;明清时期,多了东南沿海及南海地区出海口平原,19世纪后又增加了东北大平原。
从人口规模占据国家地理的重心角度看,中华大地的人口重心,发生了两次大的转变。第一次是五代至宋元时期,人口聚集中心由黄河中游逐步转到长江下游,由此,我国南方人口总数超过北方;第二次是清中期到现代的三百年里,北方地区人口经历了爆发式的恢复,秦岭-淮河南北的人口逐渐相对均衡。
再看100年以来的中国人口与城镇变迁。胡焕庸线的提出,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中期,到现在已有80多年。期间,战争、政治和经济格局,对人口流动和迁移产生过重大影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经济社会逐步恢复并加快发展,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比重有微弱变化。中科院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通过计算指出,自1953年以来,胡焕庸线以东地区人口比重缓慢下降。1953-2000年间下降了0.29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006个百分点;2000-2010年间下降0.18个百分点,年均下降0.018个百分点[1]。如果将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考虑进去,实际上人口略微有净迁入[2]。
1935年中国人口密度图(来源参见《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第10期《中国的突变线——胡焕庸线》)
2000年和2010年的中国人口密度分布
虽然胡焕庸线表达了我国人口分布基本规律,但这不意味着它是人口迁移和就业的分界线。一个区域,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比重超过1,则说明外来人口迁入较多。从六普统计数据看,除了我国东部沿海三大城镇群、中西部地区主要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以外,胡焕庸线以西尚存在较多的人口流入。当然,流入人口规模并不大。同时,从腾讯大数据反映的人口流入与流出空间格局看,近年来在胡焕庸线以西地区的确存在新兴的经济增长点,主要在陕蒙、甘南、青海和新疆中东部等区域。
六普反映的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重(张永波、张峰,2013年)
过去60年里,从建国初期的新疆屯垦戍边与东北黑土地开发,从“大三线”建设到“上山下乡”,再到改革开放的“孔雀东南飞”,我国的经济格局版图有很大调整。经济格局变化,人口的空间聚集度进一步提升。按照国务院关于城市人口规模而划分的新标准,2014年底中国50万规模以上中等城市超过180座。其中分布在胡焕庸线以东的城镇数量为89.5%,比总人口比重则略小。这是由于,胡焕庸线以西地区有不少为百年以来新建的工矿型城市,人口聚集度相对提高。
我国各规模等级城市分布
再将视野放宽到亚洲,胡焕庸线堪为“亚洲之弧”。该区域拉雅山脉、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东源、秦岭、阴山-燕山、大兴安岭等山脉山系组成。这个区域是亚洲地区两大历史悠久文明古国的发源地,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明的演化区域。
笔者认为,这条弧线意义十分重大,其代表了东亚、南亚农耕文明古国的发展脉络,弧线以东、以南的100-300公里范围,是古都最为密集分布的区域。在开放发展的今天,东亚与南亚的互信连通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都有着直接影响。
东亚与南亚人口密度分布(图片来自网络)
二、当今中国经济格局的深度调整,及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纵观过去20年的经济发展,由“十五”和“十一五”时期的全国山河火力全开全速发展,到“十二五”时期南方全面超越北方,内陆地区加快崛起,我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正在经历深度调整。这预示着新的不平衡问题出现——南北发展差距扩大。史育龙等人发现,自十五以来的三个五年里,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由前些年的全国相对均衡增长变为南方地区(秦岭淮河以南)增长为主。
笔者也注意到,自从2011年我国的产能过剩、房地产库存压力陡增以来,以矿产采掘、能源生产、原材料加工等行业为主的资源类地区开发逐步降温,这里尤其集中在华北、西北和东北的大兴安岭等区域。由于能源原材料市场萎缩,连天津和大连港口运输职能都受到明显抑制。有个明显信号,最近央企重组后,原来天津、大连的中国远洋总部撤离到了上海、广州,而天津原来是中远散货总部,大连是中远油运总部。此外,东北经济面临一轮深度的结构性调整,或许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十一五”时期全国分市县固定资产投资(2006和2011年)
“十五”到“十一五”、“十一五”到“十二五”两阶段经济增长贡献率变化
(引自史育龙等人《从增长新空间看全国区域经济格局变化》,2016)
经济的深度调整对城市人口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从35座重要城市(包括直辖市、副省级城市、部分省会城市和经济强市)的总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变化[3]看,北方地区的城市,甚至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对人口的吸引能力在显著下降;而南方地区、西南地区城市的人口吸引力还保持较强态势。从最新的人口增长情况来看,北上广深四座城市中,上海的人口进入明显的下行调整时期,北京人口进入缓慢增长时期,但广州、深圳两座城市的人口吸引力依然相对强劲。
注:东北四城为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华北六城为北京、天津、石家庄、呼和浩特、济南、青岛,长三角八城为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杭州、宁波、温州,珠三角四城为广州、深圳、佛山、东莞,海西2城为福州、厦门,中部五城为郑州、武汉、长沙、合肥,南昌,西部六城为重庆、成都、西安、贵阳、昆明、南宁。
随之而来的问题不容乐观。
第一,北方地区人口持续减少的,除了东北,还有整个西北地区,经济衰退直接影响这些区域的社会稳定发展。如东北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黑龙江、吉林、辽宁的生育率分别为1.03%、1.03%和1.0%,远低于全国水平的1.5%;再加上该区域人口持续外流,2010年的人口净流出180万,与2000年人口净流入36万形成鲜明对比。
第二,整个北方地区人口基数依然庞大,华北、黄河中下游等人口规模大(超过1亿人)、密度高的区域,经济发展如果进一步失速,社会问题将逐步显现。中国自宋元以来,淮河流域以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强于北方,南北差距长期存在。这种差距持续扩大,将影响整个北方地区的稳定。因此,未来寻求人口分布与经济增长相对契合的空间发展政策,缩小南北方差距,或许是新一轮空间政策难题。
第三,胡焕庸线两侧是过去的农牧交错带(400mm降水线),由于是我国第二级自然地理台阶区域,地质构造形成了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当前也是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的生产地。当前该区域内分布有大量分散的工矿就业,但随着宏观经济调整,工矿业将面临产能压缩,涉及需转岗再就业的劳动力数量不可忽视。
[1]中科院国情与发展战略研究组《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与城镇化格局趋势——尝试回答李克强总理之问》,2016年。
[2]笔者通过计算,2000年胡焕庸线以东占陆域国土43.5%面积上居住着93.80%的人口,到2010年该比例略微下调到93.65%。
[3]这里用市域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数据,能够间接规避人口自然增长率与机械增长率不易获得的问题。当前部分新闻媒体采用常住人口变化来对比城市人口增长的说法存在严重的技术分析纰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8 08:31 , Processed in 0.80821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