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97|回复: 24

[新闻] 【城市建设】紫之隧道预计八月通车:之江路到紫金港路仅用13分钟[17楼新增快报报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30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ason 于 2016-8-3 12:39 编辑

【来源:钱江晚报】

预计8月通车的紫之隧道通车条件如何?钱报记者搭车体验——之江路到紫金港路,仅用13分钟
橙色拱门灯带,这样的提醒很别致
本报记者 余雯雯 文/摄


  “紫之隧道是不是已经建好通车了,我听说现在可以往里面走了?”
  紫之隧道,杭州目前最长的隧道,很多住在城西、之江等地的市民,都盼着它早日通车。昨天,家住城西的李先生给钱报打来热线电话说,自己每天都会路过紫金港路和西溪路的路口,看到隧道口有不少车子在进出。
  别急, 钱报记者特地去打探了消息:紫之隧道在7月26日已经通过了竣工预验收,目前已基本具备通车条件,预计8月通车。
  紫之隧道通行条件如何?记者特地搭上一辆工程车在隧道里面走了一趟,从之江路进去,到紫金港路出来,时速60公里,仅用了13分钟就从之江到了城西。
  记者搭车体验隧道
  之江路到紫金港路用了13分钟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紫之隧道位于之浦路的入口,高耸的提示牌显示隧道正在调试中,走进隧道口,还有不少工人在做清扫、配灯等扫尾工作。刚好碰到了一位做消防工程的师傅,于是开车搭上记者在隧道内转了一圈。
  分享体验之前,还是得让大家了解下紫之隧道的基本情况:
  紫之隧道总长14.4千米,不仅是杭州目前最长的隧道,也是我国目前最长的城市隧道群。如果做个比较,它的长度相当于整条中河上塘时代高架近一半距离。
  这条隧道,几乎都在西湖边的群山里行走,南面从之浦路下穿之江路,一路穿越大清谷、龙坞、西溪路、天目山路,到达北端的紫金港路。其中,嵌入了两条山谷间的桥梁,刚好把隧道隔成了三个分段。
  隧道有4个出入口,主线的两个出入口,分别位于之浦路、紫金港路上。另外两个,分别以匝道的形式连通西溪路和之江路。
  昨天,记者从之江路匝道口出发,这个入口处沿着之江路过了宋城再往西,大诸桥快速公交站的对面有一个路口,拐进去就是了。
  17:28,车子从之江路的匝道口子出发,差不多走了4分钟,就出了洞口,走上一段山体桥梁进入下一段隧道,再往前,还是差不多4分钟时间,又出了一个洞口,最后出隧道进入紫金港路的时间是17:41,一路时速在60公里左右,除了靠近之浦路的一段还有部分施工外,基本上全线都很畅通。师傅说,他从之浦路也开过,基本上15分钟左右走完全线是没有问题的。比起原来他从景区绕路,起码能省下半个小时。
  小清新“绿带”、橙色拱门灯带
  4个小细节很贴心
  必须要说,走完紫之隧道,跑了多年城建线的记者还是有些小惊喜的,这条隧道,和杭州的其他隧道,确实有着不少区别,它最大的特色就是长,因为这个特色,有不少隧道的细节和呈现的效果,都能看到和“最长隧道”搭配的细心之处:
  1 、小清新“绿带”,减少了视觉疲劳
  走过整条紫之隧道,通行给人的感受很舒适——双向6车道很宽敞,特别是两侧墙壁的那条绿色的线条,眼前一亮,比单调的白墙看着清新不少。施工人员说,绿带除了好看,还有个重要作用就是减少视觉疲劳。
  2、随处可见的逃生通道
  紫之隧道,两侧最常见到的标示,就是“X号人行横通道”、“X号车横通道”,南面到北面的隧道出口,“人行横通道”的标号有30多个。紫之隧道,其实由左右两条隧道组成的,这个横通道,是方便两个隧道之间的连通,万一前面突发着火,后面的人员就要视情况疏散到隔壁的隧道中去。
  3、岔路口的橙色拱门灯带很显眼
  还有一个地方,也设计得很巧妙,由南到北,快到匝道出口时,会出现分别开往紫金港路方向和西溪路方向的岔路提示,再往前,隧道墙体上会出现几排橙色拱门灯带,给行车的司机又做了一次提醒,美观又有提醒效果,倒是一处别样的风景。
  4、广播和提示牌都可以分段设置
  隧道内部,道路上每隔一段,就有提示屏幕,本来觉得和其他隧道没啥两样,后来一问才知道:因为隧道很长,内部的提醒设施都是分段的,广播和提示牌都可根据实际通行状况来分段广播或提示,“比如,这里突发着火,我们会提醒前面的车辆快速往前驶出隧道,同时提醒后面的车辆前方有突发状况,如何按照指示疏散。”现场作业人员介绍说。
  有一点还是要特别提醒市民,虽然紫之隧道已经具备通车条件,但是外来车辆和人员目前仍不能进出隧道。按照计划,通车时间在8月,具体大家还是以交警部门的正式发布为准。钱报也会及时给大家提醒。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6-7-30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wuxianghua 发表于 2016-7-30 10:54
想当年在巴家反对建的意见还是占很大比例的,认为建这条隧道不如扩建绕城西线,可今天他竟然建好了,受益最 ...

任何一个事物都可以有支持和反对的声音,我觉得这很好啊。
发表于 2016-7-30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wuxianghua 发表于 2016-7-30 13:57
这说明我村的决策者还是有点魄力的,从长远看紫之隧道必将大大分流南北方向车流。

我个人觉得这个魄力是以牺牲西湖周围山体自然环境为代价的了,安静的群山从此将会变得喧嚣。
发表于 2016-7-30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7-30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yf416760 发表于 2016-7-30 17:30
上半年拖6月底,6月底拖7月底,7月底拖8月,有种你开通一下啊。

反正G20前肯定会开通
发表于 2016-7-31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yf416760 发表于 2016-7-30 17:30
上半年拖6月底,6月底拖7月底,7月底拖8月,有种你开通一下啊。

G20前肯定开通。
发表于 2016-7-31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会是一又个秋石高架吗?
发表于 2016-8-1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嘿,提醒下:今天是8月的第一天了。
发表于 2016-8-1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说7月底开通啊
发表于 2016-8-1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几个月之后就要堵哦!
发表于 2016-8-1 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10号开通,现在就等麦林沙铺路
发表于 2016-8-2 10: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好的七月底啊……
发表于 2016-8-2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西湖周边山林没有什么影响啊
毕竟以隧道和桥梁为主,中间没有出口和匝道的
发表于 2016-8-3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最长城市隧道群紫之隧道即将开通2016-08-03 10:41

【中国最长城市隧道群紫之隧道即将开通】中国目前最长的城市隧道群、连通城西和之江板块的紫之隧道8月上旬正式开通,今天是紫之隧道媒体开放日,快直播10:00将为你先行探路,隧道北起紫金港路,一路穿越天目山路、西溪路、大清谷、龙坞往南到之浦路,全长14.4公里,双向六车道。直播入口: 网页链接



发表于 2016-8-3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对城西,主要是古墩路沿线  文一西路的居民还是有意义的 ,起码开拓了一条去滨江上班的可能,不然的话这些地区的居民去滨江上班其实是很痛苦的
发表于 2016-8-3 1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子青 发表于 2016-8-3 12:49
感觉对城西,主要是古墩路沿线  文一西路的居民还是有意义的 ,起码开拓了一条去滨江上班的可能,不然的话 ...

对淘宝城上班住滨江的阿里人意义不小。。。
发表于 2016-8-3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向南的通道太少了
发表于 2016-8-4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江的房价要涨
发表于 2016-8-5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yf416760 发表于 2016-7-30 17:30
上半年拖6月底,6月底拖7月底,7月底拖8月,有种你开通一下啊。

相对于这个隧道的工程量来说,整个工期算是很短了,只用了三年半时间。我原来预计会晚于地铁二号线西北段之后一年开通,没想到居然还早了一年。
发表于 2016-8-5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8-5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yf416760 发表于 2016-8-5 09:22
那就不要吹牛逼,该什么时间就什么时间。杭州有哪个工程是按时牛逼完成的。

这个工程当初开工的时候的确只说了2016年完工。当然上半年的时候排定工期应该是6月底达到通车条件。

其实最近几年的大工程,像秋石三期、四期、东湖、环北地下通道、机场高架、紫金港路隧道之类进度都还是比较快的。
发表于 2016-8-5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6-8-5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yf416760 发表于 2016-8-5 09:22
那就不要吹牛逼,该什么时间就什么时间。杭州有哪个工程是按时牛逼完成的。

有是有的,但不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8 04:29 , Processed in 0.48491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