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23|回复: 1

[转帖] 【城事记忆】看杭州城里“古法度夏”的百姓智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29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钱江晚报】

如果没有空调,夏天将会怎样?看杭州城里“古法度夏”的百姓智慧
找井:哪里的井水还能冰镇西瓜
通讯员 陆姝颖 姜周 本报记者 李蔚
左图:20年前的炎夏入睡前,井水浇地是家家户户都采用的降温方式。
本报记者
裘志伟 摄
右图:奎恒巷里的水井。
通讯员
姜周 摄
  连续8天,杭州最高温超过38℃。微信朋友圈里,无数人在感恩,“我这条命是空调给的”。当然,这只是句笑话,不过倒也勾起人遥想当年:回到三四十年前,这么热的天,大多数人家还没装上空调,我们到底是怎么活过来的?

  这两天,我们就沿着老时光的回忆,在杭州城里走一圈,瞧瞧老底子的杭州人,历经千百年的“古法度夏”模式,在如今的酷暑天里,还管不管用?

  杭州从前是水城,城里最多的,一是井,二是桥,寻找“古法度夏”,就从找井、找桥开始。

  记者了解到,杭州城区内的数千口水井,因多年前大规模的改造开发,生活污水的纳管处理做得不到位,所以污水渗漏地下,导致很多水井水质大不如初。

  几年前,杭州市曾对古井进行过全面的修缮改造,但大部分普通水井还是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就拿曾经水井遍布大街小巷的湖滨地区来说,目前只有12口水井还在使用中。

  资料显示,杭州市区现在还有8000口左右的井,但还在用的已经很少,大多集中在上城区、西湖风景名胜区,于是,记者开始了找井之行。

  奎恒巷里找井

  水没有原来那么凉

  从杭州定安路地铁站A出口出来左转,沿着小路走,就是恒奎巷了,一条不足3米宽,长不过三四百米的巷子。这里有三口井,分别在奎恒巷13号、21号、24号。

  满头银发的阿婆,已经在奎恒巷13号这个院子住了30年,乡音未改,还是一口山东话。

  院子里的这口井,几十年一直在用。阿婆说起来,口气里带了点惋惜。

  以前,这口井是派大用处的,烧菜做饭的水,都用里面的水。后来,通了自来水,井水还是经常用,平时洗洗弄弄,很方便的。

  只是,几年前,井水开始浑浊了。

  记者用手感受了一下,水温明显比家里流出来的自来水要凉,但却没有那种沁人的冰凉。再拿温度计一测,17℃。和网上说的井水常温约10℃,差距还是有点大。

  “你们的鼻子灵,闻闻看,是不是有点味道。我孩子就说有奇怪的味道,这水现在只能用来洗衣拖地了。”阿婆说。

  再往前,是恒奎巷21号,这里也有一口井。井旁还扔着一只红色的脸盆和湿哒哒的拖把,看来周围的住户经常用。

  在这儿同样住了30年的大伯很热情地介绍起这口井的历史来。井旁的房子是1907年建的,然后有了井,井位置之前是个花园,后来又建了房子,现在他住着。

  和13号一样,这口井也多是用来打扫卫生或洗衣服的。本来挺干净的水,现在水质不稳定,不定期的有异味、浑浊,没人敢用来做饭,连洗菜都有些慌兮兮的。

  还有口井在奎恒巷24号,一样紧挨着100多年的老房子,不一样的是这口井装了水泵。用水的时候,插上电源,拧开水龙头,水就出来了。

  这家的女儿说,这个水泵装了七八年了,用起来也不怎么费电。一转身,她又冲洗起院子里的水池、地面。

  可能是因为水泵抽的水更深一点,这口井打上来的水温还要再低个2摄氏度。

  体验小结:湖滨地区的老井,因为城市建设等原因,水温水质都不太理想,现在一般能用来洗衣服、拖地板,不太建议饮用。

  馒头山下找井

  井水镇的西瓜,温度刚刚好

  一番寻访后,记者还是在凤凰山脚的馒头山社区,找到了最接近记忆中的几口水井。

  午后的四点多,沿着不足五米宽的笤帚湾路一路上行,路边出现了几口井,地上还洇着未干的水迹。在井口一探,黑黝黝的井水,一下子就清凉了眼睛。

  下午四点半,胡大伯踩着自行车,刚刚买菜回来。到了井边,停车,弯腰,沉桶,手一抖,几下提绳,一桶八分满的井水就打上来了。

  这桶水倒进了一只塑料水桶,用来浸西瓜。试试水温,果然要比奎恒巷的井水凉上几分。

  “井水浸出来的西瓜,凉度刚刚好,我们年纪大的人,吃冰箱里的西瓜,还是有点怕冰到。”胡大伯说。

  胡大伯告诉记者,笤帚湾再上去,拐到馒头山路,还有几口井,“水更好,能吃的,跟山上打的泉水也差不了多少。但是还要多走两步路。”

  体验小结:这里的井,还保留了几分古井的味道和品质,所以,可以尽情享用。

  用井水洗衣,可以用上一只大脚盆盛衣服。用来冲凉,可以直接一桶水从头浇下。傍晚饭菜烧好,先打三四桶水浇地浇竹躺椅,积了一天的暑气在水汽蒸腾中,慢慢消减。然后,一家子围成一个圈吃饭,中间除了饭桌,是一大盆子井水。就连吃剩的饭菜,用碗、盆盛起来,放入井水中,也可以当冰箱用。

 楼主| 发表于 2016-7-29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不动,风动。老底子吹着风乘凉的地方还有吗
找桥:哪座桥头还有习习凉风
通讯员 陆殊颖 姜周 田汤杰 吴施熠徽 本报记者 李蔚
上图:1991年,在拱宸桥上纳凉的人们。
本报记者
裘志伟 摄
下图:昨天傍晚的拱宸桥。
通讯员
姜周 摄
  炎夏里,是没有人不喜欢风的。杭人度夏,觅一处有风的凉快角落,不外乎弄堂风和桥头风。

  弄堂风,就是吹过弄堂的穿堂风。不过,随着高楼建筑越来越多,在杭城与穿堂风偶遇的机率是几近没有了。幸好,还有桥头风。

  杭州多桥,光是中河和东河上的桥,就有几十座之多,这还没算运河上的。

  如今的人们,还会找这些天然的露天场所,乘凉吹风吗?

  昨天傍晚,我们的记者就兵分多路,前往各处实地踩点,来看看他们发来的第一手体验报告。

  灞子桥·众安桥

  都没以前凉快了

  众安桥横跨在南北向的中河上,离庆春路的嘉德广场很近。

  桥上有亭,以往亭子里最热闹,坐满了人。可是,随着杭州入伏,在亭子里纳凉的人基本没有了,还是桥下靠河岸边的人多一些。

  记者从亭子出来,也下到河边,果然桥下的风比较凉快舒服。

  一位70多岁的大伯说,老底子这里的桥头风很凉快的。那时候,大家都抬着躺椅来桥上乘凉,有时候直接睡到天亮了。而这里地处市中心,人很多,桥上的位置都要抢的。

  不过,大伯说,可能是附近高楼越建越多的缘故,众安桥上已经吹不到什么桥头风了。

  与中河上的众安桥相比,横跨在东河上的灞子桥,桥头风要明显一些。

  不过,亭子里还是有些闷热,傍晚7点左右,10分钟里,有路人三三两两地经过,驻足吹风的人并不多,最多站个三四分钟,就又走了。

  倒是一对老夫妻,一直坐在桥上乘凉,手里拿着蒲扇,是吃完饭出来溜达的状态。在他们记忆中,以前桥上的风还是很大的,乘凉的人也多一些。但是如今,风都被对面几栋大楼挡住了。虽然环城北路上开过的车会带点风,但也是热热的。

  体验小结:

  高楼林立中的桥头,乘不到风凉了

  我们踩点时发现,有点年纪的人都提到,灞子桥和众安桥,以前的桥头风是相当凉快的。

  为什么会形成桥头风?这是因为流动的空气绕过河上的桥时,会形成气压差,而气压差会导致空气流动,就形成了比其他地方更大的风。

  另外,因为桥建在水上,水的比热容比较大,吸收空气中的热,附近空气的温度就会比较低,形成的风也会比较凉快。另一方面,风形成之后,风速越大,对流换热越大,人散热越多,也会感觉更凉快一些。

  可见,形成桥头风的关键是空气的流动。但是由于中河、东河都位于杭城市中心,周边高楼建筑影响了空气的流动,所以桥头风也越来越不明显。

  拱宸桥·潮王桥·杭三大桥

  晚上9点多,来吹桥头风

  傍晚6点半,还没走上拱宸桥,河面上的风已经扑面而来,额头、鼻尖上的潮汗,一下子消了。

  这风吹得人实在太过舒服,连脚步也不由地放慢了一些。

  终于走到桥中央,桥边两侧有两块长长的石板,看起来,很是有些年头了,应该就是供人休息的。

  不过,记者一坐下,才发现石板还带着白天暴晒后的暑热,立马弹起。这时,站在桥中央四望,才发现河西凉亭里那些“葛优躺”的人,才是最舒服自在的。

  “桥上晒了一天,太烫,没法坐,会长痱子。”凉亭里的中年男子说,他每天吃好晚饭,都会来这里坐到7点多。到了那个时间段,游客加上附近散步的居民,人最多。他就撤了,回去看新闻联播,刚刚好。

  潮王桥和拱宸桥一样,也是坐落在运河上的桥。晒了一天,热烘烘的,晚上7点多了,热气都还没散去,几乎没人在这儿坐着乘凉。

  住在附近的王大伯刚好散步路过,“还没到时候呢,要等到晚上9点多,河面上的风把暑气都吹光,这里才会凉快下来。”

  这话倒是没错,因为尽管桥上还热得像蒸笼,但是风的确很大,借着风,还有两三个人颇有兴致地在放风筝,引得行人驻步观看。

  “我每天都来放风筝,锻炼身体嘛。”这位大叔自称已经在潮王桥上放了三四年的风筝。还没聊完,一阵风过,大叔马上小跑了几步,拉起线:“现在风就很好!”跟在身后的,还有他的小孙子,看上去已经玩得很专业了,拉线,调整角度,冒着股虎虎的劲儿。

  要是这儿的温度能再降一点儿,乘凉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晚上7点钟,余杭塘河沿岸纳凉的人很多,不过最大的风,还是要走到桥面上才能领略得到。

  但是,桥面上毕竟带着白下积蓄下来的暑热,在褪去之前,人们都扎堆在桥洞下纳凉。大妈们跳着广场舞,还有小孩子在跑跳嬉闹。粗略估计一下,桥上加桥下,起码有三四十人。

  一位在附近住了10年的大伯告诉我们,余杭塘河治理后,环境好了很多,而且这里的风特别大,他每天晚上都会来锻炼乘凉,7点到八点是这里人流量最大的时候。

  体验小结:

  要找桥,先要找对河流方向

  有研究人员发现,夏季,杭州的主导风向为东风、东南风。一是因为杭州属于东南海洋性季风气候区,二是因为杭州最大的风道是钱塘江,再加上河面宽阔,形成一个通风口,将杭州湾的风引入到杭州城区内。

  如果摊开杭州的城区图,就会发现,余杭塘河(东西向)、环城北路以北的运河段(东南西北向)和西湖文化广场以东的运河(东西向),都刚好跟风向吻合。

  地理位置的优势,带来充分的空气流动,再加上桥头风的原理,所以上述三座桥上为什么会有比较明显的桥头风,就不难理解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8 15:31 , Processed in 0.7152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