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0|回复: 3

[新闻] 【杭州日报·城纪】河上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7-16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河上记

2016-07-15  

文昌阁
板凳龙
徐同泰
抗战纪念馆
道林山
沈雷 摄



重修后的文昌阁,底座留一圆形小隧道,既保护了原有的基座,也是村民夏季纳凉的好去处。台座用花岗岩砌就,结实稳重。二层大厅中间是文昌君像,左右各是关羽和董仲舒陪伴。在经济发达的萧山,看到小山村中有文昌阁,我想,这应该是他们能走得更远的原动力吧。

出杭州,经复兴大桥,往南直行,过义桥,穿戴村,就到了河上。河上,一个藏在山林中的古镇。走马观花,匆匆五记。

1 板凳龙:在固定的仪式中文化得以传承

元杂剧《来生债》中,有一段磨博士的道白:清早起来,我又要捡麦,捡了麦又要簸皮,簸了皮又要淘麦,淘了麦又要晒麦,晒了麦又要磨面,磨了面又要打罗,打了罗又要洗麸……我知道,磨博士开始磨面了。

麦来了。

七十多岁的非遗传承人傅老先生,打开礼堂的大门,我一眼就看到数堆新麦堆在空地上,副镇长解释,这几天天气不好,刚收上来的麦,堆在这里晾干。蔡天新和祁媛,蹲下来研究麦,我和赵柏田、畀愚,站在边上议论,是大麦,还是小麦,面,饼,啤酒花,话题不断散开,我们离不开麦子,麦子和我们相伴几千年。

环顾,满壁都是河上板龙的介绍,舞龙盛况,制作过程,国家非遗,历史悠久。右边厢房,满满一房间,全是闲下来的板龙。它们是龙身的各个部分,主要组织是板凳,每一条凳都有铆榫,可以自由连接。板凳上既有精致弯曲的金纹龙身,也有造型各异的动物,牛,羊,马,什么都有,它们将会组成几百米的方阵,浩浩荡荡出行。

打开一个精致的门帘,里面供着龙头。庄严,雍容,挺拔。头顶数项桂冠,张大盆嘴,嘴含赤珠,雪白巨齿,花色长须。它似乎在候场,随时准备昂首出征。

接着元代磨面博士的戏词,我脑中的板龙戏立即展开。

正月十五至十七,河上有龙灯胜会,不可少的四个程序是:开光大典、出灯、闹元宵、化灯。开光大典,请出龙首,上香,祭拜,虔诚而隆重。出灯,锣鼓敲起,龙首在先,龙身在后,沿街穿巷,将整个地方的喜庆神经都拨动起来。元宵灯会,家家户户都将过完年还剩余的热情全部释放,飞龙,在夜空中旋转,越闹来年越发。化灯,完成使命的龙头,被请到河滩上,祭拜完,点上火,龙在火光中飞舞,烧成灰烬,意思是龙升天,庇佑万民。

关于河上板凳龙的起源,我相信它是有极早历史的,虽有两个传说,但并没有说服我。我的推断是,习俗的起源,基本起源于民间的某种信仰,当初的某个重大节日,或者为了庆祝丰收,几个领头人,制作了龙头,龙身就用简单的板凳代替,凳身裹上红纸就鲜活了,家家户户都可以参与。我设想的场景是,当锣鼓紧敲,鞭炮齐鸣,龙头在惊艳中亮相,板凳一张接一张,龙头到哪,热闹在哪,龙身绵延,整个村子都沉浸在欢乐与祈祷中。当这样的欢乐持续多年以后,就变成了一种固定的仪式,并外加了许多神化的含义,即便是历代统治者,也十分乐意看到这样万民齐欢的场景。

头脑板龙盛会,瞬间被拉回。

拜别龙头,跨过麦堆,河上板龙大戏更让人向往。下一个龙头腾跃的日子,就是明年的正月十五,记住这个日子,这里有无穷的欢乐。

走出溪头村的文化礼堂,空旷的广场上,抬头望天,天蓝得让人连连惊叹,沿着马头墙往天空拍照,以为到了西藏。

2 徐同泰:打酱油,生活的味道

穿过一个二层小门厅,上面有阁楼,四根杉木柱子,细细的,旧旧的,但也有小牛腿,牛腿上有雕刻,右边是关公捧着一本经典,作灯下夜读状,左边是老子出关,悠悠骑着牛。

迎面是五座大小不一的圆柱绿形发酵罐,数十米高,容量足有几十吨。左边有叠得小山样的规则小缸,空口敞开,能装几十斤重的那种窄口缸,缸瓶横竖有形,成梯形上摆,是一种景致,艺术感强。

前几天阴雨滴答,我想象着大雨小雨,滴打着这些缸,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错落起伏,叮咚有序,节奏永远慢腾腾。

是的,徐同泰,这家百年酱油老店,雨滴伴着它,不,还有风,风风雨雨,已有一百四十年的历史了。

徐同泰你可能没听说过,胡庆余堂你一定知道了。当时民间的说法是:问药胡庆余,润味徐同泰。1875年,清光绪元年,徐三春夫妇,靠摆酱油摊起家,以前店后厂的模式,创建了徐同泰酱园。

我不知道创立者徐三春,牛腿上那两个雕刻的用意是什么,但不会随意,一定有他的想法。守卫函谷关的军官,听说老子要出关云游,一下急了,这怎么行呢?这样的大哲学家以后绝世,是损失,一定得让他留下一点东西,于是五千字的《道德经》就逼着诞生了。关羽虽是武将,但爱学习,忠义,勇敢,仁信。这两者合起来,延伸出去,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做人做事都要讲道德仁义,并勤奋好学,从书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徐同泰,能坚持到现在,一定是在它产品中注入了仁德元素,才声名远播。对一家百年老店而言,德与钱相比,德更重要,德养育了钱,没有德就没有钱。

溪头村礼堂,那些和龙头相伴的新麦,我估计,它们就是徐同泰的新客人,它们会在这里,一步步地变身,完成自己做酱的使命。

徐同泰的大门边,仍然是小店,有一个长长高高的柜台,台面宽阔,深黑油光,里面各个品种的徐同泰林立,女店员,安静地坐在那。经理说,这个柜台,和徐同泰同年纪,也经百年风雨了。

谢鲁渤打了两小瓶酱油。

袁敏打了两小瓶酱油。

我也去打了两小瓶酱油。

蔡天新赶上来,一下打了四瓶,两大两小,他说,带回家送人。(谢鲁渤、袁敏、蔡天新均为同行的作家。)

哈哈,打酱油,油盐酱醋茶,生活有了徐同泰,我们还怕什么东西没味道吗?

3 文昌阁:《水浒传》传说中的写作地

凤坞村,不是风吹过山坞,而是凤凰飞过山坞,多么美丽,多么吉祥。

凤坞村中藏着一个文昌阁。

施耐庵,右手握着本翻开的大书,左手捏着披风的长襟,端坐着迎接我们。长须,高髻,深目,沉着微笑。

施作家,为什么会在文昌阁?我好奇,他曾在钱塘为官,传说在这里写了《水浒传》,只是传说,但这里的人们,却始终相信,施大作家真有可能,在这里写作,河上虽小,却自古繁华,从杭州,过钱塘,不用一天就可到达,不远,又僻静,对于忙碌的国家公务官员来说,真是不错的选择。

杭州自宋以来,勾栏瓦肆,各种戏剧盛行,水浒故事就是当时的主题之一,于是各地就流传着太多的水浒故事。淳安是方腊的起事之地。鲁智深在六和塔,闻潮信而圆寂。武松终老在六和寺。我的家乡桐庐,芦茨地方,有个村叫蟹坑口,传说就是蟹珍蟹宝战死的地方。

当我在河上的这个小山村,看到文昌阁,看到施大作家的传说,也就不那么奇怪了,于地理,于事理,都有可能。

凤坞村的文昌阁,年份悠久。重修碑记上记载,它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萧山县志》也记载,清朝乾隆十三年,进行过重修。我眼前看到的文昌阁,重修于2010年,资金主要由民间自发捐助。

重修后的文昌阁,底座留一圆形小隧道,既保护了原有的基座,也是村民夏季纳凉的好去处。台座用花岗岩砌就,结实稳重。二层大厅中间是文昌君像,左右各是关羽和董仲舒陪伴。

我没有过多考虑他们在一起的合理性,我只是感觉,这些都是读书人的代表,且凤坞的董氏,也自称董大儒的后人,对他们的景仰,就是对知识对文化的尊重。村人若遇孩子升学,中考高考,一定要来拜拜,拜文昌君,和到文庙拜孔子,心理是一样的,都想有个出色的成绩,不迷信金榜题名,但一定尊重知识。

在经济发达的萧山,看到小山村中有文昌阁,我想,这应该是他们能走得更远的原动力吧。

4 抗战馆:我们不说话,让历史说话

接着董仲舒的董。

仍旧凤坞村,曲里拐弯,我们去看一座修缮过的董家老屋。一位身长颀长、平头,肩扛着步枪,打着绑腿的中国年轻军人,站着街口瞭望。这是一幅画,一幅指示牌,他指引着我们来到“战时萧山县政府机要室旧址”。

这幢董氏老宅,建于清末,数经风雨沧桑。

这是萧山人民抗日的记忆。

抗战时期,萧山县政府三次迁到这里,董宅是当时的机要室,内设电台,是萧山抗战的指挥及情报中心。萧山是浙东抗战的主战场之一,拼杀激烈,有数万将士壮烈殉国。当时的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也曾经到这里指挥抗战。

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中国大地,纪念之火熊熊。纪念不是记仇,纪念是为了让我们更加发奋。火红七月,萧山民众自发捐建纪念馆的激情,如钱江潮奔涌。

与别的抗战纪念馆不一样的是,这里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展出的图片,几乎都从日军的角度拍摄,应该是日军随军记者,或者是外国战地记者拍摄,还有许多物品,都是日军当年侵略中国时使用的实物。萧山民间志愿者,通过民间渠道,从日本搜索收购,或者国际友人捐赠。看着图片和实物,心情一时波澜迭起。

许多照片,我都是第一次见到。日军军官合影,洋洋得意;日军在攻城,气势猛烈;日军扫荡归途,扛着枪,拎着鸡,刺刀上还晃荡着许多物件;日军在查看中国军人的头盖骨,这一定是一场惨烈焚烧后的自我壮胆。

有一张照片特别注目:日军在喂食中国婴儿。画面上,一日本兵,左手拿着水杯,另一日本兵,右手往孩子嘴里塞着东西吃,孩子闭着眼,张着嘴,光头,捏着小拳,裹着破棉絮,旁边丢弃着一顶破斗笠。

很容易让人想到照片的后面。这一定是日军的宣传画,无非是反映日军的人性和友善。但是,强烈的反问也会紧跟,婴儿为什么会躺在那儿?所以,表面上仅有的一点未泯的人性,也显得十分苍白。

一面照片墙上,28位寻找到的在萧抗战老兵,个个举着手敬礼,他们是在向正义敬礼,也是在向死去的战友敬礼。

“我们不说话,让历史说话”,我们用火光搜索,是为了把阴影驱赶,从而护卫我们更好地前进。

河上记忆,就是萧山的记忆,更是民族的记忆,亦是世界的记忆。

5 道林山:众人寻道,最重要的,还是做人的道

道林山在东山村。我去登道林山,镇政府的小汪陪同。

这回,似乎感觉在河上面了,因为我正在一条小船上行走。

这条小船叫金坞,是东山村的一个自然村,地处道林山脚,整个村子中间大,两头尖,形状很像一条小船。

此刻,我正站在船头,船上的动力支援点——船撑,这是一棵参天的古银杏树。六十多岁的金先生,正在树下打扫他老屋的院子。

我看了树的标识牌,约600年,啧啧称赞:这银杏有年份了,常识告诉我,树有多大年纪,村庄就有多大年纪。对树的年纪,金先生有点不满意:这棵树,其实不止600年,我们金家村,就有700多年历史了,树一定是建村时种下的。我并不完全赞同,树可以大于村庄,也可以小于村庄,因为有大树古树,所以选择居住,因为居住,所以种树。但不管怎么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金先生就是受益者。金先生接着自豪地举例论证:我们是“活金死刘”,明朝的时候,我们的祖宗,从义乌迁过来的。

关于“活金死刘”,传说有很多,一个权威的说法是,王莽篡汉,欲灭刘氏,刘姓被逼亡命天涯,改姓繁体刘字的一个偏旁金字,但死后的碑上,又改回原姓。富阳的龙门,也有“活金死刘”。想来,都是同一宗,应该是汉室的皇族后人。

开始登山。

迎面有“道林山”巨石碑,后面有碑记,山的基本信息是,海拔509米,全长1690米,宽2米,石阶1341级。

道林山古道和金坞村同样历史悠久。我的思绪,一直在山名上打转,道林,什么意思?没别的什么意思,就是道士多,多得像树林一样,就叫道林山了。我思忖也有可能,葛洪就在杭州的葛岭炼丹,茅山道士的发源地也在江苏南部,唐宋道士兴盛,明成祖朱棣自称真武大帝化身,这里山高林密,确实是修道的好地方。

起步时的古道,坡度平缓。道旁滴着露水的茶叶细片,会撩湿你的衣襟,刚刚阳光热烈,瞬间就进入茂密的竹海。真如海,道林山九千多亩竹山,那些竹,生命力旺盛,挤着生长,好多弯着腰,在道两旁勾肩搭背,几乎将阳光全部遮盖。背上开始冒汗,但丝毫不觉得热,大口呼吸,贪婪地将负氧离子吸进热热的胸腔。

古道陡峭起来了,有数百台阶,必须仰视。脚步逐渐沉重,大口大口喘粗气,感觉到了困难,体力开始透支。有亭子在上方,再努努力,登上亭子可以休息了。

这是一座无名四角亭,我上来的第一个念头是,要为它取个名字,再弄两副对联。我心中的名字,“小歇亭”,直接一点好了,这时候最想小歇一会。对联嘛,脑中冒出王维的诗句“空山新雨后”、“清泉石上流”。另两句是王籍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此时空山,昨晚暴雨,一片竹海,绿得眩目,山溪流泉,隐约叮咚,虽是上午九点多,但鸟鸣不时传来,它们似乎还在早课。古道上只有我和小汪。王维诗句可以形容眼前,挂亭子正面,后两联是摹想酷热的夏月,挂亭子反面,下山可以直接看到。

告别方亭檐角盘旋的几只蜜蜂,还有亭边扶手上忽东忽西的一只大蚂蚁,继续往上。正在为体力绝望的时候,松林间忽然有成束的太阳光线射来,山冈到了。破败的屋基,就在山路旁,大石砧上长满青苔,显然是从前山里人家。

翻过岗,一片平地,几座旧屋。

道林山兜率禅寺碑,上有禅寺的简单沿革:

公元238年,三国赤乌年建,名道林寺;公元908年,吴越王更名,名浅严寺;公元960年,北宋更名,名金额寺;公元1638年,明朝更名,称兜率禅院;公元1662年,清朝康熙年间次坞俞氏重修,名兜率禅寺。

碑旁存几处遗迹,一个石香炉,上面还有断香蜡烛残留,一个不到一米高的石经幢残件,幢顶已碎成三截,基座是一小长条石,上接一朵石头莲花,杂草茂盛,整个寺基差不多都被掩盖了。破败和繁荣,相辅相衬,我似乎看见,历史的长河里,道林山道佛轮替,人头攒动,香火旺盛。

禅寺后屋的一棵百年桂花树,极奇特,金桂银桂集同一树身。开花时,有金银两种颜色。禅寺大门前的那一排古银杏,十几棵,抱团生长,冲天而上。禅寺无语,银杏迎风,它们是禅寺的见证。

还有一排旧屋,则是现代的记忆,那是知青屋。上世纪七十年代,杭齿厂的几十位知青,住在这里约有八年时间,周围的七百余亩杉林,就是他们用汗水和辛酸换来的。我刚刚还自以为荣,只用五十分钟就爬上山顶的道林山,当年知青却担着百多斤重的东西如履平坡,岁月的磨炼,让人感叹。四十多年过去,杉林早已葱郁,当年的知青也早已白头。

我胡思乱想,兜率寺,萧山土话是不是也可以读成道林寺?

我还是喜欢道林寺这个名字,茂林的山顶,众人寻道,有自然的道,有做事的道,当然,最最重要的,还是做人的道!

陆布衣


发表于 2016-7-16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阅,有空去逛逛
 楼主| 发表于 2016-7-17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昌阁是复建的吧。
发表于 2016-7-17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6-7-17 10:27
文昌阁是复建的吧。

挨板是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9 01:16 , Processed in 0.31688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