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63|回复: 6

[转帖] 【杭州日报·城纪】皋亭之侧,衣锦右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22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皋亭之侧,衣锦右岸

2016-04-22  

衣锦桥

30年前的1986年,大学刚毕业的我被分配到杭州北郊半山桥的省建筑安装职工中专当教师。怀揣一份报到通知书,在艮山电厂公交站,我登上了以杭钢和杭玻为终点站的12路公交车。驶过长木桥之后,眼前已是片片农田以及散落其间的国有企业厂房。公交车在杭州重型机械厂北侧猛地一拐,进入了更为狭窄的上塘桥路。透过车窗北望,我看见一脉矮山横亘于田畴尽头,葱郁的山体下方,却留有两处巨大而显眼的刨挖凹坑,那便是俗称半山的皋亭山了。

❶ 上世纪八十年代城郊接合部典型景致之一

这两处巨大而显眼的刨挖凹坑,民间传说是由猛龙留下的,后来我才知那是附近村民放炮取石留下来的伤痕。

两处刨挖凹坑处于皋亭山的南侧,这南侧又是此山脉的末端。呈西南——东北走向的皋亭山脉实为天目山余脉之一支,连绵十数里,自南往北,依次还有黄鹤山、晾网山、鸡笼山、青龙山、龙珠山诸峰,皋亭山为诸峰之首,相对陡峭的峰峦远古时在海中耸起,潮退成陆后又孤自壁立,或许这也是半山一名的来历之一。

在半山桥那所学校安顿下来,余暇时在周边游走,便与另一些游走者相遇。那些游走者中的不少人,脸脖处画有若干红色的方框,看了让我好生惊奇,但很快就得知了他们都是不幸且又症状较轻的癌症患者,红色方框是已经画好的化疗部位,有待次日施以重点化疗。我已经发现了,学校后面正是那所全省著名的肿瘤医院。1986年前后,恰是它从“杭州肿瘤医院”更名为“浙江省肿瘤医院”之时,换牌的重要一刻我正站在旁侧围观。不过,由于那时的病房床位有限,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只得散居在附近的几处简陋旅社里。我也多次看见从那肿瘤医院咧着笑脸出来的人,要么可怕的疾病居然已被神奇地治愈,要么先前的误诊终被医生纠正,那番喜悦自然要比捡到金元宝更甚。

沿着肿瘤医院门前那条幽静的广济路一直向前,隐在皋亭山下绿荫丛中的是另一家国有企业杭州市牛奶联合企业公司,杭城居民一度无人不晓的“保灵孕宝”“保灵蜂王浆”等产品就是它的麾下企业或合资企业生产的。这家公司后来改组为浙江田园集团公司,又相继衍生出杭州保灵、杭州澳医保灵等多家公司,广济路原厂区如今也成了浙江田园集团公司(杭州市牛奶联合企业公司)半山乳品分厂。

以上仅是30年前皋亭山下半山桥的若干景致。作为原半山区半山镇最东侧的居民区,半山桥的旧貌,淋漓尽致地体现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城郊最典型的景致。往西200米即是半山邮局、银行和百货商店,背后是杭钢职工医院,再往西300米即是半山农贸市场,乘半小时公交车可以抵达市区……生活的便捷、环境的安谧,让我生出在此耗尽一生的幻觉。如今,建筑安装职工中专的校舍依在,但秋石快速路的高架桥已从校舍上方飞过,其中一座桥墩正插在教工宿舍墙边。广济路已是大马路,衣锦桥成了景点,杭钢的高炉不再冒烟,那两处巨大而显眼的刨挖凹坑被树草遮去大半,而我离开那儿也有25个年头了,那所职工中专现在的教师花名册上,竟然找不到一个熟悉的名字。

❷ 住久了方知这是一座遍布历史遗迹的山

如今已很少有人知道杭州北部曾经有个半山区了。行政区划的频繁变动,加之半山区存续时间仅10年余,记忆被湮灭也符合情理,但在此我们还得简单复述一下它的历史,以作留存:1978年,以西湖区康桥公社的半山、金星、沈家桥大队,余杭县崇贤公社工农大队,拱墅区拱宸桥街道所属半山桥、刘文村等8个居民区,筹建半山区。1979年6月,建立杭州市半山区革命委员会,次年改称杭州市革命委员会半山区办事处。1981年6月,正式成立半山区人民政府。1983年10月,红卫(后改称石桥)、康桥、上塘公社和石桥街道由西湖区划入半山区。至1985年末,半山区辖东新街道、半山镇、康桥镇、石桥乡、上塘乡,计25个居民区,36个行政村。1990年1月民政部批复,撤销杭州市拱墅区、半山区,成立新的拱墅区。以原拱墅、半山两区的行政区域为新设拱墅区的行政区域,从此,作为行政区的半山区从现实生活中消遁,归入历史档案。

我在半山桥生活的那5年,恰是半山区从辖治鼎盛期到渐被合并的年份。1986年,全国推行居民身份证制度,我获得了人生中第一张身份证,其编号的开头6位是“330107”,这个“7”即指半山区,这数字伴随我至今。想必整个杭州,身份证前6位是这个的不会太多。

在半山区人民政府大院后面,是在那几年开始修建的半山公园。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最初的半山公园刚刚建成开放。那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因为哪怕你在半夜两点摸索着上去,仍能畅通无阻地进入公园大门,绕过儿童小火车游乐场,沿着盘山小道,坐在唯一的亭子里俯视远处城市稀疏的灯火。事实上,直到几年后我才得知,说皋亭山是一座遍布人文历史遗迹的名山并不为过。《唐书地理志》即有皋亭山的记载,皋亭山龙居寺早于净慈寺(954)兴建,宋高宗、清乾隆曾停宿和驻跸于此。甚至在《水浒传》第九十四回中都有关于皋亭山的情节描述,而白居易、苏东坡、刘伯温、厉鹗、郁达夫等文人在此多有题咏、赋文。

“皋亭”的原意,是水边高地上的亭子,其出处与山前那条上塘河有关。上塘河连通京杭运河,但京杭运河开凿之前,这上塘河即已存在,且是杭州与临平、海宁、崇德等地相连的重要水路。皋亭山与水的另一份缘分,是山间有多眼泉水。隐于珍珠坞的珍珠泉曾号称杭州三泉之一,方广三丈,泛涌如珠。另有位于单家坞的雨花泉,泉水自大石中流出。而喷玉泉在半山腰的崇光寺内,寺内有一水池,宋高宗曾在池中洗过手,此池便唤作浴龙池。崇光寺的旁侧还有宋冯氏井,皋亭山清水之丰沛由此可知。崇光寺当然早已不存,半山街道内至今尚有东西向的崇光路,想必是因此寺而得名。

❸ 那种勾魂摄魄的白能让我情不自禁地靠过去

印象中,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冬天特别冷,几场大雪过后,皋亭山的山顶皑雪厚积,宛如戴了一顶白帽,但这仍未阻挡我独自登山的脚步。后来又惊喜地得知,我无意间竟欣赏到了只有这样的雪天才能遇见的“湖墅八景”之一的“皋亭积雪”。

“湖墅八景”为明代书家王布范的赏题,说明此八景至少在明代已基本形成。它是千百年间形成于运河南端沿岸的最美丽、最典型的文化特色景点,与形成于南宋时期的“西湖十景”有得一拼:夹城夜月、陡门春涨、半道春红、西山晚翠、花圃闻莺、皋亭积雪、江桥暮雨、白荡烟树。这八景中,“皋亭积雪”是颇有个性的一个,因为此景既可以在山上看,又可以往山上看,只需换个角度,又另有一番景色,既刚且柔,神采各具。

明代聂大年填有《临江仙·皋亭积雪》一诗:“昨夜孤峰如泼翠,今朝玉立巑岏,琼林琪树间琅玕;蓬莱尘世隔,弱水竟漫漫。玉宇琼台千仞表,群仙飞佩骖鸾,不知何处倚阑干;洞萧吹一曲,鹤氅不胜寒。”把一场大雪之后形成“皋亭积雪”之景的过程、此景的特点及痴迷其中的心态描摹得活灵活现。江南地区虽然四季分明,但冬雪的降临不算频繁,每年冬天仅几场而已,雪积山顶的景致更为稀罕。皋亭山海拔仅360多米,积雪难以久留,这景色便更令文人墨客珍视了。

明代的“湖墅八景”之一的“皋亭积雪”,在南宋时有另一个更富诗意的名字“玉树临风”,南宋宁宗曾御书“皋亭山”三字匾。严冬之时,若站在钱塘江北眺,即可见皋亭山那副亭亭玉立状,如同仙女出浴,又如一柱玉石熠熠生辉。明代诗人王洪《皋亭积雪》一诗中“积玉映空青,蓬岛人间近。珠树瑶花满眼开,缥缈仙台影”之句,说的便是这个意思。

可能是心理作用,也可能确实如此,我总感觉冬天半山的气温要比市区低个三两度。而雪后,在格外清蓝的天空下,被阳光朗照的皋亭积雪有着一种勾魂摄魄的白,我便又情不自禁地向它靠过去。扶着简易石级两旁的树枝向上,我感觉灵魂也被一股什么力量,一点一点地提上去。

已经很久没有感受过皋亭积雪这股白色的力量了。如今重返皋亭山,昔日的静谧自然已减去大半,密匝排列的景点,有的是旧景再造,有的是新景添置,山顶却依然少有人工景致,仿佛是为积雪留着位置。2016年1月22日,杭州降雪,披上银装的皋亭山下,一列高铁从途经石桥的沪杭客运专线驶过,远远看去,这景致与日本人引以为傲的富士山不相上下。这已是最新版的“皋亭积雪”了。

❹ 半山娘娘庙距上塔伏虎禅院遗址并不太远

皋亭山除了一年一度的积雪,值得一提的还有半山娘娘庙。这庙颇有来历,相传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康王赵构南遁,途经皋亭山一带。情况紧急,一倪姓闺秀之魂灵出手,托梦康王,撒沙阻敌,赵构因此得救。1131年后,即位的宋高宗赵构封倪氏“撒沙护国显应半山娘娘”,立庙塑像,予以彰榜。

娘娘庙在历史上几经毁建,抗战时期被日军彻底毁坏。那年,占领笕桥机场的日军在巡逻时,在此意外发现“牡丹”“老刀”牌烟壳,怀疑抗日分子来过,即放火烧庙,末了,又由飞机投弹将整座娘娘庙炸平。当年我在夜半时分游荡于半山公园时,连此庙的半块瓦砾都没发现,可如今,半山娘娘庙又成香火繁盛之地。1990年,由居住在半山的倪姓后裔筹资重修后,连外乡的香客也会沿着绿荫山道前来叩拜。

皋亭山上另一处不该漏下的重要历史遗址,是东皋心越(1639-1695)禅师嗣法之地上塔伏虎禅院遗址,该禅院是东皋心越开创的日本曹洞宗寿昌系的祖庭。曹洞宗为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于其创立者良价禅师是在江西宜春的洞山创宗,其弟子本寂又在江西抚州曹山传禅,便被称为曹洞宗。无明慧经(1548-1618)禅师中兴禅道于江西新城寿昌寺,后人称此禅派为“曹洞宗寿昌系”。曹洞宗迄今是日本佛教第一大宗派,有一万五千座曹洞宗寺庙,八百万曹洞宗信徒,寿昌系则为曹洞宗最重要的一脉,由此可知东皋心越以及上塔伏虎禅院在佛禅传承中的非凡地位。

东皋心越担任住持的皋亭山显孝寺后来改名为上塔伏虎禅院,传说中这还与北宋皇帝赵匡胤有关。当年的皋亭山居然还有虎狼等野兽,经常跳出来伤人,当地村民常遇凶险。某天,一则神话终于在此骤然发生:有人在此寺前与老虎相遇,老虎欲扑上去撕咬,但此人正是伏虎禅师(北宋高僧,善于慈悲之力驯服虎豹)化身的。伏虎禅师说,我是信佛的,所以不杀你,但你以后也不能再伤人了。从此这里的老虎果然不再伤人。太平兴国元年(976),赵匡胤赐封显孝寺为上塔伏虎禅院。

上塔伏虎禅院遗址现位于皋亭山西面的半山腰处。禅院至今仍未重修,只竖立了一尊简朴的遗址石柱,石柱后面是当地信徒新建的禅院最后一任住持惠文法师以及宏一法师的墓茔,这就够了。昔时的一切无须再由今人悉数重现,那些画蛇添足的新修景点往往另有所图。

❺ 斜阳下的衣锦桥及河水之下的纤道

来到建筑安装职工中专成为教师的次日,就在学校南首不远的上塘河上看到了一座古桥。询问同事,被告知此桥即为半山桥。我站在桥边观察,发现此桥已近荒废,桥面上长满杂草野树,连桥身上也有乱草蔓延,即便住在附近的村民也从不走它。而距它仅二三十米处,还有一座与之并行的石桥路公路桥。公路桥上车流人流络绎不绝,大卡车还经常把行人、自行车逼到桥栏边,惹来路人臭骂。两座桥梁冷热不匀令我称奇。我拨开桥面上疯长的杂草,好不容易探到桥面正中。东面是一片广阔的农田,西面是隐约的杭钢厂区和宿舍区,而其北面,当然是俯视平畴的皋亭主峰。夕阳映在桥上、上塘河上、杂草野树上,这景致竟有几分古朴苍凉之美,立马认定这桥是个游走的好地方。

对于此桥的好感让我自觉探寻它的来历,它显赫的身份很快提醒我,小觑这片乱糟糟的地方实是一种无知。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仁和县志》卷二载:“衣锦桥,俗呼半山桥”。又据清《衣锦桥重建记》碑记载,此桥始建于唐乾符二年(875),毁于宋南渡之末,复建于元世祖时期(1271-1294),明天启三年(1623)予以修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建,即为如今之桥体。现存之衣锦桥为多级石阶半圆形单孔石拱桥,通长29.5米,宽4.48米。拱桥内侧和桥面平台雕有葵花式图案。拱券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拱顶饰有一组龙纹石雕。桥墩由25层石错缝叠砌,拱壁每块长2.25米。后来在整修时发现,其中一块拱壁石面上刻有“信士梅□昌助银两五□”等字样,似是当年某位乐施之人捐款建桥的记载。

不过在当地老人嘴里,衣锦桥的来历是唐时此地一名年轻人苦读求第,后真的成了朝廷高官,衣锦还乡时捐建了这座石桥,定名衣锦桥;两边特意设置了那么多级石阶,又寓有踏着这座桥过河,能步步高升之意。那么该高官究竟姓何名甚,与拱壁石面上的那行刻字有何关联?一切已成了难解之谜。

那年我离开半山时,这座有着吉利名字的古桥依然落寞,直到前年我重返此地,才惊讶地发现这桥已被彻底整修,桥的右岸出现了一处面积不小的广场,广场的一端还矗立着一座高大威猛的雕塑,一问,说是文天祥,便知道如今的文化部门掘尽历史资源,把南宋的那段悲愤化作了一份荣耀。

文天祥的巨型雕塑前多有游人拍照,其实衣锦桥最重要的文物是长久淹在水下的古纤道。衣锦桥下这段纤道至迟在唐代时就有,后因上塘河水位上升,纤道渐渐隐于水下。水下的纤道仍然未被当地村民放过,总习惯潜入水中撬走几块上好的青石板当作建房材料。幸亏衣锦桥下的纤道隐没得更深,撬挖难度较大,大小共6块青石板方能留存于今。2008年9月防汛所需,上塘河实施放水,在水下淹了上千年的古纤道才重见天光。

30年时光于我匆匆流逝,更久远的岁月也已消遁,这片历史文脉异常坚韧的山水始终居于城市一隅,显露一种厚实沉稳的力量。




发表于 2016-4-22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还是要顶的
发表于 2016-4-22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
发表于 2016-4-22 10:5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半山还是很有韵味的地方,不少老杭州的影子得以保留。
发表于 2016-4-22 10:5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桥居然曾经被西湖区管辖过?
发表于 2016-4-22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cnzjhzxhcsc 发表于 2016-4-22 10:56
康桥居然曾经被西湖区管辖过?

因为曾经有郊区建制,郊区先跟西湖区合并,之后析置半山区。
 楼主| 发表于 2016-4-22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燕园里的小葱 发表于 2016-4-22 13:16
因为曾经有郊区建制,郊区先跟西湖区合并,之后析置半山区。

真是惊动帝都了,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7 11:32 , Processed in 0.814712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