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19|回复: 29

[新闻] 【杭州城事】良渚人筑了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15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钱江晚报】

这两天,全国最顶尖的考古学家和水利专家聚会杭州
因为良渚的11条水坝,中国水利史改写了
良渚人筑了世界上最早的防洪坝
本报记者 马黎/文 龚子皓/制图

  前天,全国最顶尖的考古专家和水利专家,在杭州聚到了一起。他们是为验证一件事而来,还开了一个会——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专家论证会。

  论证会最后,专家给出了一致的结论:

  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系统,设计范围超过100平方公里,再次证实了良渚古城具有完整的都城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宫城、王城、外郭城和外围水利系统。

  中国第一,世界第一,历史又一次被良渚人改写了。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水利史的第一课,是从名气很大的大禹治水讲起的,距今4000年左右。但是,那只是传说啊,没有实物,而良渚的水利系统“证据确凿”。

  你一定想问,到底有哪些证据啊?论证会前一天,记者跟着专家们实地走了一趟。

  水坝是怎么被发现的

  为什么勘探长达近10年

  2006年,良渚古城正式发现,今年刚好十年。

  而后,考古专家在古城的西北面,发现了11条水坝。

  这不是一次性发现的。其实,早在上世纪90年代,考古人员就在良渚古城的西北面发现了塘山遗址——它有一条长6公里的水坝,能挡住古城背面从大遮山流下的山洪,将水引向西边,好让古城直接避开山洪。

  那时,就有学者认识到,它是良渚时期的水利设施,但都认为是一个独立的水工遗迹,没想到,它仅仅是整个防洪水利系统中的一环。

  要发掘,必须找到位置,不然就是抓瞎。2007年到2015年,便是漫长的勘探调查期。

  专家通过科技——观察谷歌地球等遥感手段,发现塘山西侧与毛元岭的自然山体接续后,并不像早前推测的那样往南延伸,而是往西南方向连接狮子山、鲤鱼山、梧桐弄等大小不一的坝体。

  然后,他们顺藤摸瓜,搞清楚了良渚古城外围位于西北面的11条水坝的位置和结构。为了了解坝体结构,直到去年7月,才开始对老虎岭、鲤鱼山、狮子山等水坝进行正式发掘。

  水坝怎么做

  草裹泥,相当于现在麻袋装土

  良渚人为什么在建城的时候,同步造水坝?最要紧的原因,就是抗洪。

  他们住的地方,海拔只有2米多高,每到季风季节,西面天目山上形成的山洪倾泄而下,很容易把房子淹掉。所以,良渚人必须建水坝,堵住洪水。

  我们在其中一条斜坡前,停了下来,它叫老虎岭水坝。发掘后的水坝,是一个黄土的剖面,下凹的地方,泥中还渗着水。

  怎么证明这就是水坝?

  考古领队王宁远,指着烂泥里一条条白色的细线:“这就是烂掉的草,它混杂着淤泥,包成一块块的泥包,我们叫‘草裹泥’,良渚人就是用它堆筑成水坝。”

  这样看起来,我们在抗洪时,用草包或者编织的袋子装土筑坝,不就是一个道理吗?

  那良渚人是怎么做的?王老师给我们原景重现了一下——

  良渚人的家,就在沼泽地边,沼泽下面是淤泥,上面长草,哪几种草呢:芦、荻、茅草(现在也很常见哦)。这些材料,他们在家门口随便拿拿就全有了。然后,先把地面的草割倒,用铲把草下面的淤泥切割,放于草上一滚,裹上淤泥,再用芦苇绑扎,就OK了。

  而且,一路铲过去,草和淤泥都用掉了,这里秒变为河道,他们只要把家旁边泊位里的私家游艇——小竹筏开过来,把草包运过去,就轻松搞定了。

  这比我们现在吭哧吭哧地挑土,更省时省力,“就是一次性做完的事,而且因地制宜。”王宁远说,“草裹泥本身体量很小,又软,可塑性好,与外面草茎贴合紧密,所以堆垒后,贴合紧密,完全不会漏水。”

  更重要的是,经过勘探,考古队员发现,大坝上的草裹泥,全都放在接近引水面的位置,说白了,就是靠近洪水受力比较大的位置,抗洪的作用,一目了然。

  为什么是良渚的

  有数据,有良渚人的生活垃圾

  怎么证明水坝就是良渚的?

  “有的人不太相信。”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笑了。

  要证明这些水坝都是良渚时期的,有两重证据。首先是用科学手段测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碳14测年。北京大学年代学实验室碳14测年数据,测了7条坝体的样本,也就是草裹泥的草,结果显示,时间都在距今4700-5100年之间,属于良渚文化早中期。

  数据有了,还不够,最重要的是实物,也就是良渚人当年留下的生活垃圾。

  比如在塘山上,发现了良渚人的墓葬和玉器作坊,在老虎岭,发现坝上有一条良渚时期的沟,里面有良渚文化的陶器碎片。

  所以,毫无疑问了。

  能抵御百年一遇的洪水

  还方便出行

  目前,考古队员发现的11条水坝,还不是全部。良渚人想得很周到,根据海拔高低,这些水坝分成了两道防护体系:高坝和低坝。高坝主要建在山与山之间的谷口,封堵山谷里的水。低坝把平原上的孤丘连接起来,它围护的地方,是一片巨大的低洼地,可形成面积达9平方公里的二级库区。

  问题又来了:在没有任何科技手段和神器的古代,良渚人建的这些水坝,实际生活中能不能起作用?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专家刘建国、王辉说,他们通过GIS软件对高坝系统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坝体可以阻挡短期内960毫米的连续降水,换算过来,相当于可以抵御本地区百年一遇的洪水。

  而良渚人造坝,不光是抗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运输。说白了,就是方便日常出行。

  良渚时期,像车子这种轮式的交通工具,以及配套的道路系统还没有,他们出门除了走路,就是划船走水路了。所以筑坝,可以蓄水,而这个库容,可以形成连接多个山谷的水上交通网络。有专家做过测算:像高坝系统里的岗公岭、老虎岭等,满水时,可以沿着山谷航行上溯1500米左右。

  还有个直接证据,在美人地的很多木桩的垫木上,发现了可以拴绳子的“牛鼻孔”,这说明,木桩都是从水路运过来的。

  想象一下,良渚人开着“私家游艇”的样子,请自行补脑如今双溪漂流的竹筏,大约20根竹子编扎拼在一起,一筏可以坐10个人左右。土豪,或者讲究一点的人,比如文青,会划独木舟出门。每天,他们就沿着山谷,看沿路风景,谈恋爱,玩漂流,关键是,早晚高峰还不会堵车。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论证会上,专业研究者给出的评价非常高
防洪坝是世界重大的科技考古发现
专家确证:已进入王国阶段的良渚社会可与同时期世界文明媲美
本报记者 马黎/文 吴煌/摄
1.坝体剖面底部为草裹泥堆筑。
2.草裹泥堆筑剖面可清晰看到混杂其中的草茎草叶。
3.垫木上有牛鼻孔,说明木桩都是从水路运过来的。



  良渚人这盘棋下得很大。


  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大约相当于15个西湖。如此高坝、低坝的严密设计,如何控水、如何运输,这是城市规划,你能感受到它背后的设计者、领头人,需要多么强大的组织能力才能完成,他可能就是良渚的大禹。

  “一种文明有多高级,很大程度是看水管理体系的范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说。

  在论证会上,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这样说:“100多平方公里的水利工程,在世界范围看,也不多见。海昏侯墓很重要,但我们这个比它更重大,不光具有历史意义,也是世界重大的科技发现。”

  专家们建议:尽快把水利系统列入良渚遗址保护范围,并纳入良渚古城申遗价值研究范围。

  模仿良渚人治水

  大禹成功,老爸失败

  看到良渚人治水的聪明才智,昨天之前还是治水第一人的大禹先生,服不服气?

  中国水利史,是从大禹和他老爸鲧开始讲的,距今4100年到4000年。而良渚文化则是距今5300-4500年左右。所以,可以想象:大禹也曾经吸取了良渚人的治水经验。

  “良渚人的治水经验,应该在治水传说系统中留有痕迹。”王宁远说,比如体现在鲧和水神共工的治水上面。

  不过,这两个人居然都失败了。

  《国语·周语》里有句话:“昔共工弃此道也,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而“壅防百川,堕高堙庳”,这八个字就是失败原因。

  “从良渚古城的水坝系统看,山谷间的多条高坝,为单纯的截水坝,南部的低坝也以把西北山地的来水留在洼地内为设计目标,这就是‘壅防’。而良渚时期人工搭的土台,也就是良渚人的房子,基本上都建在沼泽之内,就是‘堙庳’了。”王宁远说。

  这是为什么?因为不懂变通啊。

  王宁远说,大禹时代,当时的洪水并非局部气候灾害引起,而是由于全球性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平原河道出水不畅,形成逆流。所以,良渚人在沼泽平原上摸索出来的这套治水系统,被鲧照搬到没有海塘防护海拔较高的中原地区,根本就是无效劳动,当然“害天下”。而大禹采取了堵疏结合,就成功了。

  治水与文明的产生相关

  良渚已经进入王国阶段

  在昨天的论证会上,复旦大学教授高蒙河建议,在这次重大发现的意义里,应该再加一句:低坝设计建筑,代表了当时大型堆筑水利结构的最高水平。

  那么,我们来看看“当时”——

  跟良渚古城同龄的小伙伴,就是埃及金字塔了,都在距今5300年到4300年之间。而古埃及的水利系统主要是运河和蓄水池,与良渚古城的水坝并没有可比性。所以就防水坝来讲,目前世界上没有比良渚人更早的了。

  在国际学术界,许多专家都把大型水利工程和文明的产生、国家的形成联系起来。比如马克思,他认为,治水工程为代表的大型公共工程和文明的产生有密切关系。还有一位历史学家魏特夫,说得更绝对:治水是导致文明产生的直接动因。

  “治水需要一个总设计师,治水,就是一个共同协作而呈现的文明。”刘斌说。

  在论证会最后专家们这样确证: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良渚社会已进入王国阶段,其价值可与同时期的其他世界文明媲美。

  江南水乡的人居生活

  是良渚人奠定的

  那么,5000多年前我们家门口的水利工程,跟我们的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要知道,我们和良渚人生活的太湖平原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

  但是良渚人很聪明,把房子建高一点,堆土墩子,一来不会被水淹,更重要的是,堆墩所需的土方,挖出来形成了河道、池塘,河网密集,水稻就能种在村子周围。

  这个模式,就是考古学家所说的散点状密集分布的小聚落。“良渚聚落特征和现在的江南很像,所以说,江南水乡人居生活模式,是良渚人奠定的,5000年来没有变过。”王宁远说。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大发现
  ●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余杭良渚镇一带发掘和调查了以黑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出版了《良渚》一书。

  ●1959年由夏鼐先生正式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86年,反山王陵被发掘,出土良渚文化大型墓葬11座,出土了大量的玉器、石器等珍贵文物。其中有两座墓很有名:12号墓和20号墓。特别是12号墓,出土了震惊世界的“琮王”、“钺王”,还有刻满花纹的豪华权杖。这些宝贝,如今在浙博武林馆区都能看到。

  ●2006年,考古队员在葡萄畈遗址发现了一条良渚文化时期的南北向的壕沟,壕沟内出土了大量的良渚文化晚期陶片。考古队员洛阳铲一把下去,在4米多深的地方,碰到了石块,并发现这些石头是人工开采的。

  ●2007年,考古队员以此为契机展开调查,2007年5月发现了西城墙,9月-11月又分别发现北、东、南城墙,从而确认了这是四面围合的城垣。2007年11月,正式确认发现良渚古城。

  ●发现水坝遗址:2009年4月,考古队员在彭公岗公岭取土时,发现该山头为人工堆筑而成,进行了调查,随后发现除岗公岭外,秋坞、石坞、老虎岭等多处地点都应该是人工堆筑的遗迹。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发表于 2016-3-15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6-3-15 15:46
良渚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这是经过几十年,数代考古工作者默默无闻孜孜以求的探索发现,潜心研究,才换来的丰硕成果。
当然也跟最近这些年全社会更关注文化遗产的氛围有关。接下去,良渚遗址还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良渚博物院也在内部陈设改造,应该是要整合进最新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按照世遗OUV的标准,提炼价值。
但这样的大遗址,保护管理的压力和难度都很大!
 楼主| 发表于 2016-3-15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陌生城池 发表于 2016-3-15 16:04
这是经过几十年,数代考古工作者默默无闻孜孜以求的探索发现,潜心研究,才换来的丰硕成果。
当然也跟最 ...

嗯,默默无闻的工作才能换来惊天动地的发现。
发表于 2016-3-15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良渚文化真是令人惊叹啊
发表于 2016-3-16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余杭良渚镇一带发掘和调查了以黑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出版了《良渚》一书。
1936年那时良渚还是杭县哦
发表于 2016-3-16 09:54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6-3-15 15:46
良渚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其实良渚遗址良渚遗址,大部分都在瓶窑以北地区,说难听点,要是当年那混蛋不是在良渚先发现,而是在瓶窑先发现的话,现在就叫瓶窑遗址了....NND
发表于 2016-3-16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leawon 发表于 2016-3-16 09:54
其实良渚遗址良渚遗址,大部分都在瓶窑以北地区,说难听点,要是当年那混蛋不是在良渚先发现,而是在瓶窑 ...

发表于 2016-3-16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6-3-15 15:46
良渚名气也越来越大了。

没用啊,游客不要看,就像南宋皇城遗址。 要么像兵马俑那样,要么重建成紫禁城一样,这样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浙赣线 发表于 2016-3-16 08:47
1936年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余杭良渚镇一带发掘和调查了以黑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并出版了《良 ...

那时候的杭县应该就是杭州吧。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3:42 | 显示全部楼层
leawon 发表于 2016-3-16 09:54
其实良渚遗址良渚遗址,大部分都在瓶窑以北地区,说难听点,要是当年那混蛋不是在良渚先发现,而是在瓶窑 ...

O(∩_∩)O哈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亚洲铁人 发表于 2016-3-16 11:50
没用啊,游客不要看,就像南宋皇城遗址。 要么像兵马俑那样,要么重建成紫禁城一样,这样才会发挥更大的 ...

考古的重要性有时候并非需要用旅游业来兴旺,在任何发掘遗址上复建都必须慎重而严苛。
发表于 2016-3-16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路过~~~~~····
发表于 2016-3-16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6-3-16 13:41
那时候的杭县应该就是杭州吧。

杭州郊区,大概是现在余杭区瓶窑、五常以东,包括三墩等。
城里叫杭州市,郊区叫杭县
发表于 2016-3-16 15:1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6-3-16 13:41
那时候的杭县应该就是杭州吧。

1927年开始就市县分家了,但是县政府一直在井亭桥附近,解放后先迁拱宸桥,后迁临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重新建制的余杭县县政府为什么会在临平的原因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浙赣线 发表于 2016-3-16 15:16
1927年开始就市县分家了,但是县政府一直在井亭桥附近,解放后先迁拱宸桥,后迁临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 ...

好吧,因为我记得杭州有段时间称为过杭县。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浙赣线 发表于 2016-3-16 15:16
1927年开始就市县分家了,但是县政府一直在井亭桥附近,解放后先迁拱宸桥,后迁临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 ...

好吧,因为我记得杭州有段时间称为过杭县。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浙赣线 发表于 2016-3-16 15:16
1927年开始就市县分家了,但是县政府一直在井亭桥附近,解放后先迁拱宸桥,后迁临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 ...

好吧,因为我记得杭州有段时间称为过杭县。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浙赣线 发表于 2016-3-16 15:16
1927年开始就市县分家了,但是县政府一直在井亭桥附近,解放后先迁拱宸桥,后迁临平,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 ...

好吧,因为我记得杭州有段时间称为过杭县。
发表于 2016-3-16 16: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浙赣线 于 2016-3-16 16:11 编辑
jason 发表于 2016-3-16 15:19
好吧,因为我记得杭州有段时间称为过杭县。


是的,1912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县治井亭桥堍,1927年前浙江的省城就是杭县
 楼主| 发表于 2016-3-16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浙赣线 发表于 2016-3-16 16:09
是的,1912年废杭州府,合并钱塘仁和两县为杭县,县治井亭桥堍,1927年前浙江的省城就是杭县

谢谢告知。
发表于 2016-3-16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leawon 发表于 2016-3-16 09:54
其实良渚遗址良渚遗址,大部分都在瓶窑以北地区,说难听点,要是当年那混蛋不是在良渚先发现,而是在瓶窑 ...

这个没办法,因为考古学文化一般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名命名,而其分布的区域则要大得多。
比如良渚文化地域上涵盖了整个环太湖流域,而巧合的是,历年逐渐积累的发掘和研究表明,良渚、瓶窑一带虽然不是整个良渚文化地理的中心,确是文明的重心和中心。所以,相比一些最早发现并以此地命名但后来的发现表明该遗址并非整个文化的中心,要显得名副其实得多。
发表于 2016-3-16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亚洲铁人 发表于 2016-3-16 11:50
没用啊,游客不要看,就像南宋皇城遗址。 要么像兵马俑那样,要么重建成紫禁城一样,这样才会发挥更大的 ...

确实,对于考古学遗址,目前而言,公众的兴趣和认知都还处于朦胧或偏差状态。这一方面是因为专业性太强,一方面也是宣传和民众素质的局限。
但良渚遗址还是不同,首先是其在考古学上的非凡意义,其重要性甚至被提到“文明起源”的高度,所以才有了申遗的底气;二则离主城区不远,并且出土器物非常精美,已经有了个人认为是杭州地区最好的博物馆进行展示,逐渐吸引到人们前往一探究竟。今后地铁一通,会更方便。
至于南宋皇城遗址,目前的状况自然是令人堪忧,但一旦启动发掘、保护、展示,必定是杭州主城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考古文化遗址,处理得好,也完全应该成为与西湖等重的重量级旅游目的地,是杭州还能称之为古都、历史文化名城的最后一块宝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6 21:41 , Processed in 0.49194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