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80|回复: 45

[图档] 大雁塔和法门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2-16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盛唐的篇章实在是太华丽,洋洋洒洒说了两篇书还没有结束,这一篇接着讲大雁塔,大雁塔也是声名显赫,家喻户晓的《西游记》完美地诠释了唐僧取经的故事,为了给唐僧取经归来存放翻译好的经卷,就建造了这座大雁塔。西安的公交是有些坑爹,大雁塔站下来,绕了大半天才来到大雁塔的入口。

        大雁塔的四周和国内的其它风景区一样,建造了大型的主题公园,似乎是营造一种风景区的气势,然而却又和这样人文气氛浓厚的格调格格不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后来大雁塔曾因年久失修和战乱而多次遭到损毁,至五代后唐年间才成为现在的造型。清朝康熙年间时大雁塔开始出现倾斜,直到60年代末才进行了保护工程。

        往北看去,西安的天际线还算工整。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图中右侧的大唐芙蓉园已经包围在重重叠叠的房地产之中了。

        南面的曲江新城也是热火朝天。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据史料记载,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后,带回大量佛舍利、上百部贝叶梵文真经及八尊金银佛像。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玄奘亲自主持建造了大雁塔。但直到现在,玄奘所带回的珍宝到底珍藏在哪里,却无人知晓。所以大雁塔的地宫至今还是一个谜。

        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逐渐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这一过程生动地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的中国化。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凡新科进士及第,除了戴花骑马遍游长安之外,还要一起曲江流饮作诗品评(皇帝也必于曲江边的楼上垂帘观看),杏园探花参加国宴,然后登临大雁塔,推举善书者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写在墙壁上留念,象征由此步步高升,平步青云。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在雁塔题名的人当中,最出名的当属白居易。他27岁一举中第,登上雁塔,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表达他少年得志的喜悦。

        大雁塔基座皆有石门,门楣门框上均有精美的线刻佛像及砖雕对联。底层南门洞两侧嵌置碑石,这是唐代的线刻画《南方香积世界宝相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即长孙氏)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奏请太宗敕建佛寺,赐名“慈恩寺”。寺建成之初,迎请高僧玄奘担任上座法师,玄奘于此创立了大乘佛教法相宗。

        东渡日本的鉴真和尚。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大陆难得一见的非主流,不过我看不出大楼表面画的什么东西。

        雁塔之夜灯火辉煌,然而缺的是人气。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买了法门寺和大唐芙蓉园的全价门票,就可以在这里乘坐每天早上一趟的免费班车去法门寺。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西安到扶风交通并不方便,我一觉起得晚,只能去西安火车站对面坐直达扶风县城的长途车,到扶风县城已经是中午,吃过午饭才到法门镇,从镇上走到法门寺大约还有1公里左右。扶风县的公交车没有车票,这一点令我很不爽。

        走在通往佛寺的道路上,来了一个老妪,满口奉承地吹捧看我和佛有缘硬是要送我香,我推辞几次未果,只能不减慢步行速度地看着她演戏,说了半天到寺门口的时候终于问我讨10块钱的赏钱。中国的旅游环境真是每次都被人弄糟了心情,法门寺抓周围村民帮助游客逃票很尽力,这种与他们无关利益的事情就根本不管了,殊不知这种形象的破坏一样影响深远啊。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80年代的一场大雨之后,佛塔到了,因为重修,打开了一扇令世界震撼的大门。1987年4月,勘察现场休息时间,突然有人惊呼。浮土之下,考古人员无意间发现了一块白玉石板。清掉石板上覆盖的浮土,一尊雄狮浮雕显露出来。当考古队员推开白玉石板旁的碎石板时,一个洞口出现在人们眼前。那个狭小的洞口里一片幽暗。传说中神秘的佛骨舍利会不会被埋藏在洞里?果然,队员们在前方大殿后发现了一个漫步踏道,它应该是通往地宫的出入口。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其中两枚为白玉所制,另一枚为一高僧的舍利。这三枚都属于“影骨”,和“灵骨”放置在一起是为了保护后者。“灵骨”色黄而有似骨质的颗粒分泌物,经专家鉴定,这一枚就是真身佛骨。法门寺也随着真身舍利的出土而成为佛教的胜地。通俗地说,舍利子就是得到的高僧骨灰晶莹透亮,于是顶着不准拍照的禁令偷拍一张,传播高僧的无量功德。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木塔4层,塔下设有地宫,地宫中存放着用紫檀香木做成的棺椁,内以金瓶盛放佛祖指骨舍利。木塔名叫“真身舍利宝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法门寺供奉佛骨舍利的木塔在战火纷繁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混战时期屡遭破坏,直到公元558年,北魏皇室修复阿育王寺和舍利塔。并瞻礼舍利,法门寺由此名声大振,始成为中国四大佛教胜地之一。这座宝塔就是80年代末期重修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法门寺博物馆藏品还是非常丰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美的银风炉。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鎏(音 liú 成色好的黄金)金卧龟莲花五足朵带银香炉。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鎏金大银盆,是一件造型奇特,图案精美的鎏金银盆,双耳。银盒集唐代各种金银器加工工艺于一身,做工精美,纹饰工整细腻、线条舒适流畅,构图丰满,造型逼真。反映了唐代劳动人民的高超智慧和工艺水平,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不可多得唐代金银艺术珍品。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鎏金银香囊由两个半球组成,有子母口可以扣合。下半球内装有两个同心圆机环和一个盛放香料的香盂。大的机环与外层球壁连接,小机环分别与大机环和香盂相连。使用时,由于香盂本身的重力作用和两个同心圆机环的机械平衡,无论香囊如何滚动,里面的香盂都可以保持水平状态,香料不会倾撒。香囊外壳通体透雕花鸟纹饰,不仅美观,香气也通过这些镂空散发出来。香囊上有链条,上部有弯钩,这样既方便佩戴身上,也可以悬挂室内帐中。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玳瑁开元通宝,玳瑁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海洋动物,用它来做钱,充分显示了唐朝的财富之多。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秘色瓷是浙江越窑烧制的一种青瓷,釉色青碧、晶莹润泽,好似湖面般清澈碧绿。不过这灯光无论如何看不出碧绿的颜色啊。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唐僧就是带着这鎏金双轮十二环锡杖去印度取经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宫里的宝贝令人眼花缭乱。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传说东汉王乔做了叶县令,天堕玉棺于堂前,王乔马上沐浴盛饰卧于棺中,棺盖马上就关上了。县人为葬于城东,土自成坟。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重宝菡的前四重。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鎏金铜浮屠是唐代法门寺的模型。


 楼主| 发表于 2016-2-16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的雕刻线条粗犷,而又不失惟妙惟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6 16:25 , Processed in 0.4558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