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仁布派 于 2015-11-15 21:07 编辑
知乎标题来镇楼。
图书馆于很多人而言是一种有情怀的念想,我也是。
总会想起初中每个月初的周一下午,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之一的我,会和其他几位同学一起协助校老师负责同学们的图书借阅工作。
那还不是一个电子化的时代。这个小小的图书馆是封闭非自助的,全透明的橱窗里面陈列着一排排的图书,对外的玻璃有一条窄窄的缝隙。同学如果要借书,需要从缝隙里推动这本书,由里面的管理员拿取后到前台登记。
很没劲。在知识狭窄的年代里,读者竟然没有权利翻开目录页看一看。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都是借了一堆说得上名字的书,《西游记》、《鲁滨逊漂流记》、《聊斋志异》……因此我很崇拜图书管理员,因为他们可以看很多很多书。
电子化时代快速地改变了传统阅读方式,在我们还没有完全培养出有效的阅读习惯时,手机、iPad、kindle迅速占领了阅读市场,纸质阅读竟然成了稀缺。
—————————————————————我是回忆的分水线———————————————————————
杭图曾经因为它的开放而登上媒体。据说它甚至欢迎流浪者进入,哪怕很多人只为了纳凉休息。我也喜欢这样的图书馆,阅读于人人平等,读者有了选择的权利,并且繁华的出版行业填补了很多市场空白,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奇奇怪怪的书。
在上海市图书馆,我曾被书籍传送带上的机器人惊呆过,它可以把许多书从各个楼层送到一楼服务台。这让我一度以为现在所有的借阅都智能化了。
我也期待过,要是所有图书馆的条形码都通用就好了,全国任何图书馆都可以借还。就不必像暑假那回陪着同学跑首图,结果还因为五点关门而无法找书。
但现在才知道,在平等对待每一位读者和24小时自助互通还书的背后,需要图书管理员怎样的付出。由于多个图书馆互通还书,直接导致这些多个图书馆书堆在一起之后,出现了繁琐的分拣工作。而目前杭图只有两个管理员负责这个事宜,于是也就有了我们周末做志愿者协助的情况。
分拣、扫描、打包这些流水线的工作,其实和文艺没有也一点关系。
它只是为了把书送到更多的分馆,让更多的读者看到,从城市到乡镇。或许这和行政的命令有着必然的关系,但是也融合了很多人的心意,从捐赠者、购买者、管理员到这次义工们。
熏陶过许多人的旧书一点也不干净,大家整理书后整只手都是黑乎乎的;整理的仓库也是乱糟糟的,书籍散乱地堆叠,有着成千上万的细菌和灰尘;书本也十分沉重,让或蹲或站的义工们疲于奔命,每一个从仓库出来的义工都是腰酸背痛的;而且有些图书经过了长途跋涉,从上海、区、省图书馆或者个人捐赠过来,根本无法扫描,这进一步加重了图书的分拣工作。
在整理图书的时候,我们真的非常羡慕如今的孩子们,有了那么多绘本可以阅读,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绘本,点亮了孩子的世界。当然里面也不乏很多过时、无用的书籍,以发霉的味道、发黄的封面证明着最后的价值。
而大人的书呢,当义工们把一本本诸如《我要大富贵》、《新一分钟职业经理人》、《间谍的心理术》、《跟唐骏学管理学》等书码起来的时候,我总想着,这才是我们国民心里的书中的中国梦吧,从颜如玉和黄金屋开始从未改变。
还好,亚马逊中国显示,杭州人最爱买的书是《百年孤独》,这一本在这次整理中我也看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