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21|回复: 28

[讨论] 【口水堂】中河立交南北向通行的局面如何破?大家都支支招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0-19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巴士之家 于 2015-10-19 13:35 编辑

讨论背景:

受到运河地理位置以及中河立交奇妙构造的影响,目前中河(上塘)高架与中河路、上塘路地面的车流在中河立交这个节点就交汇在了一起。

2010年6月之前,上塘路地面由北向南机动车可以通过文晖路匝道[靠近道路两侧]上桥,然后穿过滚滚车流,通过梅登高桥匝道[靠近道路中央]下桥继续地面行驶;中河路由南向北机动车可以通过梅登高桥匝道上桥,然后穿过滚滚车流,通过文晖路匝道下桥继续地面行驶。

2010年6月,由于机动车流量持续上涨,南向北地面机动车借住中河立交通过变得越来越困难,所以交警部门开始实施上塘路地面由北向南机动车通过文晖路匝道上桥以后,严禁再通过梅登高桥匝道下桥。地面北向南车流从此就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上了文晖路匝道以后就继续高架,至少在庆春路匝道再下桥;如果需要考虑前往梅登高桥凤起路一带,那只能通过文晖路、朝晖路、中山北路等地面道路绕道通行。

2015年10月,伟大的环城北路地下通道启用通车,于是原本南向北的地面通行方式也终于被关闭,也就是说南向北通过梅登高桥匝道上桥的机动车也开始严禁在文晖路匝道下桥[公交车除外],地面南向北的车流从此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上了梅登高桥匝道以后就继续高架,要么就只能通过体育场路、中山北路、建国北路绕行继续北上。

一条主干道的地面车流被一座奇妙构造的现代文明桥梁作品而阻碍也真是不多见,倘若这里是长城、故宫或者其它人类文明遗产,我觉得绕行真是理所当然,但这只是一座跨域古运河的立交桥。

不清楚当初设计者是什么初衷,现在回头再质疑也为时过晚。唯一可以做的或许就是按照目前的尴尬局面,想出一个如何有效解决的办法。

或许可以改造非机动车通行层,或许可以改造匝道?还有什么招了吗?杭州的明天肯定不能因为这座桥的奇特而一直在折腾吧……

图片来源:钱江晚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5-10-19 13: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年只有中河立交吧
发表于 2015-10-19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hgcsx 发表于 2015-10-19 13:49
当年只有中河立交吧

拼宽了以后的中河立交就变成现在的模样了,不清楚当初为何梅登高桥的匝道要放在中间。
发表于 2015-10-19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1、拆除西侧老桥和西侧环城北路的两组匝道、拆除体育场路下匝道,所有南北向车流改走东侧桥面,双向通行;
2、在西侧空出位置新建双层高架(每层四车道,单向通行)跨过环城北路和运河,,同时在南北两边双层改单层,接入中河和上塘高架,同时新建环城北路西向两组匝道;
3、拆除东侧原桥面和上塘中河高架的连接段,北侧改接上塘路地面,南侧改接中河路体育场路口;
4、新建西侧双层高架东向两组匝道,匝道落地点东西都因在道路中间位置,和隧道出入口对接;
5、修复原非机动车和人行道部分,修复绿化,同时如条件允许,新建西侧地面过河桥梁东侧接环城北路的匝道;
发表于 2015-10-19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srhb18 发表于 2015-10-19 14:11
1、拆除西侧老桥和西侧环城北路的两组匝道、拆除体育场路下匝道,所有南北向车流改走东侧桥面,双向通行;
...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是出在体育场路上下匝道。
发表于 2015-10-19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抬升体育场路高架 拼宽庆春路至德胜段反正规划局不同意的
发表于 2015-10-19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srhb18 发表于 2015-10-19 14:11
1、拆除西侧老桥和西侧环城北路的两组匝道、拆除体育场路下匝道,所有南北向车流改走东侧桥面,双向通行;
...

厉害。。。连改建期间的过渡方案都有。。。
发表于 2015-10-19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再叠一层上去,把南北直行车流和这个立交的车流分开,应该更容易实施。
发表于 2015-10-19 17:03 | 显示全部楼层
bustthx999 发表于 2015-10-19 16:53
我觉得再叠一层上去,把南北直行车流和这个立交的车流分开,应该更容易实施。

不错的建议,就像秋石高架艮秋段,加了一层,施工也不影响下面通行。
发表于 2015-10-19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建议庆春路北上南的引桥拆除,反正一天也用不大着,还要交警去管,不如拆了,也加快桥上车的速度。
中河立交当时应该造两层的,和复兴大桥一样,上层为高架,下层为原来的立交,这样就不会堵在那儿了。
发表于 2015-10-19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造一条贯通南北的高架。。。。
不要这么小气的单向2车道单向3车道了。。。刚修好的秋石德胜。。。赌成dog。。。
直接上单向4车道的高架。。。学学上海这些的。。。。。
人家上海跟苏锡常的高速都单向4车道了。。。我们城市主干道大动脉才3车道。。。真是晕啊。。。
发表于 2015-10-19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搞,拆桥重来,一半一半来。小搞如图,东边不动,西侧还有余地,往西移位。中间蓝色是连接两岸地面道路的跨河桥,红色部分是高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5-10-19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5-10-19 14:32
其实问题的关键就是出在体育场路上下匝道。

就算匝道在两边,在体育场路前上高架、文晖路下高架的车流,也会和体育场路、环城北路上高架但不在文晖路下的车流打结的。。。
发表于 2015-10-19 20:0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伟大的交警叔叔也没办法了吗?
发表于 2015-10-19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有什么难,改建、造双层,过渡期都太长。
添一条南北向高架不就行了,建国路东新路一线是最佳选择,赶快结合5号线一起来。
发表于 2015-10-19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茗铭 发表于 2015-10-19 20:20
这有什么难,改建、造双层,过渡期都太长。
添一条南北向高架不就行了,建国路东新路一线是最佳选择,赶快 ...

可能借鉴艮秋立交是个不错的选择。
发表于 2015-10-19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茗铭 发表于 2015-10-19 20:20
这有什么难,改建、造双层,过渡期都太长。
添一条南北向高架不就行了,建国路东新路一线是最佳选择,赶快 ...

可能借鉴艮秋立交是个不错的选择。
发表于 2015-10-19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害怕啊。。。这个立交桥太复杂
发表于 2015-10-19 21:49 | 显示全部楼层
bustthx999 发表于 2015-10-19 16:53
我觉得再叠一层上去,把南北直行车流和这个立交的车流分开,应该更容易实施。

再叠一层不错,干脆最上一层开行地铁列车,才是王道。
发表于 2015-10-19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叶茗铭 发表于 2015-10-19 21:49
再叠一层不错,干脆最上一层开行地铁列车,才是王道。

嗯,其实这条路沿线还是有大型公共交通的客流基础。
发表于 2015-10-20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日狂歌 发表于 2015-10-19 20:09
伟大的交警叔叔也没办法了吗?

"2015年10月,伟大的环城北路地下通道启用通车,于是原本南向北的地面通行方式也终于被关闭,也就是说南向北通过梅登高桥匝道上桥的机动车也开始严禁在文晖路匝道下桥[公交车除外],地面南向北的车流从此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上了梅登高桥匝道以后就继续高架,要么就只能通过体育场路、中山北路、建国北路绕行继续北上。

一条主干道的地面车流被一座奇妙构造的现代文明桥梁作品而阻碍也真是不多见,倘若这里是长城、故宫或者其它人类文明遗产,我觉得绕行真是理所当然,但这只是一座跨域古运河的立交桥。
"
发表于 2015-10-20 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夏日狂歌 发表于 2015-10-19 20:09
伟大的交警叔叔也没办法了吗?

这次建议请上海交通专家来设计了,本身就是上海的后花园嘛。
发表于 2015-10-20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diyxy 发表于 2015-10-19 17:03
不错的建议,就像秋石高架艮秋段,加了一层,施工也不影响下面通行。

艮秋、上德都是很好的现成的例子
发表于 2015-10-20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bustthx999 发表于 2015-10-20 10:13
艮秋、上德都是很好的现成的例子

当初梅登高桥这里的红线也太紧张了,两边高楼密集。
发表于 2015-10-20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jason 发表于 2015-10-20 13:10
当初梅登高桥这里的红线也太紧张了,两边高楼密集。

是的,这是最大的问题,两边基本没地方扩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7 21:48 , Processed in 0.7330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