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173|回复: 55

[图档] 七星岩和靖江王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28 03: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桂林的旅游市场可以说是臭名昭著,市区随便一个景点动辄80、90元不说,还没有公园联票,七星岩的门票120元居然不认外国学生证,售票员非常嚣张地叫嚣:“有什么不满去市里投诉好了。”而我一离开售票窗口,旁边摆摊的小贩就围上来:“110的门票要不要?太贵?100块吧,要的话马上把钱给我去旁边的旅游公司出票。”

        相比于竹筏来说,七星岩到底还是国企,导游略微正规一些,工作日游客不多,本来导游带我一个人进洞,走到一半才又跟上两个。之所以留下上图的这些痕迹,是因为七星岩在建国后成为一个防空洞。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在隋唐时期已有人造访游览,为古代地下河流的遗迹,共分成上、中、下三层洞穴,目前开放游览的是中层。
        中国的旅游开发只要能圈地收门票,向来不吝惜投大钱,比如这里名叫广寒宫,至于玉兔在哪儿就由各位看官自行想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们有一个好,就是半小时一次的进洞参观,只有有游客的时候才会开灯,节约能源。
        导游mm在南宁学音乐教育,毕业后来桂林当导游,当她用清亮的嗓音高歌一曲《刘三姐》中某插曲之后,同行的两位广东医学院的教师向她大吐槽桂林旅游市场的黑暗,mm讷讷地说前不久和家人去了一趟台湾,也确实感受到了差距,看来西部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地也挺快。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0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型灯光设计的地方,石钟乳确实漂亮的没话说。
        七星岩原是一段古地下河道,后来地壳变动,陆地抬升,将其悬挂至半空,成为人间奇迹,至今已有一百万年以上的历史。洞内雄奇深邃,钟乳石千姿百态,五彩绚丽,被视为栖息于烟霞之中的神仙洞府,早在五、六世纪就有了七星岩的文字记载,古时候也叫栖霞洞、仙李岩、碧虚岩。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孟详月牙岩诗云: “天设岩须古, 月牙名白今。树低千岸转, 洞敝万峰侵”
        在这里合影要30元一次,医学院的土豪毫不犹豫地拿下照片。走的时候还不忘叮咛小导游:“如有可能,还是要去南宁发展,桂林这个地方实在没前途,比我20年前第一次来还要差。”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冬季的桂林已经没有了南部的暖意,反而感觉有着浓重的湿气。
        五代高僧贯休出生于诗书官宦人家,曾为吴越武肃王钱镠所重,贯休有诗贺之,其中有一句是:“一剑霜寒十四州”。钱镠传令贯休将“十四州”改为“四十州”,才许相见。贯休不肯改,说:“州亦难添,诗亦难改。闲云野鹤,何天不可飞耶!”遂拂袖而去。他的《十六尊者像》是传世精品,画中的各位罗汉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24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海碑林博物馆坐落于七星景区月牙山西南麓,自隋至清共有石刻220余方,是桂林摩崖石刻最多、最全的地方。
        “汉碑看山东,唐碑看西安,宋碑看桂林”。 桂林石刻以历代2000多件作品获得了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的赞誉:“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26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海碑林最早的石刻是北宋皇祐五年(1053)安抚使孙沔等四人的楷书题名。孙沔平定广源州蛮叛乱有功,碑刻记录的就是这一事件。
        清代颜延之撰、黄庭坚书的《五君咏》,歌咏的对象是魏晋间的名士嵇康。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27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隐岩”三个字由宋代李士美所题,李邦彦所刻,刻于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李邦彦糸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曾任宰相,死于桂林。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方滋等11人题记。刻于洞顶,人称“天碑”,它的奇妙之处在于字面朝地,书刻时工匠必须仰起脖子,碑文记录了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年)静江知府方滋等人的一次春社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清代王静山刻的佛字草书,高70厘米、宽82厘米。远望,它如一个梳着发髻的老太婆,双手擎香,虔诚地跪着烧香拜佛,笔画间可见香烟缭绕。近看,却是一个四笔挥就的“佛”字,真是妙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31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高僧信晓来到桂林,主持龙隐岩释迦寺的重建事务。虔诚的信晓和尚四处奔走化缘。一日有人到献上了一幅雕版拓制的《观音自画像》,信晓观瞻后不禁肃然起敬。这是个有胡须的男相观音。只见他头戴镶满珠翠的华丽宝冠,身披挂满珠玑璎珞的服饰,相貌丰满,表情端庄肃穆,仪态万方。令人惊奇的是,他生有三只眼睛;在他那个华丽的宝冠上还刻有三个小佛像。这种造型的观音像在当时实属罕见,而画像之下的《观音自画像记》更是让人拍案称奇。
  《记》中记载:唐文宗大和年间,京城里有一位叫王仁的佛教信徒,诚心诚意地供奉佛祖。有一天,他家里突然来了一位和尚,和尚对王仁说,我擅长画观音像,可以为你画一幅。请你准备一间安静的房子,七日内不许任何人来打扰。王仁遵照和尚的意思,做好了一切准备,然后请和尚入室作画。不料,和尚才画到第三天,儿童顽皮,凿穿墙壁争着偷偷观看,和尚发觉,立即隐去,桌上留下了一幅只画了半身的观音像。王仁这才醒悟,和尚即观音,观音即和尚。此画像为观音亲笔所画。于是,王仁满怀虔诚之心,将这件“观音自画像”用木板雕刻,印制后使之广为流传。
  这幅具有三只眼睛和三个小头像、唇上蓄须的观音男像的确稀罕:他额上那只竖着的眼睛被称为千里目,也叫慧眼、慧目。《无量寿经》称:“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教认为慧眼能看到过去和预知未来。宝冠上的三个小头像则分别表示了观音的三个纪念日:夏历二月十九出生日,六月十九成道日,九月十九涅槃日。至于唇上蓄须,则为早期观音像所具有的特征。佛教创始于印度。在印度,菩萨均为男相。
  为使这幅难得的《观音自画像》能够永远流传下去,信晓和尚当即决定把它刻到龙隐岩石室的岩壁之上。于是,他请来了高手,桂林手艺最好的石匠莫琼。
  莫琼采用阳线(线条凸出为阳)刻法,把这幅画像刻得精美细腻,栩栩如生。众所周知,阳线比阴线难刻。因其在镌刻时须将细如铁丝的线条留下,将其余部分凿去,如稍有不慎,就会碰断线条,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非具备较高的镌刻技巧不可,且还费工费时。特别是镌刻与地面垂直的摩崖石刻,更是一件考验石匠水平的功夫活,这也是桂林摩崖石刻中采用阳线镌刻的作品很少的主要原因。这件观音像石刻高150厘米、宽108厘米,面积较大,线条繁多且细,其中又以曲线、圆圈居多,要刻好它相当不容易。可是,这位莫琼石匠出手不凡,以其游刃有余的功力将线条刻画得精细流畅,圆润自如,从而使人物更显眉目传神。莫琼的手艺令后人拍手称奇。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崇宁四年(1105年),宋徽宗赵佶听信宰相蔡京主张,将元祐年间反对王安石新法的司马光、文彦博、苏辙、苏轼等旧党309人,列为“元祐奸党”,立碑于端礼门,而后又下令在全国刻碑立石,“以示后世”,这些碑叫作元祐党籍碑。第二年,由于朝野反对,皇帝又下诏,将元祐党籍碑全部摧毁。
        九十三年之后,当年被列为元祐党人之一梁焘的曾孙梁律,根据家藏碑刻拓本重新刻制了一块碑,它是现存唯一的一块元祐党籍碑,对于研究宋代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具有很重要的价值。碑名“元祐党籍”字样为宋徽宗的“御笔”;碑序和党人姓名为蔡京所书,都是难得的书法佳品。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康有为的字在晚清就被剜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董世仪等十九人龙隐岩题记作于庆元四年新春,记录了董世仪、王琨等在广西任官的同乡好友,乡会于翛然亭,泛舟到龙隐小酌,至夕而归的游事。题名的十九人生平多不能详,书者亦未署名。虽不出自大家手笔,但书法却绝妙可观。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龙隐洞的观音石像。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37 | 显示全部楼层
       曲水流觞处,别有洞天。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人有诗云:“何年此地蛰飞龙,石壁蜿蜒尚有踪。”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靖江王府是桂林市接待内外宾旅游团的必到景点,所以不仅门票130元一张,广西师范大学也被各种保安重重包围,好好的人文景观就被铜臭味盖住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靖江王爵为郡王,但因其首封王是朱元璋侄孙,因此靖江王府按照明王朝对藩王(亲王)府所作的规定进行构筑,远远大于明朝其他的郡王府邸。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桂林王城先后经历了14代靖江王,后来被清朝定南王孔有德所占而成为定南王府。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后,孔有德纵火自焚,使有250多年的王城化为焦土。现在王城尚完好,还有承运门、承运殿的台基、石栏和云阶玉陛供人游览。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兴建的承运殿是靖江王府主殿。明朝时期为靖江王处理军政要务的地方,后为广西省政府办公楼。高大的台基雕栏、云阶玉陛均为明代原物,似在默默诉说当年繁华。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堂是个新建的假古董,以桂林目前的旅游开发模式是没什么国学气息的。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府秘拓”起源于中国传统的复制技术——拓印,出现于明朝,盛行于清朝。那什么叫作拓印呢?就是古代人们为了保存先人所留下来的艺术品,而研制的一种复制技术,主要用于摩崖石刻和碑刻的艺术品复制,该技术是第三位靖江王朱佐敬发明创造的,历经五代十二位艺术大师,不断完善研制而成。可惜现在也已经成为导游招揽购物的摇钱树。

 楼主| 发表于 2015-6-28 04:51 | 显示全部楼层
        独秀峰素有“南天一柱”的美誉,史称桂林第一峰,是靖江王府后花园里的天然靠山。山峰突兀而起,形如刀削斧砍,周围众山环绕,孤峰傲立,有如帝王之尊。千古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享誉世界的名句镌刻在独秀峰山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6 09:30 , Processed in 0.707566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