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0-11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在第九世界支教的志愿者基本情况介绍
曹 智
出生于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之畔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的生活在青山绿水间度过,美丽的家乡也在我的心灵播下一颗颗美丽的愿望。
求学的生涯恍然如一梦,而在广州为生存打工的几年让我对生命有了另一种全新的诠释,我想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些,不在浑浑噩噩 中度过。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在安徽的复新学校任教,这将近五年的时间,我静静地和一群孩子呆在一起 ,内心里尘封许久的童心被激活。在此期间,我相继担任政教主任和副校长,协助校长管理学校工作,同时教初三语文。
2005年7月,因李光对老师和黎光寿之约 ,来到凯里 从江县大洞村,和一群年青的志愿者共同开拓一片蓝天,能坚持几年的志愿者生活不是什么抽象的理想,也不是觉得自己在奉献什么,而是一群又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眼神里的渴望深深地震撼着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选择,我很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静静地守望在一群孩子的旁边,他们微笑的成长是我最大的欣慰。
施丽云编者注:曹智夫人
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孕育了我。从小到大一路风平浪静,童年的时光在嬉闹中一闪而过,少年到青年的求学之路也在平平淡淡中消逝。1996年毕业后做外贸工作,整天东奔西跑的,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也许是因缘际会,2001年时,无意中听到了关于老复兴的一些介绍,也就有了我的安徽之行。
做一名志愿者老师,顶着家庭的压力,生活的不习惯和语言的不通,起初并没有想到能做多久?只是想,不管是半年,一年或者更长,只要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今后回忆起来也算是曾经经历过的。但在和学生们一起上课生活的日子里,决得能够把自己所学的所知的所想的交流出去,也是一种另类的幸福。所以,这一做也就做了几年的时间。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值得,甚至不理解,觉得个人的价值不应用这一种形式来体现,但对我来说:我更愿我的生命中可以有让我值得珍藏和回忆的一页,我并不在乎这几年,我们所做的事是否成功,也不想知道别人怎样评价,我们所做的事,我只知道能够让孩子因为我而改变,哪怕仅仅只是一点点,就已经足够了。
我的教育之路,从安徽到贵州,改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孩子们,作为一名自愿者老师,我首先会是一个老师,然后才是其他,这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没有理念,没有所谓的伟大,我只是平平凡凡地在做,做一切我认为该做的……。
张文光
我出生在贵州省台江县的一个贫困山村里,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落后,孩子们上学的时候都是在9~~10岁这个年龄段上。
1989年,我已是一个10岁的孩子,可这个时候才走进校园。农村校园很简陋,很朴质,但我很喜欢她,喜欢她给我学习的一片天地。文盲的父母,他们将我看成跟他们一样“早出晚归”的劳动,从没过问过我的学习情况。然而,我却如饥似渴地沐浴在那里。读过小学的大哥,经常跟我说:“好好学习,将来为咱家争口气!”大哥的话给了我很多力量和信心,虽然当时我没到过城里,没见过汽车,但偶尔看到从天上飞过的飞机时,我就想到大山之外的世界很精彩,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到山的那一边去看汽车、看高楼大厦、看飞机。所以每当放学后,小伙伴们都跑遍村头村尾玩过家家、玩捉迷藏的戏儿,我却将自己封在家里,伏在小板凳上做作业、看书。从二年级开始,我的成绩很好,每个学期结束后,不是拿三好学生奖,就是拿成绩优秀奖。
1995年9月,我顺利地考取了县第二所重点中学。在这里,我视野广了,接触的书籍报刊多了,也更加感到学习的重要性了,成绩也一直在年级的前十名之上。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面临着继续升学还是考学校参加工作的选择。由于家庭条件有限,没有升入高中。那该选择怎样的学校来读,再参加工作呢?父母亲劝我去读一个培养干部之类的学校,以后进政府工作,吃“铁”饭碗。而我却想当一名教师为孩子们传授知识,教他们做人。但为了报答父母亲辛辛苦苦培养自己这么多年的恩情,我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于是,1998年9月,我来到黔东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读书。
然后,令父母亲想不到的是,三年后我没能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让他们体体面面地做人。其实,这并不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只怪我们当初对就业(特指政府包分配)政策不了解。进入学校的第二年,我亲眼看到学校毕业生自谋职业的就业情况了。但我没有后悔自己走到这个学校来,我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毕业生自谋职业是就业形势所趋。因此,我不仅学好专业课程,而且还参加学校驻地的《凯里晚报》社、《黔东南日报》社在学校设立的记者站组织活动,每当周末的时候,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深入乡村调查采访,锻炼自己的意志和适应力;参加贵州青年服务队组织,继续深入凯里地区支教。通过参加这些组织活动,不仅能锻炼了我意志,而且让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村男儿,深感到农村贫困的普遍性,深感自己作为一名贵州青年服务队队员的重任。毕业之际,我又自费参加河北省当代文学院函授学习,专攻新闻专业,以便将农村的贫困现象向外界展现。
2002年6月毕业之后,我在江苏隆力奇集团驻凯里市场部当半年的业务员。其间我感到一个人的价值要按其愿望和信仰去做才能实现。可之后,家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直到今年春节过后,我才如愿以偿地来到大洞复新小学参加志愿者支教。
半年来,作为一个青年志愿者,我个人认为,大洞复新志愿者团队不仅要支持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还要调查农村的贫困状况和农民的精神需求情况,探索一条建设和谐发展的新乡村路子。
杨波
男 汉族 1981. 12.03.出生 团员 1998年 6月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工程系毕业 ;家庭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1998---2001 三原县北城中北学;2001.9月---2005.1月 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1月---2006年2月社会调查工作
工作履历
2001.9月---2005.1月 中国地质大学青年论坛工作;
2005.1月---2006.2月 在北京及周边从事调查、学习、交流等社会活动;
支教宗旨
1、到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
2、给当地孩子多教一些山外知识
3、用自己及社会的力量去改变和发展祖国贫穷落后的地方
李银峰
男 汉族 1979.5.20出生 2004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学士
原服务单位20004年7月——2005年7月作青年志愿者在贵州省榕江县从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
支教信念:不计报酬,尽己所能,服务社会,服务基层。
徐慎檀
女 汉族 1971. 10.7出生 毕业学校北京市工业大学 毕业时间1994.年7月
教育经历:1987---1990: 北京市清华附中,高中; 1990---1994: 北京市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理学学士。
工作履历:1994~1996: 北京海淀区星河电子公司,经理助理;1996~2005: 爱芬食品(北京)有限公司,主管;
从事志愿者工作的理由及打算
我希望了解真实的中国,为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提供参考的资料,我希望能以学校为出发点给孩子们带来更开阔的视野,加强当地和外界联系,多做一线的调查,让各界知道如何帮助当地的人民。
[ Last edited by 竹影扫阶 on 2005-10-11 at 13: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