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4559|回复: 36

我们的社会竟然如此冷漠?——重师武训,我为自愿者们讨饭吃!更新志愿者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12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李光对 原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洞复新小学校长、支教志愿者
  
  
  关注乡村的朋友们:
  
  我想告诉大家有一种力量!有一种力量不可忽视,那就是从知识分子中产生的愿意为某种公益理想奋斗的实际行动者——社会上广泛称他们为志愿者!学界的理论和理想,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在首先实施和试验;政策的号召,往往是他们首先去实践性的响应。他们是服务和探索的马前卒,他们普遍渗透于政  府和非政  府的各种组织中。但还有自发的不谋私利的创业者,他们不同于一般的创业者,因为他们创的是大众的业,而没有属于自己的私有财富,他们也算是志愿者,但现在有种新的称呼——称他们为“自愿者”!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志愿者,不少朋友都听说过志愿者了,一些人与志愿者接触过,一些人还可能当过志愿者,但我敢肯定相当多的朋友对志愿者还是一知半解的,尤其是对自愿者的了解就更少,所以很有必要写篇文章和大家探讨一下!

  
  就我的理解,志愿者至少可以划分为有组织的志愿者和民  间自发的志愿者,而有组织的志愿者又可细化为政  府组织、学校社团和非政 府组织下属的志愿者;民  间自发行为的志愿者也可以划分为团体性的和个人性的;从时间长短上还可以划分为长期和短期的……不同的服务内容决定了他们作用的大小和服务的对象。在这些志愿者中,政  府组织的志愿者行为有政  府保障,包括服务期间和服务后续的认可;非政  府组织下的志愿者主要是基金会下设的志愿者,他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是有保障的;但唯独民  间自发性的志愿者,他们的没有工资,他们的生活费至今没有谁给买单。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可能是唯一途径了!但知识分子农民  化毕竟只是一部分人,我们呼吁对知识分子下乡的可贵资源进行更有效的利用!历史上就是因为自愿者,才有了新文化运动,才有了先进思想的传播……各种类型的志愿者,各有所长,但我觉得最了不起的还是一群创业型的自愿下乡服务乡村教育和发展的志愿者,他们主动下乡,毫无保障,长期生活在乡村最底层,服务的内容却非常灵活,非常有针对性,也具有最大可能服务的全面性和时效性!
  
  首先,他们切实自愿到了最边远的地方接触到了最艰苦的群众,是最为“面对面”的服务;其次,他们的志愿性最强,服务由心而发,也最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和灵活性;再次,他们最有愿望把事情做好,最想把事情持续下去,最想对老百姓有个满意的交代,最有能动性,他们发挥的作用往往和他们的名声远不协调!乡村建设非常需要这批人来启动和推动!
 
  他们不为自身名利,坚持服务乡村为本;正因为如此,有了李春燕和朱维姣事迹,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自愿者背后更为感动和艰辛的故事!
  
  他们生活俭朴,叫老百姓同情!许多大爷大娘看他们生活如此节俭,看不下去了就给他们送菜送东西,要他们去家里一起吃饭!
  
  他们有新思想,服务之举叫百姓惊叹,做到了许多当地干部和村民  一直想做却没能做到的许多事情!
  
  他们清醒理智,不搞个人英雄,也从不把自己扮成英雄,而是处处团结民  本力量,时刻不忘与老百姓打成一片。
  

  有人为了区分他们的不同,称他们为自愿者,因为他们不同于兼职的义工,因为他们需要在乡村埋头苦干,全身心的投入到乡村教育为中心的各项服务中去,正是因为这种完全意义上的牺牲才考验了他们,才让他们变得更加了不起,了不起的是他们默默无闻地做了许多事,了不起的是人们知道了他们所做的事却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了不起的是他们在没有任何生活保障的情况下自愿走入老百姓中间去服务。他们困难重重,首先面临被认可的困难,而且一直要面临生存的困难,还要面临各种精神上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自愿者在乡村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在的价值,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在赞叹志愿者的时候,在将要充分想利用这份贵如黄金的人力资源的时候,我们有没有去考虑过他们背后的酸涩呢?!
  

  贵州省从江县就有这么一批自愿者,有媒体曾把他们誉为“具有21世纪思想的志愿者”,他们有理想,有决心,有切切实实的服务行动,还有来之不易的成果!但谁知道他们一年来一直没有生活保障,没有生活费,他们就开始自己种菜,困难接踵他们还在坚持,他们为什么要坚持?他们又在坚持什么?他们组织起了农民  文艺活动,组织起了千人聚会,组织起了村民  选  举,而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他们创造的一个学校,来自于他们的小先生和大先生,来自于他们的乡村大课堂,来自于他们的学生自治……老百姓非常欢迎这些长期和他们一起生活的这群志愿者们!
  

  我一直怎么也说不出口,或不愿说出口,总因为自己是自愿过来服务的,没有任何理由向社会索取帮助。现在我出来了,我才为这群仍在乡下默默无私服务的自愿者们说几句心里话,愿意为他们乞饭吃!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但千方百计为他们呼吁,希望社会良心能指引我们认清谁是最可爱的人?认清谁在代表着真正的志愿精神?认清他们现在是怎样的艰苦!没有谁比我更了解他们,因为我曾经就是其中的一员,现在我依然割舍不了也不愿割舍那份情结,只不过我的生活比他们要有保障些了,为他们乞饭吃的志愿者要比自愿者老师容易多了。我深切希望社会的爱心朋友能伸出援助之手,让他们的爱心行为更有保障,也是更有效的去落实您为山区做些事情的心愿!他们真的为了当地老百姓和孩子们做了许多了不起的事情,有些事情是当地领 导多年希望见到,但连他们这么多年都没做到,因为有了这群自愿者才实现了!他们直接或间接为当地在一年内带来了衣书物折合过百万元!但他们自己却依然清贫!因为人们常常都认为志愿者都是有政  府或基金会保障了的,沿用别人的区分的称呼,他们是自愿者,是完全牺牲自己的自愿者,他们放弃了城市义工的自由和保障!事实上他们一直没有任何生活保障,他们所作的一切完全是凭着满腔的热情和一种乡村现实需要的理想而坚持的!
  

  在《中国教师报》的采访中,我已经提出了自愿者的生活困难问题,但他们是因为放弃了本该可以保障的生活下乡而困难的,因为工作的分工,他们不得不需要社会爱心的联合分工支持,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群受了误解的自愿者身上吧!重新设身处地的为他们想一想吧!如果您认为坚持不了就应该放弃的话,那么您可以去看一看,去问一问当地的老百姓,去听一听孩子们的声音,去听一听当地领导干部的心声!我刚听说,前不久黔东南州政协再次为他们捐助了1200元的生活费,从江县雍里乡党委政  府为他们捐助了1000斤大米……在什么地方能有如此的政  府部门如此对待和爱护一个小小的民  间团体?!我是带着自愿者们不愿直接吐露的心声而出来的,我是带着当地几百个孩子和整个山区孩子们的心声而出来,我是带着山区老百姓们的心愿而出来,我带着当地基层干部的不便解释的渴盼而出来!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告诉大家,自愿者是被忽视了的志愿者,是没有戴上光环的志愿者!他们做了很多的实事,却一直面临着生存的最基本困难!知识分子下乡需要社会力量和政  府力量共同来保障!志愿者在乡村的服务因为分工的不同和乡村环境的制约,他们的生存问题不是完全能通过自己的特长就能在乡村解决的,也不是短期内就能靠当地成立的某些组织解决的,虽然这可以作为志愿者生活自理的理想,但理想并不能当作过程的保障。
  

  当地的基层领  导在千方百计通过向上层申请谋求缓解,当地的小学校长试图从学校的仅有的办公经费中给志愿者提供补助,当地的家长和孩子们经常给他们送菜送物,请他们去自己家吃饭!我还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今天我要为这群自愿者们讨饭,重师武训!我要站直身子来为他们讨饭,因为他们是在牺牲整个的自己!因为他们选择了这个社会最需要承担的分工!因为他们还要在乡村里和老百姓一起坚守新乡村的理想!

  朋友们,我们能为乡村做些什么呢?当我们对生活失去了清晰的理想和信心的时候;当我们还在电脑旁抱怨社会问题的时候;当我们意识到“一帮一”逐渐变得肤浅或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时;当我们大量捐助的大量图书不能被孩子们使用时;当我们担心我们的项目或爱心不能到位时……他们已经下乡了!


  
  当我们在极力想为乡村做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些人比我们更彻底,他们毫无保留的长期生活在了边远的山村,背叛了父母的期望,利用着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和那里的村民  和孩子已经紧紧地抱在了一起!而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需要什么呢?
  
  
   其实,他们也需要您去关注,因为他们选择了时代留下来的最艰巨的分工,他们是我们时代中最可爱的人,这是我真实的感觉!


  ……
  志愿者服务地点: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洞复新小学
  联系电话:0855-6931337
  联系人:曹智
  



  证明电话:0855-8222101,证明人:黔东南州政协副主  席 邵平南
  证明电话:13985811391, 证明人: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党委书  记 罗朝明
  证明电话:0855-6931003,证明人:雍里乡大洞小学校长 卢大锦

[ Last edited by 竹影扫阶 on 2005-10-11 at 12:54 ]
发表于 2005-9-12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此帖要顶的。
发表于 2005-9-12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贵州的乡下是穷的,我现在就在遵义。
不过我能这么说句话么,为什么贵州还这么喜欢生呢,没有一家是独生自女,越是穷越要生,看见几个背篼背着孩子,给别人擦皮鞋,难道以后自己孩子长大还这样么。
做为贵州的女人也是很可怜的,各个医院都在宣传妇女病的医院,说明了什么呢?
还是有空看点书吧,~~~~~~~~~~~~~我不做你们的志愿者,
发表于 2005-9-12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常常看了之后是无语

不知要说些什么,自己也不那么伟大!只能顶贴了;但心里会记下这些事
 楼主| 发表于 2005-9-12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啊不 at 2005-9-12 12:40 PM:
贵州的乡下是穷的,我现在就在遵义。
不过我能这么说句话么,为什么贵州还这么喜欢生呢,没有一家是独生自女,越是穷越要生,看见几个背篼背着孩子,给别人擦皮鞋,难道以后自己孩子长大还这样么。
做为贵州的 ...


这个问题类似的提出和回答其实已经很多次了。
这是一个很正常的逻辑问题,已经穷了,为啥要生,生了该怎么养?这不是越生越穷嘛?
但对提这个问题的人肯定不会目前就生活在农村。

农村的实际情况,是生活在城市里的朋友无法感受,或者说是不甚理解的。
事实上,生很多孩子,或者说生多一些男孩子对他们来说更现实的意义就是,人多力量大,不至于被人欺负。生出个男孩能帮忙种地。解决养老问题。

“存在即合理。”农村有农村的现实,即使不甚赞成,也请理解。

毕竟解决农村问题,绝非一句不生那么多就能处理的。
 楼主| 发表于 2005-9-12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在后面

读后感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理性的人,我一段时间曾这样认为,在这样一个坚持道德独善其身都异常艰难的时代,无私奉献无疑是一个有意塑造的神话。但面对那群志愿者的时候,发现自己也是如此的感性,看着他们的文章,看着那边的孩子,看着那些年轻而倔强的脸,看着他们所做的事情,也经常会忍不住热泪盈眶。丑恶盈世,并不意味着没有高贵存身。

人们经常在谴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钱去搞公款吃喝,去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去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却没有钱去修建农村小学校舍?但谴责只是无力者的呐喊,是情绪的宣泄,终归解决不了问题,这就是中国农村教育的尴尬与悲哀。

中国现在不是教育大国,更不是教育强国。我们的媒体报道说,中国要在2015年成为教育强国。要做一个教育强国,在很多边远的乡村却没有象样的学校和老师,而需要那么多的志愿者,我认为这是极其悲哀也是很讽刺的一件事情。

中国最缺的不是思想家,而是行动者,是一大批真正为中国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实干家。从这点来说,那些自愿者的确是好样的,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引亮了贫困山区的星火。在这个和平年代,把他们称之为当代最可爱的人一点也不为过。

经济学的泰斗亚当斯密早就指出:(在不损坏他人的正当利益的前提下)人人追求自己的利益,就是对社会整体福利的促进。在社会多元化的今天,在“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神话破灭的今天,有些人却走到了另一个极端,变成了无原则的损人利己。

中国不该是这个样子。

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弱势群体,我们也不必都要效仿也去贵州山区支教。但同为华夏儿女,血脉相连,伸出我们热情的双手,这是道德伦理的要求,“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依然是我们应遵循的责任。看看他们,是为了提醒自己,时刻保持一颗柔软的心。


[ Last edited by 竹影扫阶 on 2005-9-13 at 12:01 ]
发表于 2005-9-13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啊不 at 2005-9-12 12:40 PM:
贵州的乡下是穷的,我现在就在遵义。
不过我能这么说句话么,为什么贵州还这么喜欢生呢,没有一家是独生自女,越是穷越要生,看见几个背篼背着孩子,给别人擦皮鞋,难道以后自己孩子长大还这样么。
做为贵州的 ...


一种风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一种观念的延续,如果你生活在那样一个地方,很难摆脱周围大环境的影响,除非你离开...但假如你没有多少机会受教育,外面的世界只是别人的天堂...而已
发表于 2005-9-22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一下。
当地学校有需要旧图书资助,学校重视并愿意配合旧图书管理使用,可以填写OCEF图书资助申请,评估通过后进入等待捐书学校名单。
OCEF网址http://www.ocef.org, 中国事务http://china.ocef.org
也可以QQ联系我,545108121。斯嘉。注明“图书捐助”

OCEF图书项目申请面向所有有图书需要,重视并愿意配合图书使用的贫困地区学校。
也请网友们代为转告或转发。 
 楼主| 发表于 2005-9-27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记

     在贵州看了很多,听了很多,想了很多,自己看见的,别人看见的,网上也有很多系列的帖子。
     很多时候,照片仅是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而已。对于农村,对于象我这样从小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始终是外来者,即使能够记录他们生活的片段,也难以融入成为他们中的一部分。

     即使不能融入,但我们也不应当忘记还有这个群体的存在。选择了走近他们,也寄望能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这些可能和多数城市人群生活无关的群体。

一生只有8小时 前传
http://bbs.hangzhou.com.cn/viewthread.php?tid=1720479&fpage=1  
一起走进第九世界
http://bbs.hangzhou.com.cn/viewthread.php?tid=1785716&fpage=1
爸爸的爱
http://bbs.hangzhou.com.cn/viewthread.php?tid=1968969&fpage=1

     阅读这些照片和文字,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有人会觉得震惊,有人会觉得熟悉,也有人已经看的太多类似的照片,已经麻木。

农村生活,不是一些照片就能体现出来的,贫穷和落后,也远不是他们生活的全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思想,他们的悲欢喜怒,都难以和外人一一述说。即使在外再被人看不起,再受尽岐视、凌辱,回到他/她的故土,在那个依然贫困的家里,同样也是身为父、兄、妻、子、弟、妹。同样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同样也有为人的尊严。      

     据在美国欧洲及世界各地的调查显示,影响人们经济地位实现的罪主要因素是先赋性因素,即与个人出身背景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父亲的职业、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个人的种族、出身等。换句话说,如果把你我生在那么贫困的地方,你我是否就一定能象今天这样坐在空调房中看电脑写文章?记得有篇文章叫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真是值得一看。

     只是,有多少人能够正视那些仍 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人们?有多少人认为他们的贫困是由于懒惰、多子等自身原因?有多少人能不把他们看成任待宰割的羔羊?

    从王斌余的杀人事件到今天的农民工纠集同乡砍断老板四肢新闻,可见http://news.sohu.com/20050927/n227065956.shtml
  
    类似的例子,太多太多,如果农村能给他们发展的机会,他们怎么会抛弃故土远离妻儿到城市苦苦求生?如果能够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他们又何致于要用刀来维护?


    有自愿者选择了到山区去教书,去扶贫,去建设新农村。对于这样的人,有人称之其为理想主义者。而在现今社会,理想主义者已近乎贬义。有些朋友略为含蓄的问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对嘛?”说白点,朋友的意思是:放着好好的生活不过,到那么偏远的地方去,还要别人的捐助,自己都照顾不好,何去照顾人家?
         
   看秦晖老师的《传统十论》,对于善其身和济天下此点分析的尤为到位。http://www.yangzhizhu.com/qinhui45.htm我在这里转贴而不累述。只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穷不失义"这个是为人的基本准则。而他们的“穷则兼济天下”的作为,却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如果没有这些“穷且兼济天下”的人,最终所有的人都无法“独善其身”。

    再换句话说,也许很多人都很现实。那么,从自利的角度出发,农民在农村没有发展的机会,在城市又受到排斥,无法维护自己的利益,所造成的极端后果,只能是全社会共同承担。

   请平等的看待我们的同胞,请给他们以生存生活的权利,请在力所能及时,施以援手帮助他们。为他们,为自己,为身边的每一个人。
   也不晓得是不是奢愿,只是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这些照片和文字,愿意尽一已之力,和我们的同胞相持相扶。


[ Last edited by 竹影扫阶 on 2005-9-27 at 12:50 ]
 楼主| 发表于 2005-10-7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顶一记
发表于 2005-10-9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顶一记
发表于 2005-10-9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

Originally posted by 竹影扫阶 at 2005-10-7 10:14 PM:
自己顶一记



好贴要人人顶

支教的志愿者是一群令人钦佩的人

他们秉承了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传统,无论穷与达,始终怀抱一颗火热激情的心

国家的全面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寄希望于中西部的全面腾飞

而中西部的腾飞离不开思想的解放,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普及

而在政府能力不能及,大部分的学子都选择在大城市享受繁华的时候,他们义无返

顾地投入了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能不令人感动?能不令人钦佩?

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和支持吧,别再用我们所谓的世俗、功利和理智去伤害他们的

心。
发表于 2005-10-9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村建设非常需要这批人来启动和推动   应该谢谢!!!!!!!!!!!!!!!!!!!!!!!!!!!!!!!!!!!!!!!!!!!!!!!!!!!!!!!!!!!!!!!!!!!!!!!!!
发表于 2005-10-9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  顶   顶   好文章!
发表于 2005-10-9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竹影,我有个建议,不如大家在一起合作,或者干合在一起,资源共享,互相利用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蓼客 at 2005-10-9 11:11 PM:
顶.竹影,我有个建议,不如大家在一起合作,或者干合在一起,资源共享,互相利用

可以哈,可以坐下来好好聊聊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2:4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在第九世界支教的志愿者基本情况介绍

曹   智
      出生于五大淡水湖之一巢湖之畔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的生活在青山绿水间度过,美丽的家乡也在我的心灵播下一颗颗美丽的愿望。
      求学的生涯恍然如一梦,而在广州为生存打工的几年让我对生命有了另一种全新的诠释,我想让生命活得更有价值些,不在浑浑噩噩  中度过。
      200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在安徽的复新学校任教,这将近五年的时间,我静静地和一群孩子呆在一起 ,内心里尘封许久的童心被激活。在此期间,我相继担任政教主任和副校长,协助校长管理学校工作,同时教初三语文。
      2005年7月,因李光对老师和黎光寿之约 ,来到凯里 从江县大洞村,和一群年青的志愿者共同开拓一片蓝天,能坚持几年的志愿者生活不是什么抽象的理想,也不是觉得自己在奉献什么,而是一群又一群可爱的孩子,他们眼神里的渴望深深地震撼着我。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选择,我很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静静地守望在一群孩子的旁边,他们微笑的成长是我最大的欣慰。

      施丽云编者注:曹智夫人
     美丽的江南鱼米之乡孕育了我。从小到大一路风平浪静,童年的时光在嬉闹中一闪而过,少年到青年的求学之路也在平平淡淡中消逝。1996年毕业后做外贸工作,整天东奔西跑的,觉得这样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也许是因缘际会,2001年时,无意中听到了关于老复兴的一些介绍,也就有了我的安徽之行。
      做一名志愿者老师,顶着家庭的压力,生活的不习惯和语言的不通,起初并没有想到能做多久?只是想,不管是半年,一年或者更长,只要我做了我想做的事情,今后回忆起来也算是曾经经历过的。但在和学生们一起上课生活的日子里,决得能够把自己所学的所知的所想的交流出去,也是一种另类的幸福。所以,这一做也就做了几年的时间。也许有人会觉得不值得,甚至不理解,觉得个人的价值不应用这一种形式来体现,但对我来说:我更愿我的生命中可以有让我值得珍藏和回忆的一页,我并不在乎这几年,我们所做的事是否成功,也不想知道别人怎样评价,我们所做的事,我只知道能够让孩子因为我而改变,哪怕仅仅只是一点点,就已经足够了。
      我的教育之路,从安徽到贵州,改变的是环境,不变的是孩子们,作为一名自愿者老师,我首先会是一个老师,然后才是其他,这是我选择的生活方式,没有理念,没有所谓的伟大,我只是平平凡凡地在做,做一切我认为该做的……。

      张文光
      我出生在贵州省台江县的一个贫困山村里,那里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的思想文化观念落后,孩子们上学的时候都是在9~~10岁这个年龄段上。
      1989年,我已是一个10岁的孩子,可这个时候才走进校园。农村校园很简陋,很朴质,但我很喜欢她,喜欢她给我学习的一片天地。文盲的父母,他们将我看成跟他们一样“早出晚归”的劳动,从没过问过我的学习情况。然而,我却如饥似渴地沐浴在那里。读过小学的大哥,经常跟我说:“好好学习,将来为咱家争口气!”大哥的话给了我很多力量和信心,虽然当时我没到过城里,没见过汽车,但偶尔看到从天上飞过的飞机时,我就想到大山之外的世界很精彩,我要好好学习将来到山的那一边去看汽车、看高楼大厦、看飞机。所以每当放学后,小伙伴们都跑遍村头村尾玩过家家、玩捉迷藏的戏儿,我却将自己封在家里,伏在小板凳上做作业、看书。从二年级开始,我的成绩很好,每个学期结束后,不是拿三好学生奖,就是拿成绩优秀奖。
      1995年9月,我顺利地考取了县第二所重点中学。在这里,我视野广了,接触的书籍报刊多了,也更加感到学习的重要性了,成绩也一直在年级的前十名之上。三年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我面临着继续升学还是考学校参加工作的选择。由于家庭条件有限,没有升入高中。那该选择怎样的学校来读,再参加工作呢?父母亲劝我去读一个培养干部之类的学校,以后进政府工作,吃“铁”饭碗。而我却想当一名教师为孩子们传授知识,教他们做人。但为了报答父母亲辛辛苦苦培养自己这么多年的恩情,我满足了他们的愿望。于是,1998年9月,我来到黔东南民族行政管理学校读书。
      然后,令父母亲想不到的是,三年后我没能进入政府部门工作,让他们体体面面地做人。其实,这并不在我们的意料之外,只怪我们当初对就业(特指政府包分配)政策不了解。进入学校的第二年,我亲眼看到学校毕业生自谋职业的就业情况了。但我没有后悔自己走到这个学校来,我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毕业生自谋职业是就业形势所趋。因此,我不仅学好专业课程,而且还参加学校驻地的《凯里晚报》社、《黔东南日报》社在学校设立的记者站组织活动,每当周末的时候,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深入乡村调查采访,锻炼自己的意志和适应力;参加贵州青年服务队组织,继续深入凯里地区支教。通过参加这些组织活动,不仅能锻炼了我意志,而且让我这个地地道道的农村男儿,深感到农村贫困的普遍性,深感自己作为一名贵州青年服务队队员的重任。毕业之际,我又自费参加河北省当代文学院函授学习,专攻新闻专业,以便将农村的贫困现象向外界展现。
      2002年6月毕业之后,我在江苏隆力奇集团驻凯里市场部当半年的业务员。其间我感到一个人的价值要按其愿望和信仰去做才能实现。可之后,家里面发生了很多事情,直到今年春节过后,我才如愿以偿地来到大洞复新小学参加志愿者支教。
      半年来,作为一个青年志愿者,我个人认为,大洞复新志愿者团队不仅要支持贫困山区的教育工作,还要调查农村的贫困状况和农民的精神需求情况,探索一条建设和谐发展的新乡村路子。

     杨波
      男   汉族  1981. 12.03.出生    团员   1998年 6月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工程系毕业  ;家庭地址: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
      1998---2001  三原县北城中北学;2001.9月---2005.1月 中国地质大学;2005年1月---2006年2月社会调查工作  
      工作履历
      2001.9月---2005.1月  中国地质大学青年论坛工作;
      2005.1月---2006.2月  在北京及周边从事调查、学习、交流等社会活动;
      支教宗旨
      1、到艰苦的地方锻炼自己
      2、给当地孩子多教一些山外知识
      3、用自己及社会的力量去改变和发展祖国贫穷落后的地方
   
      李银峰
      男   汉族  1979.5.20出生   2004年7月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学士
      原服务单位20004年7月——2005年7月作青年志愿者在贵州省榕江县从事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作
      支教信念:不计报酬,尽己所能,服务社会,服务基层。

     徐慎檀
      女  汉族  1971. 10.7出生  毕业学校北京市工业大学    毕业时间1994.年7月
教育经历:1987---1990: 北京市清华附中,高中;   1990---1994: 北京市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理学学士。
      工作履历:1994~1996: 北京海淀区星河电子公司,经理助理;1996~2005: 爱芬食品(北京)有限公司,主管;
      从事志愿者工作的理由及打算
      我希望了解真实的中国,为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和生活提供参考的资料,我希望能以学校为出发点给孩子们带来更开阔的视野,加强当地和外界联系,多做一线的调查,让各界知道如何帮助当地的人民。

[ Last edited by 竹影扫阶 on 2005-10-11 at 13:02 ]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离京赴黔留别同事故友

徐慎檀,辞去了工作,到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大洞村做了一个志愿者,和已经先期抵达该地的志愿者,一起开展新乡村建设.这位朋友古韵功底深厚,感情真挚,在离开北京前,写了这首诗,我发来给朋友们欣赏.


我本飘飞雁,思愿在云天。
不谙世事任来去,常慕流水伴青山。
归去来兮出尘网,长风欲上白云巅。
白云巅,风霜寒,回望红尘满悲欢。
塞北风漫漫,岭南雨霏霏。
境遇各迥异,苦乐情自非。
广厦珍馐餍,深山正愁炊。
衣食暂能勉,诗书久相违。
岂是怠圣道,无钱有险隈。
何处请师授,桃李绽芳菲。
稚子荒时日,爷娘枉叹悲。
日月隔云雾,天恩一何微。
天街梦不到,庙堂只崔嵬。
高祖开国久,四方守有谁。
不甘圣道灭,传薪志者为。
辞别金玉厦,来共尘与灰。
山穷水尽处,犹是志难摧。
长啸空谷应,百折心不回。
高怀直上风色变,浩气荡我白云巅。
白云巅,难久安,暂做精卫赴苗山。
苗山远,关山复,一别相聚是何年。
九载地,忍轻弃,细思每是谢有缘。
故人语重情切切,游子思长意芊芊。
飘飞万里终相忆,请君看取雁书还。
漫道晓风杨柳岸,最是离愁秋夜寒。
莫问归期江海远,骊歌今晚唱幽燕。
运命不知他日事,休弹别泪且尽欢。
今后或思雁栖处,风过疏桐月中天。

来黔前所写,存此以忆京中旧
(转自“第九世界”)
发表于 2005-10-11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子,顶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1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前在网上也在每日更新那边志愿者支教的日记,文笔应该说来非常流畅优美,有较强的可读性。从中也可以看出,认识问题的思想脉络,和矛盾的发生和解决。
放个地址上来http://bbs.hangzhou.com.cn/viewthread.php?tid=2000656&fpage=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3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0-13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江南红楼秀才 at 2005-10-13 12:58 PM:
我想成为有组织的志愿者里面的一名

第九世界QQ群1  10508996
第九世界QQ群2  9247422(杭州为主)
第九世界QQ群3  14920393
第九世界QQ群4  15080552
 楼主| 发表于 2005-10-24 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再顶
发表于 2005-10-25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顶有何用,虽然我还是顶了一下。
发表于 2005-10-26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dd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2-23 10:02 , Processed in 0.325653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