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底子杭州的碎石路人车混行,交通事故频出,当年的公交人奇思妙想 7路车曾试装过一个神奇的安全器 真的派上用场救过一个行人 本报记者 王丽 本报通讯员 丁连 许洁 公交安全器 庞培华/绘
杭州闸弄口街道红梅社区的庞培华63岁了,他退休前是杭州公交公司的技师,做得一手好木工活。最近翻看老照片,庞师傅看到了一张特别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一辆编号420的7路公交车。
作为1922年杭州开通的第一条公交线路K7路,这辆公交车是很特别。不过勾起庞师傅感慨的是另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秘密,“你注意看看这辆车车头底部,是不是多了一个长长的装置?你知道么,这可是当年咱们公交保修厂里的师傅自主研发的一个公交安全器。当时在公交界轰动一时啊。”庞师傅说,这个安全器是专门为了防止公交撞人事故而研发的。效果可是经过实际验证的哦!
老底子杭州都是碎石路
人车混行, 交通事故频出
庞师傅不仅仅曾是杭州公交一公司的技师,他们一家三代都是公交人。
原来上世纪五十年代,杭州城区的道路多数还停留在原始的马车时代,不像现在道路有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当时是行人、车辆都在一条路上走,人车混杂导致事故频发。
“那会儿公司里大家都头疼,想着怎么才能减低事故发生频率。于是动员公司里所有人集思广益。”庞师傅说,当时公交车保修厂有位老师傅叫徐金水,特别聪明又肯钻研,当时他就提了意见,能不能在车上加装一个安全装置,在发生车祸时减少伤亡?“
徐师傅是说干就干的人,没日没夜在厂里待着,还真捣鼓出来了!一个神器!
车载安全器像张开的嘴巴
将路上障碍收入网中,免遭碾压
这个安全器究竟怎么个安全法?庞师傅指着照片,同时拿笔给记者划了示意图。
原来,这个安全器是安装在车头底部、前轮前方的一个长方形装置,就像一张软性的钢丝网,与车头一样宽,长度大约70厘米。而在车头还连着一个触碰式的感应装置。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如果突遇障碍,比如车头撞上行人,车头的感应装置就会被触发,车头底部安全器就像张开嘴巴一样将障碍收入钢丝网中,这样行人就会免遭碾压。
庞师傅说,当年徐师傅还特地拿动物做过实验。提示试车员启动车辆,撞击被控制了的动物,结果试验按预想的那样,安全器及时开启,动物安然无恙,“当时全场围观的人那个激动啊!”
安全器算是出炉了,作为试点,公交公司把它装在了当时的7路车上,没想到还真派上用场了。庞师傅说,当时这辆编号为402的7路车途经中山中路官巷口时,突然遇到一位窜入路中的行人,紧要关头安全器生效了,如同张网捕鱼一样稳稳地接住了遇险者。“当时司机连忙下车查看,没想到这位路人惊恐地从车下钻出来起身就跑,怎么叫也叫不住。在场市民看了一片惊呼,就如同看好莱坞史泰龙动作大片一样。”庞培华说,徐金水师傅也因而成名,“当时在业内还是很轰动的”。
不过,安全器在7路车上试用了1年多后,并未推广,个中原因庞师傅也不清楚。“不过这个安全器可能不适应现在的情况,因为当时公交车车速慢,最快也就40码。要是车速快的话可能人都被撞飞了,安全器就派不上用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