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成长>浙江一大学生花30天镜头记录杭城电车24小时
巴士之家网友相机记录杭城电车24小时。
1点,电车末班车返回北大桥停车场,进行最后维护工作。
8点早高峰来袭,都市通勤族们行色匆匆。 杭州网讯 2006年8月,被称作“爱情巴士”的电车155路挥别杭城,留给人们无尽的想念。 2013年5月10日,阔别7年,电车K155路带着新开通的线路、新配备,强势回归。 2014年5月10日,新版K155路运营整整满一年,巴士之家里的一名巴士迷为K155路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用自己手中的镜头,记录下了电车24小时里的那些故事。 30天真实记录电车的24小时 这组照片一共有26张,除了封面和封底两张之外,其余的24张照片以每小时一张照片的形式讲述了电车从出厂、运营、进场一直到维修,整整一天的故事。 拍摄这组照片的是一名浙江传媒大学大二学生,小鑫。小鑫是地道的杭州人,家就住在拱北一带。“我家楼下就是电车K151路的起点站,以前小的时候要到市区来玩,就一定要坐151路公交车。”在小鑫眼中,151路是城北人民进城的“福音”。 2013年5月10日,挥别杭城7年的电车K155变身完毕,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小鑫觉得应该要为杭州的电车留下些美好的纪念。“我大学学的是摄影专业,所以就想能不能用我所擅长的,专门为杭州电车拍一套写真。”小鑫说。 如何才能真实记录下电车的故事,小鑫策划了很久。“大概在一个月前,我突然想到可以通过一小时一张照片的形式,记录下电车从出厂、运营、返场、维修24小时的故事。” 因为本身在外地读书的原因,小鑫的拍摄计划都安排了周末,“只有周末学校没事,我就会回来。一个月,基本每次回家都是为了来拍照。”细细数数,为了完成这套写真,小鑫一共拍了有400多张照片。  14点,两车交会时,只需要一个眼神或一下点头,这样的交流方式已经足够。
 19点,华灯初上,都市霓虹,电车的优雅之美。
凌晨1点的例行检查,只为对乘客负责 在小鑫的这组照片里,有几张很不同,记录的是电车在运营结束回场后的故事。“电车回场后,司机还要对电车进行很多维护工作,这些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希望能通过照片,把这些背后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那是在今年的五一节期间,小鑫回到杭州后,计划要在放假期间,完成电车营运结束后那几个小时的拍摄。 晚上12点,k151路公交车结束一天的运营,从雄镇楼出发,返回电车专属的北大桥停车场,“车上只有我跟司机两个人,整个城市都静悄悄的,但是司机开车依旧不敢怠慢。” 凌晨1点左右,电车终于回到了北大桥停车场,而这时,司机师傅们才正要他们的最后一项工作任务,洗车、收拢窗帘,检查车厢……“虽然已经很晚了,但他们依旧很认真,对每一个部分都谨慎检查。他们告诉我,乘客坐上他们的车,就是把生命交给了他们了,他们一定必须认真,要对乘客负责。”小鑫说,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最起码要半个多小时。 那天夜里,小鑫基本没怎么睡,一直待在北大桥停车场里拍摄。 凌晨3点,首班车的司机到北大桥停车场报到,对车辆再次进行了一番保养和检查。 凌晨4点,车辆从北大桥开出,到达起点站拱北小区,新的一天开始了。 电车K155路回归一年 每天平均接送乘客2万余人 可以“脱辫”的新电车K155路运营一年以来,平均每天要接送2万多人出行。 金校梁是K155路车队队长,在1989年曾是155路公交电车开通时第一趟班车的驾驶员。金校梁直说:“比起有‘辫子’的电车,现在的车实在好太多了。” 新电车采用接触网和蓄电池相结合的供电方式,电车触网运行时,线网可以给电车即时充电,当它“脱辫”时,蓄电池的电量可以续航30公里左右。这样一来,车辆在行驶中如遇前方发生情况需要超越时,驾驶员可以操作集电杆自动降落,等待车辆越过障碍后,新电车可以重新‘触网’,再度由线网供电。 就在上个月,武林广场发生了塔吊倒塌事件,倒塌的塔吊直接压在了马路边的电缆上,导致体育场路上方的电网受损。“如果在以前,一旦电网受损,途径这段路的电车就都得停运了。但现在,虽然电网受损,但电车还依靠自带电瓶电源继续行驶,并一直开到终点。” 金校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