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22|回复: 3

[转帖] 【钱江晚报·全民阅读】钱塘滋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1 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塘滋味

从昔日笔墨里
开出一枝美食寄情的花

  馋是一枝花。

  多年前,一位旧友以此为题,在博客上写李渔。此时此刻,循着收藏的网址再去看时,网页已经无法打开,而这位旧友也早已从他乡回到故乡。

  这句话,戏仿了胡兰成的《禅是一枝花》,这馋,其实也有意味。梁实秋雅舍谈吃,他说,馋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十分恰当的字,“馋,则着重在食物的质,最需要满足的是品味。”甚至,它还可以发展成为近于艺术的趣味。

  大概中国人更馋一些吧。

  在舌尖之上,食物已经不仅仅是食物。而口腹之欲的满足,跨过一定的门槛,便成了气度与文化。

  也正是如此,《舌尖上的中国》才如此红火,第二季热播同名书即将在本月上市,无论是追赶季节的麦客,沪上求学的中原母女,在盘锦的水塘里寻找上天馈赠的母亲,以及太行山里守了一辈子的农人,一粥一饭,一汤一面,凝结其上的,是故土乡园的情结。

  在时代的裹挟之下,人群四散,追逐梦想的生活,然而,故乡不远——只需热腾腾的锅中冒出一丝旧日味道,心便活泛了,也落定了。

  现世的奔腾之外,我们决定踏上另外的舌尖寻觅之旅——望向这座城市的过去,在饮食中所积淀的过往,恰恰能寻到所有人共同的故乡。

  东坡肉且不必说了,多少事都随苏轼的大江东去,他留存的生存智慧却长存了下了,一方美味,浓淡相宜,可啖可观。

  《梦粱录》记载:“南渡以来,几二百多年,则水土既惯,饮食混淆,无南北之分矣。”南宋偏安,小朝廷的苦闷,反倒造就了吃食的融合。当一碗羊血粉羹端上宋高宗赵构的饭桌之时,凤凰山下的喧闹市声也挤了进来,它自民间带来北方的彪悍。故国北望,高宗需重新打量那片手中仅存的河山。

  自此,关于吃的话题,从我们的时代回望,日渐喧闹了起来。

  特别到明末清初,大帮的美食家青史留名。

  形如张岱,自绍兴常往来杭州,各种癖好之间,他对美食的钻研几乎持着科学家的态度。兰雪茶之外,张岱还养过一头牛,研制做奶酪的方法,成品之后,与佳酿同蒸,与豆粉发酵。而且,宗子还将秘方“以纸封固,虽父子不轻传之”,痴迷得可爱。

  形如袁枚,他出生于杭州大树巷,中年迁居南京,做起随园主人,只是杭州的味道忘不掉。北关买来的百果糕,忠清里王三房的蜜火腿……他踏踏实实地记录着,又鄙夷着时菜的乏味。知味者知己,家厨王小余逝去,袁枚为他写了一篇《厨者王小余传》,小余说:“物各有天。其天良,我乃治。”做菜的准则,实是处世的方式。一读再读,感慨良多。

  形如李渔,出兰溪,居南京、杭州,后归隐故乡。晚年的贫病,仍挡不住他为蟹痴狂。他固守着蟹的淡、笋的淡、菇的淡……用水煮出最浓的味道,并在三百多年前就道出了今日浙菜的精髓。《闲情偶寄》在伦理说教的缝隙中,说出了生活该有的精细。一句“素宜白水”,便道出如何保有物的自然。

  如今,吃在这座城市的街巷中,楼外楼、奎元馆、天香楼……往昔的传承依旧在这些老字号中显现着它的印记。

  舌尖上的事,真是随意而讲究。浅白的糊弄也可度日,而深究起来,又远不可测。

  再回到梁实秋的雅舍,他说笋尖是好东西,杭州的最好。“在北平有时候深巷里发出跑单帮的杭州来的小贩的叫卖声,他背负着大竹筐,有一小竹篓的笋尖兜售。”这一句,如同深巷明朝卖杏花,又如何能忍住不探头出去望望。

  馋,果真是一枝花。

  本报记者 孙雯 B1-B4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赵构的饭桌上
多了凤凰山下的小吃
本报记者 马黎
  想念一种吃,就是想念一个世界和一种生活方式。对于宋高宗赵构而言,这种滋味,有点复杂。

  这天中午,满满一桌子菜已经摆放完毕,精致的浅碗上,倒扣着一只小碗,外面又包着一层黄色绸布。每一盏菜,就是一件神秘的礼物。里面一圈热菜9盏,外面一圈冷菜9盏,再外面是水果与糕点,加起来,有20多盏菜。

  72岁的他,在临安(今杭州)的德寿宫,已经住了快20年了。只是,每天的吃食,即便花样繁多,他也心里有数,第一道菜,永远不会是汴京(今开封)的羊肉。

  自从23岁第一次来到杭州,他已经被迫开始习惯江南的滋味,野味、鲜趣,酸中带甜。而小时候在汴京的宫里,却永远大块羊肉大壶酒。

  “南料北烹,是南宋宫廷菜的特点。赵构已经逐步适应南方人的口味,尤其在退位之后。但是,记忆里根植下的味道,还是让他时常想念汴京的食物。”

  林正秋,南宋史专家,上世纪80年代,他翻阅大量史书,恢复了20多道南宋菜,其中便有很多宫廷美味。

  一碗羊血粉羹

  来自这座城市的

  寻常市井

  这天,赵构还是有点小惊喜。因为用早膳时,侍者打开的居然是一碗羊血粉羹。

  这道“南北混搭”,他记得很清楚,28年前,宠将张俊为了答谢赵构封“清和郡王”,还在清河坊赐予府第,摆下最高级的筵席,一共150多盏菜点,款待皇帝及文武大臣。其中的压轴汤羹里,就有一盏羊血粉羹,他爱极了,淡淡的粉丝豆腐汤里,浸泡了家乡的那股血性。

  那时,年轻的他带着一班臣将逃难江南,从开封到镇江,有次得知金兵追得紧,他不经南京,直奔杭州,渡长江时太过匆忙,身边的人都没跟上,只剩下7个人,而从汴京跟着的厨子,也走散了。这一别,别的是家的方向,还有家的味道。

  于是,御厨只好临时招聘,大部分都是民间百姓。他过30岁生日,这么重要的日子,厨师居然不足,朝廷只好临时到民间招了100个人补充,还允许之前逃亡的厨子来报到,“特恩赦罪,依旧收管”。

  因此,南宋御膳房里传出来的味道,打着深厚的民间烙印。

  比如这道羊血粉羹,便是凤凰山下,御街早市最受欢迎的早点,每天四更钟响,就开卖了。林正秋说,北宋有一套自己的宫廷菜,与民间没有关系,而南宋的宫廷菜,大部分取自普通老百姓的饭桌上。

  侍者又打开了一只倒扣的碗——旋鲊,他惊喜地几乎要站起来了。

  老祖宗赵匡胤曾经招待吴越国王钱弘俶,特意上了这道美味,主料自然还是羊肉,切碎后,用盐、酒腌制,只需一个晚上,就成了一碗羹,后来,成了宫里的首味,他已经多年不闻了。不过,听说最近民间很流行,御厨们大概又闻到风声了。

  有时,他会羡慕继承自己皇位的赵眘(宋孝宗),他在杭州生,杭州长,完全是南方人的口味,而他呢,第一个习惯南方的甜与淡,又第一个失去家乡的冲与膻。而他是个保守谨慎的人,从不会对御厨提出特殊要求,有什么吃什么。只是,种在心里的味蕾,是霸道的,与生命最重要的东西相连。

  南宋的“止箸”

  衍变成放筷子的

  小玩意儿

  眼前这道红熬斑鸠,看来是今天的重头菜了。骨酥肉烂,色泽红郁,赵构很满意。

  林正秋翻遍了五十多位送宋人笔记,参照《续资治通鉴》,从三四百万字的资料里,淘出了它的做法,其中,真正关于烹调的,只有十多个字。

  要让林正秋说一道宋高宗最爱的宫廷菜,很难。“因为他吸取父亲亡国的教训,生活简朴,吃饭从不浪费。”

  不过,别忘了,南宋人是讲究精致的。

  北宋时,人们对卫生没那么讲究,要拿勺子的时候,筷子直接放在桌上,容易沾上污渍。到了南宋,有人发明出一种“止箸”,竹子刻成,一寸来高,一寸来长,上面刻着半月形的缺口,可以把筷子安放在上面。没错,我们现在到餐馆里吃饭,筷子就放在这个小玩意上。

  所以,less is more,简即是繁,这才是对赵构胃口的。

  他第一次吃到江南的野味,是年少逃亡在绍兴的时候。当时食物原料紧张,御厨为了讨好皇帝的嘴巴有点头痛,只好就地取材,做了炖鹌鹑献上。没想到,赵构对这鲜美的滋味,颇为喜爱。他叫来御厨仔细询问:这东西好吃,我过去没吃过,要多少钱?

  “28钱。”御厨很淡定,因为这价格绝对能体现皇家本色。

  宋高宗一愣。“以后不要再买了,太贵。”

  虽是浅尝即止,但林正秋翻遍古籍,宋高宗的嘴巴,几乎尝便了各种南方野味。

  据《梦粱录》记载,民食辅菜单计242种,而水产鱼类有120余种,占总数的一半。定都长安的隋唐两朝的宫廷菜单,仅有糖蟹、糟蟹二味,是吴中(今江苏苏州市)所贡。而到了南宋,就算是太子的菜单《玉食批》中,蝤蛑签、酒蟹等美味,是基本款。张俊宴请高宗的菜单中就有:螃蟹清羹、洗手蟹等各种蟹。

  赵构想到,孝宗最爱吃湖蟹了,还不大节制。

  有一次孝宗吃得太多,患了痢疾,御医调治还是不见好转。高宗很担心,遍访民间名医秘方,最后请了杭州的一位姓严的药铺郎中,用“新鲜藕节细研,以热酒调服”,才治好。赵构赐给他一枚金杵臼,郎中满誉京城,严姓御医的家,就在今天的严官巷。

  宋嫂断桥叫卖

  一道鱼羹随醉意

  传遍皇都

  果然,说曹操曹操就到。

  这天的午餐,还是按照惯例,赵构把中意的几盏菜都吃完,剩下的,必须是没动过的菜,全赏给大臣太监宫女吃。刚吃完,孝宗就前来探望,两人在“小西湖”边小坐,吃饭后水果,当然,还有饮料。

  虽然那天还在三月,天尚寒,但赵构还是和夏天一样,爱喝点冷饮。这天,内酒坊做了两款新的饮料,一款叫“沆瀣浆”,一款叫“雪浸白酒”。

  “沆瀣”的汉语本意是夜露,在古代被当作天然的养生物备受推崇。当然,比喻两人臭味相投的成语“沆瀣一气”,在那时还没有流行。

  这款“沆瀣浆”,据另一位研究南宋史的傅伯星说,“就是甘蔗汁+白萝卜汁”。“我有个朋友曾经将‘沆瀣浆’复原出来,一种是煮熟的,一种是生的,颜色都有点像咖啡,略微带点绿色,口感很滑爽,微甜,十分好喝。但这个饮料很容易坏,没办法保存,所以到现在还没有推广。”

  雪浸白酒,是白雪(水)镇凉的米酒,并非烧酒。米酒度数低,酒劲小,非常柔和。宋人喜欢让米酒液染上各种植物的香气,如酿制中加入竹叶或荷叶,足见风雅。

  小咪一口,赵构的文人情结就上来了。他记得自己曾在断桥酒楼的屏风上,看到太学生俞国宝写的《风入松》,很喜欢,只是其中一句“明日重扶残酒”,略觉不妥,御笔一挥,改成“明日重扶残醉”,还让俞国宝做了官。

  残醉,真是应了他的心绪。这天下午,他喝得有点多。孝宗劝:“此物恐不宜多吃。”赵构笑了:“不妨,反觉爽快。”

  这天的残醉,还有一个略带伤感的彩蛋。

  孝宗陪他去西湖边游船醒酒,舟至断桥附近,居然听见有一妇人用汴京口音叫卖鱼羹。高宗心里一恸,久别重逢。后来的故事,你们都知道了——“东京人士,随驾到此”的宋嫂做的鱼羹,传遍京城。

 南宋食单·御厨房

  南宋御厨烹制菜肴或饭食点心,都要按照朝廷订的食谱《食经》行事,可惜,《食经》没有流传下来,如今只能找到太子的食谱《太子玉食笺》一百多字。

  所以,林正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查阅《宋史》、《武林旧事》、《梦粱录》、《都城纪胜》等,恢复了多道南宋宫廷菜。

  山海兜

  这是宋代文人林洪《山家清供》里的民间菜,后来传入宫廷。春天采笋,与蕨菜洗净,用沸水焯后控干。把鱼虾与春笋、蕨菜一起切成小块,现在开水冲泡一下,后急火蒸熟,加酱油、麻油、盐、胡椒粉,同绿豆粉皮拌匀,滴上醋,即可。

  酒蒸玉蕈

  这道菜也来自《山家清供》。 鲜蘑菇,洗净,先用少许水煮到微熟,再用好酒蒸煮,再加上临漳出产的绿竹笋当佐料,尤其好。

  但南宋御厨多用酥烤的方法,也能够保持它的风味。

  鼎煮羊羔

  这是南宋宫廷名菜之一,是孝宗皇帝最为称赞的菜肴之一,招待他的老师胡铨时,曾有两道以羊肉为原料的菜肴,即鼎煮羊羔和胡椒醋羊头。

  乳母羊肉,切成若干大块,入锅中略焯。然后将羊肉放入炊鼎,加葱、姜、茴香与清水,以淹没羊肉为度,烧开后,去除浮沫,加酒、醋、盐、豆豉、肉质酥烂为止。

  土步辣羹

  这是南宋供太子、皇子吃的常菜。

  土步鱼,杭州人的传统菜。步鱼去骨,去皮,两片鱼肉对剖成象牙条,洗净,加上蛋清和味精,捏至有粘性。锅中放入葱略煸,加火腿和香菇片,下入步鱼肉。

  本报记者 马黎 整理


齐白石画作(局部)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吃货袁枚
为家厨写下“王小余传”
本报记者 陈淡宁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再没有比这副楹联更能透出袁枚那属于杭州的底儿了。他是一个有点任性的杭州人。

  乾隆四年,24岁的袁枚参加科举,试题为《赋得因风想玉珂》,孰料他竟在试卷上开起了“黄腔”,在诗中写道“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若非当时大司寇尹继善慧眼,袁枚很可能就因这“语涉不庄”,而名落孙山。

  可十年之后,34岁的袁枚又任性了一回。而这一回,他索性辞官,从此在他金陵小仓山的随园里,过那“只关风月,勿理国事”的小日子,做起了他的仓山居士、随园主人。

  对于那些日子,世人的评价毁誉参半,却独独对袁枚留下的那本《随园食单》赞不绝口。

  说到底,便是再没有比吃这件事,更能让人感受到那流淌在血液中的共鸣了吧。

  袁枚与袁机

  难忘那个分食

  百果糕的下午

  老饕袁枚是个真“吃货”。吃遍大江南北,嘴刁得很,加之家有名厨掌勺,分分钟翻版复制各种美食,口福自是不在话下。

  于是,在南京,他写成《随园食单》,书中所录菜点不分南北。纵使如此,总有些东西是复刻不出来的——比如,这点心单中的一道,名曰“百果糕”,便是“家中不能得其法”。

  袁枚爱不放橙丁,多放松仁、胡桃的百果糕。而最好吃的,要数杭州北关外(现在的武林门附近)贩卖的那种。“以粉糯多松仁、胡桃而不放橙丁者为妙。其甜处非蜜非糖,可暂可久。”

  怎么看都是孩子气的口味。

  杭州东园的大树巷,是袁枚出生的地方。父亲做着低级“幕僚”,养活一家人的担子都落到了母亲章氏的身上。纵然时隔多年,这段难忘的寒门时光依旧逗留在袁枚的脑海中,在某个略微伤感的秋夜,他落笔写道:“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阿母鬻钗裙,市之得半饱……”

  那时的东园,是杭州城里机织业最繁荣的地方,大树巷内,几乎家家养蚕,户户织布。

  袁枚四岁时,家中又多了一张嘴。他好奇地望着那初生的小婴儿,那么弱不禁风,那么娇憨可爱。兴许是机杼声不绝于耳的关系,父亲给她单名取了一个“机”字。

  她是他三妹,袁枚称她素文。

  袁机是家中姐妹里生得最漂亮的。因为喜好诗书,便与袁枚最亲。嬉戏玩耍总在一道。小儿难免馋嘴,袁枚是家中独子,于是总归有些特殊优待。有好吃的总是尽着他。他倒也不总是吃独食的主儿,心里念着三妹,背着其他姐妹把零食分她一点。

  他记得,七岁那年,全家人搬到了葵巷。这条狭长的小巷周围遍布着菜地,倒是比东园要安静许多。深夜十分,传入耳中的再不是机杼声,而是蛙声与虫鸣。再文气的男孩子,对自然野趣也有着天生的向往。他也是。而她就像他的小尾巴,他去哪她就跟到哪。他捉蟋蟀,她也学着他的样子挽起袖子,趴进草丛,竟先他一步捉到了。到了寒冬,蟋蟀死了,她又同他一道凿穴埋葬它们。

  转眼便是沧海桑田。那桩在她未满周岁时就定下的娃娃亲,是她此生逃不过的劫。纵有不栉进士之目,最终却落得个“遇人不淑,抑郁而终”的结局。

  43岁那一年的深秋,他在外远游,惊闻三妹弥留。他用最快的速度打道回府,却终究赶不及见她最后一面。怅然收拾她遗下的诗作,见案头留诗一阕:“草色青青忽自怜,浮生如梦亦如烟。乌啼月落知多少,只记花开不记年。”

  “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那篇闻名的《祭妹文》中,袁枚念及种种往事,他又怎能不记起那个与她偷偷分食百果糕的下午?看她心满意足地咬上一口,便觉岁月静好。

  袁枚与王小余

  对食物的执着

  成就一对知味之交

  《随园食单》首章名为《须知单》,其首篇《先天须知》开宗明义: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物各有天。这是袁枚和他随园中的掌勺大厨王小余,不消言语的默契。

  就拿那一道“蜜方腿”来说。

  做法出奇地简单,把火腿连皮切大方块,用蜜酒煨极烂,最佳。可想要做好这道菜,就必须要有好火腿。“火腿好丑、高低,判若天渊。虽出金华、兰溪、义乌三处,而有名无实者多。其不佳者,反不如腌肉矣。”。

  哪里的火腿好?袁枚和王小余达成的共识是:杭州忠清里王三房,四钱一斤者佳。

  袁枚41岁那一年,随园初成。袁枚举家迁居于此。

  这里已不是八年前袁枚刚将它买到手时的那般颓弛、荒芜的萧疏模样。虽不能说极尽奢华,但江流溪亭错落有致,穿花度柳,抚石依泉,曲折萦纡的朱栏板桥,溶溶荡荡的流水落花,不肖久看亦能迷了人眼。四时美景不同,袁枚也不将这园美景闭锁独占,而是任人游玩,还书一副楹联挂在园中:“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有了美景,自然也得有美食。为了给随园寻一位掌勺大厨,袁枚没少花心思。只是寻了几位,都不很适意。一日,有客登门,谈笑间说起的一个人名引起了袁枚的注意。

  他叫王小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厨子,听说他做的菜,十步之外就能闻到令人垂涎三尺的香味。

  但是否真如传说所言那般厉害,袁枚也有自己的看法:山珍海味做得好吃算不得本事,若能将青菜萝卜煮得令人叫绝,那才是真功夫。

  那是一场有趣的上岗面试。

  看着眼前的王小余,袁枚也诚心想难他一难,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

  我原本出生寒门,所以每顿的饭钱不多,一缗钱不可超过一寸。

  成。

  顷刻功夫,王小余就做出几道美味,有菜有汤。口感鲜香,食物仿佛有了生命。袁枚大喜,当即录用。

  后来这事儿传到了经常登门的几位客人耳中,竟争相挖角想把王小余挖走。其中就有当年慧眼识珠,让袁枚免于名落孙山的尹继善。

  此时的尹继善任两江总督。虽已不及当年受宠,但势力亦是不容小觑。且屡屡在袁枚陷入困境中出手相助。对袁枚来说,他是恩人也是朋友,他开了口,他便不好意思断然回绝。两难之下,袁枚终于还是决定去问王小余自己的想法,岂止王小余一口拒绝。

  知音难,知己难,知味尤难。王小余知道,他烧的菜,只有袁枚懂。

  袁枚良久不说话,大概,他第一次觉得,这个厨子很难懂。他终于还是假借托辞,婉拒了尹继善。而王小余直到病重离世也再没离开过随园一步。

  相处不及十载,可想起那些与之朝夕论食的日子,袁枚突然觉得心里空了一块。直到很久以后的一日,从别的下人口中听说,王小余当年不肯走是因为总等着袁枚的挑剔。端上的饭菜,袁枚下箸一尝,搁下筷子便是一连串的啰嗦嘀咕,有时甚至是怒气冲天的责备。

  然而,王小余觉得,只有跟这样的人一道,才能把菜越做越好。袁枚忽然明白,他和他有着对食物同样的执着,想来自己除了一杆笔也别无长物以酬知己,于是作《厨者王小余传》。袁枚的知己,自此成了史上第一个有传记的厨师。


袁枚食单·杭帮菜
  袁枚的《随园食单》,是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随笔,那时,袁枚已经77岁高龄。书虽不厚,但却穷尽了他四十余年的美食经验。如今江南的许多名菜,如西湖醋鱼、蜜汁火方等,大多借鉴过此书。

  虽然《随园食单》是在南京写成,但杭州终归是袁枚的根。它的风韵与美好,不仅停留在袁枚的记忆中,也停留在他的舌尖之上。

  家乡肉

  杭州家乡肉,好丑不同。有上、中、下三等。大概淡而能鲜,精肉可横咬者为上品。放久即是好火腿。

  干蒸鸭

  杭州商人何星举家干蒸鸭。将肥鸭一只,洗净斩八块,加甜酒、秋油,淹满鸭面,放磁罐中封好,置干锅中蒸之;用文炭火,不用水,临上时,其精肉皆烂如泥。以线香二枝为度。

  土步鱼

  杭州以土步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腌芥作汤,作羹,尤鲜。

  连鱼豆腐

  用大连鱼煎熟,加豆腐,喷酱、水、葱、酒滚之,俟汤也半红起锅,其头味尤美。此杭州菜也。用酱多少,须相鱼而行。

  醋搂鱼

  用活青鱼切大块,油灼之,加酱、醋、酒喷之,汤多为妙。俟熟即速起锅。此物杭州西湖上五柳居有名。……鱼不可大,大则味不入;不可小,小则剌多。

  问政笋丝

  问政笋,即杭州笋也。徽州人送者,多是淡笋干,只好泡烂切丝,用鸡肉汤煨用。龚司马取秋油煮笋,烘干上桌,徽人食之惊为异味。余笑其如梦之方醒也。

  酱瓜

  将瓜腌后,风干入酱,如酱姜之法。不难其甜,而难其脆。杭州放鲁箴家制之最佳。据云:酱后晒干又酱,故皮薄而皱,上口脆。

  鳝面

  熬鳝成卤,加面再滚。此杭州法。

  金团

  杭州金团,凿木为桃、杏、元宝之状,和粉搦成,入木印中便成。其馅不拘荤素。

  本报记者 陈淡宁 整理
杭州吃货袁枚
为家厨写下“王小余传”
本报记者 陈淡宁
  “不作高官,非无福命祇缘懒;难成仙佛,爱读诗书又恋花”。

  再没有比这副楹联更能透出袁枚那属于杭州的底儿了。他是一个有点任性的杭州人。

  乾隆四年,24岁的袁枚参加科举,试题为《赋得因风想玉珂》,孰料他竟在试卷上开起了“黄腔”,在诗中写道“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若非当时大司寇尹继善慧眼,袁枚很可能就因这“语涉不庄”,而名落孙山。

  可十年之后,34岁的袁枚又任性了一回。而这一回,他索性辞官,从此在他金陵小仓山的随园里,过那“只关风月,勿理国事”的小日子,做起了他的仓山居士、随园主人。

  对于那些日子,世人的评价毁誉参半,却独独对袁枚留下的那本《随园食单》赞不绝口。

  说到底,便是再没有比吃这件事,更能让人感受到那流淌在血液中的共鸣了吧。

  袁枚与袁机

  难忘那个分食

  百果糕的下午

  老饕袁枚是个真“吃货”。吃遍大江南北,嘴刁得很,加之家有名厨掌勺,分分钟翻版复制各种美食,口福自是不在话下。

  于是,在南京,他写成《随园食单》,书中所录菜点不分南北。纵使如此,总有些东西是复刻不出来的——比如,这点心单中的一道,名曰“百果糕”,便是“家中不能得其法”。

  袁枚爱不放橙丁,多放松仁、胡桃的百果糕。而最好吃的,要数杭州北关外(现在的武林门附近)贩卖的那种。“以粉糯多松仁、胡桃而不放橙丁者为妙。其甜处非蜜非糖,可暂可久。”

  怎么看都是孩子气的口味。

  杭州东园的大树巷,是袁枚出生的地方。父亲做着低级“幕僚”,养活一家人的担子都落到了母亲章氏的身上。纵然时隔多年,这段难忘的寒门时光依旧逗留在袁枚的脑海中,在某个略微伤感的秋夜,他落笔写道:“吾少也贫贱,所志在梨枣,阿母鬻钗裙,市之得半饱……”

  那时的东园,是杭州城里机织业最繁荣的地方,大树巷内,几乎家家养蚕,户户织布。

  袁枚四岁时,家中又多了一张嘴。他好奇地望着那初生的小婴儿,那么弱不禁风,那么娇憨可爱。兴许是机杼声不绝于耳的关系,父亲给她单名取了一个“机”字。

  她是他三妹,袁枚称她素文。

  袁机是家中姐妹里生得最漂亮的。因为喜好诗书,便与袁枚最亲。嬉戏玩耍总在一道。小儿难免馋嘴,袁枚是家中独子,于是总归有些特殊优待。有好吃的总是尽着他。他倒也不总是吃独食的主儿,心里念着三妹,背着其他姐妹把零食分她一点。

  他记得,七岁那年,全家人搬到了葵巷。这条狭长的小巷周围遍布着菜地,倒是比东园要安静许多。深夜十分,传入耳中的再不是机杼声,而是蛙声与虫鸣。再文气的男孩子,对自然野趣也有着天生的向往。他也是。而她就像他的小尾巴,他去哪她就跟到哪。他捉蟋蟀,她也学着他的样子挽起袖子,趴进草丛,竟先他一步捉到了。到了寒冬,蟋蟀死了,她又同他一道凿穴埋葬它们。

  转眼便是沧海桑田。那桩在她未满周岁时就定下的娃娃亲,是她此生逃不过的劫。纵有不栉进士之目,最终却落得个“遇人不淑,抑郁而终”的结局。

  43岁那一年的深秋,他在外远游,惊闻三妹弥留。他用最快的速度打道回府,却终究赶不及见她最后一面。怅然收拾她遗下的诗作,见案头留诗一阕:“草色青青忽自怜,浮生如梦亦如烟。乌啼月落知多少,只记花开不记年。”

  “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那篇闻名的《祭妹文》中,袁枚念及种种往事,他又怎能不记起那个与她偷偷分食百果糕的下午?看她心满意足地咬上一口,便觉岁月静好。

  袁枚与王小余

  对食物的执着

  成就一对知味之交

  《随园食单》首章名为《须知单》,其首篇《先天须知》开宗明义:凡物各有先天,如人各有资禀。人性下愚,虽孔、孟教之,无益也;物性不良,虽易牙烹之,亦无味也……

  物各有天。这是袁枚和他随园中的掌勺大厨王小余,不消言语的默契。

  就拿那一道“蜜方腿”来说。

  做法出奇地简单,把火腿连皮切大方块,用蜜酒煨极烂,最佳。可想要做好这道菜,就必须要有好火腿。“火腿好丑、高低,判若天渊。虽出金华、兰溪、义乌三处,而有名无实者多。其不佳者,反不如腌肉矣。”。

  哪里的火腿好?袁枚和王小余达成的共识是:杭州忠清里王三房,四钱一斤者佳。

  袁枚41岁那一年,随园初成。袁枚举家迁居于此。

  这里已不是八年前袁枚刚将它买到手时的那般颓弛、荒芜的萧疏模样。虽不能说极尽奢华,但江流溪亭错落有致,穿花度柳,抚石依泉,曲折萦纡的朱栏板桥,溶溶荡荡的流水落花,不肖久看亦能迷了人眼。四时美景不同,袁枚也不将这园美景闭锁独占,而是任人游玩,还书一副楹联挂在园中:“放鹤去寻三岛客 任人来看四时花”。

  有了美景,自然也得有美食。为了给随园寻一位掌勺大厨,袁枚没少花心思。只是寻了几位,都不很适意。一日,有客登门,谈笑间说起的一个人名引起了袁枚的注意。

  他叫王小余,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厨子,听说他做的菜,十步之外就能闻到令人垂涎三尺的香味。

  但是否真如传说所言那般厉害,袁枚也有自己的看法:山珍海味做得好吃算不得本事,若能将青菜萝卜煮得令人叫绝,那才是真功夫。

  那是一场有趣的上岗面试。

  看着眼前的王小余,袁枚也诚心想难他一难,于是有了这样的对话——

  我原本出生寒门,所以每顿的饭钱不多,一缗钱不可超过一寸。

  成。

  顷刻功夫,王小余就做出几道美味,有菜有汤。口感鲜香,食物仿佛有了生命。袁枚大喜,当即录用。

  后来这事儿传到了经常登门的几位客人耳中,竟争相挖角想把王小余挖走。其中就有当年慧眼识珠,让袁枚免于名落孙山的尹继善。

  此时的尹继善任两江总督。虽已不及当年受宠,但势力亦是不容小觑。且屡屡在袁枚陷入困境中出手相助。对袁枚来说,他是恩人也是朋友,他开了口,他便不好意思断然回绝。两难之下,袁枚终于还是决定去问王小余自己的想法,岂止王小余一口拒绝。

  知音难,知己难,知味尤难。王小余知道,他烧的菜,只有袁枚懂。

  袁枚良久不说话,大概,他第一次觉得,这个厨子很难懂。他终于还是假借托辞,婉拒了尹继善。而王小余直到病重离世也再没离开过随园一步。

  相处不及十载,可想起那些与之朝夕论食的日子,袁枚突然觉得心里空了一块。直到很久以后的一日,从别的下人口中听说,王小余当年不肯走是因为总等着袁枚的挑剔。端上的饭菜,袁枚下箸一尝,搁下筷子便是一连串的啰嗦嘀咕,有时甚至是怒气冲天的责备。

  然而,王小余觉得,只有跟这样的人一道,才能把菜越做越好。袁枚忽然明白,他和他有着对食物同样的执着,想来自己除了一杆笔也别无长物以酬知己,于是作《厨者王小余传》。袁枚的知己,自此成了史上第一个有传记的厨师。


袁枚食单·杭帮菜
  袁枚的《随园食单》,是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的随笔,那时,袁枚已经77岁高龄。书虽不厚,但却穷尽了他四十余年的美食经验。如今江南的许多名菜,如西湖醋鱼、蜜汁火方等,大多借鉴过此书。

  虽然《随园食单》是在南京写成,但杭州终归是袁枚的根。它的风韵与美好,不仅停留在袁枚的记忆中,也停留在他的舌尖之上。

  家乡肉

  杭州家乡肉,好丑不同。有上、中、下三等。大概淡而能鲜,精肉可横咬者为上品。放久即是好火腿。

  干蒸鸭

  杭州商人何星举家干蒸鸭。将肥鸭一只,洗净斩八块,加甜酒、秋油,淹满鸭面,放磁罐中封好,置干锅中蒸之;用文炭火,不用水,临上时,其精肉皆烂如泥。以线香二枝为度。

  土步鱼

  杭州以土步鱼为上品。而金陵人贱之,目为虎头蛇,可发一笑。肉最松嫩。煎之,煮之,蒸之俱可。加腌芥作汤,作羹,尤鲜。

  连鱼豆腐

  用大连鱼煎熟,加豆腐,喷酱、水、葱、酒滚之,俟汤也半红起锅,其头味尤美。此杭州菜也。用酱多少,须相鱼而行。

  醋搂鱼

  用活青鱼切大块,油灼之,加酱、醋、酒喷之,汤多为妙。俟熟即速起锅。此物杭州西湖上五柳居有名。……鱼不可大,大则味不入;不可小,小则剌多。

  问政笋丝

  问政笋,即杭州笋也。徽州人送者,多是淡笋干,只好泡烂切丝,用鸡肉汤煨用。龚司马取秋油煮笋,烘干上桌,徽人食之惊为异味。余笑其如梦之方醒也。

  酱瓜

  将瓜腌后,风干入酱,如酱姜之法。不难其甜,而难其脆。杭州放鲁箴家制之最佳。据云:酱后晒干又酱,故皮薄而皱,上口脆。

  鳝面

  熬鳝成卤,加面再滚。此杭州法。

  金团

  杭州金团,凿木为桃、杏、元宝之状,和粉搦成,入木印中便成。其馅不拘荤素。

  本报记者 陈淡宁 整理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蟹仙李渔
三百年前道出浙菜精髓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通讯员 林雅琪


  “食色性也,欲藉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似。”食爱食之物,便可养生。没能做官的李渔,几乎把所有心思放在吃喝玩乐上。

  338年前,李渔把家从南京搬到了杭州的吴山。他在这里建构了一座园林,名为“层园”。这位兰溪人,一生流转各地,这次,准备回杭州养老了。

  他能写一手好戏剧,他的《凰求凤》,为达官贵人喜爱,为他赚得一点生活费,他却被人笑话“趋炎附势”。他爱交友,爱享乐,爱鲜花,也爱美食——算是明末清初顶尖的吃货,对食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追求。美食给他贫窘的生活,带去了许多的欢乐。

  “贫贱托名称隐逸,清癯假口学神仙。”日子贫贱,当作是隐居;清瘦就权当在学神仙。杭州市作协副主席孙昌建认为,这是李渔保持快乐的方式,而他也曾写过《向李渔学快乐生活》等研究李渔的图书。

  从杭州到湖州

  一场蟹宴让他忘了贫病交加

  对李渔来说,蟹是“终生一日皆不能忘之”之物。

  李渔对蟹的痴情,是出了名的。在外,他被称为“蟹仙”;在内,他被家人取笑为“以蟹为命”。每年,螃蟹还未上市,李渔就早早地存好了买螃蟹的钱,他称其为“买命钱”。他还养了一位“蟹奴”,专门给他做蟹、剥蟹。《闲情偶寄》中说:“向有以婢,勤于事蟹,即易其名为‘蟹奴’。”

  在李渔看来,蟹的“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经达到了色香味三者的极致。因此,他喜欢将蟹清蒸,反对再“和以他味”。

  这种对“原味”螃蟹的追求,反映了李渔的饮食之道——放任,自然。

  李渔不仅讲究螃蟹的烹饪之法,也很讲究螃蟹的吃法。同样,吃螃蟹,也要遵循“自然”之道。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写道:“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而食。”意思是蟹要整只蒸熟,再存在冰盘里,放在餐桌上由食客自己动手剥食。

  还有,他奉行“宁可人等蟹,不可蟹等人”。也就是说,如果要吃蟹,那么先做一只,等吃完了再做第二只。

  李渔67岁时,曾应太湖太守胡子怀之邀前往吴兴盘桓数日。这次吴兴之行正赶上螃蟹上市的季节,主人几乎每宴必蟹。

  其实,赴吴兴之前,李渔缠绵病榻。久病初愈后的八月初七,是他的67岁生日。但这次庆生,无花无酒,当时,家中已捉襟见肘,债主常叫嚣于门外。

  在吴兴,胡子怀的席上有蟹,何紫雯的席上有蟹,余霁岩的席上有蟹,吴念庵的席上有蟹,总之,“自客苕溪终日蟹”。

  李渔大饱口福,心情特别畅快,文思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在《谢蟹歌为归安令君作紫雯作》一诗的结尾,他大声疾呼:“蟹乎蟹乎吾爱,欲买无钱空目睹。焉得人人何使君,俾尔日在腹中歌且舞”。

  友人吴念庵席上一首即兴之作“……案头累累叠成山,大者如盘小如镜。我知此举为相攻,宽中奋力图兼并。百万精兵一扫空,谁知复有兵来应。此番鏖战不寻常,纵使心闲手亦忙。从前以命托诸蟹,谁识今朝以命偿。……”将吃蟹比作“鏖战”,幽默诙谐。

  如果不是痴狂于蟹,怎能一顿豪吃,便纾解了胸中郁结。

  素宜白水煮

  今日浙菜传承了

  他的思想

  杭州,同样有李渔爱吃的笋。

  “脍不如肉,肉不如蔬。”李渔谈饮食之道,认为生肉不如熟肉,熟肉不如蔬菜,因为它渐近自然。

  同时,李渔认为牛和狗,对人类贡献很大,所以从来不吃它们。他也看不起吃肉的人,“肉食者鄙”。蔬菜中,他觉得最干净的是笋。最脏的,莫过于家种的蔬菜。在李渔看来,蔬菜灌肥的时候,必定连根带叶披头带脸一起去浇。

  “唐朝,以及之前,是北方人主导的朝代,以肉为贵。宋以后,南方人占主导,文人们,像苏东坡、黄庭坚,都开始赞美蔬菜。”杭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孙昌建说。

  李渔对蔬菜却有更深的理解。“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只在一字之鲜。”别人说,蔬菜清香、洁白,而他却觉得蔬菜鲜。

  对于烹饪,他特别注重保持蔬菜的鲜味。

  “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想要留住鲜味,就不能用太复杂的烹饪方法,让其他的味道掩盖住原本的鲜味。李渔总结了一条——“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而今天的浙菜,依旧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李渔的思想一致。

  李渔的朋友程穆倩,会做好吃的笋。

  李渔特意写了首《食笋歌又赠程子穆倩》。“此老熟识此君性,不叫一物相肩并。煮竹唯将淇澳水,逼清似照湘湖镜。淡极无盐若有盐,香饶似衬终非衬。”他对这道笋,赞不绝口。其实程穆倩做笋的方法,也就是白水煮,留下笋最本真的味道。

  他爱食蔬菜,被后人说是“节俭”。“他未必是真的节约,而是因为,他认为蔬菜本身鲜美。”孙昌建说,《闲情偶寄》就是当时的百科全书。“中国人把伦理道德讲得很细,但到了生活具体的艺术,却很粗,《闲情偶寄》填补了中国在生活艺术上的空白。”

  除了笋,李渔还爱食菌菇类,并且,也要白煮。“我们小时候,没有那么多油, 萝卜、茄子,都是烧饭时放在上面蒸的,然后,用酱油蘸着吃,跟白水煮笋是一个道理。”作为绍兴人,孙昌建认为,如今的浙江人的饮食习惯,大部分都是李渔喜欢和提倡的,比如,吃山药或是芋头,都是白水煮的居多。对于江南这边爱吃的鱼类,李渔也有专门的讲究,“等客人来了再烧也来得及,并且要一次性放够水,若是经常看到水不够了再去加,是大忌,因为吃鱼最重要是原鲜味。”

蟹仙李渔
三百年前道出浙菜精髓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通讯员 林雅琪
  “食色性也,欲藉饮食养生,则以不离乎性者近似。”食爱食之物,便可养生。没能做官的李渔,几乎把所有心思放在吃喝玩乐上。

  338年前,李渔把家从南京搬到了杭州的吴山。他在这里建构了一座园林,名为“层园”。这位兰溪人,一生流转各地,这次,准备回杭州养老了。

  他能写一手好戏剧,他的《凰求凤》,为达官贵人喜爱,为他赚得一点生活费,他却被人笑话“趋炎附势”。他爱交友,爱享乐,爱鲜花,也爱美食——算是明末清初顶尖的吃货,对食物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追求。美食给他贫窘的生活,带去了许多的欢乐。

  “贫贱托名称隐逸,清癯假口学神仙。”日子贫贱,当作是隐居;清瘦就权当在学神仙。杭州市作协副主席孙昌建认为,这是李渔保持快乐的方式,而他也曾写过《向李渔学快乐生活》等研究李渔的图书。

  从杭州到湖州

  一场蟹宴让他忘了贫病交加

  对李渔来说,蟹是“终生一日皆不能忘之”之物。

  李渔对蟹的痴情,是出了名的。在外,他被称为“蟹仙”;在内,他被家人取笑为“以蟹为命”。每年,螃蟹还未上市,李渔就早早地存好了买螃蟹的钱,他称其为“买命钱”。他还养了一位“蟹奴”,专门给他做蟹、剥蟹。《闲情偶寄》中说:“向有以婢,勤于事蟹,即易其名为‘蟹奴’。”

  在李渔看来,蟹的“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经达到了色香味三者的极致。因此,他喜欢将蟹清蒸,反对再“和以他味”。

  这种对“原味”螃蟹的追求,反映了李渔的饮食之道——放任,自然。

  李渔不仅讲究螃蟹的烹饪之法,也很讲究螃蟹的吃法。同样,吃螃蟹,也要遵循“自然”之道。

  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写道:“凡食蟹者,只合全其故体,蒸而熟之,贮以冰盘,列之几上,听客自取而食。”意思是蟹要整只蒸熟,再存在冰盘里,放在餐桌上由食客自己动手剥食。

  还有,他奉行“宁可人等蟹,不可蟹等人”。也就是说,如果要吃蟹,那么先做一只,等吃完了再做第二只。

  李渔67岁时,曾应太湖太守胡子怀之邀前往吴兴盘桓数日。这次吴兴之行正赶上螃蟹上市的季节,主人几乎每宴必蟹。

  其实,赴吴兴之前,李渔缠绵病榻。久病初愈后的八月初七,是他的67岁生日。但这次庆生,无花无酒,当时,家中已捉襟见肘,债主常叫嚣于门外。

  在吴兴,胡子怀的席上有蟹,何紫雯的席上有蟹,余霁岩的席上有蟹,吴念庵的席上有蟹,总之,“自客苕溪终日蟹”。

  李渔大饱口福,心情特别畅快,文思如泉涌,一发不可收拾。在《谢蟹歌为归安令君作紫雯作》一诗的结尾,他大声疾呼:“蟹乎蟹乎吾爱,欲买无钱空目睹。焉得人人何使君,俾尔日在腹中歌且舞”。

  友人吴念庵席上一首即兴之作“……案头累累叠成山,大者如盘小如镜。我知此举为相攻,宽中奋力图兼并。百万精兵一扫空,谁知复有兵来应。此番鏖战不寻常,纵使心闲手亦忙。从前以命托诸蟹,谁识今朝以命偿。……”将吃蟹比作“鏖战”,幽默诙谐。

  如果不是痴狂于蟹,怎能一顿豪吃,便纾解了胸中郁结。

  素宜白水煮

  今日浙菜传承了

  他的思想

  杭州,同样有李渔爱吃的笋。

  “脍不如肉,肉不如蔬。”李渔谈饮食之道,认为生肉不如熟肉,熟肉不如蔬菜,因为它渐近自然。

  同时,李渔认为牛和狗,对人类贡献很大,所以从来不吃它们。他也看不起吃肉的人,“肉食者鄙”。蔬菜中,他觉得最干净的是笋。最脏的,莫过于家种的蔬菜。在李渔看来,蔬菜灌肥的时候,必定连根带叶披头带脸一起去浇。

  “唐朝,以及之前,是北方人主导的朝代,以肉为贵。宋以后,南方人占主导,文人们,像苏东坡、黄庭坚,都开始赞美蔬菜。”杭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孙昌建说。

  李渔对蔬菜却有更深的理解。“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只在一字之鲜。”别人说,蔬菜清香、洁白,而他却觉得蔬菜鲜。

  对于烹饪,他特别注重保持蔬菜的鲜味。

  “从来至美之物,皆利于孤行”,想要留住鲜味,就不能用太复杂的烹饪方法,让其他的味道掩盖住原本的鲜味。李渔总结了一条——“素宜白水,荤用肥猪”。

  而今天的浙菜,依旧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李渔的思想一致。

  李渔的朋友程穆倩,会做好吃的笋。

  李渔特意写了首《食笋歌又赠程子穆倩》。“此老熟识此君性,不叫一物相肩并。煮竹唯将淇澳水,逼清似照湘湖镜。淡极无盐若有盐,香饶似衬终非衬。”他对这道笋,赞不绝口。其实程穆倩做笋的方法,也就是白水煮,留下笋最本真的味道。

  他爱食蔬菜,被后人说是“节俭”。“他未必是真的节约,而是因为,他认为蔬菜本身鲜美。”孙昌建说,《闲情偶寄》就是当时的百科全书。“中国人把伦理道德讲得很细,但到了生活具体的艺术,却很粗,《闲情偶寄》填补了中国在生活艺术上的空白。”

  除了笋,李渔还爱食菌菇类,并且,也要白煮。“我们小时候,没有那么多油, 萝卜、茄子,都是烧饭时放在上面蒸的,然后,用酱油蘸着吃,跟白水煮笋是一个道理。”作为绍兴人,孙昌建认为,如今的浙江人的饮食习惯,大部分都是李渔喜欢和提倡的,比如,吃山药或是芋头,都是白水煮的居多。对于江南这边爱吃的鱼类,李渔也有专门的讲究,“等客人来了再烧也来得及,并且要一次性放够水,若是经常看到水不够了再去加,是大忌,因为吃鱼最重要是原鲜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4-26 05:54 , Processed in 0.455748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