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八年编制,西湖九大景区终于有了控制性详细规划
龙竺隧道、环湖复线,不建了
净慈寺、岳庙的庙前广场,要恢复
□本报记者 魏皓奋
“对《杭州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20)》(下称总规)中规划的龙竺隧道、环湖复线等隧道,在九大景区控规中明确不予建设;为保护遗产要素及其环境,恢复净慈寺、岳庙的庙前广场,原来门前过境的机动车将实施地下通道的方式经过。”
西湖风景区九个景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下称详规)在经过长达8年的编制之后,昨天,其报批稿获得了杭州市人大常委会通过。所谓九个景区,分别是:环湖景区、北山景区、植物园景区、灵竺景区、钱江景区、五云景区、吴山景区、虎跑龙井景区、凤凰山景区。
规划编制和审批,为什么耗时这么久?
为何九大景区的规划编制工作历时这么长?
杭州市副市长张建庭解释,这是因为,从2007年编制开始,经历了西湖综合保护工程、南宋皇城大遗址保护、西湖“申遗”等重大过程,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在风景区发展中,进行了不断完善。
西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内首个编制详细规划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的指导下,九大景区详规编制属于“边编制,边探索”的过程;加上西湖景区与杭州市区紧密相接,是城区的组成部分,较其他单纯的山岳型或湖泊型风景区来讲,情况更为复杂,景区内既有大量的农居村落,又有权属情况复杂的大量建筑和用地,同时承担了大量的城市过境交通,规划编制的难度非常大。
为此,详规采用何种体系、采用何种城市类规划指标或风景区类规划指标、游人控制要求等方面,编制单位曾多次尝试,经过专家及职能部门一系列对比、研究、讨论后,最终探索出一套适合西湖风景区的编制体系,并明确了具体的规划内容、规划指标体系等。
西湖景区合理游客容量为每年2594.4万人次
九大景区详规,分为总则、现状分析与评价、专项规划等三个部分。其中,保护培育规划提出对风景资源及用地进行分类、分区保护,并进一步明确划分用地范围及相关的保护要求。
例如,对分类中的自然景观保护区,保护对象为需要严格限制开发行为的特殊自然景观及景源,如大慈山、凤凰山等主要山体。这些山体将控制游人进入,不得安排与其无关的人工设施,严禁机动交通及其设施进入。
此外,详规还对九大景区游人合理容量的计算有所调整。
此前,总规确定的游人容量指标和计算方法明显过于粗放。近十年来,通过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恢复、增加景点180余处,有效地增加了游览区域。同时,由于杭州市政府免费开放西湖的政策环境,大大促进了游客量的增长。在测算游人容量方面,九大景区详规的测算方法更科学合理地根据功能分区和生态条件,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分区指标进行了测算。
总体上,景区可游览面积较总规有较大增长,故游人合理容量也相应提高。而在计算方法上,如果九个景区的游人量简单叠加就存在重复,相当于每人每天游览了九个景区的众多景点,为保证数据科学性,考虑到西湖景区内景点的密集程度,最终整个西湖风景区的合理游人容量,详规按照每人每天游览两个风景区计算,最终计算出合理的游人容量结果为每年2594.4万人次。
但细化到各个景点,则有增有减。比如,北山景区的年游客容量从原先的192万人次增加到287.74万人次,植物园景区从原先的360万人次下降为351.45万人次。
恢复净慈寺、岳庙的庙前广场,修建机动车地下通道
九大景区详规采用城市规划中的强制性指标概念,根据西湖景区实际情况,将建筑面积、建筑檐口高度、建筑密度、绿地率等指标作为强制性指标,其他指标如用地面积、容积率等作为指导性指标。而用地分类则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规范》要求,但根据西湖实际情况,进行了局部微调。
比如,详规对近年来实施的西湖综保工程成果进行充分采纳。
考虑到对环境的影响及对过境交通的限制,对总规中规划的龙竺隧道、环湖复线等隧道,在九大景区规划中明确不予建设,并予以解释说明;对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区保护和管理要求进行了对接,尤其是为保护遗产要素及其环境,恢复净慈寺、岳庙的庙前广场,实施机动车地下通道修建工程等内容予以落实。
此外,详规新提出生态规划的要求,“制定区域生态原则及生态目标,明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并提出生态保护具体措施。”
而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则以“严格控制、缩小规模、功能转变、鼓励外迁”为原则,疏解景区常住人口,保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居村落,提高原住民生活质量,改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