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坐专车排队打车,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首都体验“打的难”,建言——
打破垄断、放开经营
让市场决定出租车数量
□本报特派记者 金梁 文/摄
吉利集团的李书福一直是两会中的明星委员。在昨天的媒体见面会上,李书福说自己本想把场面搞得小一点,没料到依然来了那么多记者。
这种“低调”,还体现在前一天,他抵达北京的晚上。
“今天,在首都机场打车的时候,遇到一位大人物,大家看看他是谁?”前天晚上,一位网友发了一条微博,并附上了两张李书福排队打出租车的照片。
据记者事后核实,当天李书福抵达北京的时候,并没有选择专车接送,而是直接去机场乘坐出租车,被一同排队的乘客发现,还引来围观。
为什么李书福会在机场“打的”?这跟他在今年两会中的提案有关。针对全国各地普遍出现的打车难现象,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倡议,放开出租车市场准入,打破行政力量对出租车行业的垄断格局,让符合要求的“黑车”加入出租车运营,来破解打车难。
李书福认为:
打车难,关键是市场供应方设了门槛
昨天的李书福见面会是在早上9点,记者从酒店出门的时候才7点半,此前已经用“嘀嘀打车”叫车了4遍,均无司机接单,于是只好到马路边碰运气,依然无果。此间,还有“黄鱼车”来兜生意。最后,用打车软件加价之后,终于打上了出租车。
记者遭遇的打车难,没想到就是李书福打开话匣子的开始。
“关于打车难,很多人在关注,我就想这么点问题,怎么就解决不了呢?所以就开始思考和研究这个问题。”见面会一开始,李书福就开门见山。
“昨晚,我从机场也打了一辆出租车。”李书福说,他在车上问北京司机,每天工作多少个小时,每个月交多少的份子钱。
“对方说一般要工作12个小时以上,每个月上交7000元,每天一睁眼就是想着给公司赚钱,回到家最大的幸福就是倒头大睡。” 李书福说,司机们如此辛苦,但依然解决不了打车难。
在李书福关于《改革出租车市场监管体系》的提案中,他列了这么一组数据:北京是万人拥有出租车率最高的城市,达到42辆/万人,但目前北京“黑车”数量在10万辆左右,大大超出了出租车数量。
李书福认为,要解决打车难,必须从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行业发展,这么多的“黑车”存在,表明市场有很大的需求,但出租车供应方设置了准入门槛。目前的这种出租车数量管控制度与市场需求是严重不符的,对广大消费者、出租车司机和想从事出租车行业的人来说,也是不公平的。
同样也是解决打车难,目前闹得最凶就是“打车软件大战”。李书福说,对这些软件自己并不太熟悉,作为新生事物来看还是有效果的,但要解决打车难,只是通过某种技术手段还是比较难的,关键要用市场化运作来解决。
李书福呼吁:
让符合要求的“黑车”加入出租车运营
“为什么政府不放开数量管控,让‘黑车’司机有机会开正规出租车呢?”李书福抛出第一个问题。
他说,目前出租车行业处在由政府和经营老板把持的垄断格局,应改为公开、公平的市场竞争,要由现在以公司为主的运营模式,逐步过渡到由个体经营者参加的多元化经营形式。
“如果政府放开出租车的牌照,只要符合开出租车条件的司机,都可以自己去买车来开出租车,这样把现在从事地下运作的‘黑车’变成正规车,出租车的总量就会增加。至于说到底需要多少出租车,我认为这个数量不是哪个部门说了算,应由市场来决定。当司机买车投入出租车运营赚不到钱了,这个时候就说明市场饱和了。”李书福说。
李书福认为,为了防止出租车营运市场出现混乱,就要在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放开经营,以《出租车从业人员准入标准》替代现在公司管理模式,也就是所谓的“放开车头、管住人头”,真正恢复市场经济的本来面目。
同时,政府管理部门要从管理前期的种种市场准入审批,包括数量、车型、牌照等,转向后期的督查和服务,包括制定、督查有关出租车准入技术标准和从业标准,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
如果放开出租车市场准入后,市民纷纷购买出租车,当私家车驾驶,该如何处理呢?
李书福提了两个应对措施,一是规定市民获取出租车牌照前,需要经过考试。二是政府向出租车运营者收取一定的保证运营费用,这部分费用可用于改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