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263|回复: 24

[论坛成长] 【深度阅读】《南方周末》——亲历国外古城生死劫(带个人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27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个人点评】
      对于搞城建的人来说,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和建设现代化城市之间做一个平衡一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拿杭州来说,七十年代尼克松访华时从笕桥一路走来,游玩了西湖以后发出这样的感慨: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在这句话的刺激下,杭州开始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直到现在,这种改造仍在渐进式的推进。不过,似乎人们开始意识到我们不仅仅只能这么做。可以说,自从河坊街整治开始,杭州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民间力量开始显现,而后又有孩儿巷78号之争等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直到今天,我们可以略带欣慰的看到小河直街部分居民的原拆原回。每一座城市里都会有一定规模的老房子和历史街区,它们无可复制,是这座城市的一种符号,正如新天地里的石库门、胡同里的四合院一样,它们的存在,正是这座城市的魅力所在,更是一种积淀的象征。
      他山之石,往往可以作为一面镜子照亮自己。也许从国外城市的这些典范当中,我们能悟出不少的道理。我是一个因喜欢巴士而逐渐喜欢上研究城市的人,每一座城市里的故事,往往都会令人唏嘘和痴迷。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正在黄浦江边上演的世博会,正以每日接纳数以十万计游客的速度展现着未来城市的概念版,而中国城市当下更迫切的困局似乎是,如何守住我们城市的历史遗产、文化记忆和传统。
三位身在他乡的中国人,因为专业或兴趣,亲历着异国城市对待历史遗产的态度和举措,这里不仅仅有经验,也有教训,更有一些共有的困惑。由本期开始的“城市新生”专题的子专题“海国城志”,就从观照我们的城市历史开始。

日本京都:传统“民家”的摧毁与复兴

●如果蔑视物权的推土机可以随时碾过历史街区的话,又有谁敢用心修好自己的家呢?

作者:姚远



古城京都街头即景,和现代化的面貌大相径庭 (陈理/图)

京都的魅力,并不只是登临高处时所俯瞰的宏伟气象,在微观上,亦体现为宜人的街道尺度。自清水寺步行到祗园新桥,随处可见的寺院、神社、庭园,路旁则是一家家经营清水烧、京扇子、京果子等传统特产的老铺,时常会令人想到唐诗宋词里的景象。

这样人与历史和谐相处的城市景观,应当归功于历史保护的城市政策。在今天的日本公众看来,从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到川端康成的《古都》,古都已成为日本文化的象征,任何破坏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反文明罪行。而这样的共识,正是政府和社会对城市化的反思后形成的。

一次,我在产宁坂的一家料理店用餐,同店主人夫妇攀谈。我看到店铺外观保留着江户末期的古朴建筑,而内部现代化的设施一应俱全,于是问六十多岁的主人,古建筑是否妨碍他做生意?男主人笑答,“丝毫没有”,“因为这是我们京都人的骄傲”。

老板娘回忆,当年京都也拆了不少“民家”,对历史街区的保护,也走过一段弯路。战后,京都居民开始对木构住房进行改建,房地产开发也建起了一些钢筋混凝土的多层楼房,和北京胡同的遭遇一样,由于政府疏于限制和引导,大批传统“民家”被拆除,城市古迹被破坏。在舆论的压力下,日本政府才先后制定了《古都保存法》、《市街地景观条例》,设立“历史的风土保存区域”以及“传统建筑物群保存地区”。

以物权保护为基础,政府只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轨道上运行,这就杜绝了“大拆大建”的开发机制。而京都居民则纷纷用心把自己的家修得既古色古香,又融入进现代化的生活。走在京都街头,总纳闷,同样是古城,为什么这里见不到破败的危旧房屋?那些宏伟的寺庙、庄严的塑像令人震撼,而透过“民家”院墙看到的一座假山或一株古梅,也让我慨叹不已,如果蔑视物权的推土机可以随时碾过历史街区的话,又有谁敢用心修好自己的家呢?

在这样的财产权体系下,日本的文物法规无需写上“禁止大拆大建”的大字,只需着力对“民家”主人保护、修缮历史建筑进行规范和引导。从修好自家开始,街坊们又逐渐关注起街区来,自治会担当社区的维护、管理,商会负责街区的餐饮、住宿等服务业,同业公会则组织起漆器、陶器、织锦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展示,乡土文化社团建设起一个个小型博物馆、资料馆。文化遗产就不只是有物质、空间的空壳,而有了生生不息的生命。

现在,不仅是在京都,日本各地竞相推崇所谓的“社区营造”的地域治理模式。日文“社区营造”的直译是“城市建设”,但它与汉语中偏重政府主导的“城建”一词有着本质不同。它不单是冷冰冰的硬件建设,而是以居民为主体,通过行政和居民的协调合作,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解决地域、社区特定课题的过程。

走到老街区,我总爱去看看乡土资料馆。那些朴实的文字和照片,很可能只是当地普通居民的作品。但正是靠这些普通人的努力,在发掘一片社区的乡土文化,抢救一座濒危的古建筑的过程中,社区团结得以加强,民俗民风得以传承。

尽管如此,无论是在京都还是镰仓,仍然有很多人念念不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错误”,因为,传统“民家”一旦倒下就不会再生,而古都整体却永远失去了世界遗产的资格。成片的老街,没有毁于战争时期,却消失于经济高速增长的年代,这不得不说是后人永难弥补的历史遗憾。

(作者系早稻田大学特别研究员)

[ 本帖最后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5-27 11:43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非洲马里:让古城“活下去”

作者:陶短房
●世界上许多坚固的石头、木头建筑早就毁灭,而泥土造就的廷巴克图,马里能为其付出的物质投入实在有限,它笑到最后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廷巴克图古城建筑外墙上的木钉 (陶短房/图)

西非北部的内陆国家马里,如今是一个寂寞而贫困的国家,但留下了一座号称“梦幻之都”的廷巴克图古城。世界上许多坚固的石头、木头建筑早就毁灭,而泥土造就的廷巴克图却完好保留至今。

这座被誉为“黑非洲保护最完美的古城”,曾在2007年瑞士一家民间机构举行的“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中差点笑到最后。马里能为这座古城付出的物质投入实在有限,它笑到最后的奥秘究竟是什么?

廷巴克图全盛时期有20万以上人口,如今则不过2万,但古城始终是“活体”:津加里贝尔清真寺从诞生至今一直在使用,据说没有一天“歇业”,而拥有学生宿舍几百间、当年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桑科尔清真寺大学,如今虽不复昔日“天下学问皆出于此”的气魄,却依然坚持开门办学,继续沐浴着人间香火。这使得古迹成为当地人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我去时,适逢下午,夕阳下,许多布满木头“钉子”的外墙闪着金光,一些当地人手提泥浆桶,不紧不慢地站在“钉子”上修修补补。据当地朋友介绍,这样的场面几乎每天都能在古城某个角落见到,因为他们补的不是文物,而是自己的家,自己的活动场所。很显然,这种独特的安排,极大节约了文物保护的成本。

如今,大量游客的涌入不可避免,而旅游收入对贫困的马里也的确不可或缺,古城僻处撒哈拉沙漠深处,如何才能兼顾旅游和古城保护?

对于一些标志性建筑,当地文管部门既没有一味关门保护,也没有“整旧如新”或过度放纵旅游开发,而是采取“顺势而为”的方法区别对待:津加里贝尔清真寺号称“神秘清真寺”,历史上从无非穆斯林入内,且至今仍在使用,因此继续“关门”,游客只能在外墙留影,这固然有些扫兴,却也吊起了游客的胃口;桑科尔既是清真寺,也是著名的古代高等学府,向来有开门办学、男女不忌的传统,因此对所有游客敞开大门,让人们面对鳞次栉比却空空荡荡的学生宿舍、传闻藏有宝藏的图书馆,大发怀古之思。当地朋友认为,这种做法还有助于让游客产生对这座古城的“敬畏”,从而自觉加入爱惜古城的行列。

廷巴克图只有一座小型机场,通航的只有一个马里本国的小型航空公司,主要航线只有一条:连接廷巴克图和首都巴马科。之所以一直不扩建机场、增加运能,不完全是因为没钱(以廷巴克图的鼎鼎大名,想融资还是做得到的),而是为了便于控制每年访问廷巴克图的人流量。在巴马科“达巴纳里”大市场,有个“旅游一条街”,几乎所有承办廷巴克图旅游的旅行社都在那里开业,据介绍,每年去廷巴克图的游客总数是有控制的,而且6-9月控制严,12月至来年4月较宽松,这可不是为了迁就西方游客的假日方便,而主要是出于保护古城的需要:6-9月是廷巴克图的雨季,黄泥砌成的各种古建处于最脆弱状态,经不起大量游客的探访。

(作者系旅加学者)

[ 本帖最后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5-27 11:45 编辑 ]
发表于 2010-5-27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古城
发表于 2010-5-27 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超好的帖子,先顶再看,再细回…
发表于 2010-5-27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5-27 11:41 发表
【个人点评】
      对于搞城建的人来说,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和建设现代化城市之间做一个平衡一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拿杭州来说,七十年代尼克松访华时从笕桥一路走来,游玩了西湖以后发出这样的感慨:美丽的西 ...

一开始没看到【个人点评】四个字,还在那么南方周末什么时候那么杭州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nzjhzxhcsc 于 2010-5-27 21:31 发表

一开始没看到【个人点评】四个字,还在那么南方周末什么时候那么杭州了

这话有语病。
发表于 2010-5-27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nzjhzxhcsc 于 2010-5-27 21:31 发表

一开始没看到【个人点评】四个字,还在那么南方周末什么时候那么杭州了


同感,而且我觉得南周怎么会对杭州的事情那么了如指掌。不过这也侧面反映了男电文笔的精致,堪比报业写手。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son 于 2010-5-27 22:52 发表


同感,而且我觉得南周怎么会对杭州的事情那么了如指掌。不过这也侧面反映了男电文笔的精致,堪比报业写手。

我是感觉我进了大学以后文笔逐年呈下降趋势哦。。。
发表于 2010-5-27 2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5-27 23:22 发表

我是感觉我进了大学以后文笔逐年呈下降趋势哦。。。


其实你更适合擅长写一些抒情的小品文。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2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son 于 2010-5-27 23:29 发表


其实你更适合擅长写一些抒情的小品文。

啊——电车,啊——152,啊——巴士之家?
发表于 2010-5-27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5-27 23:31 发表

啊——电车,啊——152,啊——巴士之家?


你的语文是音乐老师教的?
 楼主| 发表于 2010-5-27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son 于 2010-5-27 23:44 发表


你的语文是音乐老师教的?

哇哈哈哈哈哈,是电车学概论老师教的。
发表于 2010-5-28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
发表于 2010-5-28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觉得中国城建出现的全拆论,其实和中国不少地方政府浮躁的心态极有关系。浮躁心之下,有些曾经的精华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重要的是意识,没有意识只有满脑子的GDP和Money,等于白搭。
发表于 2010-5-28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5-28 11:14 发表
最重要的是意识,没有意识只有满脑子的GDP和Money,等于白搭。


但我们至少在杭州看到了一些改变,虽然很弱,但终究还为时未晚。
发表于 2010-5-28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城已死。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son 于 2010-5-28 13:07 发表


但我们至少在杭州看到了一些改变,虽然很弱,但终究还为时未晚。

不知道为什么我还是怀有希望的,尽管形势不怎么好。
发表于 2010-5-28 2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5-27 23:31 发表

啊——电车,啊——152,啊——巴士之家?

你还不如来“咿呀~~~~~~”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nzjhzxhcsc 于 2010-5-28 21:47 发表

你还不如来“咿呀~~~~~~”

我还是算了,在您老面前怎么敢班门弄斧呢?
发表于 2010-5-28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5-27 11:42 发表
廷巴克图只有一座小型机场,通航的只有一个马里本国的小型航空公司,主要航线只有一条:连接廷巴克图和首都巴马科。之所以一直不扩建机场、增加运能,不完全是因为没钱(以廷巴克图的鼎鼎大名,想融资还是做得到的),而是为了便于控制每年访问廷巴克图的人流量。在巴马科“达巴纳里”大市场,有个“旅游一条街”,几乎所有承办廷巴克图旅游的旅行社都在那里开业,据介绍,每年去廷巴克图的游客总数是有控制的,而且6-9月控制严,12月至来年4月较宽松,这可不是为了迁就西方游客的假日方便,而主要是出于保护古城的需要:6-9月是廷巴克图的雨季,黄泥砌成的各种古建处于最脆弱状态,经不起大量游客的探访。


中国恐怕就很难达到这种心境了。贵州省不少区域的旅游资源目前还是一片肥沃的处女地,我期待永远不要开发。因为在中国,开发的另类解释往往就是破坏。

留着一些土地给后人其实比全部开发要聪慧很多……
 楼主| 发表于 2010-5-28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son 于 2010-5-28 23:37 发表


中国恐怕就很难达到这种心境了。贵州省不少区域的旅游资源目前还是一片肥沃的处女地,我期待永远不要开发。因为在中国,开发的另类解释往往就是破坏。

留着一些土地给后人其实比全部开发要聪慧很多……

很多西部的地方巴不得把自己的旅游资源推销出去,没办法,实在是穷,这个可以理解,但是问题是往往人们意识到你说的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我就觉得像丽江啊、凤凰啊味道已经变掉了,就更不要说乌镇周庄这种了。。。。
发表于 2010-5-28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5-28 23:50 发表

很多西部的地方巴不得把自己的旅游资源推销出去,没办法,实在是穷,这个可以理解,但是问题是往往人们意识到你说的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我就觉得像丽江啊、凤凰啊味道已经变掉了,就更不要说乌镇周庄这种 ...


这就是一个心态问题。曾经有个事情让感触很深。读初中的时候,看过一个片子,说有些主张环保的欧洲人大学毕业以后就放弃自己薪水不错的工作,只是通过短期的临时工种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并且买一份养老金。我当时在想,这些人是不是疯了,哪有这样不为自己的生活,而做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呢?

现在回头再想想,其实只是我们不能理解他们的崇高而已。生活确实离不开物质需求,但物质需求绝不是生活的全部,这些人可能认为人这一辈子,有比追求物质生活更有价值的事情了吧……
发表于 2010-5-29 00:17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jason 于 2010-5-28 09:44 发表
我觉得中国城建出现的全拆论,其实和中国不少地方政府浮躁的心态极有关系。浮躁心之下,有些曾经的精华也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

多 是 钱 惹 的 祸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5-2-1 12:48 , Processed in 0.313727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