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唯美,我们必须先谈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这是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的一系列对话,提出并阐释论证的。
关于美的本质的命题。两千多年来,无数哲人、思想家前赴后继,一直苦苦思索并希望找到或给出“美是什么”这一千古之迷的最理想的答案。然而,对“美是什么”的研究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泄气和悲观失望,美的本质问题经过了二千多年的讨论,问题不但没有解决,反而显得愈来愈困难了。” 甚至有研究者大呼:“美,本来就是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字样,为了探讨它的本质,竟耗尽了历代学者的心血!”
柏拉图从对各种具体审美实践现象的批判切入,经过精致的类比论证,提出了“什么是美”就是“美是什么”的著名论断,而且还通过试探性的诘难式的讨论方式对美是“有用的”、“恰当”、“有益的”、“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等一系列概念进行了阐释和论证,最后得出只有“美本身把它的特质传给一件东西,才使那件东西成其为美”。即是说,美的产生是有其深厚的现实基础的。如果剥离美的现象和审美实践,一味地追求那虚无漂渺的无影无形的美本身,是一种梦幻式的追求,一种永远没有结果的追求。
美,从柏拉图开始,成为一个哲学概念,但是各个时代或者民族对于美的定义是不同的。
柏拉图花了大量口舌,最后告诉我们,美是通过事物传递的令人愉悦的的快感。
苏格拉底敷衍了事故作深奥地说"美是难的。"
康德笼统地很不负责任地说“美是道德的象征”。(那么道德又是什么呢?每个国家、时期甚至每个人有不同的道德观,从而有不同的美学观。)
中国人的道德和审美标准决定了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华夏文化中对于自然,对于人生,对于星天云日,鸟语泉鸣,乃至生死离别、喜笑悲啼,都有人性中最深层的审美。美和艺术意境是中国人的最高追求,是中国人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意境的创造和欣赏可以成就中国人审美的人生。
以美为生,我认为,这就是唯美!而跟"唯美"联系在一起的词是,清丽,脱俗,高蹈,雅致......
唯美主义 Aestheticism一词源于希腊文 aistheta ,意为“可感觉到的东西”。------从这一点,从唯美主义的起源,我们可以看出,唯美源自真实的存在。
1750年,现代美学之父鲍姆嘉通(A.T.Baumgartem)发表了《美学》 (Aesthetica),Aesthetic 一词就逐渐用于对趣味、事物美丑的评价,即审美。后来,在Aesthetic后冠以后缀cism(主义),用以表示一种追求纯粹美的旨趣和倾向——唯美倾向,被翻译成中文的唯美主义。可见,唯美就是纯粹的美的追求。
唯美主义发源地在法国。唯美主义最主要的文学理念是“为艺术而艺术”。但这句话并非唯美主义的发明,也不是其专用,早在1804年本雅明·贡斯当就有过“为艺术而艺术,不抱目的”的提法。而他是法国自由主义的代表。然而,经过法国 著名诗人和作家戈蒂耶的阐释发挥之后,“为艺术而艺术”在唯美主义中迅速占据了文学纲领的地位。1832年,戈蒂耶在诗集《阿贝杜斯》的序言中提出“艺术至上”的思想。1834年他在写作《莫班小姐》之前写了一篇序言,抨击了艺术从属于任何道德、功利目的的看法,这篇文章标志着唯美主义思潮的诞生。
这样,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文坛上出现了第一个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文学流派——帕尔纳斯派,也被称作“高蹈派”。唯美被认为是高蹈的代名词。
唯美主义从法国传至英国,英国文艺批评家沃尔特。佩特1873年出版的《文艺复兴史研究》一书起到了重要作用。佩特是文艺复兴史的重要人物,他的这本书本身就是一本唯美巨作。他重视艺术技巧上的精雕细刻和艺术风格上的精细微妙,大力张扬美的价值至高无上和“为艺术而艺术”。他的文学观念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刹那主义”:过去的过去性和未来的虚幻性使他迷恋于“现在”的这一刹那,只有它才是唯一的实在,艺术做了一桩事,那就是赋予每一刹那以最高的美。他认为,“经验的果实不是目的,经验自身才是目的”,“要过手段和目的一致的生活,用艺术的精神去处理生活:鼓励这样的处理乃是艺术和诗歌的真正的伦理的意义”。 可见,佩特不仅强调艺术的价值在于过程,在于赋予形式的行为本身,强调为艺术而艺术,甚至认为艺术是生活的目的,生活应该像艺术一样丰富多彩。这个意义上,唯美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理念,还是他们所尊奉的生活观、人生观。也就是说,唯美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不脱离生活现实,而是其一部分。
关于艺术和现实的关系,唯美主义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的摹仿、反映论的文学传统,对十九世纪处于强劲时期的现实主义,都提出了异议。在唯美主义看来,艺术并不是一面镜子,也不是教化的舞台,它并非生来负有社会性和功利性的使命——这些使命完全是人为和出于某种意识形态目的。唯美主义的使命就在于恢复艺术的本来面目,即作为美的存在,并且仅此而已。唯美不是现实的奴隶,而是与之并驾齐驱。
英国文坛才子˙唯美主义大师—奥斯卡。王尔德也认为,现实的丑陋正在腐蚀和毒害艺术,艺术要恢复美的声誉,就必须远离生活远离现实,“唯一美的事物,是与我们无关的事物”。他全面否定了现实主义:“作为一种方法,现实主义是完全的失败,每一个艺术家应该避免的两件事是形式的现代性和题材的现代性”。在王尔德看来,生活对于艺术的摹仿,远远多于艺术对生活的模仿,因为生活中,形式之贫乏是非常惊人的,全靠艺术为生活提供一些美的形式。艺术培养了我们的审美旨趣,人们也时常按艺术提供的观念和模式生活。
我的理解,他所说的:与我们无关的事物“,并非指非现实存在,而是指美应该高于现实,美应出淤泥而不染,不受现实的误导和污染。
正象唯美主义批驳现实主义一样,唯美主义也被别的流派指责为对形式的重视,对现实生活的疏远,对世俗的嘲弄,对感觉的极端实验,几乎自诞生以来便被冠以“颓废主义”(decadence)的称号,这就好象魏晋时期简约云澹,超然绝俗的美而在当时的统治者眼里却是散漫颓废、无政府主义的代表一样。而在今天,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事外有远致,不沾滞于物”,这样的精神实质上是一种充满生命情怀的高尚高雅的艺术审美观。
那么什么是唯美呢?我想不用我多说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