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10|回复: 45

[转帖] 红旗渠——红色壮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24 14: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红军艰苦卓绝、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理想,终于达成了愿望。革命先烈的尸山垒成了红色江山。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解放了!从此分为新中国、旧中国,俗称新社会、旧社会。

  然而,广大人民翻身得解放并不意味着幸福从天降,它只意味着政治上翻了身,人民当家作主人成为最大可能的现实。相反,新中国建立在残垣断壁的费墟上。逃往台湾的蒋介石能带走的带走,能炸的炸掉,能破坏的破坏掉。但红军长征精神在发扬光大,与旧中国不同的是,新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万众一心,团结就有了力量,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无私奉献是红军的传统精神。

  许多人知道太行山,但不知道河南林县,它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南端;许多人知道愚公移山的神话故事,但不知道红旗渠就是成千上万当代愚公劈开太行山的壮举。

  林县流传着一首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秃山坡旱河滩;雨大冲得粮不收,雨少旱得籽不见;一年四季忙到头,吃了上碗没下碗。”“太行山上水贵油,谁知人间几多愁。”

  新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翻了身,迫切希望在经济上翻身。可是,缺水的问题却像“三座大山”一样压得林县人喘不过气来。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连生存都难以为继,哪里还有发展的乐章,幸福的生活?绝大部分耕地要靠天吃饭,大旱绝收,小旱薄收,广大群众仍没有摆脱缺吃少穿的贫困境况。

  挖山泉,打水井,修水库,建水渠,林县人在旧社会也干过,但只能是小打小闹,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太行七分区司令员皮定钧领导军民一边打仗,一边开展大生产,在合涧乡河交沟淅河岸边修了一条小型引水渠,解决了几个村群众的人畜吃水问题,被群众称为“爱民渠”。

  1957年,任村区委发动群众,将1944年抗日战争中曾经从南谷洞引水未修成的26公里渠道建成通水,起名叫“抗日渠”。任村桑耳庄村党支部为解决本村缺水问题,领导群众,引山泉入村,安了6个水龙头,吃上了自来水,成为轰动林县的特大新闻,不少村群众赶到那看“稀罕”,说:“共产党会牵着龙王的鼻子走!”

  河顺马家山村党支部率领群众修渠引山泉进村入池,解决了群众吃水,还有了几亩水浇地,能种萝卜、白菜,群众称赞共产党领导致富有办法,写成了《马家山巨变》的小册子。

  人民群众把推翻旧制度,赶走侵略者,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联在一起,是一种爱国主义觉悟的生动体现。县委抓住这些典型,在全县开展讨论:任村区、桑耳庄、马家山能办到的,其它区和社村能不能办得到?

  1955年,中共任村区委动员木家庄、卢家拐、盘阳、赵所等村,修了一条长17.7公里的天桥渠,能浇漳河南岸一部分耕地,群众就编出一首顺口溜:“想天渠,盼漳河,让咱林县人民解解渴。昼夜不停拼命干,漳河水过不了露水河,只要引来漳河水,谢天谢地把头磕”。充反映了林县人民世世代代就有“欲引漳河而未遂,盼漳河入林而未达”的心愿。

  然而,从前的这些善举,解决不了整体问题。

  天公对林县似乎也过于苛刻,1958年一场大旱,泉干库竭渠无水,全县又陷入了焦渴的熬煎之中。天上无水蓄、地下无水汲。

  天降大任于斯人,杨贵,他从硝烟战场走出,当了林县的县委书记。面对林县因极端缺水而贫困交加的艰难境况,面对林县人民逃粮荒、逃水荒的血淋淋的现实,责任和道义驱使着他下定决心,要于绝境之中奋起,率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经过反复的查勘论证,林县县委做出了引山西县平顺县境内的漳河水入林县,即“引漳入林”的决策,打一场改变世世代代受干旱缺水熬煎的翻身仗。

  时代变了, 老百姓集体化了,有了调动千军万马的基础,有了计划实现的可能,再不像旧社会个体一盘散沙。

  杨贵及林县县委一班人面临着资金缺乏,物资、粮食紧张和险恶施工条件等重重困难,面临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误解、指责,甚至丢官罢职的严峻考验。不少人说,在这崇山峻岭中修渠,简直是异想天开。有人甚至对杨贵说:这个渠要是通不了水,你可就成了千古罪人。

  杨贵没有退缩,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大无畏气概,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这不是一般意义的困难,因为红旗渠上马的时候,又正值国家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外有变色的苏联的掣肘与侵略、美蒋的军事骚扰……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张扬理想主义的年代,统一的理想使人变得无比的单纯,农民兄弟尤其如此。

  一声令下,万民响应。盼水心切的林县人热血沸腾,欲与天公试比高!上级分配给横水公社东下洹大队民工名额是250人,一下子就报了600多人。

  年过六旬的赵连生老人说:“我就是把这身子化了,也要变成一截渠道!”热烈悲壮的场面,酷似当年太行山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报名参军的场景。

  车辚辚,马啸啸,近4万修渠大军从15个公社的山庄村落中奔涌出来,他们自带干粮、行李,赶着牛车、马车,推着小推车,拉着粮食、炊具和锹、镢和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浩浩荡荡地开向了位于漳河岸边的修渠第一线,拉开了“千军万马战太行”的序幕。这是一场大战役,只不过枪炮换成了铁锤、钢钎等劳动工具,这是一场人与恶劣自然环境的大战役,挑战者是林县人,同时也在挑战自己。

  建设大军打响了“引漳入林”最重要也是最艰难的战役,开凿70.6公里长的引水总干渠。渠高4.3米,设计过水流量23秒立方米。渠底宽8米,这可不是小溪流了。大气!如此困难的时期如此落后的工具如此艰险的工程,够胆大包天的了!总干渠工程全部处在太行崇山峻岭的半山腰上。

  引水点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侯壁断下,其海拔464.75米,比渠线要通过的林县境内的制高点坟头岭要高出14.7米,从理论上说,引水是可行的。从侯壁断到坟头岭的长度为70多公里,落差只有14.7米。如此,引水渠的坡度是八千分之一,修渠时从上游往下游修,每走8000米才允许降低1米。这对测量数据的精确度要求是非常高的。

  为了慎重,测量队反复测量4次,才向县委提交了测量报告。

  领导垂范,党员带头。第一天上渠3.7万人,其中共产党员2.7万多人。他们成为修渠队伍的中坚力量,为修渠立下了汗马功劳。

  干啦!最苦最累的活,最困难最危险的地方,全县党团员和干部始终冲在最前面。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各级干部,扛起工具与群众一起干。他们和民工一起上山采野菜、扒树叶做饭,一起下漳河捞河草充饥。指挥部和各分指挥部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领导干部先实验,再给群众定指标。”

  上级领导在给下级制定指标和任务时,一定要自己先实践,看看在实际的修建中能完成多少任务,才能客观地给大家定目标。而且不能超过自己的工作量。但只要在领取给养和物资的时候,下级却被排到了上级的前面。这里,到处都是雷锋式人物。

  人民群众看在眼里,暖在心里。再苦再累也紧紧地跟在党员干部的身边,并提出了响亮的口号:“党员干部流汗水,我们就不怕流血水。党员干部搬石头,我们就有决心搬山头!”

  按照县委部署,总指挥部将渠首到分水岭70多公里的干渠任务打桩立界,全部分配到15个公社。

  3.7万名民工挤在峡谷、山村,缺少住房,道路不畅,天气寒冷,困难重重,山西省平顺县沿渠社队群众腾出230间房子,但队伍压境,房子远不够用。这种情况是必然的,谁也毫无怨言,自己动手,战胜困难。

  几个布蓬撑起来,就是指挥干军万马的总营帐;

  三个石头支起来,就是烧锅煮饭的伙房。

  有的住山洞,睡席棚,有的住在山崖下,白天到山上割草,夜里铺在石板上便是"床"。

  有的村庄优先照顾妇女,搭起席棚先让她们栖身。有人赋诗曰:“蓝天白云做棉被,大地荒草做绒毡,高山为咱站岗哨,漳河流水催我眠。”

  城北大队40多名妇女挤着坐在一个席棚里,被子潮湿,不能挨身,晴天到阳光下晒晒还好过,就怕阴天晒不成。民兵连长见有人擦眼泪,安慰说:“困难是暂时的,咱吃点苦把漳河水引回去,我们就回去了。”不说还不要紧,这一说哭声更多,惹得连长也揩泪水。“别哭了!”他大吼一声,全体妇女又笑了,笑得又流出了眼泪。不过这眼泪的性质就不同了。

  泽下公社几个村的民工住在山沟里,啃着冷窝头,喝着山泉水,两天没吃上热饭,谁都没发牢骚,大家心里想的是修渠。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为了后辈不受苦,我们就得先受苦!”这是县委提出的口号。

  太行山的石头几乎都是石英岩,坚硬异常,但林县人的骨头更硬。他们凭着钢铁般的意志,凭着钢筋铁骨的一双手,不分冬寒夏暑,披星戴月,奋战在太行山上。这里不是战场胜似战场,开山的炮声惊天动地,乱石腾空,硝烟滚滚;这里虽然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肉搏,但却有人与自然之间的较量,也有血肉横飞的悲壮场面……

  神炮手常银虎,腰系绳索,凌空作业,在崖壁上放炮爆破,他置生死于度外,一马当先,排除瞎炮,清扫安全隐患;

  舍己救人的女英雄李改云,当崖石就要坍塌的紧要关头,她奋不顾身地推开自己的战友,自己却永远失去了一条腿!当医生了解到李改云的这个事迹以后,竟然和一起协助他的护士,从自己的身上把皮肤植下来给李改云。消息传开,省委领导亲自派直升机,将李改云送到了郑州进行治疗。通过大家一起努力抢救,李改云终于脱离了危险。但是她的腿却没有保住。落下了终身的残疾。李改云,只是红旗渠上一万多名妇女当中最普通的一名。

  李改云的事故并没让林县的姑娘们害怕,太行山赋予了林县男人们一种豪气,也赋予了林县姑娘们一种坚韧。姑娘们没有退缩。而是干劲更足了,她们把李改云当成了榜样。

  工地上,和男社员展开竞赛。你们论锤打钎,我们也能。铁锤轻的12斤,重的14斤,更有16斤的。姑娘们抡铁锤,一位姑娘可以连续打到600下。胳膊打肿了,伸不到棉衣里面去,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苦。几个姑娘还练就了一个绝技,可以双手握钎,供四个人同时打。每打一次就必须转动一次钎把,要不然这个钎就镶到手里面,拔不出来了。但是打钎对虎口震动是非常大的。虎口打裂了,又正是大冬天,加上冻疮,卫生员在给她们打消炎针的时候,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因为针从手背扎进去,药水从手心就渗了出来。姑娘们的手都烂了。这就是太行姑娘们!

  勇气和担当,她们以少有的耐力和柔弱之躯,为自己塑造了女性的自尊、自信和自强。她们用自己的出色表现,让太行山上最坚硬的岩石也不得不服软。她们的付出是巨大的,让人心痛的。但在整个红旗渠的工地上,这样的事情还不是最严重的,更令人揪心的事情还在后面。

  凿洞英雄王师存,为了凿开曙光洞,不畏难险,七次塌方陷于洞中,九死一生,仍然不下火线;

  刚刚走出校门的吴祖太,带着测量小组,马上投入到了测量工作。70多公里距离,对于平原地区的直线距离来说,算不上多长。可是要知道,这里却是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绝壁上测量呀!一山比一山高,一沟比一沟深,有些地方甚至还是人类第一次涉足。

  水平仪不够用,吴祖太就做了一种叫“水鸭子”的简易水平仪来代替。所谓“水鸭子”,实际就是在一个洗脸盆中盛上半盆水,再在盆里放上一个空碗浮在水面上,空碗上放上一根直棍,通过棍子两端的两点和要测定的点共三个点连成一条线,来测定水平是否准确。有时水平仪在悬崖上找不到合适的支点,吴祖太就让人用绳子把他吊在悬崖边,让水平仪的两个支点放在自己的肩膀上来测出渠线。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测量人员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在最短的时间完成了红旗渠的设计蓝图。

  一心扑在建设工地,精心勘测设计出一张又一张施工图纸.1960年3月28日,吴祖太听说位于山西省平顺县的王家庄隧洞往下掉土,就同工友李茂德一起进入洞内察看,不料,洞顶突然塌方,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年仅27岁。李茂德也牺牲,生前是一位倍受工友称赞的公社医生。

  吴祖太牺牲的噩耗传开,人们为之痛哭。县委书记杨贵倍感痛心。在工地,工程指挥部为吴祖太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排除英雄任羊成,黑瘦矮小、满口林县土话的老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在这个瘦小的身躯里,却蕴含令人难以想象的惊人力量!

  任羊成是林县任村镇古城村人,他是在贫困中来到这个世界的。他出生后家里断炊,母亲没有奶水喂他,不久母亲又因贫病离他而去,他靠着吃羊奶长大,故取名“羊成”。红旗渠开工时,任羊成已在南谷洞水库建设工地摸爬滚打了两三年多,由于苦干实干,他连年被评选为劳模,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红旗渠动工后,他被借调到红旗渠工地当炮手。为了争时间、抢进度,红旗渠工地开山的炮声不断,山石被炸得酥松,大小石块经常从天而降,给修渠人带来很大的危险。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施工安全,建设指挥部决定成立凌空除险“排险队”,任羊成第一个报了名,并被推举为“排险队”队长。

  凌空除险,就是用绳索捆住腰,手持长杆抓钩,身上背着铁锤、钢钎等工具,飞崖下崭,凌空作业,排除险石。它起源于当地山民为了谋生,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采集中草药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法儿移花接木,用在南谷洞水库建设上的,是任羊成。除险者的生命就系在那根粗绳上,既艰苦又危险。如同战场上扫雷清障的工兵一样,任羊成和他的除险队员们置生死于度外,每天在悬崖边飞来荡去,排除险石,为建渠大军开路。

  一次,任羊成正在下崖除险,上边掉下一块石头,迎面砸在他的嘴上,顿时血流满面,三颗门牙被打在了嘴里。他坚持轻伤不下火线,直到完成任务。领导和工友们都劝他休息治疗,他却豪迈地说:“我死都不怕,打掉三个门牙算什么!我个人受伤是小事,工地民工安全是大事!”第二天,他戴上口罩,背着大绳,带着工具又攀上了山崖。人们见他为了修渠不顾生死,便编了两句顺口溜送给他:“除险队长任羊成,阎王殿里报了名。”

  把生命交给阎王爷的任羊成,真得差点到阎王爷那去报到。一次,悬空半山腰的任羊成正在除险,所系的绳结忽然脱落,从几十米高的峭壁上掉了下去。所有看到险象的人都被惊呆了,大家以为任羊成这次必死无疑,甚至连个囫囵尸首都落不下。出人意料的是,任羊成又一次从峭壁下一片荆棘中站了起来……

  没有工具自己带。民工们带着家里的铁镢、铁锹、小推车上了工地,用这些原始的劳动工具,开始了修建红旗渠这样的大工程。

  没有石灰自己烧。修建红旗渠石灰用量非常大,石灰供应不上成了修渠的主要障碍。指挥部发动群众,在全县招收烧制石灰的能手。东姚公社的“烧灰王”原树泉,自告奋勇献计烧石灰。河顺公社在学习原树泉烧灰法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明窑堆石烧灰法,一窑可以烧400公斤石灰,彻底解决了工地用石灰难的问题。

  没有炸药自己造。石灰难问题解决了又出现了炸药难的问题。于是县委、县政府从全县58万人口中招聘制造炸药的人才。经过考核选拔,确定了人员,办起了工厂,解决了炸药难的问题。

  没有水泥自己制。要办水泥厂,首先得有技术人才。听说合涧公社雪山大队有个老人,曾在太原水泥厂当过工程师,现在退休在家。指挥部工作人员不辞辛苦,翻山越岭徒步90多里登门邀请。老人凭着对家乡人民的无限崇敬,不顾自己年迈,下山筹办水泥厂,奉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保证了建渠的顺利进行。并依靠群众的力量,工地先后办起了机械厂、荆编厂、车辆修配厂等,解决了资金和物资的短缺。

  并通过修渠实践培养出工程师、技术员、 石匠、铁匠等一大批能工巧匠。一部红旗渠修建史,就是一部人民群众的发明创造史。

  没有住房自己建,没有工具自己带,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炸药自己做,没有水泥自己制,仅1960年至1966年总干渠和三条干渠建设过程中,通过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节约款就达1293.92万元。其中:自造炸药节约款145.8万元,自烧石灰节约款232万元,废物利用节约款113.36万元,卖大粪款5.76万元,技术革新、加强劳动管理提高工效节约款797万元。此外,通过修建红旗渠,还培养出了数以万计的技术人才,仅石匠就有3.3万余名。学会烧石灰的700名,学会造炸药的320名,学会制水泥的110名,炮手810名,铁匠110名,木匠200名,能够领导施工的管理人才1610名。

  整个总干渠、三条干渠及支渠配套工程,共投资6865.6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025.98万元,占总投资的14.94%;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86.06%(其中含投工折款,一工一元钱)。这些数字中包含了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修渠付出的不讲报酬、忘我劳动精神的结晶。需知,那时的1元钱相当现在的百元钱。

  青年洞工程地势险要,被当地百姓称为“小鬼脸”,地质坚硬,全部为石英岩。1960年2月起,横水公社300余名男女青年在团县委和分指挥部的带领下,从东西两个洞口同时施工。

  但施工中他们还是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洞内石质坚硬,普通铁锤打钢钎常常一连数十下才打出一个白点。借来的风钻机,只钻了30厘米就毁掉了40多个钻头。每天的进度徘徊在30厘米到40厘米,而整个青年洞的全长是616米,这样算下去,别说红旗渠,整个青年洞凿通也要六年时间。

  工程举步维艰,一切只能靠人力一锤一钎地苦苦支撑,为提高工程进度并解决通风问题,建设者们采取了增加开挖面的办法,在洞外壁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5个旁洞,其中3个旁洞就打在了山势令人心惊胆战的“小鬼脸”上。这样便把整个青年洞工程分割成六段,双向施工,达到了12个工作面同时开工,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

  1960年11月,我国进入了“百日休整”时期,横水公社的青年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地,但青年洞的开凿却并未停止,接替他们的是300余名更富施工经验的青年民工。他们创造了“主攻三角炮”爆破法,并利用早晨点炮排烟快的规律,日钻进度最高提升到1.8米。在食物最匮乏的时候,这些干重体力活的青年们挖野菜充饥,周围的野菜挖光了,他们就吃树叶、吃草甚至吃河里的水草。

  1961年7月15日,经过1年5个月的不懈努力,青年洞终于凿通建成。它是红旗渠上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大的隧洞之一。长616米,宽6.3米。1960年2月,当总干渠修到狼牙山“小鬼脸”上时,正遇一边高山挡道,一边悬崖峭壁,崖下深处是漳河,除了开山凿洞,别无办法。红旗渠工程指挥部当即决定,组织一支青年突击队来征服这个天险。300多青年,经过17个月的英勇奋战,终于凿通了这个岩石隧洞。

  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拢,河水奔腾咆哮,建设者们清楚地知道,如果时间一直拖延下去,若汛期到来,山洪暴发,截流就根本没有可能。经研究,工地党委决定下水架起人墙。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硬是挡住了汹涌的河水。岸上的劳动者们眼疾手快,大步流星地抬石头,背沙袋,一块块巨石垒起来,一筐筐碴石倒下去,经过数十个小时的奋战,终于成功合龙。1960年5月1日,漳河水终于按照林县人民的意志流进了红旗渠渠源隧道。

  1954年5月,杨贵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那时的杨贵年仅26岁,却是一个有着11年党龄的老党员。1943年时,15岁的杨贵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党的地方武装工作。在建设红旗渠的过程中,杨贵和县委一班人不但忍辱负重,做出了一个又一个改变林县历史的重大决策,“干”字当头,身先士卒,在工地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解决问题,真正同群众风雨同舟,血肉相连。难能可贵的是,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分钱的修渠款和物资。

  1960年2月到1969年6月,红旗渠工程全面完工,林县人民挑战恶劣自然,挑战自己成功!整整用了十年的时间。

  这十年的光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短暂的一瞬,但对于林县而言,却是血与汗交织的悲壮十年,也是改变命运、创造辉煌的十年,更是谱写惊天地、泣鬼神之“红旗渠故事”的十年。

  红旗渠是60年代中国经济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林县人民苦干十个春秋,挖山不止,用血汗修成的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她象一条银色的飘带,紧紧的萦绕在太行山腰,穿过层层山,绕过道道岭,弯弯曲曲蜿蜒数百里,为古老的太行山增添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

  从此,雄浑的太行悬崖绝壁上有了一道温柔的水脉,她与巍巍太行依恋契合,演奏着刚柔相济的和谐乐章;从此,这道水脉汩汩流进林县大地后,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干、支、斗、毛,细细润浸,节节延伸,形成一个覆盖全县大地的生命水网;从此,中华大地有了一个不朽的灵魂——用汗水养育、用鲜血染红的红旗渠精神。

  十年鏖战,愚公移山。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华里的“人造天河”。如果把十年挖砌的1818万立方米土石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中华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

  为了修建红旗渠,有189名英雄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56人重伤致残,他们用血肉之躯乃至生命的代价,谱写了一曲又一曲英雄主义的壮歌。

  羊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如果没有杨贵的振臂一呼,林县广大干部群众改变干渴穷困命运的干劲和热情还不会这么早被唤醒,后来建成“人工天河”的奇迹也许不会发生。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在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个别英雄人物的确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初,杨贵两次回林县,广大群众潮涌般扑向杨贵,用各种纯朴的方式表达对老杨的深情厚意。

  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的建设是举全国之力,而红旗渠是英雄的林县人民用两只手修成的!

  外国人说:“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到中国不看红旗渠,等于没到过中国。”

  红旗渠始于悲壮,终于辉煌。以一县之力,勒着裤腰带,凭着简陋的原始工具,积十年之功,成千秋伟业,壮哉!伟哉!红旗渠的诞生,完全是林县极度缺水的恶劣环境逼出来的。它源于中国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它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史的一个精彩缩影,它是人类与恶劣自然环境挑战而获得胜利的一个光辉典范。

  红旗渠达到了“雄者愈雄,险者愈险”的审美高度,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其工程量之大,工程之艰巨,工程美学价值之高,堪称人间奇迹。红旗渠不仅有雄险的自然景观,而且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国际国内素有很高的知名度。仅干渠以上建筑物就有722个,其中著名的十余处工程,如红旗渠源、青年洞、空心坝、总干渠分水闸、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红英汇流、桃园渡槽、曙光洞,夺丰渡槽、水力发电站等。

  林县人民在建设这项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工程中,锻造了气壮山河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已不是单纯的一项水利工程,它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象征。

  太行山,可能是中国最富神话色彩的山峦,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的故事……在这里流传了几千年。

  盘绕在巍巍太行半山腰上的红旗渠,也像神话一般传奇。站在渠埂上,抬头,是陡立千仞的悬崖;俯首,是深达百米的峡谷。渠水悬在半空,静静流淌,像一条天河。

  流传了几千年的神话故事,出自古人天马行空的想象;流淌了半个世纪的红旗渠,出自劳动者坚韧不拔的实干。

  放诸今日,在英雄常被庸俗解构、理想信念会被现实消解的时候,红旗渠就像一个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符号,高悬在太行山上,让人仰望,更带给人精神力量的震撼。

  红旗渠精神,是长征精神的衍生,不是长征酷似长征。

  太行儿女修建红旗渠的篇章,便是社会主义时代的代表作,毛泽东时代的像征。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回顾十年建渠历史,艰难险阻,困难重重,付出很大代价,创造的经验也很丰富,取得的成就为世人瞩目,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红旗渠壮举,也只有在新中国政体下才能得以实现。在旧中国,蒋介石会支持老百姓办一件实事吗? 旧中国历史上,也能筑起万里长城,但它是为人民大众造福的水利工程吗?

  1970年中共中央批准林县为对外开放县。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不断介绍外国元首和贵宾来林县参观红旗渠,到1980年止,来林县参观红旗渠的外宾达l 1300余人,涉及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

  1974年2月25日,担任副总理的李先念陪同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来林县参观,卡翁达看后非常震惊,称红旗渠是“中国的又一座万里长城”。1965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以《党的领导无所不在》为题发表长篇通讯,记述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英雄事迹,并发表社论指出:“林县,是一面大寨式先进县的红旗。
发表于 2021-6-24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人民公社,像红旗渠这样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17: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相公 发表于 2021-6-24 16:29
没有人民公社,像红旗渠这样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

是的,共产党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是什么样的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的~~~
 楼主| 发表于 2021-6-24 17: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难能可贵的是,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个干部贪污挪用一分钱的修渠款和物资。

这是一种什么样精神?是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才能锻造出这样的党员干部?~~~
发表于 2021-6-25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桐柏僧人 发表于 2021-6-24 17:48
难能可贵的是,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 ...

是毛泽东思想锻造出这样的党员干部
 楼主| 发表于 2021-6-25 11:3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w2004 发表于 2021-6-25 11:12
是毛泽东思想锻造出这样的党员干部

是啊,这就是又红又专的党员干部~

他们不但会抓老鼠,而且自己也干干净净做人~
发表于 2021-6-26 08:2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纠正一下:明窑一窑可以烧400万公斤石灰!!
发表于 2021-6-26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桐柏僧人 发表于 2021-6-24 17:48
难能可贵的是,修渠10年,动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但从没有发生过一宗请客送礼、挥霍浪费的情况,也没有一 ...

别谈“什么样精神”这种空洞话题,当年开挖红旗渠劳工每人每天除了正常记工分外,县财政补助2角钱,当年一个壮劳力一天的工分合计也就1角钱,等于是上了工地每人可以拿到3倍工资,还有一点:1960年-1962年国家3年最困难时期,工地民工每人每天口粮定额是1斤半,比一般社员高出一倍,可以放开吃饱肚子。换句话说,你报名去了工地,3顿饭管饱包吃住,每人还拿3倍工钱,所以报名的积极性非常高,某个大队只有250个名额,却有700多人报名,最后只好挨个做思想工作,干一年轮换人才摆平..........这些都是载入县志的
发表于 2021-6-26 09:39 | 显示全部楼层
qiujing 发表于 2021-6-26 09:19
别谈“什么样精神”这种空洞话题,当年开挖红旗渠劳工每人每天除了正常记工分外,县财政补助2角钱,当年 ...

可见那个时候,农民有多苦,种着粮食,却吃不饱。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09: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qiujing 发表于 2021-6-26 09:19
别谈“什么样精神”这种空洞话题,当年开挖红旗渠劳工每人每天除了正常记工分外,县财政补助2角钱,当年 ...

对于这个结论,用不着进行更多的论证,只需要指出以下三点事实就足够了。
       第一点,如果不是人民公社的集体体制,修建这样艰巨而又旷日持久的工程,劳动力特别是劳动报酬就是一个无法解决的大问题。在分田单干的情况下,劳动者的劳动是要给报酬的,即使是像红旗渠这样的所谓“为民工程”也不能例外;否则,就不会有人去劳动。这是人所共知的道理。而在人民公社体制下,这个问题却不成为问题。社员们到修渠工地上去参加修渠劳动,他们的工分都记在他们所属的生产队的记分薄上。年终进行分配决算的时候,他们的工分连同那些留在家里从事生产的社员的工分一起,计算分值,进行劳动分配。上边无需为此花费一分钱。如果没有这一条,即使是当时林县的领导们再有工作魄力,再有为民造福的愿望,也是不敢下这样的决心的。道理很简单,他们手里没有这笔必须支付给修渠民工的钱。这可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啊。
       第二点,如果不是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体制,修渠与正常的农副业生产的矛盾也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分田单干的情况下,农民们更多的考虑的是他们自己眼前的实际利益,是如何把自家的那“一分二亩责任地”耕种好。这是肯定的,也是无可厚非的。而在人民公社的体制下,从县到社到生产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修渠的劳动力和其他农林牧副渔事项进行适度调配、合理安排,从而做到修渠和日常的农副业生产两不误。对于修渠的社员们来说,也没有要回家耕田种地弄饭吃的后顾之忧,他们可以安心地做修渠的事。在分田单干的情况下,这可能么?是完全不可能的。
        第三点,如果不是人民公社的集体经济体制,也不可能如此大规模地、长时间地凝聚人心、聚集力量。本文在前面所说的修建红旗渠所表现出来的林县人民“万众一心、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李蕾把它叫做“团队精神”)的图景确实是十分感人的。而这种感人的图景,正是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的必然产物;在小农经济的条件下,在分田单干的条件下,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林县这个地方,千百年来都是一个“滴水贵如油”的地方;可是,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虽然也曾有人有过类似的想法,也采取过一些举动,并取得了某些局部的成果,但是却没有能够修建起红旗渠这样的伟大工程的根本性的原因。过去数千年中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在人民公社体制下很快就上马了(1958下半年成立人民公社,1960年2月工程上马),不久就成功了。难道不就充分说明没有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就没有红旗渠的这一事实吗?
        当年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这只“母鸡”,为林县人民生下了红旗渠这颗硕大无朋的“金蛋”。这颗“金蛋”,过去用它源源不断的渠水造福了几十万的林县人民,使他们免于了祖祖辈辈所遭受的严重干旱缺水之苦。今天和今后,它除了继续用它源源不断的渠水造福那里的人民外,还作为红色旅游资源长久地造福于那里的广大百姓。而它的这后一个功能,当年的修渠者们大概是没有想预到的。这里,我预祝汤汤的红旗渠水永远哗啦啦的流淌在太行山的沟沟壑壑之间,既灌溉那里的数百万亩美好田园,也滋润那里人民及其子孙后代的心田,从而福荫和召示当地的和外地的今人与后人。
发表于 2021-6-26 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135 发表于 2021-6-26 09:39
可见那个时候,农民有多苦,种着粮食,却吃不饱。

当年小麦收获时节,别的县都虚报产量,只有林县是实报的:亩产114斤,省委为此还专门找县委书记杨贵谈话,说他瞒报产量,拖了后腿,但是杨贵坚持说这才是真实的粮食产量,正是因为这种诚实,县里上缴的公粮减免,县财政有余粮3000万斤,才为红旗渠的开工奠定了基础,要是跟全国一样大饥荒饿死人,红旗渠很可能就无法开工了
发表于 2021-6-26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qiujing 发表于 2021-6-26 09:48
当年小麦收获时节,别的县都虚报产量,只有林县是实报的:亩产114斤,省委为此还专门找县委书记杨贵谈话 ...

人民日报报出来的最高亩产是17万斤。
发表于 2021-6-26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qiujing 发表于 2021-6-26 09:48
当年小麦收获时节,别的县都虚报产量,只有林县是实报的:亩产114斤,省委为此还专门找县委书记杨贵谈话 ...

那你这个说法看看,当时的林县,也是个另类啊,本该挂黑牌。没想到因祸得福了。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10:1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135 发表于 2021-6-26 10:01
那你这个说法看看,当时的林县,也是个另类啊,本该挂黑牌。没想到因祸得福了。

我倒觉得红旗渠是大跃进的一个典型~

至今依然激励着我们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
发表于 2021-6-26 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林贵书记永载史册,青史留名。
发表于 2021-6-26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相公 发表于 2021-6-24 16:29
没有人民公社,像红旗渠这样的工程是不可想象的。

是的,还有南水北调。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10:3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135 发表于 2021-6-26 09:59
人民日报报出来的最高亩产是17万斤。

红旗渠完整准确的地贯彻了主席大跃进的正确方针~

发表于 2021-6-2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135 发表于 2021-6-26 09:39
可见那个时候,农民有多苦,种着粮食,却吃不饱。

解放前更苦!没有党的领导,从无走向有,别忘了前辈为打江山让工人农民兄弟走上富裕的日子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
发表于 2021-6-26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桐柏僧人 发表于 2021-6-26 09:47
对于这个结论,用不着进行更多的论证,只需要指出以下三点事实就足够了。
       第一点,如果不是人民 ...

你这个人啊,只喜欢凭空臆想唱高调,在当年这种粮食产量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有个地方干活给你管吃饱,每月拿其它人的3倍工分,谁会不干?你把“人民公社”集体经济体制说的这么玄乎,当年怎么会饿死这么多人??真实情况是上马当初县财政投入了275万后,1964年国家经济开始好转,后期红旗渠工程被列为国家工程,每年都有国家财政拨款,才得以全线完成。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1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qiujing 发表于 2021-6-26 10:37
你这个人啊,只喜欢凭空臆想唱高调,在当年这种粮食产量连肚子都吃不饱的情况下,有个地方干活给你管吃饱 ...

你才是胡扯,要动员全民,这种动员相当于战争动员~

光靠钱可以,国民党就不会败了~

人民公社是制度保障,这才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发表于 2021-6-26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桐柏僧人 发表于 2021-6-26 09:47
对于这个结论,用不着进行更多的论证,只需要指出以下三点事实就足够了。
       第一点,如果不是人民 ...

你说的这些,好像道理不充分。
农民单干,水利可以由国家组织的,长江三峡,这么大的工程都做下来了,移民就超过百万,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10:4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135 发表于 2021-6-26 10:41
你说的这些,好像道理不充分。
农民单干,水利可以由国家组织的,长江三峡,这么大的工程都做下来了,移 ...

是全民动员,有生命危险的,不单单是工程动员。

没有人民公社的制度保障是不可能做到的。
发表于 2021-6-26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红旗渠跟红色壮举有啥关系?还不是因为穷山恶水粮食产量低吃不饱肚子被逼的走投无路了才上马的引水工程,要是当地风调雨顺粮食能自給自足,谁会吃饱了撑着去开挖红旗渠?
 楼主| 发表于 2021-6-26 10: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文责自负 发表于 2021-6-26 10:47
红旗渠跟红色壮举有啥关系?还不是因为穷山恶水粮食产量低吃不饱肚子被逼的走投无路了才上马的引水工程,要 ...

是没有水,风调雨顺也没水用,明白吗?

相传,哪里的人一生只洗三次澡。
发表于 2021-6-26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桐柏僧人 发表于 2021-6-26 10:52
是没有水,风调雨顺也没水用,明白吗?

相传,哪里的人一生只洗三次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8 14:24 , Processed in 0.378110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