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73|回复: 0

[转帖] 【城市规划】《关于贯彻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18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gzd111 于 2019-1-18 12:26 编辑

来源:杭州市信息公开网

中共杭州市委  杭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贯彻全省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

建设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

(第二轮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全面实施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以下简称“四大”建设)的决策部署,更好发挥杭州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的领跑示范作用,特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和杭州工作的重要指示,坚定不移实施“八八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推进“四大”建设的战略部署,深入推进市委“六大行动”,统筹建设以数字经济、平台经济为重点的大湾区,以全域生态化、全域景区化为特色的大花园,以综合立体、互联互通为目标的大通道,以区域一体化、城市国际化为方向的大都市区,加快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生态体系、交通体系和城镇体系,为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提供坚实保障。

二、发展目标

到2022年,以“大湾区”为空间特征,以“大花园”为普遍形态,以“大通道”为发展轴线,以“大都市区”为发展极的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发展格局全面形成,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和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全面引领全省“四大”建设。

——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核心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湾区产业平台能级、科技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全球领先,打造一批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到2022年,全市经济总量在大湾区经济总量中的占比提升到30%以上,其中,数字经济总量占大湾区数字经济总量的60%以上;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显著高于全省,分别达到3.5%和60%以上;人才净流入率保持全国领先。

——“美丽中国”样本区。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产业生态和生产生活方式全面确立,“西湖繁星”“钱塘碧水”“江南净土”成为“花园”杭州的生动写照。到2022年,绿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5%以上;主城区“城中村”改造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任务全面高质量完成;单位GDP节能减排降碳完成省下达目标;旅游业总收入突破4500亿元,入境人数突破480万人次。

——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枢纽。以“四港”融合联动为支撑,现代化、绿色化、智能化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全面确立,基本实现区域交通、城乡交通、综合交通一体化。到2022年,萧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5700万人次以上,通航点达到145个以上,其中,国际通航点45个以上;市域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分别达到400公里、900公里和500公里;基本建成“全国智慧物流中心”,物流信息化水平超过90%。

——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增长极。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城市智慧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在杭州都市区建设中的龙头引领作用更好发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日益凸显。到2022年,杭州都市区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入驻世界500强企业数超过70家,占全省1/3以上;数字工程服务能力在杭州都市区中的覆盖率达到60%以上。

三、聚焦平台经济,建设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核心区

1.打造高能级湾区平台。精心谋划一批重大平台。高起点规划建设江东新区、大城西地区、湘湖和三江汇流地区等发展平台。进一步理顺江东新区建设管理体制机制,全面打造全省改革开放的标志性战略性大平台。加强城西科创大走廊“串珠成链”能力,以杭州铁路西站枢纽和城西科技文化中心为核心,辐射带动大城西地区整体发展。高起点规划建设湘湖和三江汇流地区,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建成比肩雄安、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新型城市全国样本。做优做强做大临空经济示范区,构建“一心五区”总体空间架构,打造“浙江之门、杭州之窗”。加快建设一批潜力平台。围绕钱塘江金融港湾和运河文化产业带,统筹推进钱江新城(二期)、钱江世纪城、望江新城、奥体博览城、城北新城等平台建设,以点带面提升产业发展能级。整合提升一批产业平台。加大产业平台整合力度,明确产业平台总体规划和建设标准,以特色小镇理念整合提升开发区(园区),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产业基地—产业园区—特色小镇—产业社区”平台梯度。

2. 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加快数字产业化,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云计算、大数据等优势产业提升发展,补齐集成电路、网络通信设备、柔性电子等短板,加快发展区块链、量子技术、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构建数字经济产业核心竞争力。攻坚产业数字化,实施“工业互联网”专项行动,深化“机器换人”、“工厂物联网”和“企业上云”专项行动,全面推广“互联网+制造”新模式。推进城市数字化,强化顶层设计,将“城市大脑”打造成为深度链接和支撑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协同联动发展的城市核心数字基础设施。

3.打造创新创业高地。建设一批国际水准的创新载体,持续深化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吸引跨国公司、国际知名科研机构来杭组建国际科技中心和创业孵化基地,加快“千人计划”产业园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布局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军民融合改革创新示范区。打造高层次人才汇聚之地,加快建设人才生态示范区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健全人才创业就业、创新研发、发展成长、生活安居等政策体系,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加快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建设工程,吸引更多优质高等教育和科研资源,重点引进国家“双一流”建设大学、全球排名前100位的世界一流大学以及全国学科评估前五位或全球排名前20位的学科。

4.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打造“审批最简单”城市,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深化权责清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商事登记等领域改革,推广“承诺制+标准地”等制度,大幅压缩投资项目审批、企业开办时间。打造“经营最自由”城市,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主体的干预,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积极推行大数据集成化监管、智能分类化监管,加快建成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打造“权益最保障”城市,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大力破除市场准入壁垒,依法保护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物权和债权等权利。切实保障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5.全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完善国际化城市功能,推进教育、医疗国际化行动,实施国际化标识改造工程,加快建设一批进口商品展销中心、高端国际消费街区和特色街区,开展国际化社区品牌和国际性社区试点;以钱江新城和钱江世纪城为核心,积极打造国际组织和国际机构集聚区。发展更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对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跨境电商综试区与eWTP杭州试验区有机融合、一体发展,打造融合线下线上、联通世界、服务全球的战略枢纽。打响杭州城市品牌,积极引进高端国际会议、展览和国际性赛事,精心筹办2022年第19届亚运会,努力打响国际会展之都赛事之城品牌;推动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深度融合,努力打响全球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品牌。

四、聚焦生态文旅,建设“美丽中国”样本区

6.夯实自然生态本底。坚持生态底线思维,严守城镇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精心维护自然山水和城乡人居风貌。保护西部生态屏障,积极推进名山公园、自然保护地示范区建设,构建保育生态重要节点。构筑流域生态体系,加强钱塘江主要支流河道保护和水体水环境整治,建设沿江生态隔离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五废共治”,恢复“西湖繁星”“钱塘碧水”“江南净土”的美丽画卷。夯实市域生态功能,建设城市组团间的生态廊道、郊野公园、湿地公园,实施“城市增绿”和“平原绿化”行动。

7.推进高品质全域旅游。依托自然山水,打响西湖、千岛湖世界级山水旅游品牌,建设钱塘江国际休闲文化长廊,加快创建一批5A级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促进文旅融合,加快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四位一体”转型,建设国际休闲度假旅游产业链。丰富产品供给,探索打造田园综合体,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新产品,积极推动农产品转化为旅游地商品。拓展国际市场,发挥世界旅游联盟总部落户杭州的优势,用好国际友城资源,举办多层次国际化旅游推广交流活动,塑造国际化品牌形象。

8.传承东方特色文化。唤醒“城市记忆”,全力推进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扎实做好南宋皇城遗址综保工作,深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和西湖文化、运河文化、严州文化、新安文化等研究,传承弘扬金石篆刻、浙派古琴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世界级文化和自然遗产群落。建设“唐诗之路”,以活化、物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深入挖掘还原以萧山为源头的浙东唐诗之路、以“新安江—富春江”为主线的钱塘江唐诗之路。打造“文化长廊”,高起点规划建设之江文化产业带,培育之江发展核等文化创意集群,打造数字文化、影视文化、艺术创作和动漫游戏4大产业基地。加快大运河文化带(杭州段)建设,持续推进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整治工程,打造运河世界级黄金旅游产业带、运河高端服务融合发展带。

9.做美人居品质环境。建设山水园林城市,推进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疏解,打赢城中村改造攻坚战,塑造特色凸显的城市风貌。建设美丽县(区)级城区,加强总体风貌把握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强化沿湖沿江沿线建设项目规划管控。建设高质量美丽城镇,推进梅城综合保护开发,高水平建设新时代美丽城镇典范,深入实施规划设计引领等专项行动,全面完成149个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建设“居业游”共进的美丽乡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推进“产村人”融合、“居业游”共进,实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市域全覆盖。每个西部区、县(市)都要打造4-5条由小城镇和乡村组成的精品线路。

五、聚焦四港联动,建设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枢纽

10.建设面向亚太、辐射全球的国际空港枢纽。加快机场扩容,完善萧山国际机场功能配套,新建T4航站楼,谋划机场第三跑道,建设陆侧交通中心。研究制定萧山国际机场空域资源提升方案,有效改善杭州空域条件。推进萧山机场航空口岸国际化,加快机场客货运设施建设。拓展国际航线网络,加密亚洲主要城市航线,拓展更多至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等重点城市国际航线,恢复非洲航线,积极开发“一带一路”重点区域城市航线,加快形成通达全球、连接五大洲的国际航线网络。推进空铁一体化发展,规划建设铁路萧山机场站,南向杭长、北向宁杭等高铁线路分别通过铁路杭州南站、联络线接入机场站,形成萧山机场至省内各设区市的“一小时交通圈”。

11.形成铁路、轨道、公路网络完善的陆港枢纽。优化高铁路网,按照“一轴两翼双环六客站”总体布局,规划建设杭州铁路西站,力争在2022年亚运会前建成使用。规划建设萧山机场站、江东站,将杭州打造成放射性大型铁路枢纽。推进湖州至杭州西至杭黄铁路连接线、杭温二期、建衢铁路建设,加快杭武铁路(杭州-临安-绩溪段)、沪乍杭铁路、金建铁路(金华至建德段)等的前期工作,初步形成“一轴两翼双十字”的铁路总体布局。打造轨道上的杭州,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二、三期、机场轨道快线及市域轨道富阳线、临安线建设,实现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六大高铁站与地铁无缝换乘,完成城市轨道交通四期建设规划。加快市域快速路和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形成“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的快速路网。建成千黄高速公路,加快推进杭州绕城高速公路西复线等项目,规划杭州中环(组团联络线),协同建设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

12.打造江河海联运的河港枢纽。提高出海便利化水平,着力打通京杭运河、杭甬运河、钱塘江等航道为主干的内河集装箱运输通道,加快推进运河二通道建设,提升内河航道集装箱运输能力,加强钱塘江港区与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乍浦港、嘉兴独山港的接轨。畅通水上美丽通道,实施京杭运河杭州段四改三整治工程,加快钱塘江中上游航运开发,优化沿江水上交通和旅游码头布局及功能改造,开辟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水上旅游观光巴士线路,实现与城市水上巴士系统连成一体,提高沿江区域水陆联运基础设施配套水平。

13.构建“数字丝绸之路”的信息港枢纽。参与“一带一路”信息港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数字基础设施、云计算基础服务、通信与视频、云安全、全智能云客服和大数据平台等领域的合作。推动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全球布局和杭州试验区建设,争创国家“数字丝绸之路”经济合作试验区,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平台,推动电子商务模式和服务标准国际化,争取跨境电子商务专列、专线、海外仓(含公共海外仓)等布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推进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建设,优化提升互联网国际专用通道,实施“千兆智联”“NB-IoT推广应用”“IPv6规模化部署”等专项行动,加快建设国际化区域通信枢纽。加快5G技术研发试验和网络部署,打造“5G第一城”。建设全国智慧物流中心,大力推进信息港、电子口岸建设,建立面向货物流动全过程的开放的可视化物流供应链信息服务体系,提升物流一体化效率。布局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完善跨境电商海外物流体系。

六、聚焦共建共享,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增长极

14.推动规划共绘。加快总体规划编制,根据长三角一体化深入推进、杭州都市圈扩容等新形势,加快编制出台杭州都市圈新一轮发展规划,着力打造杭州都市圈升级版。加强国土空间规划对接,推动建立各城市国土空间规划对接机制。强化各城市在涉及重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生态保护等专项规划时的衔接。探索交界地区规划共绘,以大江东-滨海等七大组群建设为重点,探索交界地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机制,建立交界地区总体规划及土地、城乡、环保等规划的联合审查机制,促进交界地区融合发展。

15.实施环境共保。建立健全生态共保机制,加强对环境突出问题的联合治理,构建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体系。建立跨部门多地区的在线监测、联合执法等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钱塘江、苕溪两大流域生态补偿力度,深化新安江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建立太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共同治理流域水生态,加强流域上下游和跨界水体水环境治理的协调配合和联防联控,共同推进钱塘江、太湖、苕溪、京杭运河等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治理和平原河网水环境综合整治。联防联控大气污染,联合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业大气污染治理,深化工业废气和臭氧异味治理,建立完善在区域大气重点问题治理、预警预报、重污染天气应急等方面的联动工作模式。

16.推进创新共促。合力推进G60科创大走廊建设,打造长三角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示范区的重要引擎。推动杭州企业、科研院所参与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卡脖子”重大领域联合攻关的专题合作,参与组建G60科创走廊发展引导基金。构建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探索建立互通共享的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和科技成果交易平台,鼓励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应用产业化平台。推进科技创新设施资源共享,鼓励共建创新服务联盟、产学研联盟,培育协同创新服务机构,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科技服务跨区域互认。探索跨区域园区合作机制,鼓励高新区(滨江)等品牌园区探索园区品牌输出模式,支持滨江高新园区衢州分园建设,开展跨区域园区合作,共建科创转化基地,支持各城市在杭建立创新“飞地”。

17.促进民生共享。打通公共服务共享通道,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文化资源向都市区各城市延伸,积极利用“互联网+”,推进一体化智能交通、环保、教育、医疗、社保体系。共创社会信用示范区,积极参与长三角区域信用合作示范区建设,着力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领域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打造“信用免押金都市区”。共建现代化智慧都市区,推进“城市大脑”开发和应用,提升都市区智慧化水平和整体运行效率,不断提升城市精细管理水平,率先在未来社区、安全城市、文明城市等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形成示范试点。

18.提升辐射能级。共推杭甬一体化发展轴,充分发挥杭州创新资源集聚优势,进一步加强与宁波、绍兴合作,共同建设现代交通大网络、科技创新大走廊、智能制造大平台,成为浙江最强主引擎和最具标志性的都市区连绵带。共推宁杭生态经济带,推动《宁杭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成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规划,加快完善以宁杭通道为轴带的区域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共同构建绿色生态发展大长廊,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的南翼核心。拓展杭州都市区腹地,加快向南、西南、西部和西北跨地市、跨省际经济腹地的协同化步伐,建立跨省、跨市泛钱塘江协同机制。扩容杭州都市圈,打通长三角金南翼西进通道。

七、强化组织保障,切实抓好落地实施

19.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四大”建设协调机制,成立由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市相关部门及相关区县(市)参加,负责全市“四大”建设的重大决策、组织协调、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督促检查,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最大限度集聚全市资源推进“四大”建设。

20.强化推进力度。梳理明确一批重点任务,强力推进十大标志性工程和百大重点项目。市各相关部门、区县(市)要抓紧制定重点任务和标志性工程的落实方案,以工作项目化、项目指标化的形式,明确“路线图”、“时间表”,高标准、高质量抓好推进落实。

21.强化政策支持。加强法治保障,完善商标、版权、专利等法规制度。统筹人才、户籍、土地、财政、金融、价格、环境容量等各方面政策,形成保障“四大”建设和支持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

22.强化督促考核。将“四大”建设工作纳入各部门、区县(市)年度工作绩效考核,压实落细各项任务要求,确保工作责任明确到位。市委市政府督查室负责定期跟踪“四大”建设工作落实情况,形成有力的激励约束机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4-26 23:55 , Processed in 0.188587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