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14|回复: 4

[本塘快报] 海宁轻轨预评审线路西接余杭高铁站——地铁临平站南苑站乔司站上盖大型商业综合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13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火车东站站 于 2013-5-13 21:19 编辑






华元欢乐城是在地铁南苑站地铁上盖物业,在杭州地铁站上盖物业还是比较少,华元欢乐城销售经理蒋亦舟说到:“据我所知,目前杭州只有四个,一个是滨康综合体,一个是龙湖天街,一个是我们华元欢乐城,此外,银泰也在临平地铁站拿了一块地,也是做地铁上盖物业。


    项目建设使用后,人们可以直接通过地铁出口,进入华元欢乐城,是正真意义上的地铁上盖物业欢乐城总体量近百万方,横跨迎宾路,分期分组团销售,现在主要推一期,也就是欢乐城西区,包涵的物业有酒店式公寓、写字楼还有高层住宅,还会引进万豪酒店,这对临平整体的商业档次来说,也是一次提升。其中,写字楼160米左右,将成为临平最高的写字楼,16万方的商业中心,包涵餐饮、娱乐等。

    于华元欢乐城而言,交通上不存在任何问题。地铁1号线已经在运行, 今年10月份还会有一次加速, 将来到杭州只需半个小时左右。轨道交通的优势是准时性、安全性,还有就是环保。作为夹心层人群,可能在杭州市区工作,但是杭州市区的房价非常高,作为夹心层人群不一定能接受,相应的,在临平买一套自己能接受的房子,下面就是地铁。对业主来说,地铁时间可以把控,生活、工作节奏会更快。

   从下沙十六街区、西城广场、良渚十六街区和丁桥商业广场,到如今的华元欢乐城,华元在商业地产的路上一直取得不错的成绩,公司做商业地产有着自己的经验。西城广场繁荣了城西,成为城西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样在丁桥,很多在售的楼盘都会将这个丁桥商业广场作为自己的配套,进行宣传。
     
    欢乐城落足临平新城,为临平的发展推波助澜。在绿城、朗诗、广宇等知名房企陆续进入临平后,华元作为一个品牌公司,选择进入临平,这说明临平板块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车东站站 于 2013-5-13 16:53 编辑

宜家杭州第一家门店落子余杭区  距乔司站地铁口仅500米
2013-01-25 08:33

宜家凭借“独特性” 能创造出60%的冲动购物
昨天,宜家落子杭州的消息在杭州本地论坛上引起热议,“以后不用跑去上海买了!”余小姐说,结婚三年的她,新房的家具都是在宜家买的,是个典型的宜家客。和她一样期盼着宜家来杭的人不在少数,消息帖发出没几个小时,就引来了近900人次的关注和讨论。
这个来自瑞典的国际家居卖场,和国内家居卖场有着迥异的销售理念。整个开放式的卖场里放置着沙发、床、桌椅、厨房用具等产品,宜家还会将产品搭配成一个“样板房”,供顾客参考。“宜家会提供免费的铅笔、尺子方便我们测量,整个商场大得像个迷宫却不会有导购在你身边唠叨。”余小姐说,“3楼餐厅的热狗也总让人念念不忘。”
宜家商场的动线布局可谓“错综复杂”,行走其间,常常50米就出现一个岔路或者拐弯,“正因为这样的布局,才让人产生好奇感和冲动消费,计划购物很可能就演变成冲动购物了。”业内人士分析,据外媒报道,宜家的迷宫路线可以创造出60%的冲动购物。
此外,宜家卖场里的产品全部采用平板包装,家具的零部件被分成几个部分包装,不仅方便客人带回家,还能让家人体会到亲自组装家具的乐趣。
由于设计独特、产品价格适中,宜家受到了很多中产阶级家庭的喜爱。
离地铁口500米 周围是发达的高速公路网
宜家进驻杭州可谓一路辗转,从最初的选址滨江区到现在的余杭区,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其和杭州擦肩而过,又是什么原因让它把浙江省第一颗棋子,落在了乔司地块上。
“宜家选址乔司,轨道交通是它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张丽说。从地图上看,宜家的位置在乔司街道乔中路东侧、博卡路南侧一带,而杭州地铁1号线乔司站的B出口位置,就离它500米左右,也就是说,地铁1号线从湘湖方向来的客人,出站步行两分钟就可以到达宜家。
通过地铁线把杭州的客人源源不断送到宜家,其实并非是宜家落子乔司的最终目的,宜家真正盯上的是整个华东区。
宜家盯上的是整个华东区
在地图上,我们看到宜家选址地的附近分布着包括杭甬高速、杭浦高速等在内的高速公路,发达的高速公路网会把杭州周边如嘉兴、绍兴、宁波等地的客人吸引过来。
此外,杭州宜家周边拥有许多住宅区,这些住宅区的“年纪”大多在3至5岁,成熟的社区也将为宜家的落地生根打下扎实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铁余杭段在南苑新增一地下站
将使市民实现地铁、高铁“准同台换乘”
发布时间:2009-02-24 访问次数: 2324次     我要评论(0条)
   记者昨天从余杭区地铁工程建设指挥部获悉,地铁1号线余杭段在南苑街道翁梅高架站和南苑地下站之间增设一个地下站,新增站点往东“边对边”约 80米,就是即将于下月开工的沪杭高速铁路高架站临平站。这样一来,余杭市民将实现地铁与高铁的短距离“准同台换乘”,新站点的设置也为地铁1号线余杭段建设增添了“点睛之笔”。
  据悉,像这样80米距离的紧凑衔接和换乘,已经接近同地零换乘标准。届时,市民从地铁站出站后,沿通道往东径直走80米左右,通过自动扶梯的垂直运输方式,即可到达高铁高架站候车厅。新增地铁站点位于南苑街道联胜社区,沪杭高速公路以北、迎宾路翁梅互通立交以西,与东北方向“文明曙光”城标处的地铁南苑站距离约1500米,与迎宾路直线最近距离约350米。根据北京城建设计院新增站点设计方案,站点建设规模与南苑站大致相当,同为地下二层岛式车站。包括机电设备投资在内,工程直接投资将增加约1.4亿元。目前,新站点建设前期准备目前已接近完成,将于今年5月开工建设。与此同时,地下隧道盾构也将由南苑站始发并开始掘进,乔司高架段走向相应作百米左右的“微调”。隧道盾构掘进虽推迟5个月,但按照既定时间进度,仍将不会对2011年地铁1号线建成通车造成影响。目前,地铁南苑站主体结构工程已全部完工,临平站主体结构工程正在加紧进行,地铁1号线余杭段至今完成投资近4亿元。随着地铁1号线建设高峰期到来,2009年度余杭区政府地铁建设项目资本金相应增加到5亿元。
    沪杭高铁杭州段约15公里,其中约2/3在余杭区境内。沪杭高铁临平站往东距离海宁(许村)站13公里。该站东西向长度约450米,距地面高约20米。目前,沪杭高铁设计单位--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已与余杭区展开密切沟通衔接。根据上周北京沪杭高铁设计论证会要求,余杭段将是首先开工的高铁区段之一。论证会同时为沪杭高铁竣工通车选择了两个时间点,一个是2012年3月,一个是2013年3月。地铁新增“换乘站”的设立,使1号线余杭段站点增至6个,地下站和高架站各为3个。届时,从这个新站点到达上海虹桥的时间将不超过30分钟,与坐地铁到达杭州湖滨的时间大体相等。
    为了推动实现地铁、高铁的“准同台换乘”,余杭区委、区政府付出了大量努力,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朱金坤自始至终直接过问并参与协调工作,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专门做出相关批示。自去年以来,市地铁集团、余杭区地铁建设指挥部已会同北京城建设计院、中铁四院进行了连续多次现场探勘和研究对接。对于地铁站与高铁站之间是否设置地下人行通道,以及与上盖物业相整合等问题,目前区地铁建设指挥部正在牵头拟订方案之中。此外,根据规划,地铁1号线从临平站(原名世纪大道站)经邱山大街、临平山地下隧道往荷禹大道,与今后开建的留下经武林广场、丁桥、星桥至临平的地铁3号线交会,两条地铁线交会点位置尚未确定。地铁1号线未来还有望突破“Y”形支线格局,经九堡东站延伸直至钱江新城。
    新增站点这一“点睛之笔”将有助于临平城南公共中心、中央商务区加速形成,有助于引导以乔司镇和南苑街道为主的副城以南区域社会公共设施的协调布局,同时也有利于发挥沪杭高铁车站的枢纽作用。  (徐赣鹰)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预评审2013-05-07 09:17:03 来源:浙江省交通运输厅

日前,海宁市举行《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预评审会。

  日前,海宁市举行《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预评审会。
  与会专家组听取了《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工程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汇报,审阅了工程建设必要性分析、客流预测、投融资等专题报告,并与相关部门及编制单位进行交流和沟通,最终形成专家组意见,通过预评审。
  根据杭州至海宁城际铁路预可行性研究报告,该项目西起杭州市余杭区高铁站,东至海宁市中心城区,线路总长约47.3公里,共设站10座。该工程是海宁市加速融入杭州都市经济圈的重点项目。项目建成后将为海宁市境内以沪杭铁路、杭浦高速公路、01省道杭沪复线,沪杭高速公路、沪杭高铁、320国道,杭州绕城高速东线,08省道、钱江隧道和高速连接线、嘉绍高速为主框架的交通网格增加“一横”。


 楼主| 发表于 2013-5-13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火车东站站 于 2013-5-13 20:53 编辑


沧海桑田录 余杭下沙围垦纪实

余杭下沙围垦概述
作者:余杭史志 发布时间:2007-6-30 0:00:00 点击率:400次
  余杭下沙围垦始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下沙公社的农民就开始在钱塘江边筑堤防洪,围地种植,但规模较小,处于自发状态。70年代初,在“农业学大寨”和“棉农不吃商品粮”等思想指导下,由余杭县委统一组织开始了以围涂造地为目的的较大规模围垦,前后历时十年,围地4.6万余亩,形成了余杭历史上空前的一场大生产运动,也留下了艰苦创业,奋发图强,不屈不挠的围垦精神。
  一
  钱塘江潮猛流急,江潮夹带来大量泥沙,河床系疏松易冲的粉砂土,造成滩涂塌涨迅速,主槽迁徙不定。因此,下沙一带历来流传着“一年三坍江,满眼白茫茫,人似沙头鸟,飘泊居无常”的凄惨民谣。解放初期的1953年,翁家埠盐区(时属杭县辖区),塘外沙地沉塌,翁东乡、翁中乡全部塌光,翁西乡也大部分塌沉,最大日塌量达245米,两个月间,北沙盐地塌失2万余亩,受灾盐民916户4087人。国家水利部部长博作义闻讯,亲临现场慰问灾民。后经省水利部门、杭县、海宁县组成抢险指挥部采取抛石堵口,塌江才逐渐趋于稳定。1956年8月1日,十二号强台风突袭下沙地区,当时下沙乡的七格、中沙、下沙、东方、湾南等五个高级农业社都被潮水淹没。下沙高级社当时335户农户有280余户草舍倒塌,个别社员被洪水卷走而淹死,2000余名群众拖儿带女逃到乔司茧站暂避。杭县县委获悉下沙严重受灾后,县长胡广清、组织部部长朱怀兴立即带队赶往下沙,指导抗洪救灾。
  为了遏止江潮肆虐,制止江岸无休止的塌方,保护土地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1956年8月台风后,杭县县委组织发动全县1万多群众投入治江
  工程,帮助下沙构筑防洪大堤。大堤北从乔司农场的二号坝至胜利闸,全长3500余米,共投土方25.6万余方。进入20世纪60年代,为了彻底根治钱塘江洪涝灾害,下沙人民公社经与杭州海塘工务所协商,决定新筑一条从九堡七号坝至下沙七格的防洪大堤。经过下沙近千民工几个月的努力,筑成全长2100米的防洪堤,完成土方13.44万方。完工后由省钱塘江管理局、杭州海塘工务所等单位出资抛石,保护大堤不受潮水冲击。沿江的九堡、下沙两地不再受潮灾侵害,还新增了围垦海涂耕地1000余亩。
    1969年,在“农业学大寨”和“棉农不吃商品粮”的号召下,下沙公社党委经过调研,经与杭州海塘工务所协商,发动群众搞围垦,新修一条从九堡七号坝至乔司农场南一号坝的防洪堤,1969年12月底完工。防洪堤全长2800米,完成土方20余万方,完成抛石540方,新增围垦海涂面积1000余亩。在此基础上,下沙公社建立了一个固定的海塘抢险指挥部,全面负责抗洪抢险工作。在新防洪大堤完成后,促使堤外东沙头潮涨淤泥堆积增高,为进一步围垦打下了基础。
  二
    在余杭由县委统一组织的以围涂造地为目的的较大规模围垦始于1971年初。当时在“农业学大
  寨”运动的影响下,余杭县委对下沙滩涂进行实地调查,决定组织人多地少、吃商品粮较多和对沙滩情况比较熟的下沙、九堡、乔司、翁梅四个公社的农民参加围垦。1971年初县委专门召开了由四个公社主要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决定成立由四个公社副职参加,县委派人参与领导的“余杭县联合围垦指挥部”,并确定了入股投资分地等有关政策。较大规模的围垦序幕由此拉开。
  1971年2月初,联合围垦指挥部发动四个公社近2万人开始第一次大围垦。地段是下沙3号大堤七格下游从智格村对出,0+000至东延3号大堤2号丁坝。按历史海塘标高(吴淞标高)11米高程,挑筑大堤4764米。这期围垦分前后两期,历时半个月,挑土方25.2万方,投工16.5万工。这次围垦,省水电工程局投资10万元,条件是从这期围垦3000亩(实际3600亩)地中,划三分之一给该局。省局的投资给这期围垦带来了动力,广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同时县里拨给围垦资金5万元,发动群众利用各种运输车辆从临平运石块、宕渣,用于抛石筑堤固堤。
  为了巩固原有围堤成果,1971年4月16日,又相继组织1.3万人上塘陆续加固、加高所围3600亩的大堤,共完成土方23.22万方,投工9.04万工。第一期新围土地分配:下沙311.75亩,九堡696.89亩、乔司488.53亩、翁梅475.9亩、省水电工程局1000亩,合计分配2973.07亩。第一期围垦为今后继续围垦打下了良好基础。
    余杭县委对围垦工作十分重视支持,1971年3月11日,县委常委研究围垦问题,由围垦指挥部临时负责人张承模汇报工作进展和今后打算。4月11日,县革委会副主任彭秀贵主持召开四公社党委书记会议。决定围垦海涂要搞三次工程,筑一条长约1千米的大堤,围地3600亩,为1971年冬季大围垦创造了条件。彭秀贵肯定围垦的成绩,分析了围垦的必要性及有利因素,指出要克服部分干部群众的消极悲观情绪,统一思想认识。5月10日,县委书记、县革委会主任刘延儒、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彭秀贵、县委副书记王祖庭、县革委会副主任董家年到围垦现场检查指导工作。9月28日,县委常委会研究围垦工作。从事围垦工作的陈圃兴、张承模列席会议。会议从各方面对围垦作了研究,决定增加六个公社参加围垦。最后县委书记刘延儒提出了围垦范围,二
  号至八号坝下决心要围,性质是民办公助,政策是按照劳力投入来分配土地。9月29日,县委发文公布余杭县围垦海涂指挥部党总支委员会和正副指挥名单。总支书记兼指挥施松林,总支副书记兼副指挥张承模,总支委员兼副指挥朱桂生、俞德胜、徐桂龄。从组织上加强了对围垦工作的领导,为围垦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证。
  1972年1月22日至28日,围垦指挥部组织第二次大围垦,仍由下沙、九堡、乔司、翁梅四个公社参加。地段是第一次围垦的下游,从“750”头子至3号大堤5号坝衔接处。此次围垦原计划围8000亩,后根据潮汐和沙滩情况,改变了原方案,采取按沙滩高、风险少、有保障的高沙滩先围。并由施工员重新放样,边放样边挑土筑堤,堤线长3412米,大堤标准和第一次一样,共挑土方23.21万方,投放劳动力1.7万人,投工近10万工,经过7天的奋战,围地3700亩(实际4283亩)。3月22日,围垦指挥部对二号至五号坝内线围垦土地进行分配:下沙563.44亩,九堡1259.54亩,乔司882.96亩,翁梅860.14亩,指挥部19.99亩,合计3586.70亩。
  1973年1月8日,县围垦指挥部组织第三次大围垦,地点在第一期围垦的上游,从“750”头子往西至七格2号坝,参加的仍是原围垦单位。分为两期,第一期挑堤5820米,大堤标准、质量同前两次一样,投入劳动力1.7万余人,围垦面积4500亩,完成土方34.47万方,投工14.98万工。后由于天气恶劣,连续降雨,堤坝数次遭洪水袭击,2月28日大堤被冲垮。虽经两次抢修,仍未修复。1973年6月进行二次围垦,在这期间相应抛了大量块石,砌筑三号与四号丁坝,巩固围堤安全,同时又先后上塘万余人,完成土方11.44万方,投工4.85万工,终于确保了大堤的安全。
    1971年2月开始的围垦实际面积已达7900余亩。但围垦土地均无排灌设施,遇多雨时节,外堤抢险非常紧张,内堤围垦土地已成一片汪洋。为此,1972年10月,围垦指挥部在请示省钱塘江管理局同意后,开始在3号大堤内建一座排灌两用闸,名称叫“新沙闸”,1973年6月完成。这是围垦以来建设的第一闸,该闸的建成大大缓解了围垦的内水患,使围垦的土地可以种上作物,发挥最大效益,调动参加围垦的公社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三
    1974年8月19日,在13号台风带来的异常大潮反复冲击下,4、5、6号大堤出现决口,1.18万亩土地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多年的围垦成就毁于一旦。灾难造成4人死亡,倒塌瓦房364间,草舍3544间,各公社指挥所,大队和生产队的居住点、畜牧场场均被淹没,指挥部渔业队的农具、家具等全部被卷入钱塘江,更为严重的是作为余杭下沙屏障的3号大堤,从8号坝至七格18公里,内堤缺口和较大的漏洞有20多处,严重威胁到临平地区和杭嘉湖平原的安全。
  在这次严重的灾难后,县委领导对围垦工作更加重视,1974年8月下旬,根据围垦工作需要,县委调整充实围垦领导班子,县围垦海涂指挥部由县委副书记王祖庭兼任总指挥,临平区委书记陈圃兴兼任围垦指挥部党总支书记,第一副总指挥,专门负责围垦工作。并从县级机关和公社抽调骨干分别充实到指挥部及各部门。各公社指挥所也相应增强了力量。参加围垦的公社由原来的四个扩大到星桥、小林、双林、亭趾、五杭、博陆等十个公社。
  经过县委和围垦指挥部的努力,省、市将余杭围垦和治江工程正式列入国家计划。1974年冬,省钱塘江管理局等有关部门领导、专家到余杭围垦实地调查,详细了解真实情况和困难,从1975年开始,将余杭围垦与治江工程列入计划。杭州市林水局给予资金上的支持,加上县财政拨款,1975年全年共计拨给围垦资金104万元。县农业局也为围垦指挥部渔业队拨款6000元。围垦指挥部又在临平办起了石矿,解决了长期困扰围垦的石块供应问题,疏通了内河的几条主要航道,建设乔司船闸,为以后围垦提供了良好的运输条件。
    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与调整,1975年1月,早期参加围垦的4个公社(九堡、下沙、乔司、翁梅)组织了一次较大规模的复堤围垦。此次围垦共持续7天,围垦面积为1.09万亩,堤线全长8902米,完成土方52.79万立方米,平均每米断面59.30立方米,投入劳力2万余人,投工17.6万工。围垦指挥部也不失时机地发动星桥、小林、双林、亭趾、五杭、博陆等6个公社进行了第四期围垦。这次围垦面积为2500亩,堤线长3659米,完成土方13万立方米,平均每米断面为35.33立方米,投工4.4万工。12月,为了改善围垦运输和排灌条件,由围垦指挥部负责,筑坝抽水,先
  发动星桥、小林、双林、亭趾、五杭、博陆6个公社12000余人,干部群众冒着凛冽寒风,破冰挑土,苦战5天,疏通上塘河保障桥至外乔司船闸7公里河道。接着发动下沙、九堡、乔司、翁梅四个公社2万余人疏挖了乔司船闸至新沙闸11.5公里的河道。
    1977年1月围垦指挥部组织了第五期围垦。这
  期围垦由九堡、下沙、乔司、翁梅4个公社参与。投入劳力2万余人共投工14万工,完成土方42.83万立方米,围垦面积2553亩。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后,历时八年的围垦工程又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高潮。1978年,为配合全县开展的“高速度发展农业,高标准建设大寨县”活动,县委决定在下沙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围垦。为了加强领导,县委专门成立了围垦工程工地指挥部。县委常委、县革委会副主任李小花任总指挥。指挥部设在五号坝进行现场指挥,下设生产组、宣传组、后勤组、治安保卫组四个组,配合指挥部负责人处理工地上日常工作。1979年1月4日,经过周密的布局与动员,第六次围垦开始。此次围垦历时10天,共组织了4.2万人上塘,投工56.25万工,挑土127.58万方,围地2.45万亩,堤线长9998米。这期围垦工作结束后,在1979年12月和1980年还进行二次围垦,先后围得土地1077亩和4420.5亩。1980年6月底,县委副书记赵宏范到下沙围垦指挥部宣布下沙围垦工作结束,县围垦指挥部撤销,成立下沙堤防管理所,属县林水局领导,下沙围垦由此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余杭下沙围垦,有效地遏制了洪涝灾害对钱塘江北岸余杭段的侵袭,保障了余杭乃至杭州的安全,使沿江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本地区人多地少的矛盾,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效益,为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立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同时,围垦还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从这场生产斗争中所显示出来的依靠群众,充分发动群众的群众路线精神;不畏艰难,勇挑重担的创业精神;不计名利,埋头苦干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崇尚科学的务实精神;同心同德,合力拼搏的团结精神,以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清廉作风,都是值得余杭人民予以继承发扬的宝贵财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24 20:16 , Processed in 0.208463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