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178|回复: 24

艾兹拉·庞德《在地铁站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10-28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群中这些面孔突然出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


[ 本帖最后由 冰清2005 于 2007-2-15 12:2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4-10-29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都没人欣赏这首诗?

这首诗虽然只有两行,却是名篇,几乎所有的诗选在收庞德诗作时都将它收进去,因为它体现了以庞德为主帅的意象派所提倡的一种表现手法——叠加法。
发表于 2004-10-30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没看出道道来~~
发表于 2004-10-30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这种手法用的比较多了,而且不限于迁想,有时可能是毫无意义的并置

“夕阳下山,
在桌边爬行的甲虫”
 楼主| 发表于 2004-10-3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黄牛 在2004-10-31 15:23:发表的
只能算语句,不能算诗词。

你以前大概没看过庞德的诗吧?这首诗就特别在只有两行。庞德的叠加法同电影的蒙太奇衔接十分相似。《在地铁站台》这首诗并不是用“花瓣”比喻人的“面孔”,而是“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叠加在“人群中这些面孔突然出现”的画面上,表达了诗人在阴暗、潮湿的地铁站台上见到一张张漂亮的面孔时的惊喜之情。
发表于 2004-11-1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电影还好说,现代派的诗有时候看的真是莫名其妙——感谢先辈发明了这个成语。
发表于 2004-11-1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力立 在2004-10-31 10:57 PM:发表的
你以前大概没看过庞德的诗吧?这首诗就特别在只有两行。庞德的叠加法同电影的蒙太奇衔接十分相似。《在地铁站台》这首诗并不是用“花瓣”比喻人的“面孔”,而是“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叠加在“人群中这些面孔 ...



谢谢楼主,我也觉得很好,手法有点奇特,但不懂怎么欣赏.
只是感觉犹如在冗长丑陋的事物中忽然找到美的闪而表现出来的激动
面孔,或是花瓣,
即是那美的闪点,
不一样的事物在不一样的环境下,而给人的激动和惊喜却是能相通的
发表于 2004-11-2 0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绝对想不出来的
能够理解就已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04-11-3 21:31 | 显示全部楼层
_           ___
      ,-----' |  ,    | <_'_`)
      | //  : | /   (() :-)-||
      | //  : |  -  [:]  \-_/`
      | //  : | \   \ \__/:_\
      `-----._|  `   \__// ( \|
       _/___\_         //  | ||]
_____[_______]_[~~-_ (.L_/  ||
[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  ,___,'./
  ||| \          |||,'______|
  ||| /          /|| I==||
  ||| \       __/_||  __||__
---||-/------`-._/||-o--o---o---
发表于 2004-11-7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lily是不是比较喜欢诗啊——不好意思我一打这名字就会想起我以前英语老师家的小猫

看到蒙太奇三个字我好歹还能够超水瓶花灰凭空想象一记,那“叠加法”仨字儿立马把我给整晕了~加啊法啊的,很容易就让我联想起加法、四则运算法之类不愉快的规则,我天生没数字概念,像昨夜肩负半个家长的任务,丫头子的数学题我一点也不会~急得像——用她们小学生的常用比喻说“像热锅上的蚂蚁”,用我风格的比喻来说,就像一光立马要被丢下油锅的油条~

忽然冒出来的:诗无达诂。我好歹混充《训诂学》差点考到九十分的,可是竟然不知道怎么样理解“诂”这个字来,也懒得翻字典。

俺自己一个人回头再嚼一嚼。
 楼主| 发表于 2004-11-12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偏爱诗和散文,特别是心情不好或很好的时候,喜欢读几首应景。
发表于 2004-11-12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应景,用的好
发表于 2005-6-23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力立 at 2004-10-29 11:33 PM:
这首诗虽然只有两行,却是名篇,几乎所有的诗选在收庞德诗作时都将它收进去,因为它体现了以庞德为主帅的意象派所提倡的一种表现手法——叠加法。

不懂什么叫叠加法!
发表于 2005-8-10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我开始喜欢庞德的诗了
发表于 2005-8-10 18:23 | 显示全部楼层
艾兹拉·庞德就是第一个把《论语》翻译成英文的年个诗人吗?专写晦涩朦胧诗的那个
发表于 2005-8-10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他估计就是那种典型的白痴天才了
发表于 2005-8-10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艾兹拉·庞德《在地铁站台》

《野叟曝言》 奋字卷之一(001-007)[清]夏敬渠 著 [cdliao_xr 整理]


昔人已乘白云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春草青青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妙处,全在结末二句。从来解诗者,偏将此二句解错,所以意味索然。何尝不众口极力铺张,却如矮子观场,痴人说梦,搔爬不着痒处,徒惹一身栗块而已。道学先生解曰:“此诗之意,是言神仙之事,子虚乌有,全不可信也。昔人已乘白云去,曰已乘,是已往事,人妄传说,我未见其乘也。此地空余黄鹤楼,曰空余,是没巴鼻之事,我只见楼,不见黄鹤也。黄鹤一去不复返,则白云亦千载空悠悠而已!曰不复,曰空余,皆极言其渺茫,人妄传说,毫没巴鼻之事,为子虚乌有,全不可信也!李商隐诗:青雀西飞竟未回,君王长在集灵台,疑即偷用此颈联二句之意。晴川历历,我知为汉阳树;芳草青青,我知为鹦鹉洲。至昔人之乘白云,或乘黄鹤,则渺渺茫茫,我不得而知也!痴人学仙,抛去乡关,往往老死不返。即如此地空余黄鹤楼,而昔人竟永去无归,我当急返乡关,一见父母妻子,无使我哀昔人,后人复哀我也!故合二句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愁字将通篇一齐收拾,何等见识,何等气力,精神意兴何等融贯阔大!掀翻金灶,踏倒玉楼,将从来题咏一扫而空,真千古绝调!宜太白为之搁笔也!若上句解作昔人真正仙去,则诗中连下空余,空悠悠等字,如何解说?且入仙人之境,览仙人之迹,当脱却俗念,屏去尘缘,如何反切念乡关,且乡关不见而至于愁也?愁字,俗极,笨极。愁在乡关,更俗,更笨!无论青莲断无搁笔之理,中晚诸公,亦将握管而群进矣!”
 楼主| 发表于 2005-8-17 09:17 | 显示全部楼层
      1916年庞德谈到这首诗:“三年前,在巴黎,我在拉贡科德地铁车站下车,突然看见一张漂亮的面孔,然后有看见一张,跟着又是一张,一张漂亮的孩子的面孔,一张漂亮的姑娘的面孔。那天我一直努力想表达我看到那些面孔后的心情,但我找不到合适的,或者说是像我当时突然萌生的那种心情那样可爱的词汇。那天晚上,我仍然冥思苦想,突然,我找到了表达的方式。我不是指找到了词汇,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个等式……不是用言语表达的,而是一连串的小色点……‘单意象诗’是一种叠加形式,即一个意念加在另一个意念之上。我发现这种形式帮助我摆脱了困境,我可以表达出在地铁站台产生的感情了。我写了一首三十行的诗,后来作废了。过了六个月,我又写了一首十五行的诗;又过了一年,我写成了这一个俳句式的句子。”
 楼主| 发表于 2005-8-17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艾兹拉·庞德《刘彻》

丝绸的悉卒(前面两个字少了两个“穴”字头念“xi su”)已不复闻,
尘土在宫院里飘飞,
听不到脚步声,而树叶
卷成堆,静止不动,
她,我心中的欢乐,长眠在下面:

一张潮湿的叶子粘在门槛上。
发表于 2005-8-18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歪嘴和尚 at 2005-8-10 09:12 PM:
《野叟曝言》 奋字卷之一(001-007)[清]夏敬渠 著 [cdliao_xr 整理]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发表于 2007-2-15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力立 于 2004-10-29 23:33 发表
这首诗虽然只有两行,却是名篇,几乎所有的诗选在收庞德诗作时都将它收进去,因为它体现了以庞德为主帅的意象派所提倡的一种表现手法——叠加法。



说说何为叠加法?

[ 本帖最后由 冰清2005 于 2007-2-15 12:43 编辑 ]
发表于 2007-2-15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 本帖最后由 冰清2005 于 2007-2-15 12:42 编辑 ]
发表于 2007-2-15 12:41 | 显示全部楼层
站在地铁出口处的庞德面对着黑压压的人群,诗人庞德的确有太多的感叹。面对着这个后来成为了经典的意象,诗人眼前闪过的是大自然中的一枝树条和依附在树条上的花朵。这花朵并不灿烂,也不耀眼。被雨水打败了的花朵如同扑面而来的无数张脸庞,麻木而毫无灵性。这大概就是二十世纪西方众人真实的写照。
发表于 2010-7-27 0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光看诗句深奥难懂!看了解释以后稍微理解一点!
发表于 2011-5-4 1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帖子的要发表下看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4-19 21:57 , Processed in 0.32642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