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列“重庆造”地铁下线 可载1880人 最高时速100公里,预计最快下周交付一号线运营 昨日,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区,我市首列全工序“重庆造”地铁列车在进行载人试运行。 首席记者 钟志兵 摄
重庆商报讯 昨日上午,一列120米长的银色列车从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园区重庆长客轨道公司车间缓缓驶出,我市首列全工序“重庆造”地铁列车下线。据悉,该列车从钢结构焊接组成到整车装配全由重庆自己完成,最多可载客1880人,最高时速100公里,预计最快下周交付一号线运营,与市民见面。
攻关10月
焊接到组装全重庆化
昨日上午10时许,市委常委、两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翁杰明,北车集团党委书记奚国华,携手掀起盖在车头的红绸。在喜庆的鞭炮声中,首列“重庆造”地铁列车正式下线,这标志我市已掌握成套地铁轨道车辆制造技术,具备批量生产能力。
首列“重庆造”列车共6节车厢120米长,内观和外饰与正在一号线跑着的地铁车辆大体一致。重庆长客轨道公司总经理姜晓光介绍,一号线运营的地铁车辆也属该公司供货,但其整车零部件是兄弟公司——长春轨道公司生产,重庆长客只做组装和调试。而此次下线的地铁列车,除了集国产化的牵引系统和空气制动系统外,从车外体钢结构焊接到整车装配,全部都在重庆长客的车间内完成。
重庆长客轨道公司技术部部长肖静飞表示,该公司第一节地铁车厢于今年4月下线,昨日完成整列车体下线。从研发制造到出厂,整整花了10个月攻关,而当年长春兄弟公司“琢磨”并产出第一列地铁列车花了近三年。
强化安全
信号控制线无一断头
10个月攻关出来的列车和3年琢磨出的列车有差别没有?乘坐是否安全、舒适?对此,肖静飞介绍,重庆长客与长春轨道公司同属北车集团,牵引系统和空气制动系统以及车内设计等技术都是一致的,总体技术位于世界先进水平。也就是说,“重庆造”地铁列车,与现在运营的地铁列车几乎一致,“安全、舒适、可靠”。
肖静飞谈到,重庆长客尤其注重列车安全性能。为增强其安全性能,有两项强化措施:一是对于列车信号控制系统上千组连接线,没有一条断头续接线(连接线如是断头续接,一旦高速抖动,就易断裂,信号失控)。二是在整个生产中,设置三道安全生产工序。第一道是工人自检,第二道是员工有奖互检,第三道是公司专业技术人员检查。
售价3900万
年内产出6列供重庆用
据悉,首列“重庆造”地铁车辆预计最快在下周交付地铁一号线运营,“重庆造”地铁列车的市场售价为3900万元。姜晓光介绍,今年年内将产出6列,明年计划产出37列,全部交付重庆轨道公司使用。在满足重庆本土市场需求后,该公司将产出的地铁列车销往四川、陕西、贵州等周边地区。
肖静飞透露,目前“重庆造”地铁列车车体及配套零部件大部分还来自市外厂商供应,到明年年中,绝大部分零部件将由重庆本土公司供应,届时制造成本降低后,该公司的产品会更具市场竞争力。
截至去年年底,国家已批准28座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总投资超过1万亿元。姜晓光说,今年年内,重庆长客生产销售能力进入全国三甲。西部巨大的轨道交通工具市场将成为重庆长客主攻方向。到2020年,由重庆长客主导的轨道交通产业园将形成年产500辆城轨、500辆地铁、200辆高铁和维修200辆轻轨规模,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
花絮
匹配国际大都市形象 轻轨列车今后将“换衣”
下线仪式上,翁杰明、副市长童小平等市领导登上“重庆造”地铁列车体验。
列车前行一段,路过该公司轻轨制造车间,一辆发送轻轨三号线的轻轨列车正整装待发。“车头还可以,车身外观还可提升下。”有市领导对北车集团党委书记奚国华说,轻轨列车是重庆主城的一道风景线,有很多重庆市民反映,“正在运营的轻轨三号线列车技术质量没问题,就是列车外观还不够时尚漂亮”。
“再为轻轨列车多设计几套‘衣服’,马上就办!一定让轻轨列车外观,与重庆国际大都市形象相匹配。”奚国华当场表态。
相关
最快下月中旬可乘三号线去机场 南岸段已通轨
本报讯(记者 梁鹏)“真方便呀,25分钟就从观音桥到了园博园门口,比开车还快。”昨日,参与园博园建设的王海清走出新开通的轻轨三号线园博园站感叹不已。据了解,轻轨三号线昨日新开通三个车站。下月中旬,轻轨线将继续向北延伸,去江北机场也能搭乘轻轨列车了。
昨日,轻轨三号线两路口至鸳鸯段已向北延长至长福路站,并由此新开通园博园站、翠云站、长福站。
其中园博园站点1号出口在龙景路口处,2号出口在西部建材城旁。翠云站1号出入口靠近云竹路、翠桃路、北部新区消防支队南山中队;2号出口则靠近翠渝路、翠云小学。长福路站1号出口可到云祥路、云彩街;2号出口通向长福路、长福西路。
需要注意的是,园博会将于11月19日开幕,届时,市民前往游玩,在园博园站和翠云站下车均能抵达。
轨道集团人士称,目前,三号线其余路段建设进展顺利,其中红旗河沟、童家院子、郑家院子等车站都在进行最后的装修和设备调试,其中部分车站最快能在本月内开通。此外,三号线南岸段已经实现通轨,下周可能会进行列车上线调试,从而实现年底前通车。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首席记者 聂飞 实习生 叶禹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