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司令仪容 于 2011-1-30 12:45 编辑
现在把跨湖桥文化针具和古代针灸针具做一个比较,可以看出跨湖桥针灸针具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古代针灸针具品种有九针即九个品种,本文仅介绍与跨湖桥针具相关的锋针和鍉针。
三棱针,即古代“九针”中的锋针,针身呈三棱形(注意:图2中的3号骨锥针尖亦呈三棱形),针尖三面有刃。现代多用不锈钢制,长约6cm,主要用于“放血疗法”。现代讲究消毒严格,其实在没有传染病时,三棱针放血疗法并不要求严格消毒,相反,希望伤口有轻度感染,红肿,以达到长期刺激穴位治病的目的。骨锥的作用应和它相同。
鍉针亦为古代“9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鍉针:长三寸半……锋如黍粟之锐,主按脉勿陷,以致其气”。
鍉针用金属、硬木或骨制成,其尖部尖而不锐,曲率半径如同黍、栗,因此不用力是刺不进皮肤的。但是鍉针尖部按压穴位,并适当旋转时,针尖亦可进入皮肤约0.1cm左右。与三棱针不同之处是鍉针非常讲究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是手法中的极致。跨湖桥的骨钉形器应是鍉针之源。钉形器从B型该化为A型,这和它的操作手势变化有关。
图5为鍉针操作姿势。用拇指和中指夹住针身,食指压在针钉部,针尖对准穴位(图5为合谷穴,是针灸4大名穴之一)。拇指和中指除了扶持针身外,还可以捻转针身;食指主要是下压针身。骨钉形器从B型演化为A型,说明跨湖文化先民已在实践中知道必要时下压钉形器可以增加针刺的疗效,因此钉形器中无钉头的B型最终被有钉头的A型取代。(与内容相关的图片限于我的水平,已无法对号入座,所以干脆不上传了。)
综上所述,跨湖桥文化出土的针灸针具,已经相当系统和完整。因此在跨湖桥文化之前应当已经有更原始的针灸针具出现。这有待于进一步考古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