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657|回复: 29

[论坛成长] 【强烈推荐阅读】《杭州日报》——101年,杭州火车故事(带个人点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9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个人点评】
    这是杭州日报城市周刊在国庆大假之前做的一组专题报道。
    就在这一天之前,沪杭高铁试营运时速达到了416.6KM/H,刷新了中国铁路的速度记录。就在人们欢欣鼓舞大唱赞歌,纷纷畅想着明天的高速生活时,还有谁可曾记得,今年已经是沪杭铁路通车的第101个年头了。
    可能对于高铁的争论还会无休止的进行下去,口水仗打累了,不妨让我们静下心来去好好的读一读下面这些文字,相信你一定会有所感悟的。
    杭州在中国的铁路史上见证了许多许多的第一次: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桥钱塘江大桥,第一次使用双层客车,第一次开通庞巴迪列车,第一次的CRH动车组上线运行……
    在这座城市里,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值得我们去纪念,也有太多太多的回忆值得我们去重温。
    话说,这次的编辑好像又是罗坚梅大姐,之前采访劳模的时候碰到她一次,也看了她不少的专题报道了,相信这一次也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看文章吧,当然,由于这是一篇新闻报道,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火车迷,还是稍微宽容一点吧

[ 本帖最后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10-9 13:31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 +1 收起 理由
ericma1996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正文】
101年,杭州火车故事

——从1909年到2010年。从蒸汽机到高铁。沪杭的时间距离,从9个小时到2个小时,用了90多年;从两个小时到1个多小时用了9年;从1个多小时到50分钟,不过三年;东站枢纽建成后,将只需38分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城周评论:快节奏


记者:张向芳


    昨日10时40分,沪杭高铁(上海-杭州)试运行时速达到413.7公里,再次刷新世界铁路最高运行时速。


    10月,沪杭高铁将正式运行。


    因为杭州新火车东站正在建设中,沪杭高铁从上海飞驰到临平后,将减速沿着旧的线路,最后开进杭州城站火车站。而在不久后,随着新火车东站的建成,从杭州到上海,理论上最快仅需38分钟。相当于道路畅通的时候,在杭州城坐了一趟距离不远不近的公交车。


    沪杭之间的第一列火车,驶于1909年8月13日,当时的速度是每小时40公里。101年后,设计行车速度最快将达到每小时350公里,速度是以前的八倍多。沪杭约200公里的路程,正在速度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短。


    回望百年沪杭铁路,火车头从蒸汽机变成子弹头,客车厢从绿色、黑色变成红色、蓝色直至白色,火车越来越快速、舒适。火车的变化,反映的正是时代的飞速发展。


    除了火车,人们的房子盖得越来越高,越来越宽敞,把筒子楼湮没在历史中。手机、电脑更新换代越来越快,20年前的大哥大,10年前的586、486,已成为不堪回首的过去式。汽车和玩具越来越多地被制造出来,大人开着汽车去上班,去郊游,孩子们则在上学之前,吃喝玩乐,应有尽有,一切都不用发愁。


    这是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快节奏。每个都市人,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也都被快节奏裹挟着,快速前行。


    只不过偶尔跃入脑海的对过往的记忆,那些慢生活留下来的痕迹,并不会因为当时的慢或者落后,而让人觉得有丝毫丑陋。相反,那是记忆里最温暖的珍藏。


    曾任铁道部部长的傅志寰,50多岁时亲自组织开展了客车提速试验。他跟火车的特殊感情最早源于小时候的调皮。跟所有生活在铁路家庭的小朋友一样,五、六岁时他把钉子放在钢轨上,等火车轧过去做成小刀。那是最美好的儿时记忆。


    上世纪八十年代坐棚车走亲戚的人,要忍受空气闷,要忍受人挤人,要忍受火车慢吞吞。那种受苦受罪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反令人会心一笑。有种苦尽甘来的意味。


    同事讲了她父母恋爱时的故事。两人不在一个城市,一周才能见一面。在外工作的父亲为了及早见到恋人,选择坐火车回来。结果等的一方在汽车站白白等候一下午。下一次父亲学乖了,换坐汽车回来,结果恋人又在火车站白等半天。


    借助发达的交通工具和联络手段,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当下的可能性太低。而当年恋人的走岔路,尽管当时心里万分懊恼,现在回想起来,却只让人感动。


    快和慢其实是相对的。昔日慢悠悠的生活,在当时的情境下其实也正享受着人类文明的成果。有了蒸汽机火车,印度诗人泰戈尔才来到了中国杭州。很多在过去不可能的事,都变得可能。


    据说沪杭高铁开通之后,还要相继开通杭宁、杭黄、杭长高铁。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快,是一种趋势。因为我们生活在快中国。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09年8月13日   蒸汽机
杭州开始有了火车


    1909年,沪杭铁路通车,全线长186.2公里,每天来回发三趟车,单程需要9个小时,快车也要5个小时,而坐轮船,要24个小时。

    A  背影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朱自清的《背影》里的一段文字,感动了几代人的文字,与火车有关,与月台有关,与人们的集体记忆有关。

    杭州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火车?

    历史会记住这一天:1909年8月13日,有一种叫做“火车”的新事物,头一回从上海来到了杭州城。

    186.2公里长,24个站点,单线铁轨,蒸汽机火车……这些数据和物体,对沪杭人民来说,都是新鲜的;对于现在的人来说,是一个遥远的记忆。

    火车冒着黑烟,轰鸣着,拖着笨重的身躯,拼命地往前奔跑,司炉工不断地往锅炉里加煤炭,加水,汗流浃背。

    这条铁路上,每天有三趟火车来回跑一次。票价也不贵,十几块。车厢最多的时候有12节。单程需要9个小时,最快的一趟,也需要5个小时。但这足够让人们感觉到时间的快了。因为从杭州到上海坐轮船,要24个小时。

    蒸汽机火车像个脆弱的孩子,刮风下雨的日子,蒸汽机车炉内的水会烧不开,火车会缺乏动力跑不动,那么就拼命加煤吧,于是好几吨加进去了。而煤的利用率,只有7%,为了速度,人累一点,和资源的消耗,都是值得的。

    从杭州到上海,火车很累,要在嘉兴站休息一下。因为蒸汽机车跑起来,会消耗大量的水,到嘉兴后必须加足水,不然就开不到上海。现在的人,难以想象吧。

    B 月台

    101年前的那个夏天,沪杭铁路通车仪式在杭州城站热烈地举行。

    杭州城万人空巷,都要去看看火车这个新事物是怎样个模样。当然不止是杭州,整条铁路沿线都聚满了人。

    杭州作家夏衍也是其中一个,那天他跟随母亲和姐姐,背了条长板凳,带了点心,走了两里多路,到艮山门车站附近沿线的空地,挤在人群中,观赏这个从来没有见过的“怪物”,他还记得,那一天,铁路周边一片狼藉,地里的庄稼也被踏平了……

    沪杭铁路总理汤寿潜在通车仪式上,外表镇定,内心却如钱江潮一样激动。一样激动的还有他的爱婿马一浮,后来著名的国学大师。因为正是这位留洋回来的马大师,修正了老丈人的图纸(汤寿潜原来设想将终点站设在艮山门,再铺一条支线到拱宸桥日租界去),将终点站设在了今天的城站,再铺了一条支线到南星桥,以便水陆衔接和今后铁路南延,避免了一场可能媚日的批评。多么睿智的设计。

    这时候有市民唱起了新的民谣:“铁路燃蜒几曲长,分支两沪越钱塘。奇肢飞舞超龙凤,分付夸娥凿女墙。”

    这条不寻常的铁路,一直维持着它单线、蒸汽机的状态。直到上世纪80年代,蒸汽机换了内燃机。奔跑在沪杭铁路上的火车告别了煤炭,告别了那标志性的黑烟。

    现在,朱自清笔下在月台上卖东西的人早已不见了,就连站台票也成为历史产物。在现代先进的车站里,一切井然有序。过去月台上那种人群涌动的接送景象早已消失。

   “前不久,我送妻子去火车站,因为妻子身体不好,东西又重,我在得到工作人员的同意后,将妻子送上了火车。我站在月台上,隔着封闭的车窗和妻子相望,却无法对话,只能发手机短信交谈。当火车启动,挥挥手再见,才生出一种怀旧的情怀来。不过,当火车消失在远处,看着空空荡荡的月台,我才明白,时代早已无比崭新了。”我的一个朋友说。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仿佛回到了1909年,那辆笨重而光亮的火车,正往我开过来,突然,它变成一条龙,长啸一声,飞到天上去了。

[ 本帖最后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10-9 12:5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1980年4月1日  内燃机
金穿过上海的纷飞细雨来杭州



    1980年4月1日起,沪杭线开始使用内燃机牵引旅客列车。从杭州到上海,火车运行时间一般需要四五个小时,最快的车三小时左右。

    数据显示,到上世纪90年代,中国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始终徘徊在每小时80至110公里之间。到1996年,我国铁路客车平均运行速度为每小时49.5公里。

    自1997年开始,经过五次大提速,内燃机火车的速度达到每小时120公里,快的可达每小时170公里。

    A 小息

    那阵子,天空总是阴雨绵绵的。不管是上海,还是杭州。

    1981年4月1日,巴金穿过上海的纷飞细雨,启程来杭州。他在当天的日记中记着:“八点半动身去车站,泰昌、小林、小棠同行,九点廿开车,十二点二十到杭。”

    从上海到杭州,火车开了整整3个小时。车窗外的油菜花,一片金黄。坐在软席车厢里,巴金常常面朝着窗外,或凝思,或闭目养神。

    那一年,文坛世匠巴金77岁。那一次,他到杭州是为了“小息”。日记中所载的随行者,是作家吴泰昌、女儿李小林和儿子李小棠。

    到得杭州,他住在了西湖边新新饭店的二楼。一共住了六日。这六日,几乎天天下雨,却别有一番风味。

    早饭后跟好友去孤山散步,微雨中跟孩子们去游龙井,虽然是雨天,却没有扰乱巴老的兴致。他经常坐在阳台上,正好可以看到烟雨迷濛的西湖,他在眺望中沉思默想。然后挥笔写下《现代文学资料馆》和《怀念方令孺大姐》等文章。

    倡议成立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巴老晚年最大的心愿,是除写作《随想录》外,他“最大一件工作、最后一件工作”。而这两件大事,恰恰都与杭州有着极大的缘分。

    巴金的杭州情结,在当代作家中是最值得一提的。26岁那年的10月,巴金第一次来杭州游了西湖,此后他来杭州小住的次数难以统计。每当工作累了的时候,他很自然地坐火车从上海来杭州“小息”。

    他曾说,“我的身体好比一支弓,弓弦一直拉得太紧,为了不让弦断,就得让他松一下。我已经没有精力游山玩水了,我只好关上房门看山看水,让疲劳的身心得到休息。”

    杭州和西湖,正好给他提供了合适的小息的场地。

    虽说来杭州是为了休息的,但他并不能完全放松。他在杭州坚持写作,完成了《随想录》5集的写作和其他作品的编纂、修订,还亲自对《巴金全集》26卷本、《巴金译文全集》10卷本等多部文集进行校阅。

    这种时候,他把身体弯得像张弓,用颤抖的手拿着高倍放大镜,认真看阅密密麻麻的5号铅字。

    90岁那年,巴老在病中写下:西湖永在我心中。这是他的心声。杭州,已成为他的第二个家。

    B 距离

    那段时间,杭州某公司25岁的职员阿美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杭州到上海,究竟有多远?

    2004年10月19日,她把MSN的名字改成了这个疑问句。在此之前,她叫“相思无尽”。让她相思的,是一个名叫谷谷的上海男人。

    他们因为公事认识,一年来,通话无数,但是从不曾见面。第一次通电话的时候,谷谷说,你的声音真像我一个朋友。阿美觉得一下子就跟他很熟了。

    他们每天都发短信、通电话,有时电话一通就是一个小时,他们甚至从深夜10点一直聊到第二天凌晨。似乎到了无法离开彼此的地步。

    但好像又不是。谷谷有女朋友。虽然他曾在电话里脱口而出对阿美说“我很喜欢你”。阿美一度觉得,也许能像影视片的剧情发展那样,谷谷最终挣脱束缚,许给她一个美好未来。

    阿美坚持不去见谷谷。有一次路过上海,她到了他公司楼下,留了一些礼物给他,然后坐上火车匆匆回杭。但是她又不甘心,于是那年国庆长假的时候,她又去了上海,她想见见他,她想象着他们要在外滩,对坐着,说一夜的话。

    他没接电话,也许是没听到。她一个人在街上走了很长时间。电话终于响了,是他。他问在哪呢?阿美说,人民广场。他又问,有什么安排。却不说我们见面之类的话。于是她只能说,晚上约了朋友。他说,那好吧。听不出一点点的遗憾。

    她突然觉得这满街的繁华其实是与自己毫不相干的。她匆匆买了回程的火车票。她知道,杭州到上海,不是短短的2小时,也不是区区的200公里。杭州跟上海的距离太远,难以计算。

    她再也想不起来,曾经认识一个仅在电话里出现的上海男人。


[ 本帖最后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10-9 12:5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2006年9月11日   电气化
拖着“辫子”的电力机车来了



    沪杭铁路电气化后,设计时速达200公里,运输能力由每天180对列车提高到240对列车,上海南至春申间线路最高时速由100公里提高到120公里。原上海到杭州最快的旅客列车需运行1小时45分,电气化后部分列车从上海南站到杭州只需1小时30分。

    A “辫子”

    别了,生硬的绿皮火车;别了,“咣当咣当”的内燃机车。

    拖着“辫子”的电力机车,来了。

    周钧至今还记得,1997年他从江西萍乡乘坐火车来到杭州读书时,坐的是一趟“绿皮火车”,行程近800公里,花了16个小时。

    周钧当时不知道,其实,就在这一年的4月1日,中国铁路进行了第一次大提速。而后的几年,中国铁路经历了好几次大提速。

    周钧显然享受了火车提速带来的便利。他从杭州回老家的时间在一点一点地缩短。

    2006年9月11日,浙赣铁路线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正式通电并开通运营,同样在这一天,沪杭铁路也实行了电气化。

    杭州到萍乡的时间距离,从原来16个多小时,拉近到了11个小时。

    我们曾为城市的公交电车而欣喜,这是现代化的象征之一。那蜘蛛网似的电线,在城市的半空发散开来,并没有让我们感到杂乱,相反,就像吉他的弦,那是一种叩人心灵的风景与乐章。

    铁路的电网也让人感怀。它告诉人们,火车的新时代到来了。

    电网在铁路上空延伸,如梦,如画。

    电气化铁路有什么新貌?与原来那种由水泥和枕木构成的铁轨完全不同,电气化铁路铺的是无缝线路轨道,更为沉重和结实的混凝土枕代替了原来的水泥枕。以前的钢轨接口也少了,130公里之内用整根钢轨连接,使列车减少了颠簸,过去火车转弯或刹车时那种剧烈摇晃的感觉没有了,车轮撞击钢轨接头发出的噪声减少了,当然,更重要的是车速提高了——设计时速达到200公里。

    火车更为轻松地行驶在新的铁路上,噪音大大降低,人们可以在火车上轻声交流。

    B 拉近

    因为电气化,杭州到上海的时间距离,再次拉近。

    沪杭铁路,一条有着百年历史的铁路,北接上海,与京沪铁路相连,南连杭州,与浙赣、萧甬、宣杭铁路相接,是华东铁路网中的骨干。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全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沪杭铁路已远远不能满足客货运输的需求。于是从2004年12月起,沪杭铁路开始了电气化改造。

    电,是多么奇妙的东西。

    全长约200公里的沪杭铁路,电气化后,设计时速达200公里,运输能力由每天180对列车提高到240对列车,上海南至春申间线路最高时速由100公里提高到120公里。货物列车牵引质量由目前的3500吨提高到4000吨,两趟列车前后自动闭塞追踪间隔由目前的8分钟缩短到6分钟。原上海到杭州最快的旅客列车需运行1小时45分,电气化后部分列车从上海南站到杭州只需1小时30分。

    配属上海铁路局杭州机务段的客运电力机车SS9-0165、SS9-0166机车在杭州机务段望江门车库“亮相”。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电力机车,当时我国干线铁路牵引旅客列车功率最大的电力机车,最高构造时速170公里,成为上海铁路局管内京沪、沪杭、浙赣线电气化改造后牵引旅客列车的主力机型。

    电力机车降低了更多的能耗,过去因燃油产生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消失了。

    生活因为电而改变。因为有了电气化,2007年,沪杭动车组开通,沪杭的距离,更近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2007年1月28日 动车
穿行在沪杭线上的“子弹头”

    2007年1月28日,杭州至上海的国产动车组首发。民间俗称“子弹头”的动车,最高运行时速可达200至250公里。坐火车从杭州到上海,最短时间1小时18分钟。

    A 回家

    2009年4月10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星期五。一大早,余一颖背着一个大包出了门。锁门的时候,她不禁笑了一下,包里装着一只可爱的会唱歌的玩具小熊,儿子源源看到,肯定会很开心的。源源刚刚14个月大,正是要比较粘妈妈的时候。好在晚上就可以见到儿子了。

    结婚之前,余一颖曾经对自己的恋情产生过怀疑。分居两地的生活,要这样一直过下去吗?可以这样一直过下去吗?

    2005年大学毕业后,身为上海人的男朋友在上海一家事业单位谋了份职,余一颖则在杭州一家大型广告设计公司做了设计师。两人的工作还都不错。尤其是这份设计工作她做得得心应手,年薪已经从最初的4万元节节攀升,4年后她拿到的年薪是18万元。

    恋爱的时候,两人经常在杭州、上海两地间跑来跑去。男朋友从上海跑来杭州看她的时候多,不忙的时候她也会从杭州跑到上海去陪男朋友。有一点辛苦,有一点甜蜜。

    两年后,她想,到了给这段感情一个结果的时候了。那时,沪杭动车组已经开通,班次增多,速度提高,似乎也给她的选择增加了砝码。

    她不想放弃工作,男朋友也没有调到杭州的可能,当然,她更不想失去的是这段郎情妾意的甜蜜爱情。思量很久,她选择了“鱼和熊掌兼得”。唯一需要改变的是,每周的相聚,需要她从杭州去到上海。因为,他们把家建在了上海。

    沪杭动车组开通的那年9月,余一颖结婚了。然后开始候鸟般的两地生活。

    那个普通的星期五下午,下班后,余一颖在德胜新村站坐上了K3路公交车。她已经算好了时间,坐公交车过去可以不紧不慢赶上17:30开往上海的D5652次动车。票通常在几天前就买好了。

    火车开了,余一颖悠闲地翻看着时尚杂志。动车很平稳,听歌、看书、偶尔和熟悉的列车员打个招呼。

    19:20左右,火车到了上海。下了火车乘坐地铁,到上海花溪路上已经是晚上8点,余一颖的家就在那条路上。她满怀甜蜜,向一条洒满灯光的路快步走去。她知道,那个时候,老公一定还在等她,餐桌上的饭菜也一定都盖着保温的盖子。

    那是个幸福的时刻。回家的路,无一例外都是幸福的。

    B 一天

    2010年8月30日,一个普普通通的日子,杭州下起了小雨。一个身穿红色外套的75岁老人,生平第一次来到杭州。他很激动,整个杭州也很激动。

    他从未出国观光或是考察过,尽管他不缺这个盘缠。事实上,他也很少走出家门。他的双脚始终踏在中国这片土地上。

    这算是他第二次出远门。这一次,他的儿子要到中国最好的学府之一——北京大学读书,所以他携了全家人,从家里出发了。这次旅行他给了自己四天时间:3天上海,1天杭州。

    那天9:30,他在上海南站坐上了D5657次动车,这是上海开往杭州最快的列车。在车上,不知他可曾为窗外呼啸而过的风景感叹过?

    1小时18分钟后,列车在杭州停住。车外等候的,是欢迎的人群。他跨出车厢,走上站台,用他常用的敬礼手势,跟人们打招呼。

    已是中午,他在杭州的西湖国宾馆吃到一顿正宗的杭州菜:寿康鸡,东坡肉,鲜莼鱼圆,吃得他不亦乐乎。

    15:00,他到浙江博物馆,欣赏了镇馆之宝——《富春山居图·剩山图》。16:30,参观岳庙。17:25,到灵隐寺。之后坐画舫游西湖。20:30,在西湖国宾馆举行记者见面会。  

    马不停蹄的安排,使他看起来根本不像是一个75岁的老人。他说他喜欢杭州,西湖能否留个坟给他?

    那是很特别的一天。乐坏了粉丝,累坏了媒体。他是李敖,台湾著名作家。次日一早,他坐火车去了上海,然后从那里回台湾。他来的那个日子,注定将在杭州的历史上异常生动。



[ 本帖最后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10-9 12:5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3: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 高铁
杭州到上海最快只需要38分钟


    沪杭高铁北起上海虹桥站枢纽,南至杭州东站枢纽,为双线电气化线路,设计行车时速为每小时最高350公里,杭州东站枢纽建成后,杭州至上海最快只需38分钟。

    A 速度

    世界的变化往往出乎人们的想象。当电气化铁路改造好不到一年,动车组诞生了。而在短短三年后,高铁又要改变我们的生活。

    2009年2月26日上午,杭州突降冰雹,豆大的冰粒子伴随着磅礴的暴雨从天而降。对于出行的人来说,这是糟糕的一天,但这却又是历史性的一天。就在这一天,沪杭高铁举行了开工仪式。

    这是一个梦幻般的好消息。也许一些人会觉得,从杭州到上海1个多小时的时间,已经很满足了。但是,人们对速度的追求永远是那么强烈。

    当高速公路兴起时,许多地方刷上了这样的标语:“要想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路。”而高铁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将是更巨大的。

    这是一个与沪杭以及沿线人民都有关的好消息:沪杭高铁建成开通后,杭州至上海最快只需38分钟。因杭州东站枢纽尚未建好,现阶段还需要50分钟。

    沪杭高铁北起上海虹桥站枢纽,南至杭州东站枢纽,正线全长约158公里,其中浙江省境内长度约105公里。自上海虹桥站引出,中间设松江南、金山北、嘉善南、嘉兴南、海宁西、桐乡、余杭南7个车站。全线另在上海虹桥站枢纽建设至上海南站的连接线11公里,在杭州东站枢纽建设至杭州站的连接线4公里。沪杭高铁建设标准为双线电气化,设计行车时速为每小时最高350公里,设计最小列车发车间隔时间3分钟,初期每日开210对列车,远期每日235对。

    沪杭的时间距离,从9个小时到2个小时,用了90多年;从两个小时到1个多小时用了9年;从1个多小时到50分钟,不过三年,而未来很快将缩短到38分钟。

    建设的速度让人惊叹:1909年的沪杭铁路,只是单线,历时四年才建成;沪杭高铁双向复线,在两年内完工。

    因为杭州新火车东站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今年10月正式运行的沪杭高铁,从上海飞驰到临平后,将减速沿着旧的线路,最后开进杭州城站火车站。而在不久后,随着新火车东站的建成,沪杭高铁将以更快的速度让人们感受到它的好。

    这是条全新的路。一座座桥梁拔地而起,先进的施工设备和方式,让人们惊叹。

    这些都是速度的保证。

    B 收获

    今年的夏天特别热烈,也特别漫长。

    2010年9月22日,随着一阵凉爽的风从东海吹来,杭州终于迎来舒适的秋天。

    高铁临平站,气派非凡。建设者们挥汗如雨,继续着站台的配套施工。

    在从临平到上海的高铁线路上,一辆辆崭新的动车在来回穿梭,在测试和调试,为了沪杭高铁的正式运行,这些白色的精灵,不知疲倦地奔跑着,也收获了邂逅者惊叹的目光。

    向这些勤劳的人致敬。

    高铁是美的象征。高铁的周边要消除视觉污染。拆违,清理垃圾,粉饰房屋……这些是为了我们乘坐高铁时,有更美的享受。

    在铁路发展史上,人们对高铁的关注度前所未有。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铁通车;2009年4月1日,石太客运专线通车;2009年9月28日 ,温福、甬台温高铁通车;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建成通车;2010年1月28日,郑西高铁建成通车;2010年4月26日,福厦高铁通车;2010年5月12日,成灌高铁通车;2010年7月1日,沪宁高铁通车;2010年9月21日,昌九高铁通车……

    接下来,沪杭高铁预计将于2010年10月通车;长吉高铁将于2010年12月1日通车;广深高铁将于2010年12月28日通车……

    看中国铁路版图,高铁在四面八方密布。无疑,未来的中国,是高铁的时代。

    回到杭州,五条高铁从不同方向将杭州与远方高速相连:

    东北:沪杭高铁预计在今年10月开通;

    东南:杭甬高铁于2008年12月开工,计划2011年建成通车;

    西北:杭宁高铁于2008年12月开工,计划2011年建成通车;

    西南:杭长高铁(连接武广高铁和沪杭高铁,经南昌到长沙)于2009年12月开工,计划2012年建成通车;

    西部:杭黄高铁将于年内开工,计划2013年建成通车。

    你坐过高铁吗?买了票,就像进入地铁站一样,过自动检票站,将票插进读卡器,栏杆自动开启,票自动跳出来。崭新的列车,崭新的服务。乘务员像个空姐,彬彬有礼,赏心悦目。座椅可以放下来睡觉,前面还有茶水托板,就像在飞机上一样,但空间要比飞机宽敞舒服得多。

    火车无声地启动,前面电子屏幕上的速度数字不断刷新升高,最后在335公里/小时左右徘徊,但车内,平稳如无风时的湖水。你可以看书,可以喝冒着热气的咖啡,可以惬意地想象。窗外的风景飞驰而过,但并不眩晕。这车窗玻璃,也是高科技产物——防眩晕玻璃。

    你是如此热切地盼望着沪杭高铁的开通,你已经很久没有去过上海了,你好想念那些在上海的好朋友,你要乘坐高铁去看望他们,你将获得好心情。


[ 本帖最后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10-9 13:01 编辑 ]
发表于 2010-10-9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点评的语气很像一个专业媒体人,哈。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jason 于 2010-10-9 13:18 发表 个人点评的语气很像一个专业媒体人,哈。
哎,让我情何以堪。。。
发表于 2010-10-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煽情
发表于 2010-10-9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铁确实带来城际间时空的瞬间转换,但是杭州城市内部交通的低效率问题将越来越显现。
发表于 2010-10-9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时候当双层车开行在沪杭间的时候,感觉确实非常好。
发表于 2010-10-9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文章吧,当然,由于这是一篇新闻报道,肯定会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作为火车迷,还是稍微宽容一点吧


这句备注点评得专业。
发表于 2010-10-9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缓缓看完,发现好像现在越来越喜欢此类文章,人变得越来越静,每个事物都有其自己的故事
发表于 2010-10-9 15:54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时候高铁也搞个双层 就酷了
发表于 2010-10-9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强力围观
发表于 2010-10-9 18: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文章,能让人沉下心来

就是,谁能告诉我,现阶段沪杭标杆究竟是几分钟啊啊啊?
发表于 2010-10-9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双截辫151 于 2010-10-9 12:48 发表
刮风下雨的日子,蒸汽机车炉内的水会烧不开

这是什么道理,有懂得给解释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aishizhou 于 2010-10-9 19:13 发表

这是什么道理,有懂得给解释一下。

堆煤的地方都是敞开的,一下雨,潮了。。。
发表于 2010-10-9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0-9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 谢 楼 主 !
发表于 2010-10-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貌似煤水车的煤是露天的

百公里20到30吨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6 03:38 , Processed in 0.52673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