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36|回复: 1

回望的风景——关于回忆的断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1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
    回忆是什么?
    如果一定要用比喻回答,我能想到的就是:一个方向固定、按部就班行走的人,突然停下来,然后慢慢转过身,看走过的风景。
    这样的比喻一定和回忆本身有相契之处,因为每每想到回忆本身,我就不由自主地想到了这个比喻,甚至于可以在自己的意识里构建这样驻足回望的情景,在这个虚构的情景里面看到另一个自己。
    就时间的特性而言,人生的轨迹应该是无法改变的匀速直行,按部就班地坠入人生的黑洞——死亡。还能想出来比这更按部就班且无法改变的东西吗?
回忆就是这么一种抗争,企图改变注定无法停下的前行而驻足下来,然后转身回望,回望一下自己无法重蹈的旧途到底有什么值得留恋回味的风景,借此给自己的人生涂抹上一层称作“人生意义”的色料。
    当然,也可能是因为自己想象力的贫乏,只能想起如此平凡的比喻,以至于更加恰如其分的比喻只能悄无声息地和我擦肩而过。这也容易理解,就像一个人,生理成熟后,现实中相遇的异性总是屈指有数的,和自己年龄相当且互有好感的更是少之又少,理所当然成为配偶的,也就是最能合得来的那个。——谁能保证说,偌大的世界上,在不知所往的某处,没有最让你怦然心动的人呢?百分之百的女孩!——村上春树如此形容。难道为了这样一个连是否存在都无法得知的人,就舍弃现实中最能合得来的那个?
    所以,我选定了这样的比喻,就像选定了自己的配偶。即使再有恰如其分的比喻,也只能弃之不用。
    毕竟,不如意的地方再多,一旦选定,这辈子和自己性交最多的人也就是配偶了。
      2
    然而,当我信心百倍地选定这个比喻来回忆往事时,却又疑惑起来。
毕竟,风景是客观存在,不管你回望不回望,它一如既往地在那里,它自成一体,没有间隙,也没有茫然无措,或许,它的深处,有你目力不及的地方,但你明白它是个完整的存在,只要你愿意走近,它所谓的隐秘之处,便会毫不保留地展现在你的面前,宛如特定场合下和你两情相悦的爱人。
    但回忆的完整性又在哪里?流失的岁月就像打碎散落一地的花瓶,记忆充其量也就是其中的碎片,即使有的碎片明确无误,单就它本身而言并不能构成花瓶本身的含义。即使你努力地寻找再多的碎片,彼此已经不能严丝合缝,总有不知数量的碎片撒落在意识的犄角旮旯里而无法寻觅。
    如果回望过去,仅仅是这些残缺不全的记忆碎片,那么由此组合而成的记忆将会构建成怎么的风景?缝隙是如此之大,它的深处又如此深不可测,明明曾经现实存在过,却混沌成不知何物。记忆的缝隙是一个不知容积几何却又包罗曾经发生过的一切的黑洞,记忆的碎片就如黑暗中若隐若现的灯火。那么我们驻足希冀回望到的风景是由缝隙组成的黑洞?还是这些或者模糊或者明亮的灯火?换句话说,记忆的碎片本身就是回忆的内容?还是借以通向不知所往的轻舟?
    3
   流失的岁月就是打碎散落一地的花瓶,这样的比喻如此简单形象,是我第一次用还是别人?别人又是何人?没有这样一块可以确定这个问题答案的“记忆碎片”能让我在记忆里面寻出,这样的碎片或许在我的记忆里从来就不存在也未尝可知。
    其实这个答案并不重要。对我重要的是,花瓶是如何破碎的。 “砰”的一声坠落在地不是没有可能,脑袋收到外力突如其来打击的可能性还是有的,醒来后记忆一片空白,一个小碎片也没有留下,在小说影视或者医学上常常看到,但毕竟是特例,没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我想它应该是慢慢裂开的,速度如何?裂开的花纹又是什么样的形状?新的记忆如色彩斑斓的釉料一般涂在那些裂开缝隙的记忆上面,是加速还是延缓着龟裂的速度?又对裂开的纹路形成怎么样的影响?
    还有,裂开后留在自己记忆里的碎片,和遗失在意识旮旯的碎片是随机的还是有选择的?如果是有选择的——事实上我认定是有选择的,那么它们又如何被选择?又被什么选择?为什么有些棱角分明而另一些又含糊不清?它们分别又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对自己来说无比重要的人——比如父母——总有一些甚至是大部分的碎片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对于一个和自己的人生无关轻重的人,一些记忆碎片却又被无比鲜明小心翼翼地被保存下来?
    一切都无从可知。
    能知的就是这些碎片,所以只好把这些碎片作为自己回望的风景,暂且不管那些巨大无比的缝隙吧,不管由这些缝隙构建成的黑洞吧。
    其实就是这些能知的碎片而言,数量也无从判定,甚至杂乱无章地堆积在回望的风景里,或者有某种规律却无处把握。自己能做到的就是,凭现实中得到的能力对这些碎片分门别类整理一番,揣度它背后的含义。或许,这样的分门别类和揣度与它自身的规律和含义风马牛不相及也是有可能的。
     4
   静物的碎片。
   静物画,大约是通往绘画艺术的殿堂中入门前的那块基石。对于绘画艺术来说,我是蓬头垢面的一个槛外人,只能远远地躲在一边,望着那块基石。连它的构成都知之甚少,只是拿它的名称来比喻自己回忆中的一个分类。这个回忆的分类中,任何人都被排除在外,只有纯粹意义上的自然景色。然而记忆中的景色却无法定格,或者万籁俱在,或者色彩变幻,所以借用“静物”这个名称,本身实属不伦不类。
    骤雨在院子里聚积成汪,随着雨线的击打,一个个水泡迸出水面,这些水泡是透明的,自然无法分散阳光的色泽,它们在骤然而成的水面上漂浮,是随波逐流还是自由自在?不得而知。它们只是短暂的存在,不一会儿便或者自发迸裂或者被雨滴击中,永远消失在这个时空无比广袤的世界里——这是我幼儿时期第一个鲜明的静物碎片,它存在于记忆的极远处,近乎洪荒、尚未成形的柔软之地,准确的年龄实在已无法准确,应该发生在夏季或秋季只是现实的逻辑推理。周遭混沌不清,碎片自身却鲜明无比。回忆竟如此奇妙,轻而易举地穿越久逝的时空进入其中:幼弱的自己蹲在屋门里,好奇地看着院子里面一个个水泡的生生灭灭。
    为何这个片段如此鲜明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理由可以罗列,比如自己叙述中“好奇地看着院子里面一个个水泡的生生灭灭”中“好奇”的遣词就隐含了自己推断的理由:大约“好奇”是镌刻记忆最犀利的刀笔——这里把“好奇”置换为“心理上前所未有的刺激”是否更精准呢?但是推断的理由否符合本身无法断定。
    5.
    敲击键盘,记忆的碎片固化为文字意义上的片言只字。这样的片言只字是否就是回忆本身的如实刻录?退一步说,即使纯粹意义上的回忆,回望到的风景是否就是风景本身?比如上面叙述中“它们在骤然而成的水面上漂浮,是随波逐流还是自由自在?不得而知……”,无论如何,久远的那个弱小的自己是无法思考“是随波逐流还是自由自在”这样的命题的,它只不过是此时匀速前行、无法歇息的自己赋予记忆碎片现在的人生体验。
    显而易见,回望的风景不是风景本身。想到此不免心灰意懒:所谓的自己只存在此时此刻,过去的自己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独立存在过的别一个人。回忆不是自己自己还能有什么意义?借此涂抹“人生意义”的色彩岂不枉费心机?


[ 本帖最后由 月下桨声 于 2010-5-31 12:21 编辑 ]
发表于 2010-6-5 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对于一个点思考得很深、很透啊。

其实身边的事情,只要认真去琢磨,总能挖到东西。就像使劲朝地下挖掘,总会挖到水源的。

只是一般人,在挖几下就放弃了而已。

有成就的人,是坚持到挖到井水的人。

关于记忆,总是不可靠的。但美妙的地方也正在此处。

我曾经看过敦煌的复原图,当去除风尘、褪色、划痕、剥落等毁坏的痕迹后,出现在我面前的居然是色彩俗艳的农民画,我震惊了~

原来隔了烽烟回望过去,因为掺和了生活的中间色,反而更厚重、深沉、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7 22:40 , Processed in 0.27977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