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5317|回复: 121

[论坛成长] 【杭州网】回望六十年走红解放路(节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22 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注:本专题转自杭州网首页

一如文人余秋雨所说: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个主题,往往用一条中心大街来表现。是尊古?是创新?是倚山?是凭海?是厚土?是广交?……    在新中国成立六十年之际,我们,杭州,告诉世人这样一条路:它一直流淌在这座城市中,枝枝蔓蔓都记录着杭州六十年成长变迁的进程,根根系系皆承载着这座城市多彩生活的缩影。是一段展示城市历史变迁的回廊,是一个城市发展前进的方向,更是一条“承前启后”的长链。
    这条路,就是解放路。
    对,它的确是一条几乎全国各个城市都有的路,一个再熟悉不过的名字,一条人们最熟悉的大街了。但在杭州有个“例外”,就是它向西挽起杭州的灵魂——西湖的一抹温柔,往东牵着浙江人的母亲河——钱塘江的一腔澎湃,串联起了杭州的“西湖时代”和“钱塘江时代”。
有一段岁月,在品味过往时总暗自翻涌,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升腾,那就是回望六十年光阴的沉淀
    “解放路”这名字,是1949年杭州解放时取的。这之前的名字叫“中正路”。
    早前,路没这么宽,解放路只是坊间通道,而且,分段有着好几个名字——自东向西,宋时称丰乐坊、义和坊、寿安坊和甘泉坊;明朝时称寿安坊、花市街、井亭桥大街和甘泉坊;清朝时称金衙庄、珍珠巷、葵巷、横大方伯、官巷,那时靠西湖一端建有旗营,所以旗营内的道路还有名称,分别叫迎紫门大街、井亭大街和院后街。

    到了民国,名字又变了。由于1914年旗营被拆除,原先被围在旗营内的道路改建后重新命名。1916 年,建成迎紫路,即今天的惠兴路到湖滨一段,路宽24.38 米;接下来又相继建成寿安路,即今天的中山中路至惠兴路段,路宽16米;还有新民路,即现在的长明寺巷到中山中路段,路宽12米。

    1927年到1928年,当时的杭州市政府分段修理了以上碎石路面,并在1929年起,在原碎石路面基础上逐段加铺了沥青。至此,长明寺巷以西的道路已基本相连成马路,而长明寺巷以东,仍为街巷,依次叫珍珠巷、金衙庄。
    杭州解放后,市政府多次整修沥青路面。1959年,拓宽了惠兴路至长明寺巷段路面,并向东延伸拓宽至环城东路。拓宽后的道路宽24米,其中车行道宽18米,沥青路面。
    从此,从城站火车站下车,不必绕道城站路、清泰街,直接沿环城东路就可进入通向市中心的解放路。

专题作者:谢洁青 施文 童文洁 马会强 徐洁 李文 杜琳 王宁 汤葛月人 罗祎 吴侃 杨超 林尧 叶雯

[ 本帖最后由 cnzjhzxhcsc 于 2009-8-22 21: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澄堂——独具特色的“杭州建筑”

在杭州解放路与丰乐桥畔的交叉口,有一座中西风格的三层建筑。屋顶上高耸的十字架是它的标志,墙壁上每一块“高龄”的青砖都记载着它走过的沧桑。它就是杭州现存历史最悠久、最专业、最大的一座教堂——思澄堂,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1927年,教堂正式建成,范围比现在要大,一直延伸到解放路中间,并有一座钟楼(解放路拓宽时被拆除)。从吴山俯瞰,可见十架高耸,屋檐翘角,建筑风格中西结合,颇有特色。
在人们的印象中,教堂建筑总是西洋风格的,如“哥德式”、“罗马式”、“拜占庭式”,所以国人习惯称基督教为“洋教”。如何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使国人能够接受基督教,国人做了很多尝试,如《合和本圣经》、《普天颂赞》诗歌本。而文化既有外在的形式,更有内在的精神结合。相比之下,外在形式上的变化和融和更容易些。当初思澄堂的设计者正有这个意图。
思澄堂整体建筑是显十字架的形状,从高处俯瞰,看到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以表明是基督教。外墙用青砖实叠,内用进口洋松木做梁柱。二楼、三楼的地面用木板铺垫,共3层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教堂并采用中国建筑的对称格局。在外墙西面的底角有2块大理石基石,上面写着“万古磐石,耶稣降世”和“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走进教堂,一阵松木清香飘来,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一楼的讲台下有一个浸礼池,二楼是主会场,一面是讲台,三面是座位,三楼采取中国式的回廊格式,坐在二、三楼任何一角都能看到讲台,视角非常好。屋檐翘角很有中国特色,特别是窗门采用中国园林的支摘窗式,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整座教堂可以容纳1800人。
2004年5月,思澄堂被杭州市人民政府评为第一批“杭州历史建筑”,它的存在对研究杭州基督教历史及中国教堂风格,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现如今,思澄堂修缮一新,已成为杭州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30年代的思澄堂。

50年代的思澄堂。

80年代的思澄堂。

新世纪的思澄堂。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路101号——广电大楼

记者从上城区地名办了解到,早在1982年,解放路101号是中国人民银行。从地名办的登记资料可以查到,20年后,大概到了2000年,这里已经成为杭州市广播电视大学的解放路校区。
目前,随着电大的学院新校区即将竣工,解放路校区也迎来整体搬迁工作。原本校区内的教学用具该处理的处理、该搬迁的搬迁,还有各种实验实训设备需要被运往新校区,所以当记者探访解放路上的电大时,这里未免显得有点残破不堪。
杭州广播电视大学(杭州社区大学)是由杭州市政府主办的一所以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创办二十多年。
学校以培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人教育终身化为教育目标。学校包括校本级(现有三个校区)、6个市区教学点及7所县(区、市)级电大。目前,学校有在校各类学历生1.8万余人,各类非学历培训3万人次。学校拥有较先进完善的教学、实验、电教、语音及远程教育所需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共开设了中央电大、省电大、清华大学(同方)网络教育、浙江大学远程教育等远程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等文科、理科、工科、经济、管理、医学、护理等学科100多个专业以及近百门自开课程。
现在学校是“七牌一体”,2000年被市政府确立为“杭州远程教育中心”和“杭州终身教育基地”。2002年5月,被中央电大批准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基地”。2003年1月,经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增挂了“杭州社区大学”牌子。2003年3月,首批批准加盟奥鹏远程教育中心,成立了“奥鹏远程教育杭州学习中心”。2004年5月,“杭州市市民学校”又在我校挂牌成立。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48 | 显示全部楼层

湖滨一公园,60年变迁依然楚楚动人

湖滨一公园,杭州的“城市客厅”,位于解放路之最西端,也是解放路走向西湖的大门。
湖滨一公园是湖滨公园的一部分,整个湖滨公园长约一千米,由6块大小不一的园地连缀而成。从南至北,依次为一公园、二公园、三公园、四公园、五公园、六公园。
辛亥革命后建起了杭州第一座公园——湖滨公园
杭州老城沿西湖曾有三座城门,自北而南依次是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清波门虽在旗营之外,但那里是押犯人去杀头的地方,坟茔很多,杭人以为很不吉利。而北边的钱塘门,又正是“旗下”的要害,镇浙将军署即在那附近,旗人管制很严,一般汉人怕惹事,尽量避开。所以只有涌金门,是人们出城游湖的出口通道。辛亥革命后拆除了旗营及城墙,建起了湖滨路和杭州第一座公园——湖滨公园。
从历史照片上看,民国时期的湖滨公园已经闹中取静、恬淡安谧。濒湖隔有铁链栏杆,紧邻西湖建有宽约一米的人行道,人行道一侧一定距离内分布着石凳子,供市民休憩。湖边停靠若干小船,供市民游湖。
60年的整修和补植使湖滨公园成为绿色长廊
此后几十年里,湖滨公园经过几次扩建和整修,并多次掀起绿化高潮,补植花木,让湖滨公园逐渐变成了一条宽阔的绿色长廊。
除了绿化之外,湖滨公园还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动。1961年时,为了方便游客游湖,开辟了湖滨公园开往三潭印月和中山公园的专程航线,这样,可以使每天载客人数增加一倍左右,使更多的人乘到西湖船。同年国庆前夕,湖滨公园还装上了一长列白兰花形的花式路灯,把夜西湖打扮得更加妩媚多姿。据悉,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装置花式路灯。
1996年时,湖滨一公园上塑起了一个叫“美人凤”的雕塑,作为杭州城市的“城标”,反映杭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独特风采和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表现出现代杭州蒸蒸日上的城市精神风貌,表达多少年来国内外千百万游人对西湖的向往和眷恋之情。“美人凤”雕塑,历时3年,耗资120万元,在当年1月建成开放。
西湖综保工程升华湖滨一公园
2003年,杭州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湖滨一公园被纳入西湖南线整治工程中。在整治工程中,复建了被称为清钱塘十八景的“亭湾骑射”,建亭廊挑入荷丛中,供游人赏景留影。在绿化上保留现状大乔木,迁移亚乔木及灌木,拆除破旧建筑,只保留澄庐及其南侧黄色别墅,改为旅游服务用房。大部分开挖水体,并与西湖沟通,使景观通透。
曾经作为杭州“城标”的美人凤雕塑也在同年被拆除,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西湖湖底隧道工程其中一个出入口正好位于美人凤雕塑的基座附近,而“美人凤”数十吨吨位的建筑放在隧道上方,会给安全带来较大隐患;二是湖底隧道调整了湖滨路与南山路的线型走向,调整后的湖滨路将向景区内切入,这样一来导致大体量的“美人凤”与新拓道路距离太近,不适合再放此处。)还是把它大卸三块,暂时存放于杭州雕塑院内。
放置美人凤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块清朝乾隆皇帝御笔“杭州西湖”的题词石刻,在石刻的另一侧还建起了一个名叫“晚香”的亭子。现在已经成了老年人的乐园,亭子周围的空地上还自发地形成几个戏曲角落。在这里,演员和看客是流动的,琴师将二胡往膝上一搁,柔软的旋律从琴弦之上流淌而出,按捺不住的看客便咿咿呀呀地唱起来。一曲终了,掌声响起,映衬着石刻简约的影子,成为一公园里靓丽的风景。
“我有痴情望如画,不知己亦画中人”,这是湖滨公园的真实写照。60年来,湖滨公园轻轻飘洒在西子湖的东岸。从这里凝望湖景,湖中三岛、苏白二堤、塔影、厅石、绿树、星点红瓦,历历在目。
民国时期的湖滨公园(西湖博物馆提供)

美人凤雕塑 90年代的湖滨一公园(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提供)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印记”杭州书画社等待涅磐

老杭州,特别是喜欢书画篆刻、文房四宝的老杭州们,肯定记得曾经位于解放路、湖滨路、南山路交界口,这个杭州最繁华地段的“杭州书画社”。因为这里曾是杭州最大的经营字画、文房用品和美术书籍的专业商店和老字号,也是各级领导、文人墨客热衷光顾的场所。
可以说,杭州书画社,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杭州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印记”。
杭州书画社曾经“往来无白丁”
解放路198-200号,这是杭州书画社曾经的门牌号,解放路之最西端。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为发展杭州市美术书画事业和恢复西泠印社社团,由杭州市文化局组建了事业性质的“杭州书画社”,用以文养文的方式为西泠印社社团的恢复和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和经济保障。
当时的杭州书画社占地近1000平方米,三层建筑,门前是一大片绿化带,对面是西湖,还邀请了中国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为画社题词匾额。建筑中,三层是行政办公楼,二层是对外开放的环湖宾馆,一层则是商场。
落成典礼在国庆前夕召开,当天,杭州书画社就展出了当代大家马一浮、张宗祥、潘天寿、沙孟海、邵裴子、吴茀之,诸乐山、阮性山、余任天等的书画精品100余幅,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此后,杭州书画社开始日益繁荣发展。来杭州书画社的人档次越来越高,中央和省市领导以及很多文化大家都络绎不绝。据说毛主席来杭州,省委必派人来书画社借藏品给毛主席看。马一浮、张宗祥、潘天寿、沙孟海、邵裴子、吴茀之、诸乐三、阮性山、余任天、王个簃 、程十发、方介堪、方去疾、陆维钊等书画篆刻大家更是常客,当时的书画社可以说“往来无白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杭州书画社都是杭州最为知名的标志性文化单位之一。在其鼎盛时期,曾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齐名并称为中国书画业三杰。
直到1978年,西泠印社组织架构调整,西泠印社成为事业单位名称,保留“杭州书画社”字号。杭州书画社结束了其长达20年的以文养文的使命,成为西泠印社的一个商店。
老杭州回忆杭州书画社轶事一二
有关杭州书画社的轶事,很多老杭州都记忆犹新。据说,杭州书画社门前还曾经一度成为不少市民恋爱约会的场所,恋人们看中的是这里的环境和氛围,面临西湖,闹中取静,且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70年代末,大大小小的年卡就如同90年代流行的纸质贺卡一样,深受市民喜爱。小年卡和现今的扑克牌一般大小,一面是风景、戏剧、人物等图案,一面是年历。年卡成为当时人们的一个热门收藏物,交换年卡风靡一时,而杭州书画社成了最大的交换场地。
装裱字画是杭州书画社经营的重要业务之一。中国美院的教授们经常带着自己的画来装裱,裸画和裱过的画往往有很大差别,教授们往往是早上上班时送过来,晚上下班时过来看,看到自己的画装裱后挂于书画社墙上,心情有滋有味。
在如今看来价值上百万甚至是无价之宝的字画,如吴昌硕真迹在杭州书画社展出时,也只是挂在橱窗里,橱窗也没有设警报器,但从来都没有出过事。潘天寿的字画常常被摆在杭州书画社门口的摊位上买卖,15元一张,还没有人买。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不可能的。
而很多喜爱书籍字画的老杭州,空闲时总是在杭州书画社、新华书店以及当时位于清泰街上的杭州古旧书店(现已拆)三家店里来回逛,一逛就是半天、一天。
杭州书画社等待新时机涅磐
如今,再次寻访故地,已经找不到当年杭州书画社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STARBUCKS”之类的名品店。
2003年时,西泠印社作为杭州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将原西泠印社产业部分事转企,组建了国有独资的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杭州书画社成为其旗下的一家门店。由于湖滨路改造工程的需要,杭州书画社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地块,但为了延续“杭州书画社”的文脉,暂迁至将军路和柳营路口过渡,并在初步激活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延续了杭州书画社一些传统的经营项目,但已纯粹成为一家商店。
不过,尽管门店变小,影响变弱,但那块由郭沫若书写的“杭州书画社”无价匾额经过50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熠熠发光。
目前,西泠印社已成立产业集团,在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框架指导下,“杭州书画社”正在等待新的时机涅磐。
曾经位于黄金地段的杭州书画社

杭州书画社故地已变成名品店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52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路30号——马坡巷

解放路30号。在寻找30号这个门牌号时,着实让记者犯了难。找到了28号、找了32号,唯独找不到30号。而原本应该是30号这个位置却是一条名叫马坡巷的小街道。根据陈建一的《杭州街巷》记载介绍,伟大思想家龚自珍就诞生于马坡巷。
马坡巷南起清泰街中段,北贯解放路,连土桥东河下。宋代初名马婆巷,至明代始正式命名为马坡巷。“文革”时改称“新人弄”,“文化大革命”后又恢复原名马坡巷。
马坡巷上的有一些名园,如清秀雅致的“小米山房”(俗称小米园)。园为汪淮所建,因传闻大书法家米芾之子在此留有遗址,便以“小米”二字定名。
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杭州著名园林——金衙庄。早先以金衙庄为中心分为上马坡巷和下马坡巷。金衙庄不但构成上下马坡巷两段的分野,而且成为解放路与环城东路交叉处附近地域的名称。这片园林面积宽阔,由明代官僚金学曾创建成私家别墅,故称金衙庄。
马坡巷的历史倒是清楚了,但是门牌号30号还是没有找到。难道这条巷子就是30号?上城区地名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这也不奇怪,我们在排号的时候,为了以后的道路重修、改建方便,所以会在有些地方留下一个号子。”
随着历史变迁,30号这个门牌号会由哪家来填补这个空缺呢?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躇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
已经忘记了什么时候第一次读《雨巷》这首诗。十多年来,从北方到南国,每当下雨的时候,心中总会默念这熟悉的诗句。感觉在所有描写雨的文学作品中,这首诗最能让人安静下来。但直到最近才知道,原来雨巷就在杭州。
    根据资料记载,戴望舒早年曾居住于杭州,而《雨巷》的原型就是他的旧居所在地——解放路旁边的大塔儿巷。为何称之为“大塔儿巷” 据称宋朝时巷里有个“觉苑寺”,寺中有座“城心塔”,于是巷以塔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一个夏日闷热的黄昏,我独自来到解放路寻找雨巷。按照地图的提示,在解放路和中河路得交叉口往东一转,便看到标有“大塔儿巷”的门牌。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巷子已经并不“悠长”,一眼便从这头望到了那头。而如今的雨巷也已全无诗中描绘的幽静与浪漫。大大的“拆”字涂写在墙头,预示着不久之后这里将会是另一番面貌。在断壁残垣之间,民工兄弟熟练地装卸着货物,小吃店里伙计大声吆喝着刚出笼的包子。路上偶然见到“丁香一样的姑娘”,只是手中的油纸伞已经变成了“天堂”伞,
    根据资料记载,大塔儿巷的11号就是戴望舒的旧居,我一路寻找过去,11号门牌号尚在,但旧居早已荡然无存,如今的11号是一家杂货铺,废旧的纸箱散落一地。几位赤膊的伙计正在忙着装卸货物,挥汗如雨。
    “请问你知道戴望舒吗?”我凑上去怯怯地问。
    “什么书?”伙计一边擦汗一边愣了一下。
    “不是书,是戴望舒,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以前就住在这条巷子里,这条巷子就是著名的《雨巷》,就是那首‘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有些语无伦次。
    “这个倒真不知道,这里还出过诗人咧……”伙计礼节性地冲我笑笑,很显然,他对这些并不感兴趣。
    我突然有些失落而不知所措,在这条短短的巷子里,我从东走到西,又从西走到东。小吃店老板热情地招呼:小伙子要吃点什么吗?
    我摇摇头,离开了。
走出雨巷,喧嚣扑面而来,这个城市已是霓虹闪烁。我长吁了一口气,释怀地想,或许诗人并无意成为大众偶像吧!诗人在这个城市所收获个感知的快乐幸福,或许旁人永远也无法体会。因为在他的诗歌中,曾这样深情地写到这个天堂——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作者:马会强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国井——一口唐朝古井的今与昔

位于解放路北侧浣纱路口,如今是解百商圈最繁华是所在,就在整个路口的西北角,有一口不起眼的古井,这口井默默地驻守在这里,已经1200多年了。这口井就是相国井,建于唐代。
挖井人叫李泌,唐代那个时候在杭州当刺使。杭州自隋建州以来,城市建设日益发展,但城区因为是由于浅海湾演变而成的陆地,地下水是又咸又苦,不能饮用,居民居住的也相当分散,因而严重的限制了市区的发展。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泌到杭州当刺使,他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
李泌派人从涌金门到钱塘门一带开挖的六井,并非是挖土成井,而是由入水口、地下沟管和出水口三部分组成。先是在西湖沿岸靠近州城的湖中疏浚湖底,挖成水口,并用砖石砌起来,再在它的外围用木桩护着,里面就蓄积起清澈的湖水,有的还设置水闸,用来调节和开闭水源。然后在居民聚居处开挖水井,周围砌上砖石,蓄积饮用水。在入水口与出水池之间呢,挖掘成深沟(沟要低于西湖水底),沟内用石槽砌好,石槽内又安放连接着的竹管,铺上泥土后与地面齐平,就成了埋在地下的输水管道了(很像现在的输水管呢)。这样一旦打开入水口的闸门,清澈的湖水就会顺着管道注入水井。只要西湖的水不干,水井里的水也不会枯竭。
李泌当年开挖的六井,分别是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和相国井。随着时间的流淌,其余五井均已淹没,唯存相国井,在路边静看时代变迁
后来,由于杭州地下水质变好,人们就地掘井涌出的井水也能饮用,原有6井的功能逐渐减退。到了明代,6井中有4口井坏废,只有相甲井和西井还存在。到了清代,相国井和西井也都废弃而被填埋。辛亥革命杭州光复后,人们在井亭桥畔相国井原址用红砖砌了一个大井栏,留下了一个相国井的标记,使后人记住李泌的功绩。
1987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建了相国井井圈护栏,并在旁边立石碑记其事。相国井被列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后,杭州上城区商贸旅游局最近出资为相国井等一批杭州著名景观与百年老店注册了商标,并无偿提供给它们使用。
最近,杭州的古井保护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杭州城管办已经编制完成了《杭州市古井保护利用规划》,此次纳入古井保护范围的有200口左右,主要是建成50年以上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或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水井,其中就包括唐代的相国井,每一口被列入保护工程的水井都将由专家为其量身定制保护方案。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衙庄——那个诗情画意的私家花园

金衙庄在哪里?就在解放路与环城东路的交叉口。找金衙庄很方便,只要找到路口的那几株百年香樟,就到了金衙庄。
杭州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有一条主通道——新城隧道的西起点,就在金衙庄这里。
至于金衙庄名字的来由,据说百年前,这里的确有一座号称“钱塘第一”的私家花园,园主是一个叫金学曾的大官。由于金学曾是江南才子,又有较高文化素养,金衙庄设计也因此充满诗情画意,号称杭州私家花园之首。
之后,庭院几易其主,清代官员章文简、严沆、舒晚山等人都在这里住过,并分别将其改名为章园、皋园和舒园;再后来,这里又相继入驻过采纺局、洋务局与盐运使署等政府机关。
作为“五纵六路”综合整治中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碎片,2007年,位于环城东路边上的金衙庄公园全新亮相,这个原本单纯的休闲公园变成了一座能反映杭城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公园。
整治中,金衙庄公园里增设了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和小品,走在其中,能感受到浓浓的杭州历史文化。
公园南侧是“盐担儿”雕塑。历史上,清泰门外是繁忙的盐业聚集地,盐贩穿梭、盐厂云集,民谚“清泰门外盐担儿”就是由此而来。
1909年,沪杭铁路沿河东入城,当时设车站于清泰门(即今杭州火车站),“铁轨之音”景点正是取意于此:一截老铁轨,一个站台,还有一幅雕刻的杭州老地图,地图上面的标记都用手工绘制而成,每条街巷都清晰可见,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杭州老城墙和城门。
公园北侧还有一个老式自来水龙头,一块描述杭州水厂发展变迁历史的石碑,因为杭州第一家自来水厂——清泰门水厂就是在这里。水是建城之本,景点因此取名“城市之本”。多组与水相关的景观小品,意在唤起人们珍惜水源、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五纵六路”的综合整治还建设了金衙庄过街地道,地道呈一个“T”字横卧,上下都是电梯,地道地面是用一种鲜黄色石粒一样的东西铺设而成。据杭州市建委的专家介绍,这种材料叫聚酯透水混凝土,透水、防滑,在杭州人行地道中还是首次铺设。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55 | 显示全部楼层

90岁的钟楼 站在市井和繁华之间

1
青年会钟楼,老杭州人,对它是很有感情的。
钟楼在哪里?
在青年会。
青年会在哪里?
解放路隔壁头,青年路上。
2
看上去旧旧的钟楼,矗立在这里已经整整90个年头了。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旧址钟楼建于1919年(另一说法是建于1921年),楼下为大门,入口作半圆拱券形,楼顶设报时大钟,是当时杭州城内的标准报时钟。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旧址曾有“西湖之冠”之称,现为浙江省文保单位。
钟楼还有个更准确的叫法,叫做钟水塔,有五层楼高,别小看这个钟楼,当年刚建成的时候,杭州城里还没有自来水,最上层是一个蓄水池,钟楼是可以一楼多用的。这一类型的钟水塔,杭州只此一座。
钟楼的准确地址,是现在的青年路27号。
3
报时大钟由美国波士顿公司铸造,重1200公斤,大钟有四面向外展示时分的钟面,每半小时报时一次。
刚刚建好的时候,杭州还没有那么多高楼,四周都是平地,钟楼孤零零地矗立着,敲钟的时候,据说方圆十里都能听到钟声:“嘡、嘡、嘡……”
通往大钟的“心脏”,有好几段窄窄的楼梯,楼梯坡度很陡,都快接近90度了,只能一个人“攀爬”上去,90年后的今天,踩在楼梯上,木板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
钟楼的“心脏”是一个6平方米大的房间,中间摆放的是大钟主机部分。四面墙壁是透明的玻璃钟面,复古的设计,让人不禁联想到老电影中十里洋场。
主机中心的一个齿轮稳稳地转着,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
4
90年来,大钟就像一位老人,站在路口,默默凝望着周遭的变迁。
钟楼下的门洞,写着英文字母YMCA,里面就是杭州基督教青年会。
青年会常年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外语、财会、舞蹈、健身……丰富多彩。青年会还联合社区一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80年代的时候,青年会的对面,就是上城区少年宫,一到星期天,大人领着孩子来到这里,现在回想起来,少年宫应该是“寓教于乐”、“素质教育”的先锋了。
青年路也因为有了青年会和少年宫,一直川流不息。
再后来,青年路还开出了一家通讯市场,背靠着居民区,从钟楼这里拐到国货路,再下去就是繁华的解百商圈了。
如今,钟楼的一边是市井人家,一边是繁华商圈,不变的还是那一路的遮天法国梧桐。
5
青年路与解放路的路口,是鼎鼎大名的新华书店。
青年会隔壁的国货路,有杭州日报的旧址。
可能是这个原因,青年路“书卷气”十足,书摊儿都喜欢在这里扎堆。
鼎盛的时候,短短一条青年路上,挤了四五家书报摊,真是奇了怪了,互有竞争,但也相安无事,因为人流旺啊,买报的,买文具的,蹭书看的,一站就是好久,大家各取所需。
70后的文学青年刘刘,小时候就住在中山路上,他经常吃好夜饭,去青年路上荡一圈,因为“那边的书摊儿,有外面过来的杂志,其他地方买不到。”
荡好青年路书摊儿,往北走,再去新华书店里翻翻书,出了新华书店,太平洋电影院就到了。青年会钟楼所在的这个三角地带,可算是老杭州的文化娱乐中心。
6
大钟90岁了,也不是没有坏过。
大钟不走了,钟声不响了,敲钟紊乱了,都有人急急地向报馆报料。
在杭州日报的记载中,有关大钟维修最早的记录,是在1963年。
之后,1983年、1993年、1995年、2002年……大钟“体检”了,大钟“手术”了,只要是大钟的新闻,都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市井热门话题。
新闻中的主角,除了大钟,就是热心市民。别看是洋货,美国波斯顿生产的,漂洋过海到了杭州,病了,坏了,洋法、土法一起上。这90年来,大钟的“医生”除了专业的钟表师傅,还有完全的外行人。1963年那次,修好大钟的,就是杭州的一位摩托车教练员。
最近三五年,有关大钟走时、敲钟的消息,才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新闻也鲜有报道了。
毕竟,时光荏苒,随着手表、时钟的普及,再后来手机上也能看时间了,钟楼的报时功能已经渐渐弱化。
7
钟楼90岁的这一年,盛夏,再次走到钟楼下,对对表,大钟走时依然准确。
而坐在钟楼下的老人说,大钟已经不敲了,话语中带着一丝憾意。
多年来,钟楼的四周,已经建起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和民房,它不再孤单。而高楼一幢幢崛起,与钟楼也贴得越来越紧,频繁的敲钟报时声不经意中打扰了“邻居们”的休息。
于是,从去年上半年开始,钟楼做了微调,大钟走时依旧,报时就不再了。
而事情也总有两面性,不敲钟之后,也有人抱怨说,听不到钟声,睡不着觉了呢。
8
现在,钟楼之于杭州,其地标意义,更甚其报时的意义。
打车,去青年会。
司机:在哪儿?
答:解放路那边,有个钟楼的地方。
司机:钟楼啊,我晓得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邵芝岩笔庄

解放路沿线,有许多老店,被岁月刻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浸润出浓郁的历史氛围和生活气息。在解放路沿线的中山中路298号的邵芝岩笔庄,就透露出作为老字号名店独有的气质。
去年,2月15日,也就是春节开市第一天,杭州中山中路一家美容美发用品店燃放“开门炮”引发火灾,而邵芝岩笔庄离这家起火的店很近,说到这起事故,陈经理还惊魂未定,连说,还好消防部分在扑救过程中,对他们老店文保单位特别保护。但是,老房子的砖木结构在大火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伤害。
邵芝岩笔庄的笔70%外销,主要销往日本。由于去年市场变化大,美元的贬值导致结算差距大,去年下半年开始,邵芝岩笔庄开始调整经营策略,参加各种国内的展销会。去年上半年,内销份额达到了45%。
说起邵芝岩笔庄的笔,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在去年中山中路改造的时候,记者采访了这家老店。邵芝岩笔庄的陈经理带记者上了二楼的柜台,拿出了几支店内引以为傲的毛笔,有山兔毛做的,笔杆是水牛角的,有象牙做的,上面雕着金刚经的……柜台的另一边,放着很多奖牌,有一块很特别,上面写着"中华民国19年7月,第一届西湖博览会奖章"。
1985年,作为唯一一家被批准的,小额贸易进出口单位,邵芝岩笔庄不仅是第一批“中华老字号”,而且现在仍是“十大名牌”之一,在国内同行业中名列前茅。店内一楼的大厅还保留了收款传送带,这种八十年代前在商家常见的,用来传送票据和零款的独特方式,引得国外以及香港很多媒体前来争相报道。
这样的老字号,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传统行业局限性大,又加上是手工行业,传承人逐渐减少,在文房四宝工作会议等会上,邵芝岩笔庄一再提出并强调了人才的问题。现在邵芝岩笔庄的笔都在湖州富阳加工,许多老师傅的去世,也让他们更加忧虑。
中山中路改造后,邵芝岩笔庄希望在硬件上换新貌。但是,邵芝岩笔庄的情况,和另外的几家老字号有所不同,房屋产权的一半是属于他们的,另外一半属于商业局。也就是说,两件店面加起来总共494的平方中250平是他们所有。
由于道路改造,邵芝岩笔庄在邮电路55号租了一间店面继续经营。而中山中路298号的邵芝岩笔庄也已经装修完毕,在原来框架上予以了翻新,预计将于8月份重新开业。
附:邵芝岩笔庄 创建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慈溪人邵芝严在杭开了一家名为"粲花宝"的笔店,后以店主名为店名,店址在官巷口附近,自设制笔墨工场,制作的毛笔以"尖、齐、园、健"四绝为特色,深得历代艺苑儒林称著,清时列为贡品。为杭州富有书卷气息和专业特色的百年老店。笔庄精制的芝兰图牌毛笔以书写挥洒自如、得心应手而多次获得国际博览会金奖。笔庄自产自销的毛笔主 要有羊毫、狼毫、紫毫和兼毫四大类。此外,还供应各种名贵和实用的砚台、宣纸、徽墨、笔架等文房四宝。1956年公私合营,邵芝岩与石爱文笔庄合并,后又并入隆泰昌文具店。改革开放后邵芝岩笔庄重新恢复。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路40号——杭州第七中学

杭州第七中学:特色教育照亮了一所百年老校的新路

杭七中除了美术特色班 还是浙江最老的私立中学
现在提到杭州七中,大部分人都会想到这所学校的美术特色教育。
1993年,学校开设了高中美术特色班,是杭州市同类学校的第一家,当时的口号是:“学校规范加特色、学生合格加特长。”
“当时杭七中是一所普通的中学,因为平凡,学校想做出特色来,这是最初的想法。”杭七中教务处的副处长吴江东老师说,他是该校美术特色班诞生和发展的见证人。
“在这么多艺术门类里,学校选择美术是经过充分考虑的。当时学校在美术和音乐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在杭州中学美术教育界很有名气的陈可久老师就在我们学校,另外学校还拥有杭州市中小学生艺术总团舞蹈分团,当时也小有名气;但是学校最后还是选择美术,因为老师和同学都觉得学美术以后工作范围更宽,而音乐相对较窄,我们希望七中出去的学生以后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
吴老师作为杭七中美术特色班的见证人,他要说的话确实很多:“93年的那个班人很少,报名的20多人,基本上都进来了,后来学校有在普通班里选了10几个学生。”
今年学校的招生计划人数是240名,六个班。“美术班近期在人数上基本会保持这个量,上课地点会随学校整体搬迁到转塘新校区,解放路校区作为美术特色班的大本营会保留所有的美术室。”吴老师介绍了美术班最新的情况。
从1993年到2009年,七中历年美术特色班本科率100%,重点大学录取率85%以上。为争取生源,清华大学在2002年把该校列为美术学院生源基地实验学校。2003年,教育部授予杭七中"社会公认特色办学成功学校"称号。
作为一所普高,杭七中美术班的办学规模不小,师资队伍很强,现在有专业的美术老师36名。除了师资,学校拥有美术教学楼1幢,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美术专用教室36间,展览厅1个,教具室多个,报告厅1个。
1998年,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收集了杭七中美术班学生的作品,出版了《中国中学生美术教育作品集---浙江杭州第七中学篇》,这是中国中学生美术教育作品集系列的第一辑作品。1996年、1998年和2000年学校三次在中国美院陈列馆举办了"杭州七中美术班学生作品展",每届展出作品120多幅。
其实杭州七中除了独树一帜的美术特色教育,值得一提的还有这所百年老校的历史和发展,她走过的路和时代发展紧紧相连。
2002年,杭州七中度过了她100岁的生日。画面闪回到百年前,当时学校叫浙江安定学堂,由当时寄寓上海的杭州大工商业家胡趾祥出资兴办,是浙江省最早的私立中学。
安定学堂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洗礼,从"四·一二"政变到抗日战争的磨难,从旧中国到新时代的跨越;杭州七中经历了从私有到公立的转制,从反"右"到"文革"的浩劫,从改革开放到办学新格局的形成。难得的是这个学校没有停止过办学。
现在的杭州市第七中学是杭州市教育局直属的省重点中学,省市文明单位,市重点涉外参观单位;学校分流水苑校区(普通文化班)和解放路校区(美术特色班),现有班级45个,学生1781余人。
关于美术特色班 毕业生回忆起来的一点一滴都津津有味
车欣是1998年考入杭七中高中美术特色班的,“我是第一志愿报考的,因为怕文化课分数线高,我当时美术专业课没问题的,杭七中虽然不是重高,却是杭州普高的第一块牌子,分数不低。如果没有美术特色班,我是绝对不会报考七中的。”车欣回想起当时考学校的情景,和现在很多等待录取的考生一样,心神不定。“当时学校只有一个美术班,多了保证不了质量,全班30多人,女孩子多一点。在绍兴路就是七中的流水苑校区上课。现在美术班都安排在解放路校区,大概是我毕业后2、3年才搬过去的,也就是在那时候扩招的。”虽然离校好多年,车欣对母校的情况还是很了解:“还有5、6个外地来的同学,有衢州的,东阳的,还有宁波。当时学校这个特色在省内已经有名气了。”
“外面的学校美术教育质量没法和杭七中比。”车欣说起这个来显得特自豪:“杭七中有自己的仓库放置美术用具,老师也肯专门花钱购置新的工具,你知道画画时要静物的,那个仓库里什么都有,随便拿几样东西组合就可以画了,还能专门按照历年的考题练习。”介绍母校的特色,车欣很直白,就像跟自己最亲的人在一起,能说的不能说的都说了。
“最年长的是专门管特色班招生的老师,姓陈,说话很深沉,不大爱笑,也不爱表扬人,但很喜欢窝在美术教室里看学生的画;教我们的女老师姓沈,是美院毕业的,就是喜欢挑刺,人很直爽,说话也很大声,喜欢和学生混一起,一起画,一起玩,画画风格大胆;还有教素描的老师,一个姓高,一个姓吴,两老师都很内向,但功底都了得,出手都是大作,都是细心的人,也很耐心,唯恐学生没听进去,都是好老师。”这是车欣对杭七中美术班老师们的回忆。“杭七中有时会来实习的老师,陈老师总是不放心,经常来探班,看看学生有没有长进,有时会叫几个曾经的学生,都是美院里的,来这里代课,方便我们掌握一下画画的方向趋势,好对付考试。”
车欣说老师很用心,我们也努力:“美术班进美院就是第一光荣,每年进美院的人数都很多,所以老师们也很有信心,只是在特色班,压力是很大的,学生会主动留下来画画,美术教室一直都是开着的,轮流做值日,最后走的人关灯,假期都是要拿来练习画画的,休息时间很少。”
杭七中的目标:美术特色鲜明 省一级重点高中
车欣从1998年进校到2001年毕业,时间又过了七八年。今年,杭七中的美术特色班的计划招生人数是240名,招生人数是杭州所有高中特色班最多的。
说到学校未来发展的目标,学校网站上有一句话:把学校办成“品质优良、特色鲜明、人民满意”的浙江省一级重点示范性高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百“新世纪”

在老杭州眼里,百货公司指的就是解百。这个在西湖边,见证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百货大楼,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从最初面积480平方米的两层木结构建筑原址,发展到了营业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
而今,解放路249号的解百新世纪,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个符号,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更名 “解百”之名历久弥新
老底子的时候,杭州人把解放路沿线叫做“旗下”,做官的人就住在附近,有钱人也经常到这里来买东西。1918年,杭州解百的前身“浙江省商品陈列馆”就诞生在此。可以想象,当时去那儿买东西该是怎样一种财富和身份的双重象征啊!
解百新世纪以前叫做“解放路百货商店”,这个名称是58年注册的。58年以前叫“百货公司营业部”,所以在老杭州的眼里,百货公司就是解百。当时解百就隶属于百货公司下面的一个营业部。58年独立以后,叫“解放路百货商店”。成立集团的时候,把“解放路百货商店”这个名称改为了“解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解百的名字的变更也是和解放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像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时候降生的孩子大都会被取名叫“国庆”、“建国”之类的。解放路这个概念,在当时也是一个很时尚、前卫的名词,因为在当时是庆祝解放的这么一个概念在里面,老百姓也能从这个名字当中感觉到解放以后生活水平的提高的意味。当时,解百用这个名称,很多人都觉得很不错。
随着时代的进步,“解放路百货商店”这个名字到现在看来似乎有些传统了。所以后来就有一个新世纪,叫“解百新世纪”,这也是从消费者对于品牌知名度认同的角度来考虑,赋予它一定的时尚性。“解放路百货商店”这个很符合当时时代背景的名字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变革 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杭州解百是浙江省第一家国营百货零售企业,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30年的时间里,它被视为“浙江省第一店”;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里,它的变革与杭州商业的发展相关,打上了深深地时代烙印。
应该说解百发展的历程跟整个国家的发展一样,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企业到现代企业这么一个变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杭州解百凭借着良好的信誉和大店优势,可获得较大的商品配额,当时从该店分配出去的商品占到杭州市的40%左右。
解百商店不仅是杭州本地人最愿意逛的地方,也是外地游客来杭必去的,许多老杭州人对于人们在解百排队争购紧俏商品的壮观场景还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后,解百的进货渠道就很充分了,也可以到外地去进货,到贸易商、代理商那里去进货,为经营带来了很多的活力。从这一步开始,解百的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了,进来的商品也是比较畅销的,经营规模就不断扩大了。
当时的老解百对卖的东西也有政策要求:有小商品必备目录,比如灯泡、火柴、针线必须要卖的,不能不卖的,因为有规定的。当时的商业基本领导是毛主席说的一些话: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要保证消费者最基本需求的东西,民生的东西一定要保证经营的。
多年下来给消费者的印象,解百是大而全,什么东西都有,价格也比较合理,也比较诚信一个企业,很符合传统企业的形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很多的细分,比如超市从百货业分化出去。流通领域细分以后,剩下百货可以做的,就是一些时尚类、代表潮流的一些东西了。至此,百货业行业也要从这种细分中来找到自己的定位,发展自己。1995年下半年开始,解百步入了发展的艰难调整期。这个逐步调整的过程,也是个很艰难的过程。
发展 解百的“新世纪”
改革开放后,新商场、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杭州解百“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中心北移是的解放路附近的不少居民外迁,同时武林商圈的兴起,新型商场以咄咄逼人的势头和新生代百货的营销、管理模式,向传统百货行业发起了猛攻。
2000年,投资4亿元的新世纪商厦开张运行,解开了解百接轨现代百货的新篇章。解百的周边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湖滨商圈的商业布局变得高档和国际化,亿休闲以及旅游消费为特色,把风景融入城市的繁华,奠定了其特殊的商业地位。
2002,新一届的解百领导班子确立了“精致生活,休闲人生”的经营定位,将目标消费群锁定为具有一定消费能力,追求生活品质的中青年白领。从此,解百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老字号”重发光彩。
重新定位后,解百展开了环境、品牌经营到服务的一系列改造。解百上世纪80年代的一幢老楼发展成为集商场、宾馆、餐饮、娱乐、停车场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购物中心。解百目前实行的是强势营销,“保证促销力度,也注重参与品牌、收款速度、停车等配套措施的跟进”。解百90周年店庆,创造了40小时持续营业不打烊的购物狂欢,再一次向世人宣告自己在百货行业的地位。
2008年,杭州各大商场或者新店开张或是兼并。杭州解百也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期。2009年,解百再一次动作,收购了元华这个项目,花了4亿买了一部分房产,也租了一部分房产,能扩大的营业面积大概是3万平方米。2009年,对解百来说也是很不寻常的一年,到今年年底营业面积从原来的4万平方米,增加到8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了解百的概念。
现在解百开始特卖,11月底要重新定位、重新布局、重新装修以后,将全新亮相,翻开另一个“新世纪”。

解百前身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工商银行:力挺中小企业信贷 科技与专业化先行

中国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成立于1985年,是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旗舰分行之一,拥有745个分支机构,在职员工1.8万多人。截止2008年末,工行浙江省分行总资产达490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达437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3710亿元,省内同业市场占比均位居第一,2008年末,不良贷款率1.66%,达到了国际商业银行的先进水平;连续13年蝉联全国工行系统经营绩效考评省级分行第一名。
工行解放路支行位于解放路223号,1984年成立。二十五年来,工行解放路支行以建设现代商业银行为目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努力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加快经营结构的战略调整和经营模式的转变,大力支持国家和省重点建设,积极拓展中小(民营)企业和个人金融业务。近年来,在工商银行浙江省分行和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和广大客户的关心支持下,全行各项业务稳健、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增强。
与时俱进 二十五年变迁折射中国银行业发展历程
解放路223号,最初是东南银行的旧址。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分行解放路办事处。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相继恢复和建立,对过去中国人民银行“大一统”的银行体制有所改良。但从根本上说,在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宏观调控能力和政企不分等方面并无实质性进展。1983年9月,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不再兼办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专门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
1984年1月1日,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出来,正式成立。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中国工商银行全面承担起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办理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担当起积聚社会财富、支援国家建设的重任。
同年,中国人民银行杭州分行解放路办事处变更为中国工商银行解放路办事处,从此揭开了中国工商银行解放路支行二十五年奋斗历程的帷幕。
1993年,在中国工商银行解放路办事处的原址上,开工建造新的办公大楼。5年后投入使用,如今这里正在准备进行新一轮的装修,接下来,这里将成为全省最大的财富管理中心。自1998年这里开设了杭州最早的针对个人的高档理财业务“理财室”以来,现在的“个人金融服务中心”又再获殊荣,将升级成为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级财富管理中心。
开拓创新 “擦边球”成功协助娃哈哈并购杭州罐头厂
“你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 ”是工行一贯的服务品牌。协助娃哈哈并购杭州罐头厂,无疑是工行解放路支行二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的一抹重彩。
1987年宗庆后率领2名退休教师,靠14万元借款起家,使一个小学的校办企业,发展成为目前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饮料企业,总资产达180亿元,2008年,娃哈哈实现328亿的销售额和68亿的利税;2009年一季度,娃哈哈营收超100亿元,实现利税29亿元。 连续十年成为中国饮料行业“王者”。其实,娃哈哈真正起步的关键一步,是1991年的兼并杭州罐头厂。这个被称为“小鱼吃大鱼”的兼并事件,在上世纪90年代之初,成为轰动华东乃至全国的一大新闻。
1991年的中国大地,改革的浪潮早已在各地席卷。但改革开放行进到1991年,全国还没有出现过这样一例“吃掉国营大厂”的先例,当时的形势真可以用“欲暖还寒”来形容,“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还未全面提出,“姓社姓资”的枷锁还常常铐在众人头上,私营经济“挖国营经济墙脚”的指责一片肃杀!
杭州罐头厂是个国营老厂,是浙江最大的罐头食品厂。由于产品结构和管理机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连续三年亏损,1990年亏损一千多万元,1991年预亏800多万元,已经到了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境地。全厂1500名在职员工靠贷款发工资,500多名退休工人退休金时发时停。尽管如此,仅100多人的校办集体企业娃哈哈营养食品厂一举兼并了拥有2000多员工的国营企业杭州罐头食品厂,在当时的舆论环境下,既是敢为人先,更是石破天惊。因为宗庆后的“校办工厂”,本不属于当时只针对国有企业的信贷范围,工商银行作为当时专门负责工商信贷的银行,又必须担当起积聚社会财富、支援国家建设的重任。时任工行解放路办事处主任的邢承益,和办事处的领导班子经过认真分析,大胆决策,在当时杭州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决定打出一记经典的“擦边球”:全力配合娃哈哈兼并杭罐厂。
事实和数字证明了这记“擦边球”的正确性。娃哈哈通过这次兼并,迅速盘活了杭罐厂的存量资产,利用其厂房和员工迅速扩大再生产。兼并只用了18天,就完成了两厂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兼并三个月后,新组建的娃哈哈集团于当年10、11月两个月累计比9月份新增利润222万元,11月实现利润500余万元。原“杭罐”厂终于摘掉多年亏损的帽子,首次盈余了32万多元。
通过对杭州罐头厂的兼并,娃哈哈成功地突破了困扰多时的发展瓶颈,一举获得了高速发展的生产平台,并且从资金、税收、市场、信誉等各方面突破了原有“校办工厂”的局限,以惊人的速度完成了企业的升级膨胀。到1991年底,娃哈哈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已达1.335亿元,仅在工商银行的企业存款就高达4293万元,俨然已是一家大型企业的架势了。
工行解放路之行与娃哈哈的亲密关系,也是从那时建立起来。如今,娃哈哈的基本户全部开在工行,这等于把所有存款、企业资金都交给工行。而工行也对娃哈哈提供最贴心的服务,2002年8月,工行省分行营业部与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签署银企合作协议,娃哈哈集团再获工行15亿元的综合授信贷款额度,以及网络结算、综合融资等一揽子优良服务。工行围绕“十五”期间娃哈哈集团发展规划,对其饮料食品项目扩大规模、技术改造、科技开发给予本、外币融资支持。加大科技扶持优质客户力度,升级工行资金结算网络功能,加速回笼“娃哈哈”在全国各地的销售款,提高企业资金效益。同时,根据娃哈哈集团跨行业发展,进入新的贸易领域的需求,创新业务,提供全方位服务。
精益求精 打造最专业的财富管理银行
浙江省最大的财富管理中心,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级财富管理中心,省内阵容最强大的专业理财师团队,近年来,工行解放路支行正着力打造成这样一个面向中高端客户的最专业的财富管理银行。
1998年,工行解放路支行开出“理财室”,这是当时杭州最早的针对个人理财的高档服务中心。2007年8月,位于杭州文二路西湖国际科技大楼西楼一、二层的工行高新支行财富管理中心正式对外营业,成为杭州银行界最大的财富管理中心。2008年12月,又一家别具特色的财富管理中心成立。至今仍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工行羊坝头支行利用古建筑不可复制的会所格局,在二楼开辟出1000平方米作为财富中心。羊坝头支行有近90年的银行经营历史,在杭州老百姓中知名度很高。这家财富中心的设立,也成为工行品牌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窗口。
截至2008年底,工行省分行营业部辖内已成立个人财富管理中心10家,贵宾理财中心36家,这些场所主要为中高端客户提供优质个性化的理财服务。而即将开始装修的解放路支行,华丽转身之后,将成为工行的财富管理中心阵营中更有实力的一员。
工行解放路支行将在新的高度和新的起点上,以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注重和切实坚持稳健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和人本发展,切实防控信用风险,有效拓展优质市场,努力加快经营转型,持续夯实管理基础,着力锻造一流队伍,竭诚为广大客户和社会各界奉献一流的服务,在现代金融企业建设道路上不断迈出新的更大步伐!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面王”奎元馆

我不是杭州人,小学时第一次来杭州,父亲就带我去解放路上的奎元馆吃面。点的是招牌之一的虾爆鳝面,面端上来时,香气袭人,虾爆入口,鲜嫩爽脆,喝一口汤汁,味道美不胜言。
饮水思源,后来也从多方了解到关于虾爆鳝面的一段经历。说是清同治年间,钱塘一带盛产鳝鱼,淡水河虾却不甚多,显得名贵。渔名们为了推销鳝面,就以鳝、河虾配售。奎元馆选用的河虾大小匀称,现卖现烧。鳝鱼规定要有大拇指粗,每斤5条左右,这样大小的鳝鱼,正处于壮年,肉厚质嫩。爆鳝面在烹调时,采用"三油"爆炒,即先用菜油爆,次用猪油炒,再用麻油烧,所以这碗面,虾嫩鳝脆。
再一次来到这家老字号面店的时候,已过十余载。尽管是周六的早晨,但依然人流如织。因为留念记忆中的味道,于是执着地点了一碗虾爆鳝面,一边吃着,一边津津有味的听着老员工说着奎元馆的故事。
1867年(清同治六年)奎元馆面店创办于杭州,创办人系安徽籍人士,该店虽几易其主,但其经营面条的业务始终未变,且以历史长、规模大、特色鲜明而饮誉国内外。蔡廷锴、蒋经国、李济深、陈叔通、梅兰芳、竺可桢、盖叫天、周旋、金庸等众多的名界人士都是奎元馆的座上客。
奎元馆经营的面食品种达百种之多,但最负盛名的要数片儿川面和爆鳝面。奎元馆的面要称作“坐面”,选用无锡头号面粉,由专人制作,用手工捍上劲后,还得垫上一根碗口粗、9尺长的竹杠,再用人工坐研半个小时左右,每30斤面粉打成8尺宽、7尺长的面皮,可切成3分左右的面条。“坐面”烧而不糊,韧而滑口,吃起来有“筋骨”,面料配制也十分讲究。片儿川的配料相传是从宋朝诗人苏东坡在杭州做地方官时所写的“无肉令人瘦,无笋令人俗”之句得到启示而来的。它以新鲜腿肉、时鲜竹笋、绿嫩雪菜作为原料,经厨师烹制,当一碗热气腾腾的片儿川面端上餐时,只见肉红、笋白、菜绿,色泽分明,引人食欲。有常言道,“有笋有肉不瘦不俗,雪菜烧面神仙口福”。
1942年,第六代传人陈桂芳继承祖业,奎元馆生意进入了鼎盛时期。老店根据四时季节的变动和消费者的爱好,不断翻新品种。开春的步鱼(塘鳢鱼)面、仲夏的时虾黄鱼面、立秋的蟹粉和蟹黄鱼面以及隆冬小羊肉面和羊蹄大面满足了不同食客的需求。在服务方式上,不论店家、住家、白天、黑夜,只要一声招呼,就送面上门;既可赊账,也可现付。营业时间从早上5点开门,一直深夜戏院散场。
解放以后,奎元馆努力保持、发扬传统经营特色,技艺精益求精,生意更见兴隆。
故事听得正酣,望见挂在墙上的钟,已是正午,吃饭的人一个个进出老店,二楼的餐厅也已经坐满。“即使到了夏天很热的时候,我们这儿都这样”餐厅经理骆禅告诉记者。
骆禅说,奎元馆的“老粉丝”很多,每周都来光顾的人屡见不鲜,“有的人每天两顿,中午吃完晚上又来了,每顿基本上是一碗面。”不仅是老人,还有年轻人和小孩,另外到老店的外地游客也不少。
生意好,引得越来越多的餐饮店想与奎元馆谈合作,有的提出交加盟费开连锁店,这也符合现代餐饮企业发展趋势,但这些都被奎元馆管理层拒绝了。“连锁店是一定要开的,但是加盟店一旦管理不到位,损失的可是奎元馆这块百年招牌。”掌门人孙逸明回答得很坚定。
今年10月,奎元馆老店所在的中山路就要改步行街了。孙逸明说,这几个月,店里正忙着装修翻新,国庆的时候,老店要以崭新的面貌迎接钟爱它的中外“粉丝”。

虾爆鳝面是奎元馆的招牌面之一


[ 本帖最后由 cnzjhzxhcsc 于 2009-8-23 11:5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交通银行:百年民族招牌 扎根浙江大地

交通银行始建于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是具有百年历史的民族金融品牌,是中国早期四大银行之一,也是中国早期的发钞行之一。1987年4月1日,重新组建后的交通银行正式对外营业,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上海。2004年,交通银行完成了财务重组,成功引进了汇丰银行、社保基金、中央汇金公司等境内外战略投资者。
2005年6月23日,交通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境内第一家国际公众持股银行。2006年,交通银行成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商业银行全球合作伙伴。2007年5月,交通银行成功回归A股市场,总市值进入全球银行业前20位之列。2008年4月,交通银行在北京、上海、香港三地隆重举行“百年华诞庆典”,庆祝交通银行成为我国第一个超过百年历史的民族金融品牌。
多次被世界权威金融杂志评为“中国最佳银行”;连续多年被世界品牌实验室(WBL)评为“中国品牌年度大奖(No .1)”(银行类);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最新公布2008年世界1000家银行排名数据,交通银行一级资本排第54位,资产排名列第66位。交通银行凭借一流的经营管理水平荣获国内外多项荣誉和奖项。2008年度,交通银行荣获《欧洲货币》“中国最佳私人财富管理银行”称号;2007年度,被世界品牌实验室评为中国三大银行类品牌,荣获《财资》“中国最佳公司治理”奖;2006年度,荣获《欧洲货币》“中国最佳银行”称号,荣获《金融亚洲》“中国最佳管理奖”,被《亚洲货币》评为“中国地区最佳结构货币产品供应商”,成为《商业周刊》评定“亚洲50强”企业唯一上榜中国金融机构等。
交通银行杭州分行成立于1988年5月14日,是最早进驻浙江省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1995年3月,升格为总行直属分行。2004年10月,交通银行总行党委决定由杭州分行行使交通银行浙江省分行的管理职能,目前管辖温州、嘉兴、绍兴、湖州、台州、金华六家地市级分行。杭州分行自成立以来,各项经营业务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管理工作也迈上新台阶,已连续十年被交通银行总行评定为A级行,并被确定为优势行加以重点支持,在浙交行在浙江金融同业中树立起了崭新形象。
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
1987年,交通银行在上海重组后不久,总行即与杭州市政府共商在杭组建分支机构;1988年5月14日,交通银行杭州分行成立。此后,这家新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艰苦创业,在夹缝中求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发挥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先发优势和业务特色,在自身稳健经营、快速发展的同时,迅速融入杭州乃至全省经济金融大环境中,经营机构遍布各行政区域,合作单位遍及各主要行业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在业内享有第一家集银行、证券、保险业务于一身的“金融百货公司”、第一家推出大额可兑换存单的银行、第一家实现电子联行天地对接的银行等美誉,支持金温铁路、沪杭甬高速公路等一批省级重点工程,培育支持开元旅业集团、杭钢集团等一批国内知名、走向世界的浙商企业,该行也由此逐步成长为浙江金融圈内一家经营实力雄厚、品牌特色鲜明的银行。
高举发展大旗 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0多年来,交行杭州分行始终高举发展大旗,以支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努力追求卓越,不断创造精彩,已经成长为一家业务基本覆盖全省、功能齐全、服务优质的综合性大银行,成为浙江省金融界一支不可或缺的发展力量。
20多年来,杭州分行大力筹措信贷资金,支持了申嘉湖杭高速公路、杭州地铁枢纽中心、萧山机场、西溪湿地和旧城改造项目等一批惠及浙江百姓、改变城市面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大工程,为地方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该行积极响应地方党委、政府号召,主动参与并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助公益款项逾千万元,履行了商业银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推进金融创新 跻身大型银行省级分行前列
中国银行业新一轮股份制改革以来,交行杭州分行作为管辖杭州、温州、绍兴、嘉兴、湖州、台州、金华七地市交行机构的省级分行,紧随交通银行股份制改革“三步曲”脚步,对接系统内综合经营平台,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思路,严格基础管理,走出一条内涵式发展、集约化经营、精细化管理的快速、持续、和谐发展之路。近3年主要业务指标实现了翻番,资产总额、存贷款、中间业务等主体业务快速增长,市场占比稳步提升,利润总额明显增加,人均创利走在同业前列,步入了“发展速度快、发展结构优、发展效益好、发展实力强”的良性发展道路。继2007年末该行本外币资产总额超过1000亿元后仅4个月,在浙交行人民币总存款又一举突破1000亿大关,名副其实地跻身于大型银行省级分行行列。
20多年来,交行杭州分行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坚持不懈地推进金融创新,向全省推出“展业通”小企业贷款、“蕴通供应链”等新业务品种,有效地解决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全力打造出“沃德财富”、“交银理财”、“交银基金超市”、“蕴通财富”等一批特色理财品牌,在国内率先推出以全球海外委托理财为特色的私人银行业务,受到市场广泛认可与好评;在浙江市场上摘取了开放式基金、满金宝、企业年金等多项业务发展"第一"的桂冠;以交总行综合经营平台为依托,投行业务创新试点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不同时期凝聚起新的比较优势,使杭州分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走在前列、长盛不衰。
创建100年之久的交通银行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金融品牌,而交通银行杭州分行20年的成长史,正是一部浙江金融业改革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奋斗史。20年发展承前启后,20年改革继往开来。当这家顶着百年民族招牌、扎根浙江大地的省级大银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之际,交通银行杭州分行行长俞炯玲表示:“20年前,创业者们播撒下一个追求卓越的梦想,一代代在浙交行人为着这个梦想拼搏着、奋斗着;20年后的今天,如今的交行人将会责无旁贷地接起铸就在浙交行百年基业、再创历史新辉煌的使命。”
展望未来,杭州分行全员上下将秉承"诚信永恒、稳健致远"的经营理念,以“提供更优金融方案,持续创造共同价值”为使命,坚持责任立业、创新超越,努力建设价值卓越的一流财富管理银行。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美:穿越化妆品之记忆隧道

解放路上的思美只是杭州时尚业发展的一个历史缩影。现在大街小巷开着各色各样的化妆品店;商场开设各类精致的化妆品、护肤品专柜;上淘宝网一看,有关化妆品的信息简直是铺天盖地而来。当今的很多年轻人,特别是90年代后出生的孩子是很难想象,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女孩子对化妆品的渴望……
每个女孩都爱美。你小时候有没有偷偷的用过妈妈的口红?有没有让妈妈在自己的脸颊两边各盖一个红圈圈,然后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有没有用水彩笔图染过自己的指甲?在产品不那么丰富的年代,小小的你又是怎样臭美的呢?
“一小盒胭脂让我有了公主般的感觉!”
妍妍,生于上世纪70年代,目前在杭州某事业单位工作。打扮时尚而得体的妍妍笑称,自己对美丽的追求源于自己的母亲。“我妈妈本身就是爱美的人,那个年代,她的着装打扮还经常得到她同事的效仿。言传身教下,我当然也不会差啦!”
妍妍的家庭条件不错,童年时倒也没经历过物资匮乏。6岁生日时,妍妍得到了来自母亲的一份礼物——一小盒胭脂。从此妍妍就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化妆品。
“我记得那盒胭脂只有现在的清凉油那么大,包装是纸质的盒子,我很珍惜这个小小的盒子。”胭脂盒让妍妍充满了幻想,用现在的话说,有一种当了小公主的感觉(那时候的女孩都不知道自己能当公主)。
每次外出去玩或者要拍照之前,妍妍都会用这盒化妆品作精心的打扮:小心地用手指蘸一点涂在自己的腮上,自鸣得意地对着镜子左看看右看看,这才心满意足地跑出去玩,自我感觉非常漂亮。
“其实那时的我真的不懂美,本来胭脂是要涂在眼睛下边颧骨的位置,而我却总是把它涂在我的肉肉的腮上,颧骨的位置一点也没有。”
化了妆的妍妍常常引来儿时小伙伴注意的眼光,“她们羡慕我化了妆,并不觉得我化得不好看。因为那时一盒小小的胭脂就是奢侈品,并不是每一个小朋友都会拥有的!”
“对老牌子的化妆品还是很有感情!”
董女士,58岁,曾经是杭州某外贸工作人员,现在已经退休在家,帮女儿照顾刚出生不久的外孙。像董女士一辈的人,亲身经历了中国化妆品行业的历史变迁,她们这一辈人,对老牌子的东西还是很有感情。
怀中抱着健康、聪明的外孙,董女士的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从其透露的一些生活细节中可以考证,虽然她已经年近60,但是对自己的外貌、着装依旧考究:出门一定要换上得体的服饰,用的眼霜也是托亲戚从香港带回来的……
董女士介绍,她对牌子的选择倒不讲究,目前为止已经用过的化妆品、护肤品也不少,有外国的、国产的,但是大多都是其女儿推荐给她的。“以前哪有眼霜啊,就连化妆品都很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女人化妆的机会就比较少,因为当时大家的思想比较保守,普遍意识当中,中国妇女就应该保持朴素与传统的风格。现在的姑娘儿哪像我们年轻时那样!像我女儿出门都会画点妆,做点修饰,这样人看上去也精神、自信一些。”
回忆起以前使用过的化妆品,董女士也如数家珍,因为也就那么几个产品,比如百雀羚、蚌壳油……上世纪80年代,雪花膏还是散装出售的:小杂花店里,柜台上放置一个大玻璃瓶子,里面装着大半瓶子凝腻雪白的香脂,小姑娘拿着一个蓝色铁皮盒子跟店主说:“请给我装满……”这种景象如今是再也见不到的了。
百雀羚,可以说是很老的牌子了。董女士回忆:“百雀羚雪花膏作为当时知名的国产护肤品,在很多地方都是可以找到的,价格也能接受,所以以前的女人常常用的,就连我的女儿小的时候也会用这个。”
后来,化妆品行业发展得异常迅速。不但有大批国产品牌崛起,许多外国的名牌产品也迅猛涌入中国市场。从此,中国的女人们对美容、保养也开始讲究起来,比如皮肤有细纹就要用抗皱产品,晒黑了要用美白保湿的产品……
“以前有一种叫高丝的养颜露,我们家从上世纪80年代用起,直到前两年买不到了才停用的。”中国本土的化妆品,能够一直沿续经营下来的产品不多。不过董女士还是念念不忘百雀羚所特有的浓郁的熟悉的香味。“以前的很多化妆品、护肤品现在都已经不使用了,因为买不到了,但是对于这些老牌子的东西我还是有一定的感情。”
前不久杭州有一家著名老牌子的化妆品店重新装修开店,董女士特地赶过去看看有没有老底子的产品。“很多老牌子的东西用了那么多年,也没出过什么问题,对质量我还是很放心的,而且国产的东西价格非常实惠……”

思美在解放路上的老照片 大概摄于1995年

思美在解放路上的老照片-大概摄于2001年

友谊雪花膏,特点:纯甘油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路53号——杭州江南春糕团店

门牌号虽说只是一串数字,但这数字可能还蕴含着各种有意义,比如说幸运数字啦,纪念日啦,等等。
杭州于1949年5月3日解放。为此,记者特地探访了解放路53号。从上城区地名办记者了解到1982年,这里曾经是居民住宅区,户主名叫王永华。而在2002年地名办进行再次登记的时候,这位叫王永华的住户已经不知去向了。现在这里已经变成了杭州江南春糕团店的总店以及门市部。
说起江南春这也算是解放路的一家老字号了。记者从现场观察到,江南春占据门牌号47号至53号。东面是一个3米宽的门面,卖各种糕点、面、皮,白色的墙壁上张贴着各种产品的标价;西面两个大开间占据10米宽的门面,一位师傅正在往内其中一个门面内输送面粉。
星期天下午,一位叫王鑫的老人带着孙子出来溜街。他告诉记者,江南春在解放路上也算是老店了。“我记得在解放前就有江南春了。我对他们家的荷花糕印象特别深刻。荷花糕还是杭州特有的。纯大米制作,加水一煮就成为糊状,那个时侯小婴儿就吃这个。”
王师傅回忆到:“我给儿子买的荷花糕就在解放路上这家江南春买的。儿子出生才两个礼拜后,每顿饭就能吃上一整块糕。”王师傅比划着,四四方方白色的糕大概五六公分长,一公分厚……
“现在的孩子哪儿还吃这个呀!”王师傅指着怀里抱着的孙子,笑着说:“他就吃奶粉,而且还是200多块钱一罐的进口奶粉。荷花糕煮好了送他嘴边,他只吃一小口就再也不要碰了。”
虽然嘴上好像在怪孩子“嘴刁”,但王师傅脸上洋溢快乐的情绪。他介绍当时25岁参加工作的时候做木匠师傅,一个月32块钱的工资,妻子在菜场工作,一个月31块钱,这点钱两人凑活着还能过日子,但是有了两个小孩后,就显得有点紧巴巴了。
“以前吃一顿饭,如果有猪肉就已经算是奢侈了。现在啊,一只鸭子买回来,吃了三天都还吃不完。过去和现在啊,真的不好比!”

杭州特有的荷花糕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路50号——杭州针织厂(图)

新门牌代表着城市的生长方向。60年历史变迁,一些旧的路标与门牌在时间的洗涤中消失了;同时,新门牌号也伴随着新居住区与建筑物的诞生。
在解放路50号,记者找到了让老杭州人倍感亲切的杭州针织厂。迄今已经有60余年历史的“杭针厂”,现在已经改名为杭州中纬实业有限公司。但是“六一针织厂”这个称谓依然深刻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在六一牌内衣的门市部,一位60岁左右的阿姨刚买了整整一袋子的男士的内衣,有内裤、袜子、背心等。见我在店内进行咨询,热心的阿姨忙过来说:“这里都是卖我们这个年龄穿的衣服,你们小年轻的东西很少的。”
聊天中,记者了解到这位阿姨姓宋,已经退休,今天特地过来给自己的老伴选衣物。“我们家老头儿穿六一牌的衣服已经几十年了。他认牢了这个牌子,只穿他们家生产的,要不然我也不会从大老远的家里赶到这边来买。”
宋阿姨离开六一店时,店内的两位服务员微笑着挥手道别,看得出她们相识已久。
很多老杭州人对六一牌有着特殊的感情。据一些老人回忆,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是六一针织厂发展的黄金时间。那个时候整个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人们,竟有大半人穿“六一”这个牌子的衣服。
1924年,由6位浙江籍留法学生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在上海闸北区建厂。由于当时上海的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家的强势排挤,所以于1927年厂房整体搬迁到了杭州的中山中路,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花鸟市场这一带。
1955年全国正处于企业公私合营改造时期,全厂又整体迁到解放路上,1957年正式成为国有企业,在目前是浙江省针织行业规模最大的全能型厂家之一。企业的董事长王建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杭针厂是杭州排名第二的纳税大户!这可是一个挤破了门槛也进不来的好单位。工人们每年的工资是100块,但是奖金却达到500块呢!”
上世纪90年代,国家的经济转型,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大,杭针厂又开始向私营企业过渡,成为杭州市少数改制成功的企业之一。现在该企业经营着六一牌和尔佳牌两个内衣品牌。即使发展至今,六一牌依然有着一批固定的忠实顾客。尔佳品牌主导产品为莱卡棉、火龙丝等内衣系列,做工上更加追求精致,档次也提升了。

杭州针织厂80年代的老照片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路20号——工商银行

根据资料记载,1982年之前,解放路20号是红旗电器厂——当时杭二中的校办工厂。何谓校办工厂?这对于大多数年轻人,特别是80后这一代来说,是个很陌生的词汇。
一位退休于杭二中的名叫的来健教师为我解答了困惑。来老师已经有86岁的高龄,自1951年——1986年在杭二中教体育。现在居住在葵巷社区小河下18幢。“以前国家规定,学生需要进行学工学农的培训,因此学校都会开办校办工厂和校办农场。杭二中的校办工厂叫做红旗电器厂。”
据来老师介绍,红旗电器厂生产变压器、日光灯等电器产品。来老师的老伴儿也是杭六中的教师,她补充道,大概在2000年校办厂才关闭的。
现在的解放路20号属于铭扬大厦。一幢造型新颖、气势恢宏的建筑驻立于此,工商银行在处经营。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路1号——杭州邮政枢纽大厦

门牌是一座房子的身份证,也是一座城市的年轮,隐藏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说起解放路的历史变迁,不可不探访一下这小小的门牌号。
从头说起,先来说说解放路1号。
在解放路与环城东路交叉的T型路口的,矗立着一幢高大的楼房,大概有十几层。这是杭州邮政枢纽大厦。据了解,该大厦建于90年代,距今也有10多年的历史。
从记者探访的过程中了解到,邮电大厦建成以前,这里是杭七中的操场。王鑫师傅今年58岁,抱着一岁多的小孙子来到附近纳凉。上前一打听,这位王师傅就住在离邮电大厦不远的长命寺巷社区。
对于邮电大厦,王师傅更是有着一番深情。“上世纪80年代这里是杭七中的操场,当时这里没有围墙,只有荒凉、简陋的跑道。附近居民,特别是小孩子可以随意进出这个操场。”
至于操场是何时建成的,王师傅也不甚了解。但他清楚记得,在自己七八岁的时候,时常和小伙伴相约来到操场上玩耍。童年的记忆一直印刻在王师傅的脑海中,至今回忆起来依旧充满乐趣。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服装文化的历史剪影

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服装一级批发与流通市场之一,创办于1989年10月。市场建筑面积50000平方米,拥有营业房3000间,配套有物流中心、大型电子屏幕信息发布中心、银行等商务机构,及餐厅、医疗站、图书室等服务机构。
专业从事服装成衣销售渠道达 20年之久的“四季青”,以批发为主(占80%以上),汇聚了1100余家服装生产企业,900多个品牌/商标的服装,种类已经涵盖了服装成衣的各个类型。1-2楼档口区销售大众流行服装,三楼精品区为中、高档品牌服装加盟代理。
四季青服装市场也是国内首批通过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的专业市场,20多年来,市场规模、管理不断上台阶,效益节节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杭州四季青服装市场名列“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百强市场”第37位,其中服装专业市场类第3位。2009年,中国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荣获“2009年度中国浙商最具投资价值商业地产项目”。
住在解放东路486号清泰小区的陈大妈很有感触地告诉记者,现在老的四季青服装特色街的繁华,在早些年为建设市场进行征地拆迁时,大家几乎都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番景象。如今,一个比四季青服装特色街规模更大、档次更高的中国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也早已在九堡镇建成开业了。
从武林广场出发上高架,沿着德胜路快速通道向东行驶20分钟,新四季青就在记者眼前出现:四、五幢简洁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5000多亩土地,近10万参与者,上百种服饰产业的交流,市场正对面是杭州新客运中心,地铁一号线……尽管是上午10点左右,市场内已经是车水马龙,忙成一片。
四季青新址位于中国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一期C2区块,坐落在杭州市江干区九堡镇东侧,南接德胜路,北至稼北路,西邻久福路,东为胜东路,与新的杭州长途客运中心一路之隔;距武林广场约14公里,距绕城高速公路约4公里;规划地铁线交通1号线将沿九沙大道北侧的绿化带由西往东穿过,并与客运中心站衔接。
市场占地2万平米,分服装交易和仓储物流两大区块,其中服装交易区块土地面积为2000亩,仓储物流区块土地面积为3227亩。地下一层(停车库),地上五层,总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近3000家商铺,由四季青服装集团独家投资建设近10亿元打造。
相比老四季青市场,大市场无论在交通流量容纳、人流量容纳还是产业扩展空间等方面,均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随着四季青服装大市场的建成,代表了华东地区同行业档次最高、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服装产业集群交易中心的出现。
“从批发为主转向零售业态,是市场发展的必然。十多年前,这里还是城郊接合部,现在已经变成市中心,并且与钱江新城接轨,再经营大规模批发、物流已经不合适了。”四季青服装特色街管委会主任袁卫东表示,按照规划,“老四季青”将逐步完成经营业态的转型,以批发为主的市场功能逐步转向为服装展示、信息发布、旅游购物和财务结算等多重功能,增强餐饮、住宿、休闲等配套功能。
2009年的今天,新老两家“四季青”也慢慢实现了当初的愿望——错位经营,“老四季青”即四季青服装特色街市场,将发展成为高档商场、专卖店,而批发、物流功能逐步转移到四季青服装交易中心。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亨得利钟表行——时间铭刻光阴的故事

“亨得利”这么洋气的招牌并非洋人手笔,源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宁波的应、王、庄三姓兄弟合资开办的钟表店“二妙春”。光绪年间,“二妙春”在一次代销彩票时售出一个头奖,获得一笔数字不小的酬劳金,因此意外收入而发迹。不久,三人又开设了一家“亨得利”钟表店,取“万事亨通,大得其利”之意。主营钟表、眼镜、唱机,兼营钟表修理。
中国人历来崇尚“万事亨通”,而要通顺就要讲谋略、讲秩序、讲拓展,讲市场占位和形象推出。“亨得利”的先驱们把“利”定位在“亨”上。据史料记载,亨得利“招牌响亮,经营有法,获利颇丰”。继在杭州设立分店后,1915年在上海广东路首设了亨得利管理处,制定了分路发展的规划。一路向上海等地发展,一路向南京、天津、北京等地发展。
在管理上,他们学习洋行,吸纳股东,把商店改成亨得利钟表眼镜股份有限公司。在经营谋略上,看准市场需求,把握扩展时机,更严格地确保进货、选款、展销、服务、维修和拓展业务全过程的质量检验,保证了公司的持续营销成功。从1923年至1948年,亨得利先后在天津、重庆、北京、南京、广州、杭州等几十个大中城市开设了70多个分店。
“上世纪70年代末,手表还是个蛮稀罕的物件,属于高档奢侈品。年轻人结婚要是购齐了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三大件’,姑娘儿出嫁的时候是很风光的。”一位老杭州张师傅告诉记者,那个时候杭州市场上钟表店不算多,包括百货公司的钟表专柜在内,大大小小也就20来家。
“亨得利钟表店还叫‘人民钟表店’,算是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家。大概是1979年吧,亨得利采购了一批国产手表,包括苏州生产的登月牌手表和上海生产的宝石花牌手表、海达牌手表等,市场销路非常好。当时一块手表的零售价是80多元,普通老百姓不吃不喝也要攒上两个多月。但市场需求量还是非常大的,为了买到一块手表,杭城许多老百姓不惜在钟表店门口排上几个小时的长队。还有不少是朋友托朋友再托朋友这样一层层托过来买表的。”
据了解,当时市场上可供选择的手表款式并不多,基本上都是圆形的表面,白色和黄色是两种主打色,男士手表居多。
如今的“亨得利”比邻杭州湖滨国际名品街,步入“亨得利”的店堂,宛若置身于世界顶级腕表品牌的殿堂,这里经营,如劳力士、帝舵、真利时、名士、艾美等世界顶级腕表品牌。
作为经营国际高档表的专业钟表商店,除了向顾客提供高品质的商品外,向顾客提供最专业、最权威的服务是“亨得利”的至真追求。同时,杭州“亨得利”还设有维修专厅,拥有着丰富经验的钟表高级维修技师为顾客答疑解难。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浙医二院:140年的光阴见证杭州的发展

在繁华的解放路和马市街的路口,伫立着杭州建院历史最早的医疗机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简称浙医二院)。它创建于1869年,前身是英国圣公会在华设立的杭州广济医院,1885-1925年医院附设的广济医校是国内最早的医校之一。经过140年的风雨历程,它见证着杭州百年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新中国成立后浙二医院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目前已经成为一所具有鲜明专科特色的现代化研究型综合性医院。
50年代,余文光教授在这里完成了国内第1例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开创了中国胰十二指肠手术的先河;石华玉教授在国内胸外科首创椎旁阻滞下肺切除等手术;耳鼻喉科开展头颈部肿瘤及全喉切除发音重建等手术。
60年代,省内首例低温麻醉下房间隔缺损直视修补心内手术并进行人工心脏球瓣研究;茶色素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治疗的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
70年代,骨科国内首例断肢移位再植手术成功;还抢救成功烧伤面积100%,三度烧伤74%的病人。
80年代,神经外科省内首例开展显微外科摘除脑垂体瘤手术;省内开展首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
9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小切口白内障手术、瓣膜性心肌病心脏减容手术、高温隔离灌注化疗治疗肢体恶性肿瘤等手术。外科于省内首家开展背驮式肝移植手术;刮吸法断肝术达国际水平。
进入21世纪,医院成功进行世界首例同种异体卵巢输卵管联合腹腔内原位移植术;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破解了国际医学界的难题;率先开展空中急救直升飞机的试飞并获得成功。
医院坚持科教兴院,取得丰硕成果。自2000年来,已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项。每年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等科研项目二百余项,现主持在研的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人才与重点项目、863项目等。
浙医二院开放床位1900张,年门急诊量约193.85万人次,出院病人5.38万人次;手术2.82万台,医疗用房超过15.5万方,建有附设急救直升机停机坪的现代化脑科中心大楼和眼科中心、门诊科教、急诊中心和国际保健中心大楼。
医院现有正式职工2248人,高级职称专家414人,其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3人、获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名,博士生导师45人,拥有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及博士后站。拥有大陆唯一的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
医院拥有临床和医技科室45个。尤以急诊医学、普外、肿瘤、神经内外科、骨科、眼科、心内、胸外、呼吸、口腔和耳鼻咽喉科等闻名。
o 1869年,杭州横大方伯设立“戒烟所”——广济医院前期
o 1870年,改名为杭州大方伯医院
o 1871年,正式改名为广济医院
o 1884年,广济总医院建成
o 1885年,医院扩建开设广济医校
o 1889年,成立麻疯病医院
o 1899年,西湖肺痨病医院
o 1911年,医院装置电灯、自来水、X光机
o 1914年,医院在杭州松木场成立分院
o 1925年,医校停办
o 1927年,政府收回,改名为浙江省政务委员会直辖杭州广济医院
o 1928年,医院重新归还英国人
o 1937年,被改名为杭州同仁会医院
o 1945年,医院又由英国人接管
o 1949年,医院设内、外、皮肤、妇产四个临床科室,病床117张
o 1952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医院,并更名为浙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为大外科专科医院,病床206张。西湖肺痨病医院停办,麻疯病医院由省卫生厅接管,改名为浙江麻疯病院,迁至武康上柏
o 1958年,调整为内外科综合性医院,有10个临床科室,病床450张
o 1960年,定名为浙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o 1973年,368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落成
o 1977年,2270平主米的科教楼落成
o 1980年,11350平方米的一号病房大楼落成,这时临床科室17个,床位600张
o 1983年,2063平方米的放射楼落成,并引进了全省第一台CT
o 1992年,2800平方米的急诊大楼落成
o 1993年,在医疗二系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二临床医学院,引进全省第一台核磁 共振
o 1997年,14440平方米的二号病房大楼落成,临床科室增至23个,床位850张
o 1998年,急诊科成为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医院病床增至于1000余张
o 1999年,定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o 2001年2月,外科研究所所长彭淑牖教授的刮吸手术解剖法与多功能手术解剖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o 2002年,彭淑牖教授还获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o 2002年,彭淑牖教授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o 2002年12月1日,门诊科教综合楼落成,面积34885㎡。
o 2004年10月10日,在美国新澳尔良的第90届美国外科年会开幕式上,美国外科学院授与中国大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彭淑牖教授"美国外科学院荣誉院士"。
o 2004年10月,浙医二院脑科中心和国际保健中心大楼启用。脑科中心大楼建筑面积30446m2,国际保健中心建筑面积达20000m2 。
o 2004年11年11日,浙江大学医学PET中心(浙江大学分子影像PET中心)在浙医二院正式成立。中心有先进的PET仪器,医用回旋加速器,药物合成系统。
o 2005年4月,美方赠送给PET中心动物PET一台。
o 2005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与省侨联携手共建"浙江省侨联华侨华人定点体检中心"挂牌签约仪式在本院保健中心举行。
o 2005年7月,国际血液学最具有权威性的杂志《BLOOD》(《血液》)发表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二院徐荣臻博士为第一作者、与浙江大学校聘"光彪教授"冯根生教授同为通讯作者的文章――《酪氨酸蛋白磷酸酶Shp2高表达参与人白血病发病机制》。该论文旨在揭示白血病发病机制,表明白血病的元凶是PTPN11基因编码中的蛋白质Shp2出现问题。也是一篇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影响因子(IF)10.13的SCI论文(IF列当年浙江大学第一),浙江大学医学院历史最高。
o 2005年11月18日,浙医二院进行了急救直升机的试飞,为建设浙江省卫生强省填补了空中急救的空白。
o 2005年,肿瘤学专家郑树教授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
o 2005年,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主持的课题《我国大肠癌高危人群防治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o 2006年6月15日,急诊中心大楼运行。
o 至2006年9月,浙医二院实际开放床位1800张。
o 2007年浙医二院肿瘤学科点被认定为国家重点学科
o 2007年9月,浙医二院在卫生部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
o 2007年12月26日,浙医二院24个专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通过卫生部复评
o 2007年12月17日,浙医二院急诊中心和哈佛医学院创伤与灾难医学研究所联合成立中国首个高级灾难救援项目中国培训中心
o 2007年,浙医二院眼科中心姚克教授"白内障发病机制及其防治研究"项目荣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8-22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阵痛后再生 天工艺苑7年后重开

在杭州解放路上有一座大厦,对很多杭州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它就是上世纪90年代的杭州十大商场之一 ——杭州“天工艺苑”。与市民暂别七年的它即将全新亮相了。
天工艺苑和王星记
1985年,9月杭州市政府批复,同意建立“杭州天工艺苑”隶属市工艺美术工业公司领导,为有利于“艺苑”的合理布局和发展,决定将杭州工艺美术实验厂并入杭州王星记扇厂。
1990年,天工艺苑在原王星记扇厂厂址上兴建。而始创于1875年的王星记扇厂,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当年,职工只有30多人左右,生产黑纸扇为主,以选料认真,构造精致,品种繁多,美观实用而著名。
杭州的纸扇在宋时已经闻名,由民间艺人流传下来。王星记扇子,主要保持了名牌产品的传统特色,它的特点扇骨柔软顺滑,扇子色泽黑亮细洁,经久耐用。在旧社会时,由于对工艺美术行业的不加扶持,再加上资产阶级的追求利润,不顾质量。因此,质量下降,生产也几乎处在停滞状态,艺人们改行,生活无着。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以来,王星记扇厂有了极大的恢复和发展。从此,这种工艺美术的名牌产品,才重放光彩。品种不断增多,质量精益求精,生产方向明确——为广大人民生活和出口服务。1960年,共创造革新20多项,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66年曾更名为“杭州东风扇厂”。1970年曾产电视机。1973年由于单独成立“杭州东风电视机厂”,故扇厂更名为“杭州扇厂”。1977年恢复原称:杭州王星记扇厂。
由于王星记扇厂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所以,1990年天工艺苑在原王星记扇厂厂址上兴建时,很多人都将此看作是传统行业的一次辉煌再生。
当时的天工艺苑下设一个购物中心,5家工厂,一个研究所和两家合资企业。天工艺苑商场的建筑具有浓郁的仿古风情,是一家既可购物,又极具观赏和休闲功能的场所。1993年,天工艺苑作为华东最大的工艺品销售中心,营业额过2.8亿,跻身于全市10大商场的第4位。当时的天工艺苑购物中心下设工艺品、家电等8大商场,更有国内惟一的现场献艺场馆。
大火没烧掉希望
而天工艺苑1994年的那场大火烧掉了曾经的光辉岁月,1994年1月30日凌晨3时左右,天工艺苑商场因家具展示房的营业电源未切断,房内吸顶灯电源线发生故障,引起短路打火,喷溅的熔珠落在席梦思床垫上,引起火灾。天工艺苑人顽强的自救与东山再起的勇气和大火一样让所有杭州人印象深刻。
在天工艺苑干了整整10年,搞电器维修的老员工俞雷波回忆说:“天工艺苑的大火之后,大部分员工被告知回家等通知,天工艺苑还会再开张的。我属于例外,依旧天天去商场上班,因为商场的售后服务是不能停的。3年里,我每月工资只有300元,想当初最好的时候,我拿过1500元一个月呢。”
1996年商场重新开张的时候,可以说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干,许多人废寝忘食连续干了一个多月,有的干脆连家都不回,困了,趴在桌面上打个盹。然而,1999年之后,天工艺苑开始走下坡路。2001年3月15日,这一天,曾经为杭城众多消费者熟知的天工艺苑悄悄地拉上了卷帘门。卷帘门和告示写着:各位顾客,本企业因经营结构调整,即日起暂停营业,停业期间有关售后服务请与天工艺苑企管部联系。2004年天工艺苑负债达1.6亿元左右,5月天工艺苑终究逃脱不了被拍卖的命运。
阵痛后再生
2001年3月15日,天工艺苑停止营业。时隔七年,天工艺苑向世人宣布将重开。这一次,总投资5亿元2万平方米的商场欲招募200个品牌的天工艺苑的未来会怎样呢?
天工艺苑重新定位,以新理念,馨环境,心服务,忻感受为经营艺术,全力打造集休闲、餐饮、娱乐、旅游、会展、拍卖、商住、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生活艺术商场。
天工艺苑的位置极佳,建筑位置坐落杭州经济黄金点,杭州黄金商圈的三强之一,距离西湖只有1.5公里,周边3公里内遍布杭城数大商圈,毗邻吴山广场、清河坊步行街,接驳火车站的庞大人流,物流,学校,银行,金融公司遥相呼应。
而随着"钱塘江时代"的来临,天工艺苑所处的解放路更是成为了连接杭州CBD(中央商务区)——钱江新城与西湖风景区以及老城区最重要也是最快捷的交通要道。
天工艺苑副总经理杨晓明介绍说,新的天工艺苑以中高收入者、游客、商务消费为目标客群,主力消费层定位在30岁到55岁。经营方式以联营自营为主,层租为辅。
新开的商场1至5楼以艺术商场为主,1楼特别融入了一条古江南集市风格的步行街,经营具有江南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和地方特产,展示一个令人惊奇的艺术世界。2楼则以黄百钻饰品、翡翠玉器、时尚工艺品,各类时尚手表、眼镜等为主。3楼主营家居工艺品、个性化装饰品以以及生活艺术品等。4楼则是民族艺术馆,让人们不用去旅行,就能接触到世界不同民族的艺术时尚。5楼是大师级人物的"地盘",很多工艺品大师的工作室都将设在这里,辅以大师俱乐部等功能。天工艺苑的6至12楼则是配套设施,6楼是休闲健身中心,7至10楼则是酒店和宾馆,11楼是海内外珍贵艺术精品的展示和拍卖中心,方便艺术品收藏者交易,12楼则是个顶级私人会所,也为一些艺术大师提供服务。
浙江打造文化大省离不开美术,而工艺美术是美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艺美术有很大的文人气质,又为民间所接受,在群众中间有着最广泛的基础。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省美协主席肖峰曾天工艺苑的招商会上感慨万分:"杭州是一颗明珠,天工艺苑将成为明珠上亮丽的高光。"
目前,工程已近尾声,开业筹备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计划将于9月下旬开业。
》》天工艺苑的历史:
●1990年,天工艺苑在原王星记扇厂厂址上兴建,下设一购物中心,5家工厂,一家研究所和两家合资企业。
●1993年,天工艺苑作为华东最大的工艺品销售中心,营业额过2.8亿,跻身全市10大商场第4位。
●1994年1月30日当天凌晨,天工艺苑商场发生火灾。火灾烧毁1100平方米的建筑物及大量商品和内部设施。损失991.8万元。
●1997年,重建的天工艺苑完成销售额1.6亿元,实现利润1000万元,重新跻身杭城商场11强。
●2001年3月15日,天工艺苑停止营业。
●2004年7月17日杭州天工艺苑股权公开挂牌转让,外海集团以1万元的转让价买走“天工艺苑”。
●2008年7月23日,经过将近一年的建设施工,天工艺苑大楼顺利结顶。
●2009年9月,杭州新天工艺苑计划重新开业。
(本文部分资料 根据杭州市档案馆 王星记扇厂本厂情况介绍1963.10.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6 16:48 , Processed in 0.238142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