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罪责与救赎 ——解读《朗读者》
“保密这个观念是西方文学的核心,小说的特性,是由各种不同原因而有着不同个性的人所塑造,有的邪恶,有的高尚,从而导致他们不愿公开。” ——《朗读者》台词
电影《朗读者》,正是围绕普通人看守自己秘密而展开的故事,关注的是爱、羞耻、罪责与救赎。镶嵌着爱情故事的外壳,探讨的却是德国战后一代对战争一代所持有的矛盾心理。引用小说作者哈德·施林克的话来说:“我希望这种矛盾心理就是米歇尔·伯格体验的那种,是战后一代对战争一代所持有的:好感和震惊,向往和厌恶,理解和审判。” 由于各种各样邪恶或高尚的理由,哪些承载着人生起落、生命悲喜的经历,不幸沦为生命中不能说的秘密。传说古时候,隐藏秘密最好的方式,就是像《花样年华》里的周暮云那样,跑到森林里,找一个树洞,对着树洞说出秘密,然后用泥巴将树洞填上,听任时间的魔爪,毁尸灭迹。悲喜本寻常,去留亦无意,只是,风静处,心伤自知。 当十五岁少年的荷尔蒙,遭遇三十六岁女人的性压抑,激烈迸发的欲望,虽然淫邪,充满罪恶与不伦,却是人性中最原始的冲动与本能。于他,是由男孩迈向男人必经的生命历程;于她,是学会爱并与人交往的新征程。这个从肉欲开始,并逐渐向精神领域转化的寻爱之旅,是他,也是她,灵魂自我完善,并最终达至圆满的途径。 狱中重逢,年迈的汉娜抬头望向米歇尔,饱含期待、探寻、幽怨与关爱的眼神,似一把利刃,扎向米歇尔,也刺痛了观众的心;米歇尔的眼神,瞬间惊喜,随即被尴尬替代,接着开始躲避,手也跟着下意识地抽了回来。这一切当然逃不过汉娜的眼睛,黯然神伤?是的!一如当年隔着车窗望着她的少年。万念俱灰!除了死,还有什么可以保全一个卑微生命的最后尊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纵使不堪,纵使不伦,却是无法躲避的天意! 有违人常的爱恋,注定只能掖着藏着,不能拿到阳光下晾晒,不道德的罪恶感,令人惴惴不安。她选择在他的生日之后不辞而别,只因她意识到,她的欲望过早地摧毁了十五岁少年的快乐,悄然转身,把原本属于他的未来还给他,是她真诚地忏悔。他多年坚持向狱中的她邮寄自己朗读的小说,是对他当年背弃她,没有为她出庭作证行为的赎罪。 米歇尔的法律老师说:“你在道德上有义务,在法庭上陈述真相。”但是,我们看到米歇尔临阵改变了初衷,一来,他现在是法学院的学生,出庭作证势必会公开他与她之间秘而不宣的隐情,对他今后的前途一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世俗的观念束缚了他,他退缩了;二来,想到她当年的不辞而别,因此他很容易就给自己找到转身的借口。只是年轻的他,根本意识不到,这样一个背信弃义的不道德行为,会让他负疚一生。 是道德,还是法律在规范我们的行为?如果不是因为审判这个法律手段,汉娜的道德意识,从来没有主动提醒她去反省集中营里的生活,是她没有道德观念?似乎不全是,和米歇尔一起旅行时,在教堂里热泪盈眶的她,让我们看到了她的良心发现。仅此而已!那么,像她这样因为选择在集中营做看守工作,不知不觉参与到屠杀犹太人的罪恶之中的普通人而言,对她们过去的行为进行审判就是正确的? “真正的问题不是‘这错了吗?’而是‘这合法吗?’我们这里的‘法’,并不是指我们现行的法律,而是指事件发生时适用的法律。”按照米歇尔老师的这个说法,我们对这六个集中营的看守进行的审判就应该按照纳粹时期的法律来进行。可惜,现实不是。因此,当汉娜在法庭上质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时,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无法回答与面对。汉娜并不懂得要用纳粹时期的法律来界定她的罪行,她只是本能地,让审判官去体验她当时的处境。回溯到事件发生的年代,犹太人的生命如草芥,一个忠于职守的普通看守,为了维护秩序,避免场面混乱,而锁住教堂的大门,按照她的教育背景和当时的情境来判断,她的行为实在无可厚非。这让我想起了范跑跑和范跑跑受到的指责,太多太多事后诸葛亮,总喜欢扮演道德君子的角色,对别人的行为指手画脚地进行道德评判。 “问题是,你们怎么让这一切发生的?”纳粹的非人道主义行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普通民众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进来?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没有受过教育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用从众行为来获得个体存在的安全感,则是问题的另一个方面。历来法不责众!从众,即让人获得安全感,也让人获得归属感,如果这样的从众行为,顺带会给人带来虐待和报复他人的快感,何乐不为!何为“众”?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统治者奉行的主流思想和行为模式就是大众行为的楷模。试问,谁敢不从?除非想自我放逐于社会边缘。
“我怎么想不重要,我怎么看也不重要,人死不能复生。”这是狱中重逢时,汉娜对米歇尔疑问的回答。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认识汉娜,认识她坚守自己是文盲的秘密,并不完全是出于羞愧,也饱含一种赎罪心理在里面,因为那场审判,让她对她曾经的罪行开始思考,人死虽不能复生,她用她余生的岁月,接受了法律对她的惩戒,并以这样的方式,获得灵魂的自我救赎。
关于电影,我怎么想不重要,我怎么看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最后一帧画面定格,屏幕黯淡下去时,我们依旧相信爱与宽恕,是最好的救赎。
[ 本帖最后由 竹影横阶 于 2009-3-17 19:3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