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13|回复: 56

[散文] 我记忆中的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31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此时想到北京,正值夜深,寒意袭人,即使有热茶在手,也深深感到凉意。是的,这就是我想到北京的感觉。

[ 本帖最后由 zhenzhen 于 2009-1-13 20:3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2-31 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故宫

故宫本来应该是我最喜欢的景点,如果不是经常要在烈日、严寒和喧哗拥挤的人群中、带领一群陌生人、声嘶力竭地不停讲解2小时以上的话。因为场地过于空旷,而人群永远乱哄哄,为了避免人员走失和引起听众的注意,我必须尽可能提高嗓门,所以咽喉经常出状况。

很多同行会想方设法把力气放在更重要的地方,因为他们懂得他们为什么站在这里。他们当然是对的。但这不仅是我的职责,也是我自己的爱好——我个人对整个故宫充满兴趣,而短短2个小时又够说些什么?想想看,所有我从前在纸质书本看到的历史都活生生在这里上演过。二十多位明清的帝王生活和死亡。他们在这里发号施令,左右整个国家的命运。这里也曾经上演过无数次知名或不知名的政变、刺杀、毒害和宫闱传奇。走进这里就像时空转移,五百年的历史从眼前流淌而过。虽然此时此刻喧哗的人群给你的想象设置了障碍,但你依然可以轻易找到一处树荫或小亭,在红墙黄瓦下把书本的文字变成影像。这一切难道不会让人充满玄妙的感觉吗?

整个故宫,我不喜欢前三殿,因为太开阔空旷,身边数十位自由散漫的游客,等我说一句“拍照去吧”,立刻消失了踪影。而到约定的时间人数已经少了一半。如果是在雍和宫这样封闭的环境就好多了,因为从大门走到最深处,只需十分钟。而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群。

等走到后宫部分,应该出现的客人少了一半,但是不相干的人却多了,有时候队伍会莫名膨胀到五六十人,他们都是来自四方的游客,很乐意听免费的讲解。有时候我也比较喜欢这些人,因为他们知道我的服务是有价的,他们很为自己免费得到这样的服务感到窃喜,所以也不吝于夸奖。他们的评价会影响我自己的游客对我的评价。所以我很容忍他们的存在。

后宫是我比较喜欢的部分,因为一间间够小,不累,且有回廊可避雨、可坐,人少,也安静。西宫第一宫养心殿不大,光线不佳,雍正后的清帝们其实就在这个黑黑的小地方处理政务,不远处军机处和门房间差不多简陋,那些电视剧里的宫廷不过是小民的想象。养心殿后面几个平方的小房间就是后妃们的住所,我记得后院露天还放了一块水晶石,我解释为“冰清玉洁”,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西宫因为慈溪晚年住的时间长,休憩和维护都较好,里面的物品陈设都按原样放置。印象比较深的是长春宫的戏台,以及回廊墙上的“红楼梦”壁画。虽然乾隆年间红楼是禁书,但据说慈禧喜欢看,她生活的年代距离乾隆日久,禁令想必松弛了,所以堂而皇之画了四壁。

东宫遭过战乱和火灾,故很多院落都关闭着,有待恢复。

故宫展览馆比较多,常年开放、最值得一看的当然是珍宝馆,另外卖票的。以前门票五元,很值。因为除了大量稀世珍宝之外,还可以看看珍妃井。当年我看了那个小井口,很纳闷,因为口太窄,一般人是塞不进去的。即使塞进去了,也很可能被卡在半当中,我由此推断珍妃不是一般的瘦。

买了票进去,珍宝馆外的一块照壁就是九龙壁,中国最漂亮的一块,也很值得拍个照留念。
说起九龙壁,书上说中国有三块。一个就是珍宝馆前的这个,另一个在北海公园,这俩都是清朝的,新,颜色鲜艳。最大的一块是明朝的,在山西大同,我也见过,相对比较古朴粗糙,颜色比较旧。那是某王府门前的照壁,比不上皇帝自己的东西。

另外一个极好的展览馆就是绘画馆,但不常开,里面的展品也常换。我只进去过很少几次,因为其位于故宫中段,我走到后门解散后要再走回去看,不方便。但里面的东西真好。我第一次看到苏东坡、黄庭坚、宋徽宗、顾恺之的字画,手都有点哆嗦,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故宫的后门是神武门,我记得门边上有个琉璃工房,杨惠姗家的,里面的东西流光溢彩,五光十色。我曾无数次在里面徘徊,觉得巨贵和巨喜欢,以及自己巨穷。后来终于咬牙买了一个四百多块的镇纸。这是十年前的事情了,钱还是比较值钱的。

神武门正对的是景山,就是崇祯上吊的地方,出门过个马路就到了。去景山必看崇祯吊死的那棵歪脖子树,且听听那段历史。亡国之君也真够凄凉的。不过这棵树是新种的,原来那棵早死了。看完就沿着山路上山顶看故宫全貌,不但可以看到郁郁莽莽的宫殿群,而且可以看到贯穿整个北京城的中轴线。
发表于 2008-12-31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背景历史多,事情也多,其实哪里都一样。
发表于 2009-1-1 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下,。
发表于 2009-1-1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看这样的文字,古旧,恬淡的心情面对沧桑的历史。读着真舒服。
 楼主| 发表于 2009-1-1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

接着会写颐和园、雍和宫、长城,以及北京衣食住行什么的。
发表于 2009-1-2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北京很好。
发表于 2009-1-2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底蕴战胜一切
喜欢北京带给我的沧桑感。。
发表于 2009-1-3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喜LZ 的文字,娓娓道来,很有沧桑感,珍宝馆我最爱!期待下文有更多的精彩!
发表于 2009-1-4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更新太慢了,想看你写的北京衣食住行。
发表于 2009-1-4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四方方的一座城.大气,古朴,厚重.

发表于 2009-1-4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喜欢北京的小吃,还喜欢听北京人说话,特幽默.

发表于 2009-1-4 1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zhenzhen 于 2009-1-1 13:53 发表
接着会写颐和园、雍和宫、长城,以及北京衣食住行什么的。


耐心等待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1-5 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关注~

我会尽快。还是这些东西写起来省力,都在脑子里,随便就是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2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颐和园-1

慈禧晚年长期居住在颐和园。康乾盛世里修建的三山五园,在英法联军入侵时全部被焚毁了。世人只知圆明园,其实毁的何止是圆明园,名气规模最大而已。其中,只有颐和园借着慈禧的力量重新修建起来了。虽说重修颐和园占用了北洋水师更新武器装备的银子,导致甲午水战一败涂地,但我还是很理解李鸿章的心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在人家手底下做事,不考虑保住自己的地位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身家性命都悬系在主子的喜怒一念之间的封建朝代。

现在不少教导小白领如何在办公室政治中生存下来的法则中,其一就是要和上级保持一致,最好连着装也保持相似度,只是品质要降一级,以免上司不悦。说到底还是要恭顺、听话,才能保住地位,或可谋个光明前程。但小白领还有机会做大白领,李鸿章是永远没机会做慈禧的上级的,所以只能把听话进行到底。

李鸿章其实是个明白人,那些让我们读近代史时无比郁闷的卖国条约,多数出自他的手。他不是不能退出,但一方面是贪图荣华富贵,另外一方面他也想为国家做点事。当时也没啥比他强的人,换个人还不如他呢。如果他不签卖国条约,中国只怕早亡了国。打根本打不过,清朝是根子烂了、沉疴难返。那些义和团式的爱国者,只是没有得到过教训,凡是得了教训的就完全改变了态度——或颓废绝望,或发奋图强、以洋为师。李鸿章也算是后者。

在一帮洋务派的运作下,清政府也不是没有机会挽救自己的灭亡,但当权者终于错过了最后的机会——戊戌变法终于失败了,血流了一地,人头高悬城门口,改良一途自此堵塞。中国终于走到了非暴力不足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地步。之后百年,中国一路打仗、流血、动荡、改朝换代……直到今天。
步入颐和园,这些历史烽烟一一回顾,不能不心生感慨。

游颐和园,必看玉澜堂,那是光绪被软禁之处,后被转移到中南海的瀛台。一个四合院本来有通道连接后院,直通皇后的宜芸馆,但却被砖封了通道(现在方便游客又被打通了),成了监牢。堂堂一国之君,成了笼中鸟、阶下囚。心情之郁闷,可想而知。

最近有报道,从光绪的遗物中化验出毒物,可见光绪是被毒死的。本来慈禧和光绪死亡日期相差不过一天,实在可疑,但一直无确凿证据。这次化验终于证实了猜测,但两人的尸骨都已化为尘土。

自有史书记载以来,正义或者正确的一方,从来都没有得到过必胜的保证,反而,卑鄙或错误的一方,往往占了上风。虽然隔了百年历史去看,社会还是在往前走,但就个人短暂的一生来说,已经看不到这个光明的未来了——他们早就死了。他们活着的时候又能得什么安慰?只怕还给识时务的人耻笑。若是有人故意要忽略这样的事实,那么废话少说,请去翻翻史书吧。

宜芸馆是隆裕皇后的住所,她是慈禧弟弟的女儿,光绪是慈禧妹妹的儿子,两人是表(堂)姐弟(?),总之是亲上加亲。这门亲事不用说,当然是慈禧钦定的。光绪的妻子中,隆裕是比较丑,珍妃瑾妃是姐妹俩,瑾妃也丑,只有珍妃比较漂亮,比较得宠。隆裕还是比较向着光绪的,毕竟是自己的丈夫,见其被软禁也不甘心,但也无奈。她虽然有皇后之名,却无皇后之权势,实际上就是慈禧的小媳妇。好容易等慈禧死掉,出了头,却也守了寡,国家也风雨飘摇,守了几年后就灭亡了。这个女人说到底也是不幸的,婆婆不亲,丈夫不爱,无能力却要把持诺大江山,却是颓势难返,满清就是在她手里签约退位的。

乐寿堂是慈禧的居所,后院紧挨着的是李莲英的住所,两人那个亲密劲可见一斑。两院之间有棵紫玉兰,德龄的《御香缥缈录》里提到过这棵树。记得书里说,慈禧住在颐和园的时候,有一年乐寿堂后院的紫玉兰忽然在秋天开花了,慈禧认为是不祥之兆,惶恐了好一阵。这棵紫玉兰至今生机勃勃,每当春天,繁花似锦,灿若云霞。我曾见过几次花开。

乐寿堂前有码头,出了前院就是昆明湖荡漾的绿波,慈禧常常泛舟湖上,与一帮皇亲贵族消遣取乐。此地美景如画,湖光山色真可忘忧。但联想到当时的国家内忧外患,就有点不齿了。

[ 本帖最后由 zhenzhen 于 2009-1-7 10: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照片

左一是瑾妃,右一是隆裕,替光绪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9-1-6 22:49 | 显示全部楼层

珍妃唯一照片

其实还是慈溪最漂亮。五官端正,鼻梁挺拔,年轻时一定是个美人。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9-1-7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左一是瑾妃,右一是隆裕,替光绪哭

昏,这些妃子怎么一点不美。好丑,光绪真可怜啊~~·
 楼主| 发表于 2009-1-7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太太年青青守寡

所以心理变态呗!看到儿子媳妇感情好,就浑身不舒服。给光绪找老婆,是谁丑找谁。

这可是历史书上说的。不是我的臆测。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08:19 | 显示全部楼层

颐和园-2

坐船固然可以游湖,从颐和园著名的画廊也可以观赏湖景。这是一条长长的走廊,就修建在昆明湖边,方便慈禧步出自己的住所,沿着湖畔,一路欣赏风景。说是画廊,是因为走廊的顶上,四周都绘有彩画,内容非常丰富,取材多是四大名著和民间传说,如白蛇传什么的。据说,慈禧非常喜欢在此散步,一路走,李莲英就一路给她讲画上的故事,老太太精神生活也是蛮富足的。

沿着画廊慢慢走,就来到排云殿。这是一组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的建筑,是专为慈禧祝寿而修建的,里面摆设的可都是给慈禧的贺礼。登顶可以观昆明湖和北京西郊远景。但我很少上去,因为这里需另花十元才能进入。我一般会在山脚下给游客讲解下十二生肖石。这是十二块太湖石,据说代表了十二生肖,从某一角度看,就惟妙惟肖。我能指着一长一短两根石柱子说,长的代表龙,短的代表蛇。其余的,猴子是比较有把握的,马也比较象,其他的就要自己猜了。这是很需要一点想象力的。

一般讲解到此,队伍就应该解散了,不过我一般不会这么偷懒,会一直带队伍继续往前走,直到长廊的尽头。走廊尽头的河边,泊有一条船,是木制的,却刻意在船身绘有大理石的纹路,冒充石制的,称为“石舫”,一般帝王家的园林的水中都会备上一只,这是取“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之义,提醒帝王不要忘记体恤民情。至于有没有用,真是天晓得了。颐和园的这只石舫,名为“清晏舫”,意为“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至此,讲解完毕,再强调下集合时间后,游客作鸟兽散,我也就近在茶室找个地方坐下,等到临近集合时间才往外走,到园外停车场与游客碰头。

做我们这行,其实蛮孤独的。想想看,你离乡背井,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工作。因为工作需要,你必须了解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风土人情等方方面面。你要阅读、背诵、反复地研究,直到这些知识成为你自己的一部分,你闭着眼睛也能绘声绘色说出这些内容。有时候,你对于这个城市历史的了解程度完全超越了本地居民的程度,但你偏偏不与这片土地发生任何实质上的关联。除了工作,你不认识当地人,你不了解本地人,你不知道他们是怎样过活的。你认识的只是那些活着书本中的人,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已经死了很久很久了。

虽然你带数不清的外地人了解这个城市,但实际上你根本不了解这个城市真实的面目。无论你在这个地方呆多久,你始终都是过客。

为此,我常常感到孤独。而糟糕的是,我觉得除了我,并没有人有类似的感觉。所以我根本无法表述这种感受。孤独的人是可耻的。在工作的每一天,我总是尽量在景区寻找自己的同事、或认识的同行,然后我们会一起在茶室坐坐,聊聊手头的团队状况,这就是我在北京唯一的社交活动。

所以每次我讲解完毕,步入石舫,我总是希望能够遇到熟悉的面容。有时候有,有时候没有。当没有的时候,我就点一盒“八喜”冰淇淋,坐着默默吃。五元的冰淇淋,在十几年前,绝对是一种奢侈。吃“八喜”,也是我那时难得的一点享受。

记得那天,我独自坐在颐和园石舫边的茶室里,听到一段话。
两位五十以上的女子坐在我的隔壁,其中一个说话的声音,清楚地传到我耳中。
她说,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到颐和园吗?二十多年前,我曾经有一个对象,我们一起游过颐和园,那时真高兴啊。后来,因为工作调动,我们就失去了联系,我再也没有见过他。这次我再来颐和园,往事历历在目,好像看到我们当年的情景。我们一起在河上钓鱼,玩耍。他很英俊,个子很高。二十年了,不知道他现在在那里……

说者很平静,但听者心绪却不能宁静。说这段话的人,面容我已经忘记了;这段话,我至今还记得。生命中,总会有些遗憾,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凡事做到尽,就索然无味了。因为有遗憾,总觉得不甘心,才念念不忘。回忆美化了一切,遗憾才分外美。求不得,留个念想,算不算是个好的结局呢?我无法回答。
 楼主| 发表于 2009-1-8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画廊~

概况

长廊,临昆明湖,傍万寿山,蜿蜒曲折。长廊是世界最长的画廊。

它东起乐寿堂之邀月门 ,穿过排云门,直到万寿山西端的石丈亭,全长七百多米,共二百七十三间。长廊之上,雕梁画栋,一 幅幅斑斓的彩画,更使它绚丽无比,风采迷人。这些画,有园中牡丹,有池上荷花,有林中飞鸟,有水下游鱼,也有亭台楼榭、湖光山色。但最为引人驻足玩味的,却是那一幅幅构图生动、形态逼真的人物故事画。

画上说的是什么故事?画中是谁?这些故事典出何处?这一切,不仅天真幼稚的儿童想知道,求知欲旺盛的青少年要了解,便是颇有阅历的成年人也感兴趣。至于那些前来游览访问的外国朋友就更想明了其内容了。

颐和园长廊,发现长廊上187幅人物故事画中有5幅水浒人物故事画,其中包括“林冲风雪山神庙”、“三碗不过岗”、“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鲁智深倒拔垂杨柳”和“武松打虎”等。

公园管理处文物部秦主任出示了正在编撰过程中的《北京志•文化遗产卷•颐和园志》,其中资料显示: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的颐和园长廊被英法联军烧毁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建。光绪二十八年,在遭受八国联军破坏后,又进行了整修,当时的人物画记载就不详细。他认为,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慈禧大寿,应该会按照慈禧个人爱好重新绘制人物画。当时,戏曲里面均有水浒故事,爱看戏的慈禧很有可能对水浒人物有所青睐而将它们加入长廊。所以,可能这些画在清末就已经存在。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即这些画是1959年颐和园建国后第一次大整修时加进去的。当时,各间枋上的彩画不太清晰,人物画也少。同时,民间盛传“三国”、“水浒”等各种小人书,所以画工们多按照小人书上的故事画出来,水浒人物自然不可缺少。此后的几次整修,画面基本没改动过。但颐和园总工程师耿刘同对此有不同看法。耿工认为,很有可能在乾隆年间长廊上的水浒人物画就已经有了。当时提倡“忠、孝、节、义”,武松“三碗不过岗”等等民间流传的故事就是典型。他认为,长廊苏式彩画应该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来看待,不必把彩画人物看成是禁书《水浒》的人物,而应该把他们看成是民间故事里的人物。这样就不会与朝廷的统治相违背了,跟“造反”自然也搭不上边。他也同意秦主任的两种推测,他认为,三种可能性都有。

由于长廊上的画没有相关史料可供查寻,因此现有长廊上的水浒人物究竟是什么时候才有的?到底该不该有?水浒人物的出现是否有它深层的背景?有关专家和研究部门正积极考证。同时,笔者在长廊画上还发现了“贵妃出浴华清池”的画面,画中的杨贵妃香肩裸露。在封建王朝如此的“秽淫秽色”的画面竟能堂而皇之地进入皇家园林?看来长廊画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地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9-1-8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多内容,我支持你继续。精华。
发表于 2009-1-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灯火也就你们两个老太太斑竹唠嗑了。

可叹。可叹。

zhenzhen写道:
“记得那天,我独自坐在颐和园石舫边的茶室里,听到一段话。
两位五十以上的女子坐在我的隔壁,其中一个说话的声音,清楚地传到我耳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1-9 09:2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还不到五十岁哪!

^_^
发表于 2009-1-9 10: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加起來也滿60了吧.好好抓緊找個人把自己嫁了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4-20 13:48 , Processed in 0.219988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