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
曹操献刀第一次听到曹操献刀的故事,还是对世故人情知晓甚少的中学时代.
忘了是个什么样的季节,应该是草木丰茂的时候.天气晴朗. 父亲带着我到河那边的表姐家走亲戚. 走到那边约一个小时,父亲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着,一边走,打量着河床的石子,小野花,水流沿着竹丛静静流淌. 路上行人很少,我们在沉默中走着,忽然父亲讲起故事来.
父亲是个对外人很和气的人,对子女也很尽责. 但在我眼里,始终是一个严肃多过亲近的人. 他可以寒喧着和大人谈笑,在他眼里,我们始终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不可以像朋友那样聊天,所以在我记忆里,就不曾有在父亲眼前任性或者撒娇的时候. 我变成个听话的乖孩子,在他面前,话也不会多说. 但是父亲并不严格约束我们,比如雨下得很大不去上学,或者看一堆小说被家访的老师发现,还有一次考试因为迷糊做了试卷正面忘了做反面的题,这个时候按道理要狠狠批评,父亲却当成一件小事,一笑了之. 至于讲故事,则是父亲和小孩子讲道理的独特方式. 按那时也读了不少课外书的我看来,对传奇式的西游记,风雅的红楼梦更为喜爱,听故事更爱听姑妈说的乡俗鬼故事. 至于父亲所讲的故事,总是听得似懂非懂,不明所以. 后来想想,这种故事可能也是他讲给自己听的.
那会儿在河岸上走着,他说起故事来,讲的就是曹操献刀. 虽然从小觉得<三国>里的打打杀杀没意思,也看了几本父亲买的图画书,什么<空城计><草船借箭><蒋干盗书>,说不清楚喜欢哪个人物.对曹操么,了解也就限于一两首诗歌,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类,感觉就是一个粗旷的留着胡子的古代人,很厉害,却老被诸葛亮耍.这次父亲讲起曹操,说的是曹操去看董卓,藏着把刀,想瞅准机会刺杀董卓,哪知刀才拿出来,被董卓看见了,要知道董卓是武将,曹操也不见得打得过. 于是曹操转而假装跪下献刀.
故事讲到这,接下来父亲总会加几句他自己的诠释. 虽然他没上过大学,平时爱看看历史方面的书,写得一手好字. 于这样我都没学到,只是听故事叙述故事的本领还差强人意.父亲上的是社会大学,所以他对故事的解释当然包含了他的社会经验和看法. 他接着说:每年过年,你看见很多人到我们家来拜年了吧. 的确是这样,正月里那几天,总是有不太熟的叔伯们来我家登门拜访,还带着礼物. 虽然我们山里的家没啥好参观的,还是奶奶建的老房子,徒然四壁,屋顶到梅雨季节还漏雨.父亲不是什么高官,却是镇上银行的负责人,负责信贷.我也隐约知道这些叔伯们不见得都是父亲的朋友.
父亲说: 这些来我们家的人有三类,一类是前面你帮过他们的忙,他来表示感谢,只要他送的不是什么贵重东西,食品水果之类,那可以收下,这样他也安心; 二类是来年想请你帮忙的人,预先来打好伏笔,这个千万不能收,因为你不知到时候可不可以帮他这个忙,符不符合原则; 第三类是曹操献刀. 终于说到点子上了,父亲前面的故事就是为了这最后一句话打下伏笔. 他好象是和我在说,又好象是自言自语: 在你有点权力的时候,有一种人不是抱着纯粹的目的来接近你,其实是和曹操献刀没什么两样.搞不好你帮了他的忙,他表面上还奉承你,转而翻脸不认人,落井下石. 我当时心里嘀咕: 有这么用心险恶的人么,没必要么. 当然父亲的人生经验摆在那,说不定他碰到过这样的人. 我对历史故事向来生疏,对怎么个研究人分类几种也没兴趣. 在当时的我看来,对大自然,传奇或者走遍天下的兴趣要浓厚得多,世上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事, 人们还在那彼此耍心眼, 真是没劲.
再次听到"曹操献刀"的故事,是不久前在JJ家. 桌上放着小人书,顺手翻了翻,讲的是吕布被曹操抓住赴死的故事. 因为没详细看过三国,就和熟读三国的JF讨论起书中的人物. 吕布为什么会失败,曹操如果不杀他用了他会怎样, 曹操为什么杀了杨修,却舍不得杀陈宫. 总之又是打打杀杀的字眼,最后大家得出结论,曹操运气很好,好几次鬼门关上就给逃掉了. 最重要他目光长远,做事先打伏笔,哪怕是无意中. 比如"曹操献刀",他支开吕布去拿好马,刺杀没成功正好骑马逃掉,他也知道他这个献刀的说法经不起琢磨, 这么看来他前面说没好马的话简直像设计好的似的.
曹操一向被看成奸雄,心计城府深,但他却能用人为贤,目光长远,给自己后面的一次次幸运打好伏笔. 他不是荆轲,要风萧萧兮易水寒,刺不成秦王便报着必死成仁的心.曹操成就自己事业时也不会冒然盲动,刺不成董卓也没关系,关键要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所以他一骑绝尘而去,逃了.
又想到父亲说的"曹操献刀"的版本. 父亲工作的环境现在回想起来的确复杂,要提防什么样的人,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不一定要有心计,但是一定要有原则. 不过一般人不太会以害人为乐趣,美国电影中的各种XX狂除外. 一个人并不会一开始就想要害人, 只不过当他不想自己承担责任时,他会把责任推给最方便推给的人,这也是曹操的自保方式. 当然被他所负的人也只有自叹倒霉,看错人.
历史和社会,也是一本百科全书,虽然这书有时候读起来枯燥,有时候让人觉得趣味盎然. 我想,如果父亲还在,一定也会很有滋味地听听易中天说说三国,不管合不合他的意,至少,他可以喝点酒,和别人评论下他的三国,再讲讲他的社会版本"曹操献刀".
[ 本帖最后由 夏草冬虫 于 2008-11-23 11:2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