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0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ZT张铭音乐图书馆古典音乐讲座整理(10月27日)---莫扎特弦乐小夜曲、K52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 23: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其实这也不是转帖,而是我一位极其要好的朋友发来的邮件,写得棒极了。忍不住,贴在这里,大家要愿意的话,分享一下:







    最近几个月,我和妞妞养成一个习惯,星期五晚上花95元钱(儿童优惠5圆)和两个小时去马路对面西湖六公园里的张铭音乐图书馆听张铭教授的古典音乐讲座。张铭是浙江艺术学院的老师,本人年轻时曾专小提琴独奏,现在浙江以音乐普及推广而既受官方关怀也受受众推崇。据他自己讲,在各种场合,官员的培训,大学生讲堂,银行VIP客户年会,省图书馆等等所做的讲座,历年听众已经达到55万人次。他多年的努力换来市政府的支持,这是个约250平方到300平方的二层木屋,正常的租金大约是60万以上,但图书馆只缴纳20万。即使租金优惠,在图书馆刚开张的一段时间,他仍面临没有客人光临的局面。经过3,4年的经营,情况已经好转。花 20圆的咖啡钱,可以在湖边悠闲欣赏他倾心收集的世界各地音乐,还有大量音乐书籍,对杭州的爱乐人来说,还是划算的。周五晚的讲座在二楼,大家坐在排列成4排的半圆型单人布沙发里,旁边桌上供应咖啡或茶,房间左侧虽有更舒适的双人火车座,只是背对银幕的人要扭转头听课,我从不坐那里。坐满有30人。有些听众象我一样,携琴童而来,盼望孩子受音乐沁润,练琴能开花结果(但我可是单纯来拉女儿听课的,我的目标不是她能弹多好,因为她的表现证明我们家祖坟没冒象征钢琴家的轻烟,她能一直喜欢音乐,最后成为内行的欣赏者,甚而能即兴伴奏,能找到朋友玩玩音乐就更好了),有的是心灵干渴的白领或者寻找指引的艺术从业者。张铭每次上课都使出浑身解数,旁证博引,入戏极深。说他入戏,因为他容易激动,会流泪,会狂舞手臂。他说莫扎特是我的上帝,我是他派来的天使。他50岁,身材偏清瘦,不矮,戴方框眼睛,曾自爆是满族,普通话难得的标准,偏京味,也讲地道的杭州话。
    讲座已经进入新的循环的第二课,莫扎特的《弦乐小乐曲 K525》(第一课是梁祝,下次整理)。一般他总是把课题内容放在最后,先讲一些更近代,现代的东西。今天也是。


    先看了斯特劳斯的圆舞曲DVD,是卡拉扬临死前一年87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版本。他认为此音乐会历年最值得收藏的版本有三个,一个是这个,还有穆迪和小CLEVER两个(这两个是哪一年的,指挥的情况他没有说,姓名记录也只是大概齐)至于这些年的,似乎就不值得收藏。当时卡拉扬腿不好,几乎是靠在特为他做的指挥席位的围栏上来指挥的。卡拉扬乐于提携后辈。14岁的俄罗斯的KISHION(记录的发音不一定准确),卡拉扬和柏林爱乐乐团为他做协奏。为十岁出头的穆特做协奏时,柏林爱乐因为没有为女演奏家协奏的历史而拒绝,卡拉扬愤而辞职。乐团的票房遂直线下滑,不得已,答应卡拉扬为穆特做协奏的条件请回大师。穆特现在已有三个女儿,丈夫得癌症去世,来沪演奏时,张铭取得了采访她的资格。穆特上台前,对三个女儿说:爸爸和我们在一起。要女儿们乖乖的。张铭看到这一幕,极为不忍,向穆特的助理请求取消了采访。穆特演奏完,坚持要翻译告诉回宾馆的路,独自步行携三个女儿回去,女儿有两个尚小,一背一抱,大的牵手,张铭目送她背影,深深感佩其慈母心怀。也和同行感叹她近一年的音乐内涵深沉细腻了很多。
     两德统一时在柏林墙演奏贝多芬的欢乐颂,卡拉扬因为受累纳粹历史不得出席,由伯恩斯坦指挥。卡拉扬临死前一天还和出版公司谈工作。去世当天喝水喝一半对助手说:让我躺下休息一会儿。下午六点即辞世。
     维也纳是越往后越好,从第12首开始听。《THE VOICE OF SPRING>>,春之声圆舞曲。女高是巴托尔,混血儿,唱歌剧,所以表现力丰富(注意,大家看卡拉扬的眼神,他向下看巴托尔的目光,有欣赏,有鼓励)她很牛,花腔,戏剧,抒情都行。
    “ 蓝色多瑙河英文怎么说,BLUE DANU(我小声说),说清楚一点好吗,不,叫----BLUE DANIU.(回家我查了字典,写法是THE BLUE DANUBE)。引子写晨曦初露。关于引子我曾经问过来我家的一个德国小朋友,他的家就在多瑙河边。他说早晨河上一片浓雾,船的身影慢慢现出。河的对岸是匈牙利。注意9个芭蕾舞演员的动作,基本都是向上的旋转。这9个芭蕾舞演员我原来没有注意,后来有搞芭蕾的朋友看到这个,他很感叹,说要培养多少芭蕾演员才能挑出这样的9个,大家注意到了吗,她们不光身材身高差不多,连脸型也一样。”
    “拉德茨基进行曲,卡拉扬回身去指挥观众掌声了。看,他一个轻轻的手势,观众就明白了,掌声马上收住。我们杭州的观众能做到这一点吗?不要说普通观众,连浙歌的人(浙江歌舞团乐队)都不懂得配合指挥,叫他声音低他低不下去,叫他高他又高不起来。有一次请了维也纳的指挥来,指挥训练了半天,说,你们怎么连三拍子都不会。三拍子不是机械的蹦擦擦,是有各种变化的,可以蹦 --擦擦,也可以蹦-擦-擦。怎么连这么简单的东西都不理解?”听众一片笑声。每当张铭揶揄浙歌时,大家都心领神会地相视而笑。
   
    接下来看YANNI的DVD,在古罗马斗兽场的演出。古罗马斗兽场可容纳1万2千人,在古罗马时代演悲剧。每一个位置都可以听得很清楚,那时候演员是没有话筒的。这个在今天也难以做到。看现场的墙面被网布罩住,怕泥土受音响振动影响掉下来。这张唱片卖了几千万张,YANNI后来在北京太庙,印度泰姬陵又连续搞了几次,都很成功。YANNI是学生物的,后来转学化学。毕业后成立自己的 STUDIO,自己作曲,编曲。他14岁就是希腊的游泳冠军,后来肝脏不好,转到美国读书。他能弹奏钢琴,键盘。有一个可比的是日本的喜多郎。第一首单曲(名字没记下) 中央电视台花70万买下来做天气预报的开头。和YANNI合作的伦敦交响乐团,比伦敦爱乐要差。这场音乐会用了194个话筒安装在乐器上。注意节拍很怪,是七拍子,看指挥的动作,先类似三拍子的打法,空中有个停顿,再一个三拍子。年轻的指挥本人是小提琴独奏,在下一曲里和一个玩电声小提琴的黑肤色女孩飙琴,一个学院式,微笑自如;一个街头式,张狂挑衅,很对比。

     进入正题之前,顺带点一下莫扎特的钢琴三重奏。总共6部。张铭展示给大家看两个CD封套,一个是3张碟,精装版,396块钱,现在已经不做了。一个是2帐碟,132块钱,普通的。时间总长度都一样,但3张碟的设计舒服,可以两部两部地听。中间他插了句,鲁宾斯坦79岁时指挥的肖邦夜曲是最好的,他买不到。谁以后出国有机会的话,看到了,别忘记给他稍一张。钢琴三重奏的乐器是钢琴,小提琴,大提琴。钢琴左右手两个声部,所以三重奏有四声部。莫扎特的五个一,分别是天才,理想主义,体裁,量,质,五个方面都数第一。他的天才的故事:当时有教堂的歌剧谱子不外传,演出之后就藏好。他的父亲想要谱子来练习,一筹莫展。莫扎特说我都记得。他听了一遍,就可以背谱。他姐姐学琴,有一天颇不顺。老师下楼和他父亲喝茶休息,忽听楼上乐声,老师说,这不是改正得很好吗,上去一看,是4岁的小莫扎特在弹奏。6岁时,父亲在家和朋友约好练弦乐四重奏,结果苦等,还是3缺 1. 莫扎特自动请缨加入,父亲恼火了,你小小的捣什么乱?LET MI TRY!同伴都愿意让莫扎特试一下。那是他第一次拉小提琴。不一会,中提琴停下来,吃惊地发觉眼前的儿童是一个天才。“有人说,这都是后人的杜撰,不是,我告诉大家,我的儿子,有的朋友可能知道他,他在我这里帮忙做一些管理工作,他就是6岁,没有人教,自己会拉,而且拉得很好。”他接着讲儿子的音乐教育历程,也是他的隐痛。张铭出身音乐世家,从小祖父给他听蓝色多瑙河,就没有用中文说过,都是BLUE DANUBE。他自己有了后代,想大施拳脚把儿子培养成钢琴家。2岁半就开始学,孩子小,哪里坐得住,就打,所以小张博在钢琴边坐下,还没弹呢人先哆嗦。他给儿子买了把儿童小提琴,但是恨儿子不专心练钢琴,自然小提琴不许碰,搁在书架顶上,落满灰尘。后来他出差两个月,回来擦书架,一看,不对,怎么小提琴上面没有灰?把母子俩叫来,谁动小提琴了?没有动啊,母子俩合起来对付。再一看,不得了,琴弦上还有松香呢,肯定拉过了,承认吧,就承认了。原来张铭当时在家收学生,有时20多个学生。孩子写作业什么的就在旁边。练小提琴是很痛苦的,不像钢琴,弹出来就是音乐。小提琴的姿势是违反人性的,他笔划了起来,胳膊要这么弯,头要拧着,多难受,这只手要直着拉,不直着拉声音不对,很痛苦。但是张博天天看,天天听,写作业时笔拿在手里模拟,他早就会了,只不过没机会拉。张铭一走,张博就央求妈妈,妈妈说趁爸爸不在,你要多拉拉。距张铭返家还有5天时,张博的练习已经争分夺秒了,他知道,等爸爸回来,他再也没机会拉琴了。张铭听了孩子母亲的讲述,让孩子拉起来,果然,非常好。他说,我儿子不是天才,6 岁,能自己会拉小提琴,对莫扎特这样的天才,这当然没什么困难。莫扎特的理想主义是什么,他一生很可怜,但是他不象贝多芬,把情绪发泄到音乐里,他的音乐都很美好,他把不幸留给自己,把最美的音乐给世界,形容莫扎特的音乐---SPRING SPRING--- 春天的泉水(张铭曾经指斥一款日本车取名叫天籁,它怎么好意思叫天籁,天籁是什么,莫扎特的音乐才是天籁!)巴赫活65岁,1083部作品,莫扎特活了35岁, 625部作品,从比例来讲,还是莫扎特数量多。

    弦乐小夜曲的概念,第一,只有弦乐。第二,小夜曲分两种,一种是表达爱情的小夜曲,单乐章,如舒伯特的小夜曲;一种是音乐会用的小夜曲,是多乐章的,例如今天的,也就是弦乐演奏的多乐章套曲。另外BRAMS 有9 个乐章的小夜曲,不为人注意,但是好听极了。
    今天重点讲解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包括引子,程式部,展开部,再现部,尾声。引子很短,一句,再一个魔镜。进入程式部。(他为大家指出主部的A,B的材料,和副部的A,B 的材料,这些当中的某些材料将会出现在再现部和尾声里,出现的时候,他会考问大家这个材料来自哪里,程式部是特别需要注意力的。如果能听出大的结构,可以说摆脱了盲听,进入了西方古典音乐欣赏的大门。)
    莫扎特的曲目是K字头的,因为整理他曲目的音乐家叫可海尔,他用自己的第一个字母来编号,莫扎特总共625部作品,这个排在第 525 ,所以是后期的作品。

-------------------------------讲课完毕 --------------------------------------------------

    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其实我和妞妞特别熟悉,家里有。以前就是盲听,真好听啊,来,一起跳一跳吧,我们俩嘻嘻哈哈搂起来,把开头的引子按照探戈来跳,甩头甩脸的,好玩得不亦乐乎。今天听完课,妞妞指我,那时候哪有探戈呀,你这个妈妈!

10月30日 周一

     周五临下课,张铭说他有学校的话剧票,原价200,给他50,他愿意送给大家。20张,他留三张。感兴趣就到楼下前台拿。大家都慌慌张张下楼排队去,连依例鼓掌谢师都顾不得了。我们领了两张,朋友又给了一张。昨天就赶去了。是表演班的毕业演出。导演很厉害,剧情非常紧凑,戏剧性强,声光效都好,不比孟京辉的差。从戏剧张力方面讲,比孟京辉还要好。当然本子可能是人家国外的本子,看着象,是讲好莱坞的暴力影片的报应----名字叫谁来负责。演毕,我站起来鼓掌,发现只有我一个人站着。导演请书记讲话,书记说演员留下来,别人都回去吧,这书记!演员们在伙伴簇拥下走过我眼前时,望着他们脸上大滴大滴的汗水,不禁为他们再次鼓掌,演得好,加油!年轻而又疲惫的脸上马上现出兴奋的光泽,哎,肯给予他们阳光的观众还是太少了!
    张铭数次痛心疾首说我们不会鼓掌,不会感谢。看来他自己学校的师生他就没教育好。
    另外,演员的谢幕不够庄重。我看过人艺的谢幕,配角一个个鞠躬时,大家都已经热烈得不行了,就盼着濮存晰出来。二少爷,四凤,鲁妈,周朴园都出来了,繁漪也出来了,大幕迟迟没有动静,观众节拍一致,鼓啊鼓,终于濮存晰出来了,他淡定地微笑着,礼貌地先向左右手的演员伸臂致意,然后面向观众深深地鞠躬,掌声雷动,欢呼一片,他抬起头,拉起旁边演员的手,大家一起再深深鞠躬,掌声更加热烈,没有人走,如此台上台下声气相连,直到演员们返回大幕里。观众还是不走,继续鼓掌,我没有见过这世面,深为触动。最后,演员们又都出来谢幕,观众才心满意足。我觉得这种掌声的意思是:您演得太好了,请允许我表达真挚的谢意。那天的戏真是,好得不得了。
    如果张铭看到这一幕,他会说,人艺的观众群,鼓掌合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收藏收藏
沙发
发表于 2006-11-2 09:14 | 只看该作者
:)    :)
板凳
发表于 2006-11-2 09:52 | 只看该作者
HOHO,这个地方去年就有一个好朋友和我推荐了...他是每周基本都去的...
可总感觉我不太适合那地方,因为那太高雅,太音乐了...
不过,还是希望能有机会去一次开开眼啊~~
地板
发表于 2006-11-2 09:58 | 只看该作者
这贴好,顶,有机会也去听听张铭讲座。2 个小时应该不会虚度~
5#
发表于 2006-11-2 10:23 | 只看该作者
以前我的老师,高干子弟!
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 10:39 | 只看该作者
我这朋友还真挺认真的做笔记,她还有很多美文,我会陆续发上来。
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 11:14 | 只看该作者

随想曲

再贴一篇她的文章:随想曲

昨天我们喝茶的时候强烈建议她开博,这么好的文笔,为什么不让更多的人看呢?


   刘心武现在算暴得大名,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连一个眼角也看不上他,这部分人当中可没有我。只要有著述,我都佩服。我还是他的第一批读者,他最早的《红楼三钗之谜》,封面装桢够俗气的,不知是不是他向出版社摇尾乞怜人家才给印的,那时候没人押宝给异类吧 ------我手里有一本。妞妞从营口回来那年,我大学最好要的朋友来看我,住我家,她翻看到这本书,怫然作色,真无耻,这样乱写!我深为自己的择书水准惴惴不安,她走了以后赶紧捧书细读,也看不出什么地方无耻和乱写啊?我这位朋友是有国文素养的,不过我并不知道她素养深到什么程度,因为我没有资格考问。我们下课尝散步到小路旁的灌木篱笆,她掳了一片小圆树叶,在手里转动,脱口吟出一首古诗,居然有8句之长,我不识相地问,吼吼,是唐诗吗?她沉吟半饷,才缓缓作答,不,是红楼梦。那一刻,我真希望水泥地面能变成泥土小径,并且盖上点儿青苔,她呢,能扛个小锄头,我手提花篮,当她的小丫鬟。有年暑假,我们寝室只剩我没回家,她临走,交给我一本红楼梦,你把它读完吧,是作业,好吗?这可是最好的版本奥。

我那时迷恋的是窦唯,也喜欢张楚,流行歌手只听陈淑桦。窦唯自己作词作曲配器,如果愤怒,他就直指核心,如果忧伤,他则低回不已,我一遍遍全神贯注地听,想象自己就是他的主人公,奥,窦唯,不要孤独,你不缺少知音,至少世界上还有一个我,我理解你,我连你的呼吸都理解!放窦唯的音乐分贝比较高,有人从门外探头探脑,哇,小妮,你喜欢这么吵的音乐。我是个二百五,理解不了她们的英国式婉转批评,人家的意思是,你好吵,快关了你那个臭喇叭。我跟着摇滚节奏手脚抖作一团,快活得直对她们嚷嚷,嘿!多伟大的音乐!窦唯注定留名青史!至于陈淑桦,原来只是有点好感,后来淘到她一盘带子,绝无仅有,她在这盘带子更发挥了她的嗓音特点,出离世外,犹如仙子。莎拉布莱曼算是外国仙女,陈淑桦是中国嫦娥,也因此注定了要被打入冷宫。不知道是不是预感到了她的星运到了尽头,我意外地拥有了这样一盘不为人知的带子得以悄悄纪念她。我们隔壁有个女孩儿也没回去,她有双梦幻的大眼睛,对我总是鼻孔朝天,不爱搭理,大概她们寝室有俩上海人,她自以为沾了上海人的仙气儿,有资格瞧不起人了。她平时就爱听陈淑桦,一听我放这个磁带,马上就跑进我寝室,此后难捱的暑假里,我们经常相守,她容忍着我的窦唯,作为回报,我们也一起听她的收藏。我的心从那时开始为其他歌手算是开了一条窄窄的缝儿。

我那么躁动的心显然读不进啥劳什子红楼梦。暑假快结束了,我匆匆浏览了好几遍,有些遍数不太真实,哎,睁一眼闭一眼吧,如果考我,就用小人书里的充数。开学,朋友来索回了书,她没考我,甚至也没问我读没读完,可能她一看我不着调的样儿就明白了一切。我们一直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她还是经常吟诗,发出轻轻的叹息,我最终学会了在此时要保持沉默。

我们现在毕竟联系得少了,她却肯定想不到直到今天我仍然恶补她留给我的作业。我甚至买打折的全套史记。但我无论如何吐不出成句的古诗,没什么,人家冰心也说自己背不出古诗。窦唯和陈淑桦都尘封箱底,不再听了,不是不好听,是事过境迁,物非人非,不敢听也!我现在最常听的是巴哈,熟悉的曲目我会跟着哼唱,但巴哈的音乐并不容许人们接近他,他的音乐都是献给他的上帝的。他和窦唯某些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他们尽管都才华横溢都不为世人看重和理解,他们都执着于各自的音乐理想,窦唯诚不如巴哈伟大,可中国诺大的人间世,若连渺小的窦唯都不容,后世之人又作何想,今世之人又何以堪?!
8#
 楼主| 发表于 2006-11-2 11:28 | 只看该作者

我不是阿里郎

我不是阿里郎

上次朋友从异国来,电话谈起受欢迎的韩国泡菜,我不禁想起从前的朝鲜邻居。初二我们家搬到师专的教师楼后,老平房曾给一户延边的朝鲜人住,他们自然以卖朝鲜咸菜为生,那时候朝鲜咸菜没有什么尊严可言,谁也不会在满嘴嚼着这种充满蒜味儿的便宜食品时产生什么有趣的联想。它便宜,味道浓重,不少家庭在来不及准备午饭时聊以用它左餐,但它和电视剧的美丽女主角,和凄美的爱情故事可一点儿没关系。寒假还罢了,暑假在回同院的奶奶家时每天都能看到朝鲜主妇在院子里的劳作身影。她拥有数不清的锃亮的大铝盆儿,干活儿喜欢蹲着,大铝盆儿们团团围在她脚边,有的装满作料,有的装清水。我趴在炕上的窗户台边往外看她,她可以蹲很长很长的时间,比你能一动不动躺着的时间都长。她喜欢把案板放院子的地上切菜,在水井边干活,可能这种和汉族迥异的习惯激起了我奶奶的民族意识,她嘟囔着叫人家高丽棒子,咭叽咕咕和我姑姑说什么大裤裆,小孩子听得好奇开口问,又被赶开。

七八年前个人护照刚刚开放,只能通过出国旅游获得。为了能去日本出差,我不得不先找个地儿出国旅游,因为耗时最短,我选择了韩国。说句不敬的话,他们的皇宫遗址和楞严寺差不多大,彩绘还没有楞严寺鲜亮,大家都怀疑导游是不是在整人,逼得导游连陪不是,说这真的是从前国王住的地方,被日本鬼子炸过,哀求我们抗议声音低一点。如果这时边上有日本人,他不仅得向韩国人道歉,也得向我们这些满怀期待的中国游客道歉,你们搞什么搞嘛!晚饭是沙锅鸡,一人一个小沙锅,大家都端坐着,艰难地正视锅里的鸡,锅里除了一整只倒霉的小鸡外,透过清汤能看到锅底据说是高丽人参的白色切片,这道菜呈现的色彩超过了大家的审美常识。终于有人低头尝了一口,抬头跟左右说,恩,味道可以。人群一阵骚动,开始动筷了。我注意到远处伸长脖子的侍应生们松了口气。中途有人传递榨菜,这导致很多人忙于就着榨菜吃米饭填饱肚子而忘了守侯在旁的沙锅鸡。榨菜和浙江特产的霉干菜在以后的两天场场不拉,所以这些固执的游客在归途中已经完全忘记了韩国菜的味道和内涵,咦,你说啥,韩国菜有什么内涵?!哎育,不要这样,泡菜还好吃的。。。。。最后一晚,去赌场看歌舞表演,上半场是民族歌舞,据说是韩国最高级别的演出,的确美仑美奂,然后就看到大裤裆了,那真的是很大的裤裆,相当大,不过很有味道,难道不是吗,和现代不一样的东西都很有味道。

    朋友在电话里说迷上了韩国泡菜,就是太贵。我说你自己做啊。怎么做啊?我在电视上看过,和咱们营口做酸菜查不多,也要发酵,外加放辣放蒜。那你会做的话,给我写下来传给我吧。好啊。放下电话,我使劲儿回忆这电视是10年前看的还是15年前看的,还是梦里看的?!如果是后者,可怎么交差。

    自从工作不忙以后,我开始操持家务,学习作饭。我有个老客人,共同经历了我下海,多次索赔,他下海,经历了这么多波折,现在我们成了忘年交,可以平静地讨论靖国神社,中日足球,神六上天。不过他爱取笑我,特别是他一提到我不做家务,不作饭,他就捧腹大笑。在他看来,一个女人,有了家庭和孩子,还整天在外面疯跑,也不作饭,没有比这更滑稽的事情了。学习作饭的过程曲折而又不平静。炸鱼愤怒地从油锅里跳起来;煮过火的芋头上桌时貌似一碗新鲜的灰鼻涕。我笑过,徘徊过,但是没有因炸鱼的暴跳而尖叫过,事后我了解在高度紧张时喉部肌肉会发生痉挛,人是失音的。我叉手俯身面向餐桌,指挥大的和小的必须把菜吃光,无论有多么大的困难。然后向他们赌咒发誓,噩梦会结束的,迟早有一天,我会提供稳定的口味。

    想起在父母身边的时候,夏天经常吃凉菜,还有朝鲜咸菜。杭州超市也有论斤卖的,味儿不对。我自己做,革命者永远年轻。回忆着在父母身边的日子,嘴角挂着微笑,不知不觉我放了蒜末,辣椒粉,盐,糖,醋,味精,香油。一尝,哇,球进了!伟大的意大利左后位!高丽棒子灵魂附体!!!

    事后我总结,即使不会做韩国泡菜,还是能享用到韩式凉拌菜的。不脱一个“辣”字,这个辣是两重的,一重是蒜末,一重是辣椒粉。素材可以多样多变,由着个人喜好。也就是你可以闭着眼睛把冰箱里剩下的菜叶子,萝卜尾巴都扯出来,切巴切巴,拌上上述作料,就是地道的韩国菜了。嘘,别起哄。。。。。。

    我打算就这么发信回答迷恋泡菜的朋友,如果多年以后朋友幡然醒悟了,你说,我是逃也不逃?

    大一开学,班里有个延边的朝鲜族男生,我这头呆鹅主动跑上去打招呼,你是朝鲜族?嘿嘿,我们家邻居就是朝鲜族,卖咸菜的。看到男生脸色不对,我只好又加了一句,厄。。。。挺好吃的,然后夹着尾巴逃跑了。幸亏这个男生大二就考公费去日本了,要不我得尴尬好几年。


******************************************************


看了她的文章,我才知道,原来东北汉人当时称呼这些朝鲜人叫“大裤裆”
9#
发表于 2006-11-2 12:07 | 只看该作者
过瘾,过瘾
好放杭报的“专栏”了
今天那栏里最有看头的是第二篇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1:14 | 只看该作者
还是我那位朋友写的随感: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杭州的夏天要正式开始了,晚上带妞妞去少年宫上课时手握一瓶六神花露水等她
>放学,夏天我对花露水的忠诚就象哈马斯战士对枪的忠诚。家里上周开始点蚊香,在杭
>州我敢说是第一家。但是次日妞妞仍旧细说蚊子如何咬了她几个包使她不得安宁。蚊子
>和蚊子咬的包是夏天母女谈心的一个重要话题。
>
>   
>大上周,有一群老外参观少年宫,我一向对老外的视角感兴趣,就尾随其后。他们
>先进了艺术楼,这里主要是舞蹈,声乐,乐器教室,我尝试用老外的眼光审视了一下这
>幢我十分熟悉的楼,和其他楼一样,它是一个有中国元素的简约小巧风格的三层楼。不
>过老外们并没有注意楼的外观,他们被直接带领到一楼的一个古筝教室,低幼的孩子们
> 手指上缠着指甲在弹琴,虽然听不出个所以然来,但是琴的样子,指甲,陌生的音色,
>显然让老外很感新奇。接下来,向左拐的角落里,是舞蹈表演班的教室,这里的孩子是
>选拔上来的,我常常趴在玻璃上看她们上课,内容以中国舞为主,我对小孩子的中国舞
>素无好感,老要摇头摆尾,做娇嗔的表情,根本就不是小孩子该有的表情,最怕她们做
>欢乐状,躺在地上蹬腿了,谁家孩子在家里这么个样子欢乐老早挨批了。其不雅简直不
>可原谅。那天还好,她们为老外的到来礼貌地中断练习,跳了一段真正的中国舞,最后
>拧身,抬一条腿,亮相,好象这叫大燕翅什么的。跳得很好,又温柔又挺拔,赢得一片
>掌声。老师领她们用芭蕾的姿势谢幕,孩子们学得有模有样低首致意,然后抬手挥别。
>
>     
>接下来一行人去美术楼。它在昭庆寺遗址的左手,残留的寺庙正殿现在是联欢厅
>,用于各种活动。他们直接爬三楼。我知道他们肯定是被带去看毛笔书法和国画。果
>然。画得快的孩子可以把课堂作品送给客人,客人们很耐心地等,有的客人运气好,得
>到两张,很开心地向同伴展示。他们的先人在百年前可是很不耐心,来我们中国抢劫,
>带不走的,就烧。哎,在远方陌生人开心的时候我这个看客会有这种想法,而解放已经
>50多年了,说明普通中国人的受害者意识真是挥之不去。
>   
>然后去后面的武术教室,体育楼还在施工中,教室都在平房里。武术的主要教师是
>位中年的女性,她嗓门大,鼓励孩子们重复练习时她会把嘴巴张出很大的笑容,一直以
>为她功夫也许会荒废,因为她指导表演班的孩子时也不出手。直到有一次,她生气一个
>孩子无法领悟,抄过孩子手里的剑,唰地向后弯腰,直刺出去,一时剑鸣不已。剑走龙
>蛇大概就是这样子吧。可惜的是,那天表演班的孩子没来上课,都是小不点儿在做马步
> 出拳的基本动作,就这,老外也迷住了。缠着孩子们照相,叫孩子们摆姿势,再换个姿
>势。。。。。。
>
>   
>有一个矮个老外注意到了我,我看参观快结束了,自找个长凳坐下休息,他拍拍我
>肩,说了一句话,笑了,转身离去,留下我迷惑了一会儿。我和日本人接触多,对日本
>人的肢体语言了解。我们公司虽然也常来老外,但是我不太出面。他那是亲切的表示吗
>,他是哪儿的人,他肯定不是北欧人,也不是德国人,也不是法国人,象南欧人,我在
>想的时候,他们的身影已经不见了。
>
>   
>小小的三层美术楼每年有一点八万人次接受培训,从这里走出的有一位知名画家,
>叫何水法,画花鸟的。显然出大师的比例十分低。这阻挡不了家长们的坚定脚步,每到
>周末,院子里走廊里阳台上都是等候的家长,他们有的读报,有的瞌睡,有的结成小社
>团聊天,还有的,象我这样,到处溜达,趴教室玻璃。
>看过国外的一张雕塑照片,是两个前去偷听的人,雕塑安放在一个艺术学院的教室旁。
>塑像活灵活现,受到音乐的吸引,正弯腰侧耳去墙边,不知为什么,记得那个雕塑把人
>型做得很野,象猿人。雕塑家的本意是不是说偷听者此时的需要是原始的呢,我们这些
>趴玻璃的家长们是不是无形中也原始地表达了我们的那个热切愿望呢?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11-3 11:20 | 只看该作者
喜欢看的给点掌声阿!我会转告我那位朋友的!



秋雨夫子



我搭档说她看央视的青歌赛就冲着余秋雨。余先生是点评得好,他是话痨,右边的徐沛东先生话虽不多,却能画龙点睛,余先生“庄”,徐先生“庄”不过,只好“谐”,两人唱作具佳,相得益彰。
余先生的书我手头有,是他前几年给凤凰卫视拍旅游散记时的随笔。他当年的镜头感还很生涩,有点赶鸭子上架,不象现在,眼神总稳稳地定在选手身上。徐先生就差一些,斜眼看人,眼神发飘。通俗歌手的表现乏善可陈,没有魅力。但总比超女好,超女的演唱毫无心肝,十几岁二十出头在街边和校园瞎晃悠的丫头片子能唱出个啥。节目组猴儿精,知道光唱歌撑不起台面,就加上表白,回忆,眼泪,就象低级的厨子不得不使劲放味精。青歌赛是站直了就开口唱,唱完干净利索回答问题(不过总有选手挣扎着妄图讲两句废话),分数出来就得走人,轮下一个。这样尊重观众有限的时间,也尊重大众生命。去年超女过后,参考消息转载国外的新闻评论,说其实际意义在于激发了来自民间的民主意识,它自下而上,将推动中国的民主启蒙。有道理,中共中央党校肯定会专门就此组织党内高层的后备力量讨论民主发展新动向。但这东西也是双刃剑,投票是民主了,可电视台动用公共资源向大众投放掺了水的牛奶就是对民主的背弃。唱歌是牛奶,你唱我有权利听,你是公共电视台。罗里罗嗦就是水,你惨水迫使我如果要听唱歌就得听你罗嗦,我强烈质疑这一点,浪费观众生命嘛。再说,如果主持人换成布拉德皮特,我还是欢迎罗嗦的,并且时刻准备为他而晕倒,他让我给谁投票我就投谁。现在这主持人,自己几斤几两都不知道,只有肉麻没有有趣。王小波特别强调 “要有趣”,这简直是他的生命价值的第一要义,他死了十年了,白死了,全国多少人还在把肉麻当有趣啊!(爱看超女的各位得罪了,您别客气,使劲拍砖吧您!)
   余先生的随笔我耐着性子读了几次,中途不得不歇歇。王小波----他如果活着,就上五十,奔六了,配得上叫他先生,可他活在我心里的样子永远还是那个晃晃悠悠有个丑鼻子的大个子,象大师哥,所以还是直呼其名-----他说作者写文章时不能老把读者想得低,作者要敢于只写给聪明的读者。倒不是说自己聪明,而是余先生胆量小。他的家国意识很重,这个传统当然我很尊重,但不要太着痕迹,他好象是在做电视台的风景片解说词。很多话不说读者也明白,要点到为止。所以余先生给读者奉上的也是掺了水的牛奶,用“两个人的办公室”的台词来说,就是“湿乎乎 ”的。老一辈作家可都是“干巴巴”的,象周作人先生的散文,那都不是牛奶了,是真金白银,凭我们这辈人受的那么丁点语文和历史教育还消化不了----他翻译并且评论古希腊语的作品(不是希腊语,也不是拉丁语,是它们的前身,全世界懂的人也不多),日本的古诗,写成轻松的小品,里面处处有珠玑,读者不具备人文历史方面的相当储备就读不了。他的作品当年非常流行,现在什么韩寒之流根本无法和他老人家当年受欢迎的盛况相比。可见当时年轻人的学力。周氏兄弟的风格都不可复制,那么有学养又沉得住气的人很久都没有了,以后也不会有。
    不过还是敬佩余先生点评青歌赛的,他特别强调 “话语方式”,他的确凭一己之力唤醒了歌手和听众去改变过去僵硬的话语方式甚至思考方式,使大家意识到异口同声是荒谬可笑的,每个个体都可以发掘出自己的特殊性,也就是个性。他愿意做思想文化的启蒙者,是个有个人魅力和使命感的人。


    顺便问一句,他和远居在安徽的马兰老师怎么样了,还没团聚哪。有谁知道信儿的给咱透露透露?
12#
发表于 2006-11-3 12:01 | 只看该作者
也许要退休以后才会有闲情逸致
13#
发表于 2006-11-3 12:37 | 只看该作者
读来情趣盎然
用作者的话说,就是“甚是有趣”
14#
发表于 2006-11-3 12:40 | 只看该作者
以前去少年宫也总是透过那玻璃看里面,可有次听一个老师说她不喜欢,因为那影响孩子的注意力
现在只好带本书去看得头晕脑胀
15#
发表于 2006-11-3 14:09 | 只看该作者
看来这里的朋友还是对口水兴趣多一些
建议有时间还是看看
16#
发表于 2010-3-20 21:56 | 只看该作者
1) 古罗马斗兽场可容纳1万2千人----古罗马斗兽场实际上可容纳8万人;
2)  他儿子张博6 岁,能自己会拉小提琴;就是6岁,没有人教,自己会拉,而且拉得很好。”  天才嘛!张博不当小提琴家是中国的损失吧!他现在在干吗?
17#
发表于 2010-3-21 10:51 | 只看该作者
张铭挺感性的,谈音乐时情绪会变化很大、、、呵呵。
值得听,人不错,赞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4-18 22:45 , Processed in 2.26781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