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1|回复: 0

[新闻] 【杭州城事】“考古中国”首次在杭州披露重大发现:横空出世的良渚文化从何处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1-27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都市快报】
“考古中国”首次在杭州披露重大发现
横空出世的良渚文化从何处来? 早期江南人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2024-11-23


龙首形玉器



寺墩遗址良渚文化陶器


出土最大石钺


奇特的齿轮形玉器

记者 程潇龙

昨天下午,国家文物局在杭州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

据了解,这也是国家文物局首次在浙江举行“考古中国”发布活动。

本次“考古中国”聚焦长江下游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考古发现和最新科研成果。

据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整体部署,近期,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项目持续推进,取得重要成果。

项目组通过研究,对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整体进程的认识得到显著提升。

发布的三个项目分别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整体研究进展、江苏东山村及寺墩遗址考古研究、安徽凌家滩遗址考古研究发现。

揭示“良渚”的文明进程 早期江南生活如何形成的?

“考古中国”首次披露了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课题的阶段性进展。

本课题主要针对公元前4000-公元前2000年间,长江下游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三省一市”区域内的崧泽—良渚文化开展研究。

距今6000年前后,长江下游地区社会复杂化进程加速,出现了凌家滩、东山村等中心聚落,迈入古国时代第一阶段。

凌家滩遗址发现了大型高等级公共建筑、墓葬西侧的燎祭(古代祭祀仪式)遗存,对外侧壕沟进行了发掘,深化了对凌家滩聚落布局的认识。

东山村遗址揭示出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存在有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对各中心聚落的结构和演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良渚遗址是古国时期第二阶段的代表,目前已基本完成遗址调查和详细勘探,新发现水坝20多处,揭示了水利系统完整结构,良渚遗址群发现的遗址数量增加到300多处。

寺墩遗址发现土墩顶部存在大型建筑,揭示出双重水系环绕的特殊聚落格局。

考古显示,良渚古城城内居民除了贵族和宗教人士,多为从事玉器、漆木器、骨角器、石器等加工的手工业者,而没有发现有任何农民的线索,良渚社会存在明确的城乡分野。

各省学者研究从崧泽到良渚演进发展的动因与过程,提炼了一段良渚文明演进模式——

随着气候异变,促使当时人群改变了采集狩猎为主、稻作为辅的经济模式,稻作农业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因为原来周边河谷和山前的可耕地不足,而海平面稳定,导致长江带来的泥沙快速沉积,太湖平原在此后基本形成。

经过几百年的淡化,已经成为稻作适宜区,导致周边人口快速向太湖平原迁徙,带来大量先进技术和观念,创造出适宜水网平原的堆墩居住和稻田环绕的生产模式,促使了太湖平原腹地的快速开发。

而当时因为稻作亩产不高,如果村落人口保持几十上百人的旧有规模,则维持人口所需的稻田距离过大,不够经济。

因此,良渚人普遍将农业生产型聚落拆分成为一二十人的较小规模,各聚落之间的间距普遍为500-1000米,形成密集分布的聚落集群。

由此创造出早期的江南生活模式,影响至今。

凌家滩遗址

良渚文明源头的先民 生活有多“高等级”?

凌家滩遗址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

为了解墓葬区周边遗存情况,2021年-2024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区西侧地点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1200平方米。

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灰坑2个、祭祀坑1个、汉代墓葬5座。出土文物400余件,其中绝大部分出自祭祀坑,主要是石器、玉器和少量陶器。

大型公共建筑位于岗地东南角、内壕中部,以大面积的红烧土堆积为特点。

凌家滩岗地北端的北侧外壕,发现进出遗址的重要防御设施,宽45米、深2米。

墓葬区西侧发现一处燎祭遗存,共出土器物260余件。

石器以钺(yuè)占绝对多数,拼合后完整石钺60余件。

玉器多为残碎小型饰品。器形以玦占绝对多数,另有少量钺、管、珠、璜、镯(zhuó)、配饰等。

陶器有杯、鬶(guī)、鼎、豆、壶、罐、大口尊等。

其中一件龙首形玉器造型奇特,工艺精湛,一端阴刻成猪龙首形,略上翘,另一端为尖锥形。

这为研究复原当时祭祀场景提供了鲜活的资料。龙首形玉器等特殊玉器的出土,证明凌家滩存在超大型的高等级公共礼仪建筑,为大型墓葬、精美玉器的存在寻找到了相匹配的高等级的生活遗存。

东山村遗址

填补江南远古文明断裂一环

东山村遗址,位于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东山村,西依香山,北望临长江。

考古人员称,这里也是良渚文化的“第一缕曙光”,东山村遗址还填补了江南远古文明断裂的一环,连接了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的过渡阶段。

东山村遗址于2008-2010年进行了新一轮考古发掘,取得了重要收获。

首次在长江下游揭示出一批崧泽文化早中期高等级大墓,并且高等级大墓与同时期小墓实施分区埋葬,是目前所见长江下游乃至国内史前社会阶层明显分化的最早例证。

2023年以来,共发现新石器时代红烧土堆积4处、墓葬17座、房址1座、灰坑20座、灰沟1条、水井1口、柱洞3个。

目前的考古发现,东山村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的范围至少在2000平方米。

本次发掘,不仅再次清理出了崧泽文化早期和中期的高等级大墓,而且第一次揭示出了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填补了环太湖流域该时段大墓的空白。

2023-2024年度考古新发现,再次实证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

寺墩遗址

发现一口水井

井内出土6件漆彩陶壶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是一处以新石器时代崧泽—良渚文化遗存为主体的中心聚落遗址,年代距今约5500-4500年。

在“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支持下,2019年以来,南京博物院持续开展寺墩遗址考古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

目前,寺墩遗址崧泽文化遗存分布于墩北和墩东台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

已发现墓葬区、杆栏式建筑、水井等遗存。如墩东台地发现一口水井,井内出土6件漆彩陶壶,以红、黄、黑三彩绘制的编织纹卷尾鸟形象陶壶最为精美。

考古发掘表明,良渚文化时期,寺墩遗址已形成以圆形土墩、周围台地和双重水系环绕的聚落形态。

在遗址台地南界,出土有“日月山”等刻符的大口缸残片,是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与海岱地区存在密切文化联系的证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28 20:56 , Processed in 0.187989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