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076|回复: 2

[转帖] 【城事记忆】钱塘江畔的光影流转:杭州公交线路上的“跨市交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1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jason 于 2024-5-21 13:52 编辑

【来源:杭州公交公众号】


搭公交出行是为了生活,搭公交卖菜也是为了生活。

清晨5时许,小编便赶到了盐仓车站,车站旁已经站着位大姐,脚边放着堆满蔬菜的泡沫箱,同样都是早起,她眼里却是神采奕奕。5时30分,“艮山门东至盐仓专线”从盐仓公交站缓缓驶出。
这条“跨市”公交线,体现了杭州这座城市的人情味,也彰显着一种公交人克服万难解决民生难题的集体力量,在杭州,有这样一群公交车驾驶员,他们为了保障早晨头班车的准时发车,他们直接住在了盐仓公交站的宿舍里,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这些驾驶员就已经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工作。
▲为了让头三班的专线准时发车,司机就住在了位于海宁盐仓的集体宿舍
小编在乘坐这条这条专线时,不仅遇上了这赶去市区卖菜的菜农,还遇到了早起去城里打工的上班族,他们为生活而奔波,也正因为这边房价便宜所以选择住在海宁,沿途的停靠站还会遇上很多拎着大包小包的工人,虽然时间很早但他们的精神依旧非常饱满,一上车就与司机师傅分享着他们的打工生活,还有许多老年人上车的时候都会夸一句,这条专线太方便了,解决了他们平时最大的出行问题。




“盐仓始发站,早起头三班公交客流最大,附近一带多数在海宁这边租房,去市区上班,或是去市区看病的乘客居多,他们都会选择坐头班车前往市区。”从2006年开始至今一直在开这条线路的窦师傅说道,“我们一般就住在盐仓这边的宿舍里,早上直接发车,有好几位是每天固定的乘客,我们都熟悉了,还有几个卖菜的大哥大姐,他们天天早上都会带着菜来坐车,从起点站一直坐到终点站,一般乘客居多会在'牛田社区'下车通过'公交+地铁'换乘地铁1号线。”
一大早就看着这位,身着红色迷彩服的阿姨骑着她的三轮车向站台驶来“我已经卖了30年菜了,在家周边卖菜,价钱上不去,拉到市区去能多卖点钱。但是去市区早市卖菜需要早早起来赶路,遇上雨雪天,再加上转车,路程就更困难了……而这条'卖菜专车',可以直达市区。我一般坐头班车来,末班车回去。”说起这趟“盐仓专线”,当地菜农阿姨十分满意。阿姨的侄女儿也是每天拉着菜,乘坐这条专线前往艮山门的中江农贸市场与阿姨汇合。
“艮山门东至盐仓专线”通过自有的公交客运资源优势,主动走进乡村探讨助农新模式,进一步发挥助农效应,解决外围地区果农、菜农进城难的问题,以公交惠民助力乡村振兴,切实服务和方便农民出行,为农产品“出村”提供新思路。

对于卖菜的散户们来说,“卖菜公交”给他们劳累的路途带来更多方便的同时,也能让菜农们感受到社会对农民、农业的重视和支持。
当我们从现代的视角回望历史,会发现这些公交线路,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更是一种城市精神的体现。无论是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下,还是在夜幕降临的华灯初上时,每一条公交线路始终如一地,为市民乘客提供着便捷与舒适的出行服务。
2024年的初夏,贴沙河畔的绣球花尚未长成,但犹如裙摆般堆砌的花瓣,已然有了几分饱满优雅的端倪。25年前正是这片看似平凡的水土孕育了杭州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公交换乘系统,通过遍布城东城北的公交线路,半山、彭埠、九堡、乔司、临平、下沙、康桥也随着309、312、347、523、595路融入了杭州的各个角落。即便老艮山门和艮山电厂公交站在岁岁年年中已化为尘土,但艮山门东站依然发挥着与市区公共交通网络接驳的作用。

下午3点,已经卖完菜的大姐,神色匆匆地走进了艮山门东站,准备搭乘“艮山门东至盐仓专线”返回盐仓。相对这个有点长又有点拗口的专线名称,一代又一代的盐仓人仍然喜欢把它叫做“523路”。
▲现在的523路已经改名为“艮山门东至盐仓专线”,市区的起点位于艮山门东站

2019年,由于卡种使用等原因,523路更名为“艮山门东至盐仓专线”,从这一天起,这条本就低调不已的线路隐入了十万人家,显得更加默默无闻。很少有人从杭州主城区四百余条线路中,还能记起这条既没有线路编码,又还算是常规公交的线路。

▲523路旧照(拍摄于2002年)

▲从历史资料上可以发现,早在1971年,杭州就有了“跨市”前往海宁袁家坝的公交车

即便历史的灰烬已经变冷,但当我们去触摸那堆灰烬的时候,却发现了一种特殊的体验。分明只是翻开了杭州公交的历史资料,却恍然有种让人无法理解的惊奇。这条看似微不足道的线路,最早的名字叫23路,它的历史甚至比老杭州们更熟悉的152、153路电车还要年长。当现在的人们还在以“公交车开到了邻市”做卖点的时候,杭州在53年前就已经有了“跨市”公交线。

▲袁家坝公交站现貌,曾经很长一段时间,523路的终点就在这一带

在那个生活尚不富裕、财力也不甚发达的年代,杭州公交的发展较为缓慢。从1953年成立国有化的公交公司后,到改革开放前,杭州只有31条公交线。70年代的前五年,整个杭州只开通了3条公交线,其中就有通往海宁袁家坝的23路(另2条分别是1970年开通的22路,从南星桥开往闻家堰,今352路前身(322和522合并);1971年开通的20路,从钱江开往红山,后改为520路、317路,2023年停驶)。

▲隶属于杭州的三堡、五堡,1978年起有了老25路(今325路);开往龙井的27路开通于1978年;属于西湖区的周浦则是1981年才通车。这些线路的开通时间均晚于老23路

在隶属杭州的三堡、五堡、周浦、龙坞甚至龙井都还没通公交车的年代,不隶属杭州的海宁袁家坝居然先有了公交车。要揭开这个谜底,翻开当年23路的站名,或许就能解答。老23路以大站跨越的形式停靠完九堡后,依次的站点分别为:外乔司、省五七农垦场、十四堡、万埠、省五七干校、翁家埠、塘桥大队、夏家坝、市五七干校、袁家坝——很显然,这是一条在特殊年代下为解决通勤而开通的公交线路。

▲海宁盐仓开发区终点站(拍摄于2006年)

老23路在改为523路后,除了因老艮山门公交站拆除而调整到焦家村公交站后又调回艮山门东站外,最大的一次变动出现在2003年春天。这一年3月10日,在海宁融杭的战略推动下,岿然不动的523路从袁家坝被拉进了海宁盐仓开发区,这宗虽然归属海宁,却距离杭州下沙近在咫尺的土地。而彼时同属杭州的余杭、萧山一体化仍在艰难推进中,523路延伸一时成了当年的佳话。

▲翁金线原为老沪杭公路,如今已是满目葱茏

这条通往“墙里扒外”的公交车和多数杭州人没有什么交集,但有意思的是,乔司、海宁一直有菜农搭乘523路的早班车到艮山门卖菜,即便物流业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个习俗也得以延续。还有一款杭州“80后”儿时的零食,也和523路搭上了关系。上世纪90年代,杭州大街小巷的小卖部里曾经卖过一款形似金箍棒的巧克力,这款巧克力的生产厂家,标注的厂址居然是“杭州523路红旗彩印厂公交站”,这种标注方式竟然和公交站搭上了关系,可谓是一桩奇闻。被印在巧克力棒包装上的“红旗彩印厂”还是那个年代杭州小学生使用的练习本的印刷厂家,523路的这个站则位于翁金线。历代的劳动者对这条曾经的沪杭公路加以修缮,他们在路两侧随手种下的行道树,让失去实用功能的翁金线向审美功能悄然转变,如今的翁金线成了骑行游、自驾游的绝佳线路。

▲位于海宁与杭州交界处的翁家埠

凡是有历史的地方,总会有些故事可讲。翁金线,是指从海宁翁家埠到浙江与上海交界的金丝娘桥(位于平湖市境内)。今天的翁家埠是翁金线沿线比较热闹的一个节点,也成为外来打工者集聚入住的区域,在这里乘坐“艮山门东至盐仓专线”去杭州市区努力拼搏的人们不会知道,经常乘坐的这路公交车,它所走的路曾经见证了民国时期的一桩大案:1934年11月13日,报业大王史量才从杭州返回上海,被戴笠暗杀,而暗杀的地点就是今天看来熙熙攘攘的翁家埠。
如今,老路仍在,故人已去。行走在翁金线上,有屏蔽喧嚣之感,它绿树成荫,它草木葱茏,远处还荡漾着钱塘江的身影。事实上,翁金线连同临平段的外翁线,以及再向市区延伸的杭海路,大部分路段都建在钱塘江的古海塘上。杭海路西起清泰立交桥东堍,与清江路、凯旋路相衔接,沿着钱塘江北岸向东北延伸,在乔司和去海宁的外翁线相连,故名为“杭海路”。因此,杭海路虽然是始建于1927年的老沪杭公路的一部分,但这里的“海”指的是“海宁”。

▲从1996年出版的杭州地图上可以看到,现在的钱江新城在当时还是鱼塘、菜地和工厂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不断有江干农民在凤凰山开采石块,在钱塘江北岸的围垦处新建江堤,建成了西起二凉亭,东至三堡近八公里的钱塘江新堤,围垦了近7000多亩土地。人类创造历史的能力,堪比大自然的沧海桑田。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块处女地几乎没有大的发展,除了在北部自然形成了七甲村、唐祝村,南部建有肉联厂、罐头厂等厂房外,基本以鱼塘和菜地为主。直至上世纪90年代,这里才有了新一代的筑路史,之江路(六和塔以东段)、钱江路、富春江路(今富春路)等一批道路开始建设。本世纪初,这块方兴未艾的土地被命名为“钱江新城”。

▲1991年出版的杭州地图中的“杭海路”

▲现在杭州地图中的“杭海路”,被钱江新城隔成了三段

杭州城的东扩让杭海路沿线变得沧海桑田,亚运会后的杭州,钱江新城二期已经初见雏形。新城的扩张不仅让曾经的池塘竹园变成了高楼大厦,就连杭海路也变得支离破碎。今天,杭海路被钱江新城隔成了三段,最西面的一段在四季青市场内,过了秋涛路后,老杭海路被新业路隔断,在新业路和江锦路之间尚存第二段杭海路。过新塘路后,原杭海路的路基基本已被钱江路、凤起东路所取代,直到艮山东路以北,还有较长的一段杭海路通往外乔司。
2022年11月,基本在原杭海路上建成的钱江路和凤起东路延伸段通车,325、126路等公交车在沿线设置了庵神殿、石公庙等站名,这些极富钱塘江海塘遗迹的地名,透露出了古人对钱塘江大潮的敬畏。除此之外,沿线还有三堡、五堡、七堡等地名,甚至钱江新城二期开发时,还提出了“连堡丰城”的发展理念。

▲钱塘江海塘遗迹

据《新华字典》所载,“堡”为多音字,除了bǎo这个读音外,作地名时应读bǔ或pù,如乌鲁木齐地窝堡(pù)国际机场、上海崇明岛的堡(bǔ)镇。然而,杭州虽然有多个带“堡”的地名,却读作它的本音“bǎo”,这并非杭人的语文造诣不高,而是三堡、四堡的本意即是堡(bǎo)房。在清以前,人们为了管理海塘和防御江潮,从观音塘起至海盐西尖山村镇海庙止,沿江堤向东延伸,每隔三里地就设一座堡房,依次编号,共计建立了33座堡房,于是便留下了三堡、七堡、九堡、十四堡这样看似古怪的地名。

▲“堡”被用在了公交站名中

浙江经视曾专门对杭州的“堡堡”们如今的踪迹写过一篇文章。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三四五六七八九堡外,一堡位于原乌龙庙,也就是目前秋涛路的孔雀大厦。十堡到十五堡的地名也还在沿用,只是知者甚少,只有杭州和海宁交界的十六堡、十七堡已经在历史长河中渐渐隐去了身影。近年来,十堡、十一堡站在365、1707路上启用。至此,除了一堡和十三堡外,其余能找到踪迹的各个“堡”都被用在了杭州公交的站名中。

随着岁月的流转
杭州的公交线路
就像一位默默见证历史的老者
静静地诉说着城市的变迁和时代的故事
从53年前的跨市公交到今天
它不仅承载着一代代杭州人的记忆
也映照着这座城市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

参考文献 /《杭州的街巷里弄》、《三堡、五堡、七堡、九堡……杭州到底有几个“堡”?》(浙江经视)
部分图片来源 / 杭州检察
排版、设计 / 施佳怡、江可
初审 / 李圆
二审 / 童玉峰
终审 / 李鹏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24-5-21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语结善缘,恶言伤人心

本帖最后由 kingbill 于 2024-5-21 14:23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24-5-21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523用过独家小宇通熊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7-27 08:05 , Processed in 0.22836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