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我上次在巴家讨论西湖景区的公交线路已经是好几年之前了。81路、游2线、游9线……那些自己童年时期熟悉的景区线路已经经过数次的改头换面,以277路“爱西(湖)西(溪)”、1314路“爱情巴士”、大红豆数字旅游专线等名义重新出现。和十几年前相比,现在的景区公交线网已经相对完善,填补了很多空白,“幽灵线路”也不复存在。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通过公交车进出景区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只是相对较好的选择,乘坐景区公交也许谈不上方便、舒适。比如距离雷峰塔最近的地铁站候潮门并没有接驳公交开往雷峰塔;前往天竺方向最靠谱的地铁换乘站是周边较为拥堵的黄龙洞站,而非同为3号线沿线、距离更近的古墩路站。
西湖景区的公交线路应该如何优化呢?我认为,在地铁三期线路已经全数通车的2024年,景区的公交线路需要系统性的审视和设计,引导市民游客绿色出行、科学出行,而不是仅仅往当下人多的区域的加班、开专线。公交集团可以考虑优化现有的公交线路为以下“3+1”的类别,实现分级、分工、分流。
一、核心线路:“快进快出”系列地铁接驳线 此类线路应作为西湖景区公交的“主力军”,快速接驳景区各个核心区域至最邻近的地铁站,在节假日应重点增加班次,并且和地铁集团及地图APP合作宣传,鼓励大部分市民游客乘坐相关线路。公交集团可以考虑通过使用容易记忆的线路编码、特色涂装、特色站牌等方式增大对乘客的吸引力。
以下是景区核心线路的设想: 接驳北线景区至黄龙体育中心、凤起路站的277路(可考虑调整编码为51路),另外开行黄龙体育中心站至白堤的支线。 优化139路为接驳雷峰塔、虎跑路一带至候潮门站、水澄桥站的52路(类似曾经游2线的走向)。 优化87路为接驳龙井、满觉陇、九曜山一带至黄龙体育中心、水澄桥站的53路(类似曾经游3线的走向)。 优化324路为接驳梅灵路一带至枫桦西路站、古墩路站及五联站的54路(类似曾经游4线的走向),另外开行五联站、古墩路站至灵隐公交站的支线(优化278路)。
二、常规线路 此类线路应辅助核心线路,主要服务日常市民出行以及短途进出景区的需求。此类线路在节假日期间应避免引导长途乘客乘坐。如7路在节假日的主要服务对象应为灵隐至北线景区、北线景区至城区的乘客;灵隐至城区的乘客应鼓励换乘地铁或乘坐直达专线出行,以避免将乘客疏运至人多且拥堵的北线景区。公交集团可考虑和地图APP合作宣传,并在站点设置简单的导乘信息。
以下是景区常规线路的构想: 环湖:整合现有510路、西湖内环线、西湖外环线及延安路摆渡线为509(内环)、510(外环)双向环湖线。双向均由武林广场始发,双向接驳武林门、武林广场、吴山广场等地铁站。在湖西区域经由灵隐路、龙井路、三台山路行驶,连接乌龟谭、茅家埠等景区及植物园公交车站。
北线:整合7W路、27路为茶博龙井馆区至吴山广场的新27路,经由延安路行驶;调整7路经由浣纱路行驶,重新分配城区至北线景区的客流;停驶WE1314路。
雷峰塔一带:调整4路经由南山路、解放路(往南)、开元路(往北)行驶,不再前往吴山广场。调整1314路为灵隐至婺江路银鼓路口,不再前往天竺区域,并填补139路设想调整的空白。87路改经九曜山隧道行驶,填补公交空白,不再服务雷峰塔一带。315路工作日、节假日均缩短为滨江区域至萧山,不再过江。
梅灵路一带:103路、121路不变。
灵隐公交站:7路、1314路见上;505路不变。
龙井区域:27路见上;180路不变。
三台山路:开行双向环湖线(见上)。整合197路和1003路为文三支路至青芝坞,不再进入湖西景区。
南线景区、玉皇山路、杨公堤:道路连接城市不同区域,应和其他景区线路分开讨论。这些道路现运营客流稳定的过境线路(12、42、102、194、318等),不需调整。
三、公交专线 此类线路应主要服务于点对点的交通需求,作为核心线路、常规线路的补充,提供差异化服务。采取大站停靠或直达的营运方式,并且采用多座位型车辆或观光车辆营运,收取较贵的票价。公交集团应明确此类线路和常规线路的区别,不应是票价较贵的加班车。
以下是景区公交专线的构想: 专线1:龙翔桥至灵隐快线,一站直达。 专线2:龙翔桥至白堤。去程直达,回程分为停靠岳坟、浴鹄湾、苏堤站点的景点连接线及直达龙翔桥的快线。 专线3(假日):武林广场至小牙坞快线,停靠黄龙洞地铁站后直达梅灵路沿线。 专线4(假日):现有大红豆数字专线。
另:停车场接驳线 此类线路为景区周围停车场用作P+R时的接驳线路,因点对点客流较为稀少,出景区方向客流难以预测。此类线路设计时应兼顾出景区方向的其他客流,避免资源浪费。
以下是现有停车场接驳线的优化构想: 里太祖湾至太子湾接驳线:作为设想的52路支线营运。进景区方向不变;回程按照52路走向营运至地铁候潮门站后,一站直达里太祖湾停车场。 明谷街/城西公园至灵隐接驳线:作为设想的54B路支线营运。进景区方向不变;回程按照54B路走向营运至地铁古墩路站后,一站直达明谷街/城西公园停车场。
写在最后 长期以来,西湖景区应不应该开行地铁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我认为,西湖景区的交通问题可以通过更好的地面公交及有效的交通管理来解决。现时杭州地铁的路网已经覆盖绝大多数居民及在杭住店的外地游客了。要从根本上“治堵”,需要通过交通管理的方式鼓励绝大多数人员通过地铁+景区公交的方式进出景区,或是网约车+景区公交。停车换乘P+R需要有,但应该仅仅作为辅助的出行方式,提供给无法通过上述方式出行的游客使用(如自驾来杭当天返回的游客)。大量的P+R停车位将会转移堵点至停车场周边,且浪费土地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