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5|回复: 0

[转帖] 苏浙皖抗日根据地(浙西)的创建和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22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桐柏僧人 于 2023-3-22 20:27 编辑

浙西抗日根据地是全国十九块抗日根据地——苏浙皖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苏浙皖抗日根据地,是党中央和毛泽东一直关注的事。早在1938年1月21日,毛泽东就提出要建立苏浙皖赣边区等6个抗日战争战略支点的设想。


一、新四军第十六旅挺进苏浙皖边


1943年秋,抗战形势迎来转折。9月,日军为了扭转被动局面,对苏浙皖边的国民党军队控制区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苏浙皖边的国民党军队虽数倍于敌,却不战而退,向天目山区后撤。


在此背景下,为了牵制敌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收复失地,扩大解放区,新四军第十六旅奉命由苏南抗日根据地向苏浙皖边挺进。1943年10月初,十六旅在旅长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率领下,从江宁、句容一带出发,穿越溧(水)武(进)公路尾随敌军南进。


1944年1月,日伪军被迫从浙江省长兴县槐坎、煤山等地撤退。长兴西北部的白岘、槐坎、煤山、长潮岕至林城桥、大云寺一线,为新四军第十六旅四十八团控制。旅部进驻槐坎乡的仰峰岕,并初步开辟了郎广长新区。郎广长新区的中心区域,主要为郎溪、广德县的东部,长兴县的西北部和溧阳县的南部。这里群山连绵,地形险要,有党的工作基础,加上周边地区物产丰富,具有进行游击战争、开辟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条件。随着新四军第十六旅旅部的南移,苏皖区党委和苏南行署机关也从溧阳、溧水地区移驻长兴县的仰峰岕。这样,仰峰岕成为苏浙皖边区党的领导中心。


1月20日至2月7日,苏皖区党委在苏浙皖边境流动召开扩大会议。这次扩大会议后,苏皖区党委把苏南行政区划分为4个分区,建立4个地委和专员公署。第一行政分区为茅山地区,地委书记汪大铭,专员樊玉林;第二行政分区为太滆地区,地委书记陈立平,专员张之宜;第三行政分区为溧(阳)高(淳)地区,地委书记由第四十六团政委丁麟章兼任,副书记李广,专员朱春苑;第四行政分区为郎广地区,地委书记由第四十八团政委罗维道兼任,副书记朱辉,专员刘烈人。第四行政分区辖郎溪、广德、长兴、溧南4县。此后,郎广长新区在苏皖区党委和苏南四地委的领导下,系统地进行了各个方面的建设。


与此同时,随着第十六旅和苏皖区党委机关的南进,长兴县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943年11月,苏皖区党委从浙西撤往苏南的长兴籍干部中,选调镇(江)句(容)县委副书记李焕、溧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陈练升、宜南区委书记汪寿彭等重返长兴,恢复、整顿党组织,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开辟地方工作。他们回到长兴后,联系、依靠原有党员,首先在工作基础较好的六都、煤山、白岘、长潮等地,恢复了党的活动,建立了党的组织。经过一段时间努力,又在光耀、白阜、港口、里塘、天平、竹园村、环沉等地,陆续恢复了党组织的活动。


1944年4月,党中央提出了要使“我们的根据地更加发展和更加巩固”的任务,同时要求加强大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8月3日,毛泽东、刘少奇、陈毅指示华中局:要“使游击战争极广泛地发展到上海周围、杭州周围、京沪线两侧,使沪、杭两城及沪杭路完全在我们游击战争紧紧包围之中,以便加紧进行这些大城市工作,并准备夺取这些大城市”。为贯彻党中央的指示,新四军第十六旅在巩固郎广长根据地的基础上,开始转入对日伪军一系列的攻势作战。


8月23日,新四军第十六旅发起长兴战役,共攻克长兴县城外围据点13处,摧毁大小碉堡60余座,歼灭伪第一方面军一师的4个营,共毙伤日伪军110余人,俘伪军营长以下42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轻重机枪11挺、长短枪340余支。同时收复大片国土,使这些地方的人民获得解放。8月29日,新四军首长陈毅等致电第十六旅,嘉奖全体指战员。


长兴战役后,日伪军又撤出了鸿桥、上莘桥、李家巷、里塘、白水滩、胥仓桥和钮店桥等12个据点。至此,长兴县有二分之一的部分获得解放,根据地军民不仅控制了太湖西南岸大部,而且开拓了南下吴兴、安吉、武康的前进阵地。


1944年夏秋,中共中央根据抗日战争的形势,向新四军提出了西进和南进两大战略任务。为了控制苏浙皖边区,发展浙东沿海地区,中央提议新四军主力一部渡江南下,选调一批原苏南、浙江的地方干部随同渡江,与第十六旅共同担任南进任务。据此,10月9日,华中局指示苏南部队:“中心工作应放在太湖西南岸沿京杭国道深入天目山周围,以便进一步形成过钱塘江与浙东打通的战略形势”。


按照上述任务,第十六旅决定扫清溧阳县南部之敌,打通郎广长地区与茅山地区的联系,迎接大军南下。10月下旬,十六旅在巩固长兴、广德前沿阵地的同时,组织了周城战役,不仅歼灭了周城之敌,而且乘胜拔除了社渚、南渡等据点。至此,整个溧阳县南部为新四军所控制,并打通了与茅山地区的联系。此后,郎广长根据地和茅山根据地连成了一片,为保障江北新四军主力南下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4年12月14日,十六旅在周密侦察、精心部署的基础上,又组织了泗安攻坚战,解放了泗安镇。


二、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


1944年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中共中央根据形势的变化,及时提出新四军向东南敌后发展的战略任务,并指示华中局调新四军主力一部南下,发展苏浙皖边区和浙东沿海地区,为准备反攻和配合盟军作战创造条件。同年11月,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确定第一师抽3个团,组成第一批南下部队,会同在江南的第十六旅执行南进任务,采取逐步发展逐步巩固的方针,首先打开浙西局面,再与浙东打通联系,控制全浙江,然后相机向南发展,以便在战略反攻时配合盟军登陆,造成“破敌、收京、入沪”的局面。


依照党中央和华中局的部署,新四军第一师三旅七团、特务一团和特务四团,以及由中央、华中局、苏中区党委调集的地方干部300余人,由第一师师长粟裕率领,作为首批部队从苏中南下长兴。


鉴于这次南下人数多,一师确定分东、西两路行动。其中西路部队第一师师部、三旅七团以及地方干部,在师长粟裕的率领下,于12月27日晚在仪征、东沟一线隐蔽渡江,安全抵达南岸。1945年1月6日,粟裕率领的部队在长兴仰峰岕与第十六旅会师,胜利完成了进军浙西的任务。东路部队特务一团、特务四团及部分后勤人员,在师参谋长刘先胜、三旅旅长陶勇、政委阮英平的率领下,于1945年1月4日,抵达丹阳西南的延陵地区,随后也进至长兴,与师部会合。


1月13日,新四军军部转发中央军委电令,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任命粟裕为军区司令员,谭震林为政治委员(未到职),刘先胜为参谋长,统一指挥苏南与浙东部队。与此同时,对部队进行了整编:第十六旅编为第一纵队,司令员王必成,政委江渭清,参谋长陈铁军,政治部主任刘文学,辖第一、二、三支队,共8000余人。第四十八团为第一支队,支队长刘别生,政委罗维道;第四十六团为第二支队,支队长吴咏湘,政委丁麟章;第四十七团为第三支队,支队长黄玉庭,政委王直。苏中首批南下部队编为第三纵队,司令员陶勇,政委阮英平,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彭德清,政治部主任韩念龙,辖第七、八、九支队,约8000人。第七团为第七支队,支队长贺敏学,政委张日清;特务四团为第八支队,支队长程业棠,政委韩念龙(兼);特务一团为第九支队,支队长俞炳辉,政委李彬山。浙东游击纵队编为第二纵队,司令员何克希,政委谭启龙,参谋长刘亨云,政治部主任张文碧,辖原浙东游击纵队所属部队,番号不变,共7000余人。苏浙军区还下辖两个军分区。第一军分区司令员钟国楚,政委陈光,副司令员熊兆仁,辖独立一、三团及江宁等7个地方武装总队;第二军分区政委陈立平,副司令员杨洪才,参谋长陈茂辉,政治部主任兰荣玉,辖独立第二团及太湖、长兴等7个地方武装总队。苏浙军区司令部、政治部驻长兴县仰峰岕,一纵司令部移驻温塘村,三纵驻六都岕一带。此外,地方党委、行政区划及干部也作了调整,还建立了苏浙公学。


2月5日下午,苏浙军区在长兴县槐坎乡温塘村大操场隆重举行成立大会。一纵、三纵指战员和地方党政领导参加了大会。苏皖区党委副书记吴仲超代表江南人民向粟裕司令员献旗并致辞。粟裕司令员发表讲话,强调了京沪杭三角地带的重要性和在反攻中的地位。3月14日,延安《解放日报》发表题为《京沪杭三角地带成立苏浙军区》的报道,阐述了成立苏浙军区的重大战略意义。


三、苏浙军区在天目山区的三次反顽战役


苏浙军区成立后,根据党中央关于向东南敌后发展的战略决策,其首要任务是:巩固苏南地区,打开浙西局面,打通与浙东的联系,以便为开展对日反攻和配合盟军作战创造条件。军区司令员粟裕等领导全面分析了敌、我、顽各方的情况,认为上述三项任务中,关键在于打开浙西局面,尤其是夺占浙西的天目山。这样,既可屏障苏南,巩固现有地区,又可解除开辟杭嘉湖地区的后顾之忧,创造打通浙东的有利条件。因此,苏浙军区拟首先进占莫干山地区,建立前进阵地,试探敌、顽反应,然后确定下一步行动。


正当苏浙军区部队向日伪军展开攻势时,顽军却向新四军发起了进攻。2月中旬,国民党军第三战区所属的苏浙皖挺进军总部,集中5个团的兵力,向三纵七支队发起突然袭击。针对顽军进攻,第三纵队七支队给予了坚决反击,取得天目山第一次反顽战役的胜利。这次战役,苏浙军区部队共歼灭顽军1700多人,缴获迫击炮3门,轻重机枪40余挺,步枪600多支。同时,占领了孝丰县城和孝丰西南的报福镇,控制了天目山北部地区。


3月3日,苏浙皖挺进军再度纠集12个团的兵力,从西、东、南三面呈马蹄形向孝丰地区分进合击。27日,第二次反顽战役胜利结束。苏浙军区不仅再次粉碎了顽军的进攻,歼灭其1700多人,而且乘胜占领了东、西天目山和临安县城。至此,苏浙军区已控制了浙江的长兴、孝丰、安吉、武康、德清、吴兴、余杭、临安、於潜、富阳和安徽的广(德)南等11个县的大部或一部,解放人口100余万人。鉴于这时孝丰地区的局势已趋稳定,苏浙军区于4月4日把领导机关也从长兴仰峰岕迁至孝丰县城,与前线指挥部会合。17日,又移驻孝丰东南的井村吴家道。


第二次反顽战役期间,中共中央致电华中局,令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叶飞率第二批部队从苏中南下,以加强苏浙皖边区的工作,在年内打定向东南发展的巩固基础。4月7日,叶飞率第一师教导旅3个团及地方干部数百人,分两路渡江,于6月23日在孝丰吴家道与粟裕会合。


第二批部队南下后,叶飞任苏浙军区副司令员,钟期光任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为主任)。原第一师教导旅编为第四纵队,司令员廖政国,政委韦一平,参谋长夏光,政治部主任曾如清,辖第十、十一、十二支队,共6000余人。


此时,国民党军第三战区调集14个师、共6万余人,准备向苏浙军区发起第三次进攻,新四军被迫进行了第三次反顽战役。5月29日至6月3日,苏浙军区乘富春江北岸顽军立足未稳之际,集中3个支队的兵力,主动出击,击溃顽军,乘胜攻克新登城,并于6月4日后主动撤出新登,撤离临安,向天目山、孝丰方向集中。国民党军误认为新四军被迫“向北溃窜”,已经“溃不成军”,下令对孝丰实施分进合击。根据顽军的进攻态势,苏浙军区决心集中兵力在孝丰地区求歼顽军一部。战斗持续至23日,顽军大部被歼,残部向南逃窜。这次围歼战,苏浙军区部队共毙伤顽军3500余人,俘2374人。至此,天目山第三次反顽战役胜利结束,彻底粉碎了国民党顽固派聚歼苏浙军区主力、驱逐新四军出江南的狂妄企图。与此同时,苏浙军区部队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共阵亡504人,伤1600余人,其中第一支队支队长刘别生、第二支队政委丁麟章牺牲殉职。


四、苏浙皖抗日根据地(浙西)形成


1943年底新四军南下苏浙皖边以后,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指示,在浙西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支援下,经过英勇作战,有力打击了日伪,粉碎了顽军的阻挠和多次进攻。1945年夏,浙西地区的新四军主力部队增加到2万多人,活动范围从郎广长地区,逐步扩展到了莫干山、杭嘉湖以及天目山地区,控制了长兴、安吉、孝丰、武康、德清、吴兴、余杭、临安、於潜、富阳以及广南等县的大部或一部。


为了适应苏浙地区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华中局根据苏浙军区和苏皖区党委的建议,对苏浙皖边区的党政组织作了调整:苏南、浙西两地分设区党委,原苏皖区党委改为“苏南区党委”,辖长兴及宣长公路以北各县;新设“浙西区党委”,辖宣长公路以南各县。新四军主力部队领导因流动性大,不参加区党委,由粟裕以华中局代表的身份对两个区党委的工作进行指导。


1945年5月1日,浙西区党委正式成立,由金明任书记,朱克靖、张彦、顾玉良为委员。浙西区党委下辖天(目山)北地委、天(目山)东地委和杭嘉湖工委。天北地委辖孝丰、安吉、昊兴、武德和广南5个县委,驻地孝丰。天东地委辖於潜、临安、余杭、富阳等地党组织,驻地临安,后移至孝丰。杭嘉湖工委不辖县委,主要负责吴兴、德清公路以东敌后地区的开辟工作。浙西行政公署同时建立,由朱克靖兼任主任。为加强对浙西地方武装的统一领导,苏浙军区还组建了浙西军分区,司令员贺敏学。浙西区党委、浙西行政公署和浙西军分区的成立,标志着浙西抗日根据地的形成。


浙西抗日根据地形成前后,新四军和浙西地方党组织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指示,在频繁的战斗间隙开展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党的领导是根据地建设、发展、巩固的根本保障。从1944年开始,苏皖区党委就把恢复、发展党的组织作为首要的任务。2月,苏皖区党委恢复长兴县工委,不久改为长兴县委,先后由李焕、刘烈人、周利人、夏如爱任书记。1945年2月,中共吴(兴)长(兴)县工委建立,张志远任书记。在此基础上,重建中共吴兴县委,先后由顾玉良、杜大公任书记。3月,中共武德县委重建,何行之任书记。武德县委一度分设为武康、德清两个县委,分别由何行之、姚星群任书记。同时,中共孝丰县委建立,周嘉琳、肖松甫先后任书记。中共安吉县委也于4月上旬恢复,顾玉良任书记。至此,湖州地区各县均建立了县级党组织。


在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下,各地政权建设也同步开展。至1945年6月止,湖州地区各县和大多数的区、乡(镇),都陆续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浙西行政公署建立后,根据地基本形成了行政公署——专员公署——县政府——区政府——乡(镇)公所(政府)的政权体系。


加强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是共产党领导解放区军民坚持敌后长期抗战的重要一环。浙西抗日根据地在战争频仍的环境中,依照党中央关于“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总方针,把加强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


在根据地的各项建设中,党和抗日民主政府把恢复、发展和革新教育事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各地在教育经费、师资力量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发挥各界人士的办学积极性,陆续改造、恢复了一批私塾和原有学校,创办了一批新的学校。为了加强对干部的培养和训练,苏浙军区于1945年初创办了苏浙公学。


苏浙军区和苏皖区党委十分重视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工作。1944年10月,苏皖区党委以新四军第十六旅政治部的《火线报》为基础,在长兴白岘创办了区党委机关报——《苏南报》。《苏南报》为三日刊,每期四开四版。浙西区党委成立后,《苏南报》于1945年8月更名为《苏浙日报》,作为苏浙区党委的机关报纸。


在文化事业方面,根据地加强了部队和地方的业余文艺队伍建设。苏浙军区成立后,各纵队和大多数的支队先后建立了文工队,在基层开展文艺演出活动,活跃部队文化生活。军区政治部成立了文工团,排练和演出了苏联话剧《前线》等剧目。


在卫生事业方面,根据地下大力抓了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紧缺的问题。1945年2月,苏浙军区成立后即设立了后方医院,同时创办了军区医务职业学校(简称“苏浙医校”),下设两个队,有学员90多人。在艰苦的战争条件下,医校克服经费、设备和教学用品等方面的困难,培养了一批医疗卫生工作人员。


1945年上半年,在党政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浙西抗日根据地形成,并全面加强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各级党政组织逐步健全,武装力量得到发展,各项事业初具规模。浙西抗日根据地已经开始了由游击区向解放区的转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争取全国人民的支持与同情,表明中国共产党人真诚谋求和平的意愿,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毛泽东于1945年9月在重庆与国民党的谈判中,同意让出包括浙江在内的南方8个解放区。中共中央于9月20日将江南新四军全部北撤的命令电告华中局。浙西新四军的北撤从9月下旬开始,苏浙军区第一、第三、第四纵队及军区机关、区党委机关、地方武装共5万余人开始分批北撤。首批由粟裕率领苏浙军区司令部和苏浙区党委及直属部队经扬中渡过长江,于泰兴天兴港附近的七圩、八圩登陆;接着,王必成、江渭清率领第一纵队,越京沪铁路经丹阳的访仙镇、英沙口渡江至北岸天星港;再次,是由陶勇率领的第三纵队,穿越铁路向长江边进发,途中反击了盘踞在常州以北地区的伪警备第六纵队;第八支队和特务团、第五军分区独立第一团也歼灭了阻拦的伪税警团,全纵队于江阴西石桥渡过长江,到达东台地区。10月8日,叶飞、韦一平、廖政国、贺敏学等率第四纵队、苏浙公学和地方干部,从吴兴、长兴一线出发,经宜兴、溧水、句容,随第三纵队之后,渡江北上至泰兴地区集中。10月20日,北撤的苏浙军区部队到达苏北解放区。在短时间内,浙西新四军主力不但全部撤出,而且许多地方干部也一同撤出了。整个撤退是顺利的,根据地人民也没有遭到大的损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5 16:38 , Processed in 0.17720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