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79|回复: 0

[转帖] 从宋江的招安路线,看路线斗争的实质是什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4-7 08: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从我们放弃了路线斗争的叙事方式以后,关于历史或是党史的叙述就很少再听到路线斗争的提法了。

  那么我们放弃路线斗争的叙事方式的背后,放弃的到底是什么?或者说路线斗争的实质包含哪些东西?

  今天我们这篇文章借宋江的招安路线,来聊一聊路线斗争的实质。

  一、

  招安路线的形成

  宋江的招安思想事实上不是上了梁上以后才有的,这个人从一开始就极力反对“造反有理”的观点。

  在《水浒》最早的故事章回里,当他听到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时,他内心寻思道:“晁盖等众人,不想做下这般大事,犯了大罪,劫了生辰纲,……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由此可以看出,宋江虽然出于江湖义气及时通知晁盖等人,帮众人躲过一劫,但是在他的意识形态里,他对于当时历史条件下劫取生辰纲这样的革命行动是持反对立场的。

  后来自己身陷囹圄,走投无路,但是一听得李逵说要造反,仍旧连忙喝道:“铁牛,你这厮胡说。……再如此多言插嘴,先割了你这颗头来为令,以警后人。”

  等他上了梁山以后,不但自己信仰招安那一套,还对身边的人各种鼓吹和宣传他的招安思想。

  “现今宋江暂居水泊,专待朝廷招安,尽忠竭力报国,万望观察怜此真情,一同替天行道。”

  宋江的思想一脉相承,在晁盖死前还有所克制,待晁盖死后则明目张胆的表现出来,把原来梁山泊的聚义厅改为了忠义堂,一字之改,就把原梁山义字当先的思想文化,改成了忠字当头的封建统治思想。

  且不说义字当先科不科学,但是忠字当头,实际上就落实了日后招安的意识形态,从这个时候开始,招安的思想路线不仅形成了,还随着宋江后来坐上第一把交椅,使得招安思想夺取了领导权,占据了梁山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

  这是招安路线的第一个实质:思想路线。

  但是光有思想路线不够啊,事情得有人去办,仗得有人去打,思想路线有了也需要更多人去巩固,也就是说:招安这事光宋江一个人想是不行的,需要更多的人也那么认为,这事才好办。

  而其中尤其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梁山的高层领导,所以宋江为了巩固招安思想,并且保障这种思想能够得到落实,还必须为这种思想配套一条组织路线。

  这事很好理解,你有一个想法,但是如果对执行这个想法起到决定作用的一群人里,全是跟你唱反调的,不认可你这种想法的人,那你这事就休想办得下去。即使勉强靠命令执行下去,最后的结果也一定给你跑偏了。

  所以思想路线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组织路线,才能够在现实中有执行的可能。

  于是,在宋江上梁山以后,伴随着他招安思想路线同时出现的,是与之相生的组织路线。

  他先是安排和策划了花荣、秦明以及清风寨众人上山,有了自己第一票人,改组了梁山原有的组织成分。

  花荣和秦明是什么人?是前政府官员,这两个人在思想深处里都是认可宋江招安的,所以他们两个人后来都是进了梁山好汉排名前十的,算是挤进了第一梯队,高层领导。

  随着宋江下山征战,以“及时雨”的名头不断撺掇前朝旧臣、地主代表上山以后,招安的思想路线越发巩固了,这为将来策划招安准备了舆论和票数上的支持,实际上就是不仅巩固了招安的思想路线,还为招安提前准备好了组织路线。

  当晁盖逐渐发现梁山形成了一个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以后,当他作为一个山寨头领,但是宋派的人却并不买他的仗,只唯宋江马首是瞻的时候,实际上招安的组织路线就形成了。

  在晁盖对抗宋江的招安路线的过程中,不幸身死,这又进一步强化了宋江招安的组织路线。

  为了继续巩固招安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宋江又用卑劣手段,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在核心领导层里,将卢俊义扶上了二把手的位置。

  卢俊义是什么人?是当时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代表,他骨子里是不屑于上梁山落草为寇的,待他坐了梁山的二把交椅以后,在最核心的决策团里,宋江、卢俊义、吴用都已经成为了招安路线的代言人,可以说这时候的最高决策层,就形成了宋江、卢俊义和吴用的一个招安三人团。

  而在高层领导干部里,梁山好汉前十名,除了中间派的公孙胜,以及被架空了领导权的林冲之外,剩下的不是前政府官员,就是地方绅士和财主,总之一句话,全是走招安路线的人。

  而像武松、鲁智深这些人,哪怕是带着股份来的,哪怕上山时间很早,哪怕你武艺超群,都只能往第二梯队里去排,因为这些人是支持造反的,思想就跟宋江的招安路线不一致。

  可以说,在梁山落实了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的排名以后,以宋江三人团为代表的招安路线中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都已经准备好了。

  这个时候看似是梁山迎来了全盛局面,实际上却是梁山已经具备了投降招安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其后就必然走上这条投降主义的路线。

  有了统一的思想,有了组织基础,剩下的就是一个策略问题了,事实上策略不过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制定的,你想的是招安,那么制定的一系列策略就是以实现招安为原则的。

  所以,不管是派人主动去跪舔朝廷,还是不顾兄弟大仇而放了高俅,还是最后举梁山全军之力攻打方腊,都是为了招安这个最终目标服务的手段和策略。

  因此,在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确定了以后,实际上策略路线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

  可以说,路线斗争的实质,它所包含的内容就是三个方面: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策略路线,它们三者共同构成了行动路线。

  二、

  招安路线的失败

  最后一众的梁山兄弟为什么那么惨?结局为什么那么悲凉?这还得从他们所走的招安路线中去分析。

  首先从指导思想上去看,招安思想用宋江的话说,是为众兄弟谋一个前途。

  “日后但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也不枉了为人一世。”

  这就是宋江的人生观。

  粗略一听,好像是有那么点道理,但是细细一想,这指导思想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宋江口中的为众兄弟谋一个前途,实际上具体指的就是为梁山的领导干部们谋一个前途,至于梁山的士兵伙夫、后勤马卒,甚至包括梁山泊周围的百姓,拥护替天行道的当地群众皆是宋江封妻荫子,混取编制路上的炮灰和垫脚石。

  这种思想不但得不到造反派的拥护,实际上也得不到基层士兵和百姓的拥护,所以宋江在组织路线上只能依靠谁?

  他依靠的只能是同样具有招安思想的旧官僚阶级、旧地主阶级,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梁山泊里核心岗位的领导权都掌握在招安派手里的原因。

  而对于招安派来说,他们想的仅仅是为梁山的领导干部阶层谋一个前途,所以打起仗来,士兵的死活是根本不重要的,梁山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不重要的,更不要说什么改善民生的问题了,对于他们来说只有自己的前途是最重要的,升官发财、博取功名、流芳百世很重要,基层士兵和百姓的死活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

  于是在军事策略上,他们采取的就是和方腊拼消耗,打攻城战和阵地战,对于要不要搞个根据地,要不要发展和扩大梁山的力量完全不在他们的思考范围之内。

  甚至在打仗的时候,想的不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而是拿下山头,好到朝廷里去做官。

  如果说在梁山还保有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的时候,朝廷还会对你有所顾忌的话,那么等到你们的力量在与方腊消耗干净以后,那就不过是人家的待宰羔羊,还如何去谈什么众兄弟的前途?

  所以最后就算招安了,大多数人还是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因此,可以说思想上和政治上的路线正确与否是具有决定作用的。梁山起义最终的失败,归根结底是招安路线的失败。

  一条正确的行动路线,是由思想路线、组织路线、策略路线共同构成的,而思想路线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个号写了很多党史,革命史,而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始终伴随着两条路线的斗争。

  那么指导我们前进路上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是马列主义。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实质也是马列主义。

  马列主义具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它的思想和理论是为大多数人,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所以我们看到毛泽东思想里也有一个鲜明的主张:为人民服务。

  这种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思想路线,自然而然地决定了在组织路线上,一定要把领导权牢牢的掌握在马列主义者的手里。

  所以我们看到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时候,有人因为我军力量弱小,就主张把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交到国民党手里,这种思想倾向被毛泽东严厉制止,并驳斥为右倾机会主义思想,他始终强调在整个抗日统一战线中,要把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共产党的手里,八路军必须在党的领导之下行动,不能走单纯军事化路线。

  这不是力量大小与技术先进与否的问题,它的实质是路线斗争中,到底坚持什么指导思想,走什么路线的问题。

  而从整个阶级的组织路线去看,那就是全心全意地依靠人民群众,而不是依靠干部专家,军事领导。这里大家不要误解为干部专家不重要,恰恰相反,只有把干部专家们置于人民路线的整体路线中,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干部、专家们才会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才能和作用,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到了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共产党的工作重心即将转移到城市以后,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开始强调,在城市工作中,我们要依靠谁呢?

  毛泽东的回答是:我们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基础上,团结其他劳动群众,争取知识分子,争取尽可能多的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及其代表人物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使他们保持中立,以便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作坚决的斗争,一步一步地去战胜这些敌人。

  这就是在思想路线下的组织路线。

  而行动路线的第三个要素:策略路线,其实它是在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的作用下衍生出来的,可以说,有什么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就必然会有什么样的策略路线。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斗争中的行动路线,也就是整个行动的纲领和方针。

  今天我们也常常看到很多观点之争、理论之争、策略之争,表面看大家是争的是观点、方法、手段,但是一旦从它的思想源头和组织源头去看,就会发现很多所谓的观点之争,其实质是路线之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6-28 09:49 , Processed in 0.205204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