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将在9月5日迎来首批新生。记者 李忠 摄
杭州日报讯 学生宿舍楼底层被设计为对应“学社制”的学社空间,用以共同兴趣为核心的学生自组织课余使用;学社既是水平工坊在宿舍的“教学绵延”,又是垂直宿舍在底层的“生活沉淀”,从宿舍途径学社就能进入工坊,实现“下楼”即可“上课”,传统校园成为了“居学一体”的垂直分层关系……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正式亮相启用,将在9月5日迎来首批新生。 中国美院良渚校区占地483亩,总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紧临良渚文化村和地铁2号线良渚站,是中国美术学院继南山、象山、张江之后的第四大校区。校区一期建设预计于2023完全竣工,建成后将容纳中国美院的全部设计学科,师生规模达4000人。 走进崭新的校区,充满设计感的建筑外观让人眼前一亮,建筑体打破常规结构,以“坊、市、馆、舍、所、院、园、道”等单位进行呈现,在校园布局的组织上,采用水平向自由延展的“绵延工坊”,利用基地四面环水、东高西低的地形,将校园设计为“东密西疏”,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边界。在校区空间布局上,则大多采用“差序院群”,即通过绵延工坊的单位错落形成“大中小微”的院落层次,例如宿舍楼底层设计为对应“学社制”的学社空间,由有共同兴趣的学生自由组织使用。 “学生不再是固定地早九晚五上下学,而是通过‘生活即教育、学院即社区’的设计理念,在绵延多义的工坊空间,体验居学一体的学院生活。”中国美院良渚校区总设计师、麻省理工大学建筑系主任张永和介绍,这种“软教学”氛围,有别于传统正式教学,更注重强调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 目前,中国美院南山、象山、张江、良渚等四校区“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校区功能布局趋于完备。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表示,未来中国美术学院和余杭区将以良渚校区为平台,依托学校设计学科优势与良渚区域资源优势,以良渚数字文化社区为支点,以“艺科融合”为助力,设立校地互动机制,立足文化艺术、设计创新、数字文化等双方优势领域开展一系列深度合作,以项目化落地,持续培育在未来改变设计行业、撬动设计产业的学术力量和高端文创人才,助力余杭区打造多方创新动能的集聚地,共同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树立校地合作新样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