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婆留乡人 于 2020-10-28 09:58 编辑
三潭印月 何必 “代表” 什么?
清《南巡盛典》三潭印月图
三潭印月景名,今存史籍最早见于南宋《方舆胜览》,然而当时画家陈清波的同题画作题名和《梦粱录》一书,均不作“印月”而作“映月”。有人认为杭州方言 “印、映” 可以通用,其实两字字义相差很大,就赏月而论,似以“映"字为妥。
“映月”终于定格成了“印月”,大约是清康熙题西湖十景时写成“印月”所致,“皇帝圣旨口”嘛。
但这一改,却引出了“三潭”如何“印月”之争。清陈璨《三潭印月》诗云:“碧水光澄浸碧天,玲珑塔底月轮悬”,即“月光映潭,分塔为三,故有三潭印月之目”。
清丁立诚《三潭灯代月》诗却说:“下弦无月帐夜游,塔里明灯火四流。依然幻作三潭月,波绿灯红斗颜色。”“印月”成了由人工在塔中点燃灯烛,烛光从各个石塔的圆孔中透出若许多小月倒映湖面的奇妙景观。
三潭印月景名碑亭 老照片
加上此前陆次云已在其《湖壖杂记》中记载,顺治九年(一六五二年)春,他与友人在将台山顶见月下小瀛洲放生池左侧湖面有三大圆晕出现,同行一僧人说此即“三潭印月”,于是他悟出“印月”“其似月而非真月”,另立一说。
到了现代,有人又从光学角度考察分析,说三个石塔的位置系古人依据光线反射原理而设计安排。游人站在小瀛洲“我心相印亭”外的岸边,把眼睛当成三角架上的测远镜,先看居中之塔,视线透过其中孔,但见一片圆圆的水光,再望左右两塔,也是波光绰影;其原因是三塔的位置和岸上的人的立足点连为一线形成两个全等三角形,立足点正好是三线之交,每个塔上的圆孔在月下犹如印在水面一般,构成天上湖中数月交辉的画面,再添一说。
小瀛洲南 湖面上 三座小石塔 方 及 摄
至于宋时人们究竟如何观赏、评价“三潭印月”,正如锺毓龙《说杭州》所云:“不可考矣。”
所以,连“印月”究竟是怎么回事,尚且“诸说纷纭”,就先不必问“代表什么”这样“高深”的问题啦!先把“三潭”如何“印月”搞个明白,再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