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zgzd111 于 2019-7-9 14:31 编辑
来源:浙江新闻客户端 世界浙商网讯
网红城市杭州,因为一篇网文又“红”了——今天,某杂志一篇题为《正在成为网红的杭州,与一线城市渐行渐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引发关注。 在这篇逻辑诡异的文章中,近年来声名鹊起、直逼北上广深的杭州,直接成了一座虚有其表的“网红城市”。作者在文中表示,“曾经媒体大肆渲染的机会多、易生活的杭州印象被无情扯下,‘宜居不易居’的面目暴露了出来。”为了佐证自己的观点,作者甚至不惜扭曲叙事时空,搬出鲁迅先生“做证”。 涌金君想说的是:谬论,且休矣 ! 1 杭州有野心吗?当然有,也该有,武汉、重庆、成都、西安等地一样有。无论“新一线”之名是实是虚,城市当有向上之心,为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夯实根基。 杭州有缺点吗?当然也有。房价、物价、拥堵指数,这些城市通病杭州一个不落,但如果看不到这座城市为了“治病”所在做的努力,那就真的是为黑而黑了。 先说房价。就在7月8日,界面新闻发布了一篇名为《不让涨价,杭州金茂府二期价格与首期相当》的文章。文中提及,在火爆的杭州土地市场背后,政府出台了限价规则,意图涨价的开发商不得不拿出与首批同样的预售价。 再看拥堵。今年5月,杭州交警部门对外展示了一张杭州主城区(上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拱墅区、江干区、滨江区)的实时在途车辆动态图,在杭州城市大脑的技术支持下,杭州数得清路上有多少车,也将参考这些数据为城市道路拓宽改造、公共交通设施完善、政策制定等提供更精准的支持。 你看,举正面的例子和举负面的例子一样容易。城市与时代共同发展和成长,一些结构性失衡的问题所呈现出的突出矛盾需要的是正视和解决,而不是失衡的臆测和评价。 2 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一年间,杭州的常住人口净流入为27.8万。数据冰冷,但也真实反映出宏观人口的流动趋势。尤其是从2015年开始,杭州人口净流入逐年增长。我们从人口增长数据里挑出“净流入”,因为这个数据,能让我们看到每年都有数以十万记的人,以“用脚投票”的方式,选择了杭州。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每个个体的行为,都是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而个体汇聚成的,就是宏观的大趋势。杭州是否离一线城市“渐行渐远”,日益增长的人口净流入数据,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源源不断的人们来到杭州,“住有所居”是第一需求。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时任西湖艺术专科学校老师的张光钊对来杭的旅客说道:“杭州消费浩繁,生活奢靡,地价高雅,居住困难,寻觅栖宿,至为不易。”最后,作为工薪阶层的他又补充道:“杭州市民除极少数自营房屋外,大都赁居而居。”而类似人力车夫一类的职业,即使不吃不喝五十年,也买不起杭州的一套房子。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杭州人的住房条件在不断改善,杭州市区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年解放初期的4.15平方米,到1983年改革开放初期的11.7平方米。改革开放以来,通过不断完善保障性住房供应和商品房住房供应体系,人均居住面积更是实现了大飞跃,2018年达到了37.3平方米。 从平房到楼房,从狭小拥挤到宽敞明亮,杭州居民的生活越来越滋润。 但杭州房价,远未达到“一线城市”的水准。来自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的数据,2018年的新建商品住宅成交均价,深圳为每平方米5.6万元、上海5.3万元、北京4.9万元。而杭州,这个数字仅为2.7万元/平方米。 同时,杭州主城区内,住房的供应体系是丰富的。你既可以在大江东、临安区买到万元房,也可以在市中心、豪宅区,买到单价六七万、甚至上十万的豪宅,丰俭由人。 与此同时,杭州的住房保障政策也变得越来越细致,公租房、廉租房、蓝领公寓、人才专项租赁住房,针对各种阶层,保障着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和打拼的人能“住有所居”。特别是针对人才,预计到2021年,杭州将有5万套人才专项租赁房。 诚然,2018年,杭州土地交易额已达到2498亿元,全国首位。2019上半年,杭州市(含建德、桐庐、淳安)共成交地块177宗,土地出让金突破千亿达到1409.3亿元,也是全国第一。 但最简单的逻辑就是,总额第一,并不意味着价格就是最高。正如我家包子皮薄馅大味道好,每个卖2块钱,产量也大,一天卖出500个,总收入1000元;而他家包子味道不行,每个还要5块钱,结果一天卖了100个,总收入500元。如果说我家包子卖得最贵,恐怕要被小学生笑话。 2018年到上半年,杭州土地市场的“逆势”红火,成为全国第一,只能说明两方面问题: 第一,杭州土地储备丰富,满足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住房需求,杭州“手里有粮”。第二,作为土地“买家”的开发商,只有看好这个城市的未来,才会到这个城市卖地投资,商业的世界里,动辄上亿的真金白银,谁也不会做亏钱的买卖。 土地出让金的全国第一,不正是说明这个城市有着万众期待的未来吗? 3 谈到杭州的文章很难避开阿里巴巴,对杭州而言,阿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文中称“对于马云这样的浙江人,杭州成为出走无门,落魄归乡时的去处。” 的确,马云不是没考虑过其他地方。但当时愿意承接这个大胆梦想的杭州,拿出的魄力却是其他城市比不上的。网上搜一搜,某地“错失”阿里的文章俯拾皆是,so what?做好自己的事才最重要。上海就找到了新经济代表拼多多,填补了自己在互联网产业板块上的空白。 没有城市不追求成功和梦想,但城市需要自问的是有没有给予别人创新的空间。杭州的吸引力在于它有一大批互联网企业,阿里和网易是里面的佼佼者,但这并非全部。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活力之源,而细密的产业带也在互联网时代重新找寻自己的定位。 再说杭州的人才政策。作者认为杭州“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可直接落户”的人才政策门槛过低,无法缓解杭州高端人才缺乏的压力,可能是为了消化房子。 emmm,那么按作者预设的逻辑,这些低门槛外来人口要怎么消化这批高价房子呢?对一座城市的发展而言,各阶段、各层次的人才都是必要的,“引进来”是第一步,“留下来”自要凭城市的内在魅力,降低门槛,恰恰是城市对于多层次人才需求的包容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