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352|回复: 17

普福岭,那些隐身茶园的往事之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6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婆留乡人 于 2019-4-18 12:51 编辑


普福岭,那些隐身茶园的往事之谜 01

—— 九里云松 说到 立马回头 俞珊别墅   




     “九里云松诗话联翩

西湖灵隐路的西段与梅灵北路的东段以及灵溪(隧道南)路的相交地带,旧称九里松九里松涛。对这个已经有1400多年历史的老地名,杭州西湖龙井茶农和本地市民大多耳熟能详。这个杭州最古老的人与自然共建的生态景观,曾经历过几度兴而趋衰、衰而复兴的前世今生。01 民国老地图上九里云松、立马回头、王家隐庐和俞珊别墅等的分布示意。

盛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杭州刺史袁仁敬,组织人员在经过这一带前往灵隐、天竺诸佛寺进香礼佛必经的大道两旁,种植大批松树,道两旁各三行,绵延直达灵隐寺和下天竺寺共用的山门二寺门前。大约三十年后,茶圣陆羽到杭州西湖考察茶事(约当中唐代宗大历六年到十四年间,即771-779年),撰写有《灵隐天竺二寺记》,文中提到过袁君亭袁君,就是这位杭州刺史袁仁敬,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有一位高祖出任官职徙居湖北襄阳,因而与茶圣陆羽成为大同乡。

到了南宋初,当年茶圣行经袁君亭时走过的地带,依然苍松夹道,绿霭连云,中途还添了一座跨路建造的牌坊,题额即九里松,俗称一字门。书写坊额的,据说是北宋改革派首领王安石的外甥吴说。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十记载:宋有一字门,吴说书九里松三字,高宗欲易己书以黼黻湖山(黼黻,古时衣服上的纹路图案。此作动词用,即妆点之意),命笔数十幅,叹曰:无以易说所书也。遂以金饰旧额,重揭之。后来元人仿南宋西湖十景之举而品题钱塘十景时,九里云松名登榜单。

据元朝人陆友的《墨史》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凤凰山南宋皇城里的复古殿要为宋高宗和吴皇后作书画准备御用的好墨,有中官(太监)提议砍伐九里松的松树用来当制墨的材料。幸亏被将作监委任专制御墨的名匠戴彦衡(新安即今安徽省黄山市人)坚决劝阻说:松当用黄山所产,此平地松,岂可用?九里松因此逃过一劫。

到了南宋理宗赵昀在位时,鄞县人阎良臣的女儿入宫为妃,史称阎妃。她仗着妖艳而享受专宠,阎良臣因此也势焰炽天。淳祐十一年(1251),阎氏在九里松大兴土木建造香火功德院集庆寺,规制宏丽甚至超过灵隐、天竺,不但建寺屋基地周围的大树被砍伐殆尽,而且连九里松一带到灵隐寺前的吴越古松也被他贪不知足的眼球盯上了。

灵隐寺方丈元肇,别号淮海,得知国丈阎良臣行将伐松,便赋诗一首:不为栽松种茯苓,只缘山色四时青。老僧不许移松去,留与西湖作画屏。


这首诗,很快被人抄报宋理宗。皇帝见他旨在保护古松,妆点湖山,便下旨免伐九里松大树。而今,九里松以西直到月桂峰山脚,就像普福岭上那样也分布着大片龙井茶园,这大片茶园,就是集庆寺遗址所在。

哪知,阎良臣图谋砍伐九里松之事作罢后过了不久,为宋理宗登上皇位立下汗马功劳的丞相史弥远要建府第,到处寻觅栋梁大材,又打起九里松古松的算盘,即派员前来这里查看,磨斧霍霍,企图速战速决。

元肇闻讯,立马又赋诗一首,浓墨大字在纸上写出,张贴到与九里古松相近相望的月波亭上。诗中写道:大夫去作栋梁材,无复清阴覆绿苔。惆怅月波亭上望,夜深唯有鹤飞来。

瑞鹤栖于青松,象征国泰民安。松既不存,鹤将何栖?史弥远读到这首诗,也只得悻悻下令罢伐。




元人刘一清在其《钱塘遗事》中,还记有集庆寺初建成时就遭到时人喝倒彩的一段故事:淳祐庚戌为阎妃建功德寺于九里松,名曰集庆。土木之功,过于诸寺。寺成,建大鼓于法堂,忽有人大书二句于鼓上曰:净慈灵隐三天竺,不及阎妃两片皮。由此禁人不得复入。

九里松不仅黛色连山,绿荫蔽空,而且远离尘嚣,近接佛门,环境之佳特别宜于歇心修性,也很适合情侣约会。南宋词家康伯可,填过一阙调寄《长相思》的小令,至今为人传诵不衰:南高峰,北高峰,一片湖光烟霭中,春来愁煞侬。   郎意浓,妾意浓,油壁车轻郎马骢,相逢九里松。这阙小令的下片,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妾乘油壁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泠松柏下的南朝乐府《苏小歌》来。由此而言,九里松,就如有西湖第一情人桥之誉的西泠桥那样,也是个谈情说爱的好去处。

南宋亡后,九里松两旁松树日趋衰败,到明《万历杭州府志》(刊行于1579年)记载九里松时,尚存260株,再到明末文人邵重生写《武林山志》作记载时,则仅剩91株古松了。至清朝初年,经过重新栽植和管护,九里松生态景观渐复旧貌。清李卫主修、傅王露总纂的雍正(1723-1735年)《西湖志》卷四《名胜》中提到钱塘十景之一的九里云松时写道:今旧松多不存,而新植者已渐如偃盖,时时与灵山白云相接,故曰云松然而,进入民国之后,天下动乱四起,云松逐年衰败,至抗日战争杭州沦陷期间,侵占杭州的日本鬼子作扫荡式砍伐,九里松被砍伐殆尽,云松景观从此徒有虚名。

至于集庆寺,南宋之后其遗构格局虽已今非昔比,不过在元朝,也仍然颇有些气派尚存,隐居西湖的散曲大家张可久,就在一首题为《【中吕】红绣鞋•集庆方丈》的小令中就唱道:月桂峰前方丈,云松径里禅房,玉瓯水乳洗诗肠。莲花香世界,贝叶古文章,秋堂听夜讲。另一位大诗人仇远,赋有题为《宿集庆寺》的七律诗,其中特别提到寺庙周边一带当时出产好茶,寺中因而也成为赏茶好去处,其诗写道:半生三宿此招提,眼底交游更有谁。顾恺漫留金粟影,杜陵忍赋玉华诗。旋烹紫笋犹含箨,自摘青茶未展旗。听彻洞箫清不寐,月明正照古松枝。

不过,到元末兵燹再起,湖山萧条,集庆云松,一齐衰零了。





1950
年以后,随着灵隐路的拓宽、改建,沿路陆续栽种马尾松、黑松、火炬松以及国外引进的松树,松树林带外侧辅种槭树等色叶树种,林带下部地面又种植杜鹃等花灌木,这里渐渐出现春、秋五彩斑斓,夏日浓荫泼绿,冬季犹自生气勃勃的景况,九里云松盛名再传。只是,新的九里云松景观,与唐以后直到清代和民国早年的同一景观所在,地理位置上发生了比较大的位移。而早先九里松所经的普福寺、集庆寺等古刹,也渐渐衰落荒圮,有的寺基地上盖起居民屋舍,更多的地块则先后被附近村民开辟为茶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9-4-16 1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婆留乡人 于 2019-4-17 20:15 编辑

普福岭,那些隐身茶园的往事之谜  02

“立马回头”续写传奇



由九里松往南,是一条穿越吉庆山以北平缓坡地上大片茂密树林后连通茅家埠“上香古道”的大路。这一地带,古时土、石呈现深黄近红的色彩,所以名叫“胭脂岭”。乡民茶农则由于“胭脂”发音近似“仙芝”,把它叫成了“仙芝岭”。

仙芝岭,岭上虽然并没见到过灵芝仙草,其东麓却曾经有一座始于南宋的大佛寺普福寺,因而后来更多地被叫作“普福岭”。清翟灏等编撰的《湖山便览》卷五说,普福寺“寺内有芝云堂、绿筠坡、锡杖山、葛仙井、辟支塔、瑞冈坞、玉莲池、药涧桥诸胜”,可见当年这里兼容古刹、佛塔、山林、田畴、泉池、溪涧诸多风物景况之胜,这从晚明钱塘诗人田艺蘅《初夏游普福禅寺留示月林上人》一诗也不难窥其大略,其诗云:“十里平湖九里松,薰风一径绿阴浓。山僧去托何方钵?禅榻犹留旧日踪。林静鸟啼闲对酒,昼长香烬远闻钟。白云来往尘嚣断,扶醉还登鹫岭峰。”


上图  1999年中,江南游报“周末风“专刊发表了由笔者撰稿的《“立马回头”今安在》(报影),
      是为最早公开传播的正式出版物资讯

南宋以来,普福岭山路西抵灵隐、三天竺,东经茅家埠以北连通大麦岭路,为北山礼佛、游览交通要冲。到清代,乾隆帝游灵隐、天竺时,曾经由此途。那时岭上重修的“官路”为中间铺石板、两旁砌块石,再以黑色薄砖侧立于块石中间嵌出两道黑线,称做“路筋”,即所谓“御道”的格局。相传,普福岭山路连接九里松的北段,就因为乾隆皇帝曾经几次三番从这里策马而行,前瞻后顾,所以被乡民叫做“立马回头”的。不过,另有说法称:“立马回头”的叫法,最初出自旧时“风水先生”之口,据说这一带的地形、地貌、地物等也就是“建筑环境”要素,无论于“阴宅”(坟葬)、阳宅(住所),皆宜。
        “上香古道”大路,在普福寺旁(上茅家埠村西头)折拐了一个弯,向东穿过积庆山北一大片树林的南段,路旁有胭脂泉水汇聚成的池塘,水色碧清,树林倒影如画,四周时闻风声、鸟鸣,山野情境一片宁静、幽深。可惜,到了1999年至2000年初,为了解决车辆日益拥堵的交通难题,这一带开筑了灵隐路复线,普福岭山路随之拓宽成为宽阔的大路,其后又在2004年西湖“西进”时,泉池溪流沓无踪影,代之以一块面积35000平方米(约5亩)且与西湖新辟茅家埠湖区连通的小湖泊(湿地),湖面时时倒映出以北高峰为主峰的湖西群山。这个小湖泊,南濒今梅灵北路东段(普福岭大路),路对面即茅家埠村落。湖东面连接龙井路,其北面是大片茶园,现在通称黄泥岭茶山。



  “立马回头”也即普福岭大路北段(今属梅灵路)的两旁,现在同样分布着大片西湖龙井茶茶园,俗称“普福岭茶园”,属西湖风景名胜区茅家埠村。被茶园相夹的大路两侧,竖立着杭州公交公司273路公共汽车和K837路中巴的停靠站牌(2012年之前只有公交K837路),站名原来叫“石莲亭”。

2012年,杭州市公交公司“为让大家回忆一段关于乾隆的典故”,将站名改称“立马回头”,一时引发媒体的报道和关注,并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如钱江晚报的报道(作者署名为“本报记者 张伟群 本报通讯员 于津”),就用了“立马回头!这不是警告而是273路公交车站名”的通栏双行标题和整版版面。该报道中写道:“网友‘乌吗Uma’在新浪微博上发了一张公交273路站牌的照片:‘第一次知道杭州有这么个性的公交站点。’仔细一看,才发现‘亮点’所在:‘立马回头’站。记者询问了身边不少老杭州,都还是头一回听说这一地名,立马回头,杭州有这个地方吗?网友纷纷猜测:这么文艺的站名,杭州公交集团负责站名工作的大概是个文艺青年吧;你瞧多人性化,专为上车就瞌睡者定制,提醒他,‘错过站了,立马回头。’甚至还有人误以为图片是PS的。不过,细心的市民发现,公交273路“立马回头”这个站,原本是叫“石莲亭”,就在灵溪南路上,”


   


上图  “立马回头”公交停靠站原先叫“石莲亭”

    值得一提的是,与273路公交车“立马回头”站牌(原先的“石莲亭”站)西北方向隔着道路和茶蓬相望的茶、林毗接处的绿荫丛中,还影影绰绰地半露出一座混凝土欧式亭子构筑物,尽管这个构筑外观上呈露出多处破损,显得十分沧桑,但整体结构仍然基本完整。


钱江晚报2009年11月13日D06 版《石莲亭隐藏着法学世家的墓庐?》(署名本报记者张伟群、王科,本报通讯员周仲明)、同年11月15日《一个亭子牵出更多故事》(署名本报记者张伟群、本报通讯员周仲明)和12月7日B 10 版《别墅和凉亭属陈姓上海实业家》(署名本报记者张伟群),以及该报2010年1月14日D6版《墓亭主人姓“俞”,墓亭旁边还有一座 “俞珊别墅”》(署名本报记者张伟群、本报通讯员于津),这四篇在两个月中专题整版刊发的连续图文系列报道,就本文前面提到的九里松那座欧式亭子构筑物的来历、物主等等,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探讨,最终得出的“结论”是:那座欧式亭子是一座“墓亭”,与墓亭相邻处曾有过宁波陈姓人士建造的宅园“陈庄”。该“墓亭”下埋葬的逝者,名字叫“俞子章”,他原籍也是宁波,后居上海,有一孙子名叫俞鸿昌,现定居在天津。该“墓亭”旁,还有过一处与陈庄只隔着一条小路的屋舍,叫做“俞珊别墅”,“是上海人俞子章所建,但最初只建了大门及内径石阶。他去世后,由家属为其建墓于此,抗战前落葬”——钱江晚报的专题探讨和报道,就是这样叙说的。


   
    上图  “俞子章墓亭”位于立马回头普福岭茶园旁的杂树丛中

然而,早在钱江晚报上述系列报道刊发之前的2009年春、夏间,笔者就曾对位于西湖小南湖北岸的清末民初著名历史人物俞明震的“俞庄”,作过一番查考和实地探寻,并写成《追寻西湖俞庄的流风余韵》一文。文章结尾特别提到,西湖九里松曾有“俞珊别墅”,根据是1934年出版的《西湖游览指南》(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国难后第一版”)在记述灵隐一线的景点、景物和建筑时,曾用一个独立景观词条,记录并介绍这座“俞珊别墅”,说它“在九里松路侧”云云。另外,该书还记载有位于“石莲亭”与俞珊别墅毗邻的“实克农场”以及该农场两旁的“伴月楼”和“阮庄”,以及集庆寺旧址上由“农业改良场”设立的“西湖林场”等,却无半语一字言及“陈庄”或“俞子章”。(“实克农场”、“伴月楼”、“农业改良场”和“西湖林场”待考;“阮庄”,即阮毅成之父阮性存家族墓园的管护用房。)


    上图   透过普福岭茶园远看“俞子章墓亭”

如果从2009年再往前推, 20088月,一位网名叫“钱塘清月”的网友,就在杭城人气很旺的热门社区网站“19楼”她的个人博客上,贴出分别题为《九里松——我心里的外婆家》、《九里松——隐庐》和《九里松—亲情》的3篇博文,摘录发表了她的舅舅早年撰写并留存下来的一篇回忆录(手稿)的不少内容,其中述写他父母(也即钱塘清月的外公、外婆)九里松寓所“隐庐”的旧况,其中有不少信息,可与普福岭茶园的“前世”相关联。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上列题为《九里松—亲情》的这篇博文材料中,明确提到了“俞珊别墅”,这在发表和传播的时间上,显然比 钱江晚报 的报道 更要早得多。只不过,钱塘清月网友在她的其他博文中提及隐庐时,说它的遗址与如今灵隐路上的117医院似乎是在同一方位的。

                         (全文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9-4-17 07:3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楼主| 发表于 2019-4-17 2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婆留乡人 于 2019-4-20 08:43 编辑

普福岭,那些“隐身”茶园的往事陈迹  03


穿越王家“隐庐”的前世

从“19楼”钱塘清月网友的其他博文中得知,她的外公姓王,是从山西太原“三槐堂”一户王姓迁杭人家的养子(本文后面称他为“王外公”)。晚清时,这户王姓阖家迁居来到杭州,落户在九里松。到民国初年,这一带已经出现地处上茅家埠村与白乐桥村之间的一个小小的自然村。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继承了王家祖传茶山和财产的王外公,娶了九里松东南方向不远处的茅家埠村某户茶农人家的美貌小女儿为妻,一家人住在三开间带天井的一幢楼房里。这幢楼房平面布局呈“凹”字状,坐北朝南,占地约“六分许”,也就是大小在400~500平方米之间吧,同现在带花园的“独栋别墅”差不多。楼前院子(天井)墙门紧靠马路,门楣上题刻“隐庐”二字。
走进王家隐庐墙门,先见到开阔的天井。穿过天井,跨上两步台阶,便可进入主楼内。楼下,居中是一间大厅堂,厅堂两旁各有面积较小的边厅。

王外公深信“务农为本”,料理、经营他家的茶山周密有方。他妻子(即钱塘清月网友的外婆)是一位手工炒茶高手,她炒的茶叶,成品出锅后轻轻撒放在茶扁上,一眼看上去整整齐齐,黄绿鲜亮,十分赏心悦目。当时王家茶山上采摘回来的“头茶”(一般采于谷雨之前)年年都做绿茶,“二茶”,则多做成红茶。

隐庐王家做的绿茶,钱塘清月网友的舅舅(下文称他“王舅舅”)在他的回忆录手稿中称之为“旗枪”,实际上就是现在称为“西湖龙井茶”的“明前”和“雨前”,年产量总共只有20多斤。这些绿茶都用来送人。王家用“二茶”做的红茶,出茶量大,除了留下来自家吃的,大部分都卖给杭州城里年年来收购茶叶的茶商,一年下来收益不菲。

每年春天到初夏的头茶季节,隐庐楼屋两侧边厅的地上,摊放着刚采摘回来的青叶,两只茶灶也是一天到晚烟头、火光不绝。炒制新茶时那种特有的阵阵清香,久久地弥散在隐庐里里外外,舒心怡人。靠种茶、卖茶,加上其他收入,王家不仅成了本村家底厚实的富裕户,隐庐主人王外公也得以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有闲、有钱玩玩名家书画作品的收藏与鉴赏。

王舅舅在他的回忆录手稿中提到,王外公30多岁后,经常去西湖孤山的西泠印社游赏,得以结识印社创始人之一的著名金石书法家叶铭(即叶为铭,字品三,1866~1948),而且成为忘年深交。王外公曾经在隐庐的大厅堂里张挂过好几件叶为铭的书法墨宝,他同时收藏有“叶舟”(叶为铭的号)先生创作的多件扇面和篆刻作品。


20世纪60年代,西湖风景区依然能见到许多这样的民居(老照片),王家“隐庐”的大体风貌并不难想见


隐庐大厅堂里,还曾经张挂过署名“王作人”和“蒋仙槎”的书画作品,另外还有一副引人瞩目的五言对联,是抗日战争爆发前张默君女士前来普福岭立马回头为亡夫邵元冲扫墓、祭奠后来隐庐小憩时,即兴题书的。这副联语的内容,到王舅舅做他这篇回忆录时,只记住了上句五字“皓天舒白日”,下句的五字,已经记忆不全,想得起来的是联文上、下句分别出现对举的“天”和“地”两字,而且这两字都用草书体书写,联文其余各字却都用行书。如今,我们倘若联系“风水”的说法,对这副联语的出处和完整内容作一番追想的话,下句的五字也许是“灵地耀神州”。全联原系西晋左思《咏史》之五“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句,仅改一字而已。王舅舅回忆录中还提到,这副五言对联上款是“某某(王外公的名字)先生雅正”,下款则有“张默君书”字样。
张默君(1884-1965),原名昭汉,号涵秋,湖南湘乡人,她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很有影响的女记者,擅长书法,工行草,风格秀丽逸致。1912年,她同吴芝瑛、汤国梨等知名女性发起成立神州女界共和协济社,被推为首任社长,并创办了《神州女报》。1924年,张默君与小她6岁且曾经是她部下的邵元冲在上海结婚。此后,先后任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和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19651月病逝于台湾,有《大凝堂集》、《玉渫山房墨渖》等传世。

普福岭王家隐庐遗址早已为成片大茶园所覆盖

张默君的丈夫邵元冲(1890-1936),浙江绍兴人,字翼如。他毕业于杭州浙江高等师范学堂(即后来的杭一中),曾担任孙中山机要主任秘书,当过黄埔军校政治部代主任兼政治教官。1927年初,国民革命军北伐攻占浙江后,他曾出任浙江省政治分会委员兼杭州市市长,在任一年。19361212日西安事变发生时,正跟随蒋介石在陕西临潼骊山的邵元冲,因遭枪击,抢救无效客死他乡,归葬 立马回头 附近山林。
王舅舅的回忆录手稿中还特别提到,1947年,正值年富力强事业有成的王外公夫妇俩,一起为自己热热闹闹地“做寿”也就是“过生日”。尽管时当夏暑,天气炎热,依然贺客盈门。那天晚上,隐庐气氛格外闹猛。当时请了杭州城里有名的滑稽戏艺人“大面包”父女,借了与隐庐对门的“俞珊别墅”来搭台演戏以谢亲友和乡邻。“俞珊别墅”里面竟然能“搭台演戏”,可见其内部空间相当宽广。于此也不难看出,隐庐主人,在这一带当时颇结人缘。庐主人既然姓王,那么,照那时候约定俗成的通俗叫法,这幢楼房及其院子,在当年很有可能曾被人们称为“王庄”。
1950年之后,西湖风景区百废待兴,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在灵隐、九里松一带清除无主荒坟与破旧棚屋的同时,大范围拓宽、改造景区道路,全面绿化环境。紧靠九里松大路的“隐庐”屋舍,被划在拆除、重建范围的红线之内,三槐堂王家隐庐,从此在九里松消失。

                                 (全文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9-4-18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4-18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婆留乡人 于 2019-4-19 07:44 编辑

普福岭,那些隐身茶园的往事之谜   04

猜想“俞珊别墅”的来历

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俞珊别墅”,倘若确如本文上篇所引钱江晚报(2010年1月14日)连续报道最后一篇的说法,是上海人“俞子章”最初建了“大门及内径石阶”,1933年俞子章去世之后,俞氏的太太计静云带领全家“在法院路建造了永静里(现庆春路210号马寅初纪念馆的对面),用于居住。同时,继续建造爷爷留下的俞珊别墅和墓园”,而俞氏“遗体于抗战前夕落葬”,那样的话,为什么早在1934年出版的《西湖游览指南》上,就已经白纸黑字赫然能够见到专条介绍“俞珊别墅”的文字信息呢?

再者,“俞子章”为什么要把他所造的院屋叫做“俞珊别墅”呢?


钱江晚报的报道对此引俞子章的孙子俞鸿昌的话解释说:“那时候很多人除了大名外,还有字、号,‘珊’可能是爷爷俞子章的字,或者‘珊’才是爷爷的正名,而‘子章’是字”。


这样的“解释”,明显牵强且不合情理。




记载有“俞珊别墅”等的《西湖游览指南》民国廿三年“国难后第一版”书影

众所周知,从前有些文化和身份的人,固然除了姓名外往往还有字、号,但名字可以是一个字的“单名”,“字”或“号”却通常至少是两个字或更多。“俞子章”,几乎不可能名“子章”而字“珊”。而假若俞子章名“珊”字“子章”,那么,怎么会连他嫡亲的孙子,也居然会拿“可能”这样的用词来加以“解释”呢?况且,如果“俞珊别墅”的主人真的就是俞子章,那么1934年版《西湖游览指南》上的同名词条中,又怎么会只字不提呢?须知,当年有个名叫“俞珊”的女人,她不但出身名门,是清末名宦兼诗人俞明震的长孙女,而且还是中国早期话剧史上极富表演才华的女演员,堪称红极一时的演艺界明星。


1929年,俞珊还是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学生。这年,中国现代话剧奠基人之一、著名演剧社团“南国社”创办人田汉,到上海音专导演由他本人创作的独幕话剧《湖上的悲剧》时,因惊见俞珊美丽的容貌、独异的气质和别具一格的神秘侧影与表演才华而大为赞赏,当即邀她加入南国社。之后,俞珊先后出演由田汉翻译、改编和执导的欧州唯美主义名剧《莎乐美》(英国王尔德原作)与《卡门》(法国梅里美原作)中的女主角,一举成名。


由田汉领导的南国社,是当年上海最活跃和最具深远影响的一个文艺团体。俞珊主演的《莎乐美》是英国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名剧,由田汉亲自翻译并执导。


对这出世界名剧的演出,田汉曾说道:“中国剧坛过於荒凉,这样美丽的花栽上一朵也许还有些功利的效果。”



俞珊别墅遗址一角。图上方可见“俞子章墓亭”

《莎乐美》的公演为什么会引起轰动呢?据吴作人的回忆,《莎乐美》的“写实布景”是他设计的,首次采用“写实布景”,这在戏剧界,南国社是始作俑者。再就是莎乐美“七重面纱之舞”的配乐,用的是贝多芬的小步舞曲,由冼星海和吴作人一起演奏:冼星海弹钢琴,吴作人拉小提琴。而《莎乐美》的演出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在於莎乐美的扮演者,启用了“容貌既美,表现又生动”的舞台新秀俞珊。她的表演激情四射,大胆泼辣,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求爱不得便割下所爱者头颅捧著亲吻的犹太公主形象,从此声誉鹊起。她那张求爱不得便割下所爱者头颅捧著亲吻的剧照,成了中国话剧史上的经典形象,直至2003年,还作为标志性的画面用在了新出版的一部《插图中国话剧史》的封面和封底上。


俞珊,后来成为热心于中国戏剧改革的戏剧家、国立青岛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校长赵太侔的妻子。此外,她还同诸如徐志摩、梁实秋、闻一多、沈从文等等现代一流的文学名人有过密切交往。以此而言,以她的名字命名的“俞珊别墅”,很可能还有着更多“秘闻”和“传奇”,等待后人“发掘”。



杂树丛中的“俞子章墓亭”疑点多多费人猜度

2011年初夏某一天的上午,带着对钱江晚报九里松欧式墓亭连续报道的关注,特别是对该报2011年1月14日第六版《墓亭主人姓“俞”,旁边还有一座“俞珊别墅”》一文说法的怀疑,笔者又一次独自来到普福岭上,找到了茶园和茶园边上的那座欧式墓亭。我一面在亭子里外和茶蓬、野草、树阴丛中进进出出,四下察看,拍照留影,一面就着眼前的情景,遥看往昔,揣测沉思。


当太阳已经渐渐升高快到半空的时候,这大片林木茂密的山野,有些热气灼人了。茶园周边,除了穿园而过的那条大路上,过往车辆依然川流不息之外,几乎未见到有人过往的身影在这里出现,只有那些时时在头顶掠过的飞鸟的身影和它们尖利的叫声,仿佛是在同我打招呼,或者,简直就是在向我这样不请自来而且盘桓难离的不速之客,表示惊讶甚至是嘲讽。


但我仍然久久不愿离开。因为,我在读过《田汉全集(1)》和新文学史上的一些相关材料后终于知晓,独幕剧《湖上的悲剧》初稿,是1928年田汉率南国社来杭公演期间,利用社中几位演员留宿在西湖边某祠堂时遭遇的一场“虚惊”作为素材而创作的。
据丁景唐《上海的田汉故居和南国社旧址——田汉在打浦桥日晖里的时候》文中记载:“1928年4月间,田汉率领南国艺术学院师生去杭州旅行公演,文科学生准备写文学作品,美术科学生准备写生,戏剧科学生准备演戏。田汉自编自刻钢板,搞了一份《南国西征日报》的内部油印刊物,有诗、有文、有评论、有时还有插图,许多都出自田汉手笔,杭州报纸甚至有"整个转录"的。他们在杭州冲破公安局的刁难和阻碍,上演了《父归》、《未完成的杰作》、《苏州夜话》,还有田汉根据西湖住宿时的一场虚惊新编的《湖上的悲剧》。公演的第5天(4月21日)加演了俄国班轲的独幕剧《白茶》。这次旅杭演出,被杭州报纸说是‘真正新剧入杭州之始’。田汉自己说是‘勇敢地(向官学)斗争了’”(见《新文学史料》1998年第2期)。南国艺术学院师生在杭州旅行公演话剧的剧场,是位于今西湖一公园的“湖滨体育场”讲演厅。其地,现已成为杭城市民自发自娱自乐的露天演艺场。


独幕话剧《湖上的悲剧》演述男主角杨梦梅寄居素称“闹鬼”的西湖某别墅“王庄”,遇见了女主角、相传已经自杀的旧日恋人白薇。但白薇竟在读完杨梦梅三年来为她写的一部“爱情惨史”的小说后,真的自杀了!她临死时对杨梦梅说:你这部小说,是一部“贵重的感情纪录。一个女子能够给她所爱的人一种刺激,使他对人类的文化有一点贡献,她也算不白生在世上了。同时一个女子能够在生前看到爱人对于‘死后’的自己吐露真实的感情,也就够满足了。”(见台湾苏雪林教授著《田汉的剧作》)

该剧剧情故事的发生地,是田汉虚构的“西湖王庄”。从剧情场景细节加以推测,这个“西湖王庄”所在的位置,似乎距离孤山不远,但它毕竟是编剧者创作时虚构的。而这次“公演”的《湖上的悲剧》,只有剧情和“腹稿”,尚未写成定型的剧本,它是由剧作者田汉与另一名“演员”顾梦鹤,一人在幕后,一边想,一边提词;一人在台上,一边听,一边表演,有点像演“双簧”,所以台词几乎场场都不尽相同。后来,经过剧作者的精心修改,这个独幕剧曾在南国社到各地(包括杭州)公演时多次重现在舞台上,其中女主角“白薇”的饰演者,很有可能就是稍后加入南国社并成为剧社“台柱”的俞珊。



《英译中国三大名剧》书影

《湖上的悲剧》一再公演,在20世纪30年代的“长三角”地带发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被有人推许为中国话剧“三大名剧”之一(其他两大“名剧”是曹禺的《雷雨》和林语堂的《子见南子》)。由此推想,“西湖王庄”当时流播人口,在江、浙、沪一带,应当“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很广的传播面。


也就是在反复出入于普福岭立马回头茶园里外的行走与思索之际,笔者忽发奇想:“俞珊别墅”,会不会是当年因《湖上的悲剧》上演后,人们将话剧故事中的人物、地点和故事,与现实中西湖九里松一带的民居及墓园等附会、联系在一起之后,一传十、十传百,约定俗成地“叫响”并且继而“传播”开来的一个颇有魅力与张力的“别称”和“名胜”呢?


这个“别称”和“名胜”,很可能就如同西湖上的古典传奇《白蛇传》与“
断桥”,或者《梁祝》与“万松书院”,或者英国伦敦贝克街(BakerSt)221 B号的“福尔摩斯旧居”、或者意大利维罗纳(Verona)市中心香草广场附近的“朱丽叶旧居 (Casa di Giulietta)那样,都是虽“应”戏剧传奇故事之“运”凭空生成,却足以吸引大量公众关注与兴趣的地名或“名胜”,久而久之,更成为人们心向往之的“旅游”胜迹。

实际上,就在许多邻近西湖水域或分布在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龙井茶园里,不仅仅是茶香和茶园景色令人流连忘返,那大片大片长满“绿色的金子”的地方,大多还有着千百年来留存、积淀的内涵多样的往事陈迹,足以发人思古之幽情。
譬如,普福岭以东、茅家埠村以北地带,有着比眼前梅灵北路这块茶园大出好多倍的黄泥岭茶山,那里,就是南宋初年有着与汉朝的苏武和当朝的洪皓相似经历与事迹的朱弁(1085~1144)的祀祠所在。朱弁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婺源(今属江西)人,理学大家朱熹的叔祖,终官奉议郎。建炎元年(1127年),朱弁自荐为通问副使赴金,为金国所拘而坚不屈服,遭拘留十六年始得放归南方。而他南归后曾因为力劝宋高宗恢复中原而得罪丞相秦桧,遭到贬逐。


又譬如,与普福寺所在仅有“灵石樵歌”一岭之隔的吉庆山南麓,现在称为“南天竺”的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前的大片茶园,其“前身”乃是西湖上另一座大佛寺崇恩演福寺的寺址所在。


再譬如,西山茶村龙门坎、慈母桥附近的大片茶山,曾是“费家坟”的所在地。民国茶人钱文选曾在《白龙潭游记》中提及他同友人曾专程前往费家坟考察,但见墓园华表高耸,极见气派。



普福岭“立马回头”公交车站。红衣女子身后茶园就是俞珊别墅的遗址


虽然,大量往事陈迹,已经无可挽留地日益淡出和远去,但是,人们的记忆和思绪,还是会在这些往事陈迹的被发现、被发掘之后波澜重起、不绝如缕。隐藏在西湖大大小小的茶园、茶山里面的那些历史文化之谜,就像一杯杯西湖龙井“明前”或“雨前”茶那样,值得“采撷”、“焙制”、“沏泡”、“品尝”,自然也能够“回甘”怡人。由此进一步推想开去,九里松普福岭茶园的“俞珊别墅”之谜,相信,有朝一日终会被彻底解开的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9-4-20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谷雨新茶香满盏
山山茶好翠相连
西湖龙井称茶冠
春色年年总乐天




发表于 2019-4-22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赞!
发表于 2019-4-23 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4-27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4-27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叹叹!十分感谢楼主提供的人文纵向之旅。
发表于 2019-4-28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cyxymy 发表于 2019-4-27 20:01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叹叹!十分感谢楼主提供的人文纵向之旅。

谢谢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9-4-28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闻,本市 有关部门 已着手 讨论和策动 如何在 西湖边 做好 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梁祝”的 “文章”。意大利 维罗纳 古城,有 莎士比亚 创作的两个 仇敌世家 的“宅院”,现在是 世界各国游客 时时光临的游览热点。本帖文中 已经 点到了。
发表于 2019-4-29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婆留乡人 发表于 2019-4-28 10:28
据闻,本市 有关部门 已着手 讨论和策动 如何在 西湖边 做好 中国的“罗米欧与朱丽叶”——“梁祝”的 “文 ...

谢谢支持!
 楼主| 发表于 2019-5-1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婆留乡人 于 2019-5-27 23:53 编辑

民国早期出版的“绍兴文戏”《全部梁山伯》上海益民书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9-5-2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14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来一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9-5-15 08: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5 13:35 , Processed in 0.237196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