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074|回复: 8

在古诗词鉴赏中容易弄混的概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6-12 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诗词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描写方法,三是修辞手法。在考试中,很多同学对于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些具体的概念的理解有时会出现混淆现象。反映在答卷中就出现了答案偏差,最终导致失分。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地理解有关术语或概念,就能够正确理解诗词和准确答题。


一、表达方式 VS 修辞手法 VS 表现手法
“表达方式”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这三个概念,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表达方式:也叫表达方法,是作者根据表达对象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2)修辞手法:凡是使句子表达效果更加富有表现力的方法或手段,都可称为修辞手法。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修饰而言的。
(3)表现手法:广义上也叫表达技巧,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部分的修饰效果。
表现手法VS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强文段的表达效果,但表现手法侧重于文章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是从宏观角度修饰文章的;而修辞手法则是侧重文章中具体某个句子或句群的表达效果,是从微观上修饰文章的。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比如,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通篇使用,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形成明显的效应,那它也可视为表现手法;用典是一种表现手法,但它如果只出现在具体某一句中,也可以看成是一种修辞手法。总之,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产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产生了整体的表现力,那么这种修辞手法也可视为表现手法。


二、“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明净清幽淡雅的图画。表现出对这种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之情。而上面一组诗句中没有明显的含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对这种美好境界的喜爱向往之情却溢于言表,人们能够体会到。
而“寓情于景”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借景抒情诗词中所不具备的。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中的“急”、“哀”、“萧萧”等词语也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所以究竟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关键是看诗词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明显含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有,则是“寓情于景”;没有,就是“借景抒情”。




三、“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也可称为借物抒情),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借某种景物来抒情,这里的景或物实际上都是个载体,都是为抒情言志服务的。
但是“借景抒情”中的所借之景都具有临时性,一般是眼前实实在在的景,注重“形”。作者通常要从多方面来细致描绘出这些景物的自然形态特点。
比如苏轼的《浣溪沙》中“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作者从视觉、听觉等方面非常细腻地描绘出山林景致的幽美宁静,写出了景物的勃勃生机,从而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这一切都是临时性的。
而“托物言志”中假托的“物”一般具有一种约定俗成的性质,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这种“物”的内涵精神是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往往早就有的,而且带有一定的人格化色彩。比如梅的凌冬不凋,松的常青、坚韧,莲的出淤泥而不染,菊的高洁等。
作者往往取其“神”似,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作者托“梅”的孤高、坚贞和甘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品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判断下面诗句属于那种抒情方式: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借景抒情)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独步寻花》(借景抒情)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托物言志)


四、“对比”与“衬托”
对比:是把矛盾对立的事物进行比较,更鲜明强烈地突出双方的差异,是同类比较,而且两者之间没有主次之分,地位平等。
衬托:是用其他一些近似或对立的事物来陪衬要表现的事物,不同类比较,双方有主次之分。
对比和衬托都属于比较,具有很多的相同点,但是二者在以下方面是不同的:
(一)比较的目的不一样,对比二者并重,侧重指出二者的差异性;衬托则有主次之分,侧重于一方面为另外一方面服务。
(二)对比一般出现在议论性的词句中较多,表达出作者对某些景色与现象的哲理性的认识;而衬托则一般出现在写景的词句中。
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一是哀情,一是乐景,这里用的就是衬托的手法,作者正是通过对往昔繁华生活的极力渲染,用这种乐景反衬梦醒后自己处境的无比凄凉。
再如杜审言的《渡湘江》:“迟日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也是用乐景衬悲情,更显其悲。
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霑泥,鳞鳞居大厦。”前后两种人在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结果上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从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现实。
再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张俞的《蚕妇》中“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都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五、渲染 VS 烘托
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如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云:“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中以“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正面渲染出春花的繁密茂盛: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也就是不写事物本身,只写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物的目的。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全诗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烘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情感。
我们在表达时,常常会说“诗歌渲染烘托了……”说明渲染和烘托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虽然结合紧密,但是我们在语言组织上还要注意表达的准确性,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正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注:本文转载自“王珺工作室”公众号)

发表于 2018-6-13 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6-13 09: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6-14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6-15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7-7 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2-21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2-21 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9-1-10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2-28 03:11 , Processed in 0.181811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