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阿六头新闻,腾讯大浙网 杭州人对片儿川情有独钟,无论是冬天的黄昏还是夏日的午后,总爱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面。 那么多面中,杭州人钟爱的还是那碗片儿川——雪菜、笋片、瘦肉片做成浇头,香味足够温暖人心。 对于杭州人来说,这家上过《舌尖上的中国》陪伴了食客20多年的小面馆,早已成为一种杭州人的习惯。 曾经最早的菊英面店,在中河南路12号。 开了24年零5个月之后,因为面临拆迁,在去年9月1号,搬到了现在的中山南路368号。 那么多年,菊英每年在杭州最热的7、8月份傲娇的放个暑假,这是业界的一个神话! 无论什么行当,当你做到这个江湖地位的时候,你是可以任性一下的。 老板说,钱是赚不完的,让员工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菊英的老板曾经放过话: “菊英面店”这块招牌,永远不会卖。 分店也不会开,更不会在外头租店面。 但是最近,有市民在清泰街和民生路交叉口,看见了一家正在装修的“菊英面店”。 难道老板说过的话,要反悔了么? 门口的遮挡布上,写着5月1号正式开业。 号称不开分店的菊英面馆在清泰街上又开一家分店,五一开业。老板说起原因,有些心酸... 老板解释为什么又开新分店: 搬迁之后,经营起来有点儿吃力。 现在开了大店了,反倒不自由了。 从小店搬到了大店,看上去规模是大了,吃的人也更多了,但其实 店一大,需要的人手就多,现在光是帮工,就有二十个,原来的民用水电,变成了商用,也是一笔增加的成本。 最大头的,是店面和装修的费用,现在是外来的投资。所以现在老板也等于在打工,不能像原来个体户那样想开就开,想休息就休息,现在多开一家店,就能多个挣钞票的地方。 接下去,老两口会把女儿留在老店当掌门,自己亲自到新店把关。 老板强调:新店跟老店烧法一样,配料一样价格跟原来也是一样。 到底菊英为什么好吃? 其实在上《舌尖上的中国》之前,菊英在杭州早已名声显赫。那碗地道的片儿川,江湖号称“杭州第一片儿川”,也成了吃货必须打卡的一碗面,以前一天就能卖出600多碗。 招牌片儿川 雪菜肉丝面 2014年《人民日报》评论版刊发了 《多一点器物精神》的文章: 杭州的菊英面馆,每年7月至9月,会放两个月的暑假,这在整个杭州也是绝无仅有的。老板说,钱是赚不完的,让员工也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一般面馆的卫生,抹抹桌子拖拖地就可以了,而在这家面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吊扇上的灰尘每天也抹一把。我认为这是久违的“器物精神”:是对物件的钟爱,也可延伸于对从事的工作注入情操和人生态度,再说得大一点,那就是精神追求。“制作一个物件或是完成一项工作,不仅仅为了实用,而是内心所需,自觉而为,然后乐此不疲,里面也可以有人生态度。” “器物精神”,这个说法新颖、靓丽,当我们把对某项器物的喜爱,体现在口头阶段,更把它放到心灵深处,精心呵护,仔细把玩,不让它沾一丝尘埃,染半点污垢。物品崭新如初,我们也因为投入了爱心、敬业、乐业,而得到更多的恬淡心境、快乐而艺术化的追求。这是一种高度的敬业精神,也是一种极具震撼力的职业道德和情操。各行各业从业者,都有了这种“器物精神”,我们就能让琐碎、疲倦而应付性的劳作,充满了动感和舞蹈节奏,“忙并快乐着”,给自我带来更多快乐和欢欣鼓舞。 就像新闻中的这位餐馆老板,他经营的是饭店,制造的却是快乐和精神佳肴。他经营的是商业,内在却充满了温情脉脉的人文格调、富有灵性的情感互动。他是普通的俗人、商人,内在却有艺术家一样高雅的精神追求和脉动。他的成功更在于快乐和情趣,在于充满热情、不知疲倦、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 其实,人生的价值不仅在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高下,当我们心存敬畏,学会珍惜,懂得爱护,愿意挖掘生活中的快乐、和谐,和生活中的器物都能达成更多相互敬仰的尊敬和爱戴,我们就能品尝到更多的人生和工作的积极意义,达到乐业境界。 不管新店老店, 一样的食材,一样的味道,就好! 一碗面里也是有老杭州的情怀的!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wyphoenixho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