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刘学询31岁时(1886年)上京赶考,考中了进士。 按当时的社会习俗,31岁的刘学询早就成家立业了。可惜31岁前的刘学询,留下的资料几乎没有,四处收罗,只得到以下可怜的几点: 位列广东文坛“四大金刚”之一,出身望族,书香世家,天资聪颖,文采过人,浪漫不羁,喜欢结交江湖名士,年轻时曾给人替考。 刘家的先辈曾出过名将,刘学询12岁时,在家中挂出条幅:“不扫一室”,言下之意他要的是“扫天下”。 以上简短的,100个字都不到的几句话,是迄今能看到的所有关于刘学询的早期资料。“浪漫不羁,喜欢结交江湖名士”这点,联想他后来对孙文的大力赞助,和孙文的密切关系,这个总结非常中肯。 虽然孙文如今是神圣的殿堂级人物,名字也改为更大气堂皇的“中山”。但在当年,孙是属于“四大寇”之一,一个是文坛四才子之一,另一个是社会不安定因素四寇之一,这二人能相交20多年,而且关系和谐,刘学询应该也是位性情中人吧。 一直想知道,31岁北上考进士之前,刘学询在家里做些什么?或者说,24岁考中举人之后,中间那7年,他在干嘛?肯定是已经结婚了,说不定也已经纳妾了,但在妻妾之外,他肯定还得做些什么,比如赚钱啦,交朋友啦,诗文唱和啦,游山玩水啦……可惜,什么都不知道,一片空白。 在1886年,刘学询比较清晰地走进今天的人们的视线,那一年,他考中了进士。 按当时的科举制度,考中进士就算迈入了官绅阶层,可以当官授品了。刘学询开始被安置在翰林院 ——这一点我表示怀疑,刘虽然考中了,但名次并不考前,一般说是不可能进翰林院的。不过对刘之后的人生影响不大,忽略。 后来刘学询成为候补道台,因为仅仅是“候补”,所以实际上他没有什么事情做。 没有事情做的刘学询,不愿花钱买官——当时清朝的官场官职已经是公开的明码标价,只要出钱,3品以下都可以顺利买到。光绪皇帝的宠妃,珍妃,就通过卖官得到很多钱,疯狂敛财。如今都说珍妃支持光绪的改革变法,其实是拔高这个女人了,她无非是凡事尽量顺着光绪的意思来,最终的动机,完全不是为了利国利民,而仅仅是自己可以借皇上的招牌狐假虎威,把卖官的生意做得更大。 刘学询不愿意买官,也不愿意在北京空耗时间,于第二年南下回家。从他考试结束后到返程,中间有大半年的时间,那些时间,如今也是空白。最合理的猜测,家境殷实,出手大方的刘学询,应该是在北京结交了不少新朋友。这次回家后他就在广州下海经商,赚钱赚得轰轰烈烈,但离开京城12年后,刘学询能得到慈禧的直接任命,以二品顶戴的身份出访日本,可见他与政治圈的最上层,一直保持着密切联系,那么双方最初搭上线,肯定就是他1886年留在京城那大半年。 从广东远赴京城,人生地不熟,半年多的时间就能打开局面,而且成功涉足顶级核心精英圈,刘学询的长袖善舞,初露峥嵘。 1887年,刘学询从京城回广州。返家途中他到沪杭游玩,在杭州,刘学询被西湖景色所迷,一见钟情,击节叹赏:故乡无此好湖山——南粤才子与杭州西湖的深刻缘分,就此拉开了帷幕。 ——当年的刘学询,还只能算是才子,后来在商界政界的传奇经历,都是以后的事。 在西湖边,刘学询看到一座美丽的私家花园,楼阁秀丽,气象非凡,当时叫“宋庄”(后来易主改称“郭庄”,一直沿用至今)。刘学询对园林建筑有兴趣有爱好(他的兴趣还蛮广泛的),于是递帖拜访,名帖上写“新科进士广东香山刘学询”,但“宋庄”的主人那天另有客在,于是婉拒了刘的请求,没有邀他进门。 被拒绝的刘学询只好走了,没能一窥宋庄内部美景也许是刘学询心中深刻的遗憾,据说,他因此暗下决心,要在西湖边建一座更美更好的园林。十多年后,这个愿望一步步被实现。 关于这件事,有人总结为“宋庄之辱”,我觉得危言耸听了,哪里就到了受辱的程度?换了今天,一个陌生人说自己是某省高考前几名,考进了北大,要求到你家豪华别墅里参观一下,你会让他进来吗?不怀疑他是骗子就已经很好了。 很明显的,请他进来是主人客气友好,拒绝对方也完全没问题,合情合理。 以刘学询的性情,应该最多就是遗憾,他哪里那么小心眼,这点小事也当成受辱。有些文章真是看得……说不出的别扭。 在上海,刘学询也遇到了一件事。当时上海的租界公园外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件事触痛了很多中国人的心,这个才算是受辱。 如今我们看到,对于这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 一种,化悲痛为力量,打算好好学习,让祖国变得强大起来; 另一种,也是化悲痛为力量,但考虑的是打破黑暗的旧社会,创造一个光明的新世界; 再一种,最多数的,当时很气愤,但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淡忘,还是该干嘛干嘛; 刘学询的反应不是以上任何一种,他的反应,意外,直接,有效,并且充满了欢乐喜感。 刘学询观察了一下自己周围的外国人,发现他们并不是人人都高人一等,很多混得还远远不如自己。于是,他找了四个金发碧眼非常纯粹的,但当时都失业的,经济无着的英国人,给对方开出500元月薪的高工资,让他们给自己抬轿子。 不知道1887年的500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但在当年肯定算非常非常出挑了。三十多年后,民国早期,北京城里的大学教授,月工资才200元。梁启超1913年回国,寄钱回日本养一大家子,女人2个,孩子6个,佣人7,8个,还有族兄侄儿表弟小舅子等亲属若干,每月是800-900元。 刘学询以每月2000元的代价找人给自己抬轿,说明刘家当年,非常不差钱,也能说明,刘学询性情豪放,真的很不羁。 四个失业的英国人也许没有职业高低贵贱的概念,也许是看在钱的份上,全部欣然答应。 刘学询与他们签了工作合同,表示他们都是自愿被刘雇佣抬轿,合同一年,如果刘中途反悔,要支付违约金,反之,如果四人提早离职,也要支付月工资双倍的违约金。刘自己,那四个英国人,全部签名,按指印。 ——多么谨慎精明的新科进士,大概从小耳闻目濡他父亲的工作,现代的企业规则,合同意识,刘学询运用得相当娴熟。 然后,他就带着4个英国人回家了。 ——这里有一点不明确,不知道是在上海找的英国人,还是回到广州找的英国人,不过,与故事主体影响不大。 回家后,刘学询让自己原本的轿夫给4个英国人职业培训:怎么起轿,怎么抬轿,走路要什么姿势,嘴里要怎么喊……全部解说并实际操作一遍,让四个英国人观摩学习。 大概还是金钱的刺激,4个英国人学得很快,尽管他们不懂中文,但后来他们能按粤语发音,非常标准地喊出一些轿夫使用的号子。 培训合格后,刘学询带着自己的新轿夫,春风得意地出门了。 据说,由4位英国人抬的轿子一出现,立刻引来人群围观。而且消息很快扩散,以至于很多人特意从远处赶来,早早等候在刘学询出行和回家的路线上,就为了一睹英国轿夫的“风采”。刘学询知道大家都在看他,鲜格格地走走停停,指挥四个英国人这样那样,四个轿夫很实在,对雇主言听计从。人群中爆发出喝彩声,刘学询受辱的心灵得到了满足。 中国人扬眉吐气了,就轮到英国人感觉受辱了。英方驻广州代表紧急约见两广总督张之洞,表示抗议。张之洞么,老江湖了,先是和稀泥,哎呀,我不知道这件事,等我了解下情况再说。其实张早就知道了,他和刘学询的关系不是一般的好,刘学询后来帮张之洞去京城跑官,可见二人密切到什么程度。 面对英方官员的强烈抗议,刘学询很淡定,他再次用钱砸人,跟四位英国人对好了口供,让他们按自己教的说法,去跟英方官员陈述。并且说,事情闹大了,英方不可能让他们再被刘家雇佣,如果他们要走,不用出违约金,反而会再送他们每人一笔钱。 四位英国人言听计从地去了,英方官员了解情况后抓不住什么把柄,只能最后不了了之。 见过那块辱华牌子的人很多,但直接进行反击的,我孤陋寡闻,刘学询是我知道的第一个,而且,反击的简单直白,却轰动有效,还很有趣。这样的刘学询,多么率性可爱,就是用钱去砸死你们的豪气啊,这样的人,哪里会那么拎不清地去孜孜以求当皇帝,他自己的日子过得不要太开心哦~~那些片言只语,应该是一时戏谑的成分更多吧。 比如,刘学询有次说,想象自己穿上龙袍,弟弟朝自己下跪,行三拜九叩之礼——于是大家说,你看,刘学询想当皇帝呶……其实,哪个人小时候没玩过几回这种cosplay的游戏啊,男孩子么当皇帝,当将军,当马丁叔叔,当蜘蛛侠,女孩子么当皇后,当天使,当花仙子,当白雪公主……当年娱乐项目那么少,刘学询跟弟弟自娱自乐一回,没什么稀奇的,刘也没说想他父母,或者别人给他叩拜,弟弟而已,两个男孩子的游戏,有必要过度解读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