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30|回复: 0

[转帖] 【杭州日报·城纪】樟亭倚柱望潮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2-15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樟亭倚柱望潮头 孙跃

2017-12-15

                                         




古时,杭州钱塘江边有个地方叫樟亭,附近的人来到樟亭观赏钱塘江大潮水,樟亭逐渐成为观赏钱塘江大潮的胜地。唐朝在此建了一座驿站,名为樟亭驿,李白、白居易等许多名人到过这里。

1 樟亭在哪里

钱塘江边此地为何叫樟亭?对樟亭名称的来历,有多种解释。晋代,钱塘江边此处有一座码头,叫樟林桁。桁,就是浮梁、浮桥。可能挑出江中的木构码头用樟木构成,所以叫樟林桁。樟亭建在樟林桁旁边,名称或与樟林桁有关。另外还有两种可能:一是这里渡口边有亭子,亭子用樟木构建,人们称它为樟亭;二是这里有个亭子,亭子傍有一棵大樟树或一片樟树林,人们就把亭子称为樟亭。总之,地名与樟木有关,可能是地因亭名。

现在,杭州已无“樟亭”地名,很少有人知道以前的樟亭在哪里。

北宋晏殊《舆地志》说,樟亭“在钱塘旧治南五里。”清代《浙江通志》记载:“樟亭,在钱塘县旧治南五里,后改为浙江亭,今浙江驿其故址也。”这一记载提供了以下信息:一是樟亭的位置在钱塘县旧治南五里。樟亭在钱塘江边,那么钱塘县旧治应该是在钱塘江北面距江五里的城里;二是樟亭后来改名为浙江亭;三是清代这里成为浙江驿。

南宋杭州人吴自牧写的《梦粱录》记载:“樟亭驿,即浙江亭也,在跨浦桥南江岸。”樟亭驿是建在樟亭的驿站,就是樟亭的所在地。

这里出现了“跨浦桥南江岸”的具体坐标。跨浦桥在宋代已圮毀,《西湖游览志余》记载,绍兴八年(1138)八月潮水来时“惊涛坏桥”。记载告诉我们,跨浦桥是在江边。《梦粱录》记载:跨浦桥在古南星桥和萧公桥之间。谭其骧先生《杭州发展之经过》说到跨浦桥和浙江亭:“柳浦当即今城东之贴沙河,河上犹有桥跨浦,桥南旧有浙江亭,为驿路所经。”

原来,跨浦桥建在贴沙河上。贴沙河是杭州东南部的一条河,南起三廊庙跨浦桥。跨浦桥是贴沙河南端的第一座桥,在三廊庙旁边。

《梦粱录》对钱塘江边的情况有记载:“浙江渡,在浙江亭江岸,对西兴。”浙江渡在哪里?潜说友《咸淳临安志》记载:“浙江渡,在候潮门外,对西兴。”这两条记载对寻找“樟亭”很有帮助。找到候潮门和西兴,樟亭即宋代浙江亭的位置就不难寻找了。

西兴初名固陵,六朝时名西陵。钱镠据西陵后,不喜欢地名中的“陵”字,把西陵改为西兴,沿用至今,如今杭州钱塘江南岸有西兴镇。

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首的“宋朝浙江图”,标有浙江亭的位置,浙江亭紧靠浑水闸,在候潮门、嘉会门之间的钱塘江边,而宋代的候潮门、嘉会门,就是如今杭州上城区南星桥、三廊庙一带,这里正好与杭州滨江区西兴镇隔江相望。清雍正七年(1729)的《浙江通志》所附《会城图》中,也标出了候潮门和三廊庙的位置,候潮门在凤山门和望江门之间,三廊庙在候潮门外的沿江地带。这些地图标注与文献记载相符。

因此可以断定,唐代之樟亭驿、宋代之浙江亭,位于现在杭州市上城区南星桥三廊庙附近。钱塘江边从西向东,依次是六和塔—闸口—三廊庙。

2 樟亭驿的旧事

唐朝,在杭州“樟亭”这个地方建有一座驿站,名叫樟亭驿。现代人对驿站比较陌生,穿越到古代,驿站就是寻常物了。驿站是中国古代为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者来往的官员途中提供食宿、换马的场所。后来,驿站逐渐演变为供传递文书的人、旅途中的官员以及从事物资运输的人等中途暂息、住宿的地方,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旅店。

唐朝针对各国使节和官员公差往来增多的情况,把驿改为馆驿,突出了迎来送往的“馆舍”功能。

杭州州治所在的凤凰山南面钱塘江边有渡口。晋代此处的码头叫樟林桁,隋唐有柳浦渡,是江干一带海陆交通的要津。从柳浦渡向南渡过钱塘江到西陵渡,可以通过浙东运河与宁绍平原相连。官府在交通方便的柳浦渡附近的樟亭设樟亭驿,不仅能为投宿的官员、传递信息情报的驿役和客商提供食宿,而且在此还能观赏钱塘江大潮。

吴越国时,樟亭驿仍是驿站兼招待所。到宋代,樟亭成为浙江亭。《西湖游览志》记载:“浙江亭,古之樟亭也。”依然有驿站,称为浙江驿。宋代馆驿职能已和通信邮递分开,只履行政府招待所的职责,作为来往官员和使者中途停留休息的地方,馆驿内部设施有所改善。

南宋,樟亭也称浙江亭。馆驿和通信邮递完全分开,馆舍仅履行政府招待所职责。当时杭州用以接待的官方馆驿有三处:候潮门有两处,一是“都亭驿”,装修和设施最豪华,接待外国使臣,主要是金国使臣。二是“樟亭驿”,接待各地来京的官员和文人。还有一处是武林门外的“怀远驿”,接待高丽、大理、大食等国使臣和外国商人。

南宋偏安杭州,樟亭驿还有一个用途,就是《梦粱录》说的:“凡宰执辞免名,出居此驿待报矣。”被免去宰相职务的官员,常常是外放到外地任职,或戴罪听候发落,在码头边的驿站等候,方便命令下达后立即启程出发。

元代杭州是江浙行省的省会,元朝在东南部的统治中心。至元十五年(1278)升杭州路。杭州路所辖的驿站有十处,其中马站四处,水站六处。元代,候潮门外的浙江亭还在,变成了水路驿站的浙江站。元朝的驿站建有驿舍,功能和宋朝的馆驿一样,用于招待使臣住宿。浙江站是濒江的客栈,地近港埠,来投宿的多为客商和文化人。明代,浙江亭仍在。万历《杭州府志》记载:樟亭,后改为浙江亭,今浙江驿,其故址也。清代,樟亭的驿站叫浙江驿。当时杭州有浙江驿、武林驿、吴山驿三个驿站。

3 观潮佳地

唐朝和吴越国时,樟亭已成为观潮胜地。人们为便于观潮,在候潮门外陆续建了一些楼宇,樟亭驿就是其中位置极佳的“观潮之所”。在吴越国时,每到农历八月十六至十八,杭州城里达官贵人、豪绅富商、文人墨客纷纷来到江边,登上观潮楼台,居高临下,品茶吃消闲果,期待大潮来临。

南宋,杭州观潮胜地仍在三廊庙江边跨浦桥到六和塔一带,浙江亭仍是观潮佳处。宋孝宗经常出候潮门,在浙江亭附近阅兵、观潮。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宋孝宗请太上皇宋高宗、太后以及宫内嫔妃等人,前往浙江亭观潮并检阅水军的情况。

元代,人们仍然保留了钱江观潮的习俗。那时自候潮门至闸口沿江十里,都可以看潮,而观潮的最佳地点,仍然是候潮门外的浙江亭。在元代的“钱塘十景”中,就有“浙江秋涛”。

元代钱塘江北岸的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元末明初诗人张以宁的《浙江亭沙涨十里》,反映了这里地形的变化和由此引起的感叹:重到钱塘异昔时,潮头东击远洲移。人间莫往三千岁,沧海桑田几许悲。

明代,浙江亭仍然是观潮胜地。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记载了明代观潮的盛况:“郡人观潮,自八月十一日为始,至十八日最盛,盖因宋时以是日校阅水军,故倾城往看,至今犹以十八日为名。”书中还登载了明代诗人瞿佑写的 “出郭游人不待招,相逢都道看江潮”,那时杭州人出候潮门就可以看到钱塘江的涌潮。观潮期间,地方官主持祭祀潮神的礼仪,还有丰富的民俗活动,有各种民间艺术的展演,观潮成为杭州一个欢乐节日。

到清朝初年,由于钱塘江江流改道,潮水的规律发生变化,观潮的最佳位置移到了海宁盐官,盐官逐渐成为观看钱塘江潮的胜地,但仍有许多杭州人到候潮门一带观潮。

4 樟亭与文化名人

唐代以来,樟亭驿到过许多文化名人,李白、白居易、孟浩然、姚合、罗隐等都在此住宿、会客、赋诗,留下大量诗篇。

唐代诗人李白一生中多次到杭州,他有亲戚在杭州,堂侄李良在杭州当刺史。李白到杭州都要住下来,游览湖光山色。

开元十四年(726)夏天,李白来到杭州,游览了名胜。李白住在钱塘江边的樟亭驿站,见多识广的李白在楼中见了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仍然感到惊奇,写下了观潮诗: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来过恶风回。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李白与堂侄李良一起坐马车去九里松和天竺寺,对那一带的景色赞叹不已,写了《与从侄杭州刺史李良游天竺寺》,首句“挂席凌蓬丘,观涛憩樟楼”中的樟楼,就是樟亭驿。李白写的《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中,也写到樟亭和观潮:“挥手杭越间,樟亭望潮还。”李白是樟亭驿接待的一位重量级文化名人。

唐长庆二年(822),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白居易刚来杭州任职时,先住在樟亭驿这个招待所里。白居易在樟亭驿站观过潮,有诗为证。身处驿站的人,会产生一种身世之感,他写下了《宿樟亭驿》:“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明月何所见,潮水白茫茫。”白居易观赏的是钱塘江夜潮。

白居易常在樟亭驿会客、观潮,写有《樟亭驿见杨旧》:往恨今愁应不殊,题诗梁下又踟蹰;羡君独梦见兄弟,我到天明睡亦无。

诗人张祜是白居易同时代人,他来杭州参加乡试求取功名,到过樟亭驿站。他登上观潮楼凭栏眺望,写了很有气势的《题樟亭》,写出此处的地理特点和风光,发出人生的感叹:晓霁凭虚槛,云山四望通。地盘江岸绝,天映海门空。树色连秋霭,潮声入夜风。年年此光景,催尽白头翁。

诗人孟浩然从洛阳来到杭州,与钱唐县令一起登樟亭观潮,写有《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把八月钱江大潮写得有声有色,反映出当年樟亭驿楼观潮的盛况:“百里呜雷震,闻弦暂辍弹。府中联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迥,浮天渤解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孟浩然还写有《与杭州薛司户登樟亭楼作》。

樟亭观潮的记忆,留在许多唐代诗人的诗中,羊士谔《忆江南旧游二首》中有“曲水三春弄彩毫,樟亭八月又观涛”;罗隐在《寄处默师》诗中有“甘露卷帘看雨脚,樟亭倚柱望潮头”“ 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皇甫冉《送薛判官之越》中写到樟亭:“樟亭待潮处,已是越人烟”。许浑来樟亭驿,作有《行次虎头岩酬寄路中丞》,提到樟亭:“樟亭去已远,来上虎头岩”。宋昱在樟亭观潮,写《樟亭观涛》,形象生动地再现了钱塘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整个过程。

宋代,浙江亭和浙江驿来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他们的活动丰富了这里自唐代以来的文化内涵。钱塘江大潮依然壮观,词人柳永《望海潮》词中有“怒涛卷霜雪”之句描写钱塘江大潮。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时,同情那些着急等候成绩的考生,写了《催试官考较戏作》,希望阅卷的官员能挑灯夜战批出考卷,好让考生们轻松愉快地去欣赏八月十八的钱塘江涌潮。

书法家米芾到过浙江亭,见识了钱塘江大潮,写了《绍圣二年八月十八日观潮浙江亭》:怒势豪声迸海门,州人传是子胥魂。天排云阵千雷震,地卷银山万马奔。高与月轮参朔望,信如壶漏报朝昏。吴争越战成何事,一曲渔歌过远村。

诗人潘阆晚年曾寓居杭州,他写有《酒泉子·长忆观潮》:“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词中说的钱塘江“弄潮儿”,东汉已有,隋唐开始成习。相传伍子胥被奉为“潮神”,早年的“弄潮”与祭祀“潮神”有关,到宋朝演变为体育竞技活动。改革开放以后,“弄潮儿”成为一个热词。

南宋诗人陆游看过钱塘江潮水,在《送刘监至江上作》中,写了大潮:江平无风面如镜,日午楼船帆影正。忽看千尺涌涛头,颇动老子乘桴兴。涛头汹汹雪山倾,江流却作镜面平。向来壮观虽一快,不如帆影青山行。嗟余往来不知数,惯见买符官发渡。云根小筑幸可归,勿为浮名老行路。

南宋词人辛弃疾在乾道六年(1170)建康通判任满来到临安,宋孝宗在凤凰山皇宫延和殿见了他,使辛弃疾受到鼓舞,面陈恢复中原的建议。辛弃疾看了钱江潮,作《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凭谁向,万里长鲸吞吐。……

元代杂剧和散曲作家关汉卿,在散曲作品《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中,写到了浙江亭。元代诗人贡性之在钱塘江码头送客,写有《樟亭送别》。

5 樟亭今何在?

古时的樟亭地区,是现在南星桥附近区块到凤凰山脚、钱塘江边三廊庙码头,属于杭州市上城区南星桥街道。

清代,这里仍是渡口。1928年,国民政府设立钱江义渡局,时任浙江省主席张静江组织宁(波)绍(兴)同乡会筹资,改建了原来的义渡,在钱塘江北岸的三廊庙和南岸的西兴同时建造钢筋混凝土码头和栈桥。南星桥三廊庙码头建成时,张静江主持落成典礼并题写“浙江第一码头”匾额。这个全省最大的内河码头,成为杭州的南大门。“民国”二年(1913),杭州城里开始拆除旗营的一些城门和城墙,修筑公路和市场,候潮门也被拆除。古时候潮门,在现在的江城路与候潮路、六部桥直街交汇处。

到近现代,南星桥一带的古代遗迹已很难寻,只能在候潮门直街、六部桥直街等街道名称中,感受到一些历史气息。南星桥街道下辖美政桥、海月桥、白塔岭等8个社区,钱塘江畔的安家塘区块,就是古时“樟林桁”、“柳浦渡”的所在地。原来的“浙江第一码头”,位于现在的南星桥街道紫花埠社区。

如今,南星桥地区已是高楼林立,大桥飞渡,一派现代城市的气象。虽然许多古迹已难寻迹,但这个地段的闸口火车站、闸口电厂、“浙江第一码头”等,留存着许多老杭州人对以往岁月的记忆。

6 能否复建樟亭驿

樟亭驿及后来的浙江亭、浙江站、浙江驿,以及附近的渡口等,是杭州历史文化名人活动最多的古迹之一,有许多著名历史文化名人在这里住宿、会友、观潮、吟诗,留下了诗篇。樟亭驿附近的凤凰山是唐代杭州府治、吴越国国治、北宋杭州州治、南宋皇城所在地。这一地区还有白塔、捍海堤塘等古迹和“浙江第一码头”、闸口火车站等一些近代文明的遗迹,是杭州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非常丰富和集中的地段,值得关注、重视和保护、挖掘、利用。

是否可以复建樟亭驿,展示和弘扬杭州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和驿站文化、钱塘江文化,这对丰富钱塘江边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平衡和完善杭州的旅游布局,发展杭州的旅游事业,促进和带动钱塘江沿岸地区的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可以把复建樟亭驿,作为杭州历史文化的遗迹和旅游的重要拓展区域来规划布点,重点展示唐代、吴越国和北宋时期杭州的历史,展示钱塘江潮文化,以及近现代历史文化,与南宋临安城遗址尤其是皇城遗址的保护挖掘规划相衔接。设计好樟亭驿的建筑,使其既展现古代建筑的风貌,又具有历史博物馆的功能,成为杭州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成为钱塘江边一个新的亮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7 20:50 , Processed in 0.180361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