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734|回复: 34

[图档] 【城事记忆】解放路的过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11 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159电车 于 2017-7-17 21:36 编辑

解放桥位于解放路东段,跨河东,曾名传芳桥、永宁桥。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这座桥被正式改名为解放桥。

据历史记载,此桥建于民国20年(1931年),选址葵巷与新民路连接处,名永宁桥。

民国14年(1925年),被改建为单孔净跨6.40米、桥长25米的石台、石拱桥,桥宽12米。

1959年,在原桥上游以石台、钢筋硂梁式桥面拼宽至26.90米。

1986年,再次拓宽桥面至27.40米,其中车行道18米,余为两侧人行道。

(感谢杭州市档案馆为本文提供图片)

作者:记者 施文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0 金币 +20 收起 理由
理想·离乡 + 20 + 2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24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国井——一口唐朝古井的今与昔
位于解放路北侧浣纱路口,如今是解百商圈最繁华是所在,就在整个路口的西北角,有一口不起眼的古井,这口井默默地驻守在这里,已经1200多年了。这口井就是相国井,建于唐代。



位于解放路北侧浣纱路口,如今是解百商圈最繁华是所在,就在整个路口的西北角,有一口不起眼的古井,这口井默默地驻守在这里,已经1200多年了。这口井就是相国井,建于唐代。

挖井人叫李泌,唐代那个时候在杭州当刺使。杭州自隋建州以来,城市建设日益发展,但城区因为是由于浅海湾演变而成的陆地,地下水是又咸又苦,不能饮用,居民居住的也相当分散,因而严重的限制了市区的发展。唐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李泌到杭州当刺使,他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居民的饮水问题。

李泌派人从涌金门到钱塘门一带开挖的六井,并非是挖土成井,而是由入水口、地下沟管和出水口三部分组成。先是在西湖沿岸靠近州城的湖中疏浚湖底,挖成水口,并用砖石砌起来,再在它的外围用木桩护着,里面就蓄积起清澈的湖水,有的还设置水闸,用来调节和开闭水源。然后在居民聚居处开挖水井,周围砌上砖石,蓄积饮用水。在入水口与出水池之间呢,挖掘成深沟(沟要低于西湖水底),沟内用石槽砌好,石槽内又安放连接着的竹管,铺上泥土后与地面齐平,就成了埋在地下的输水管道了(很像现在的输水管呢)。这样一旦打开入水口的闸门,清澈的湖水就会顺着管道注入水井。只要西湖的水不干,水井里的水也不会枯竭。

李泌当年开挖的六井,分别是西井、金牛池、方井、白龟池、小方井和相国井。随着时间的流淌,其余五井均已淹没,唯存相国井,在路边静看时代变迁

后来,由于杭州地下水质变好,人们就地掘井涌出的井水也能饮用,原有6井的功能逐渐减退。到了明代,6井中有4口井坏废,只有相甲井和西井还存在。到了清代,相国井和西井也都废弃而被填埋。辛亥革命杭州光复后,人们在井亭桥畔相国井原址用红砖砌了一个大井栏,留下了一个相国井的标记,使后人记住李泌的功绩。

1987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在原址修建了相国井井圈护栏,并在旁边立石碑记其事。相国井被列为杭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之后,杭州上城区商贸旅游局最近出资为相国井等一批杭州著名景观与百年老店注册了商标,并无偿提供给它们使用。

最近,杭州的古井保护再次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杭州城管办已经编制完成了《杭州市古井保护利用规划》,此次纳入古井保护范围的有200口左右,主要是建成50年以上的具有历史、艺术价值或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水井,其中就包括唐代的相国井,每一口被列入保护工程的水井都将由专家为其量身定制保护方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昔日御街官巷口
官巷口,解放路与中山中路的交叉口一带。不仅有元代回教凤凰寺,元宝街南宋德寿宫遗址等古建筑,也有奎元馆、景阳观等老字号和供销大厦、新华书店等新兴商店。在武林广场商业圈形成之前,这里曾是杭州的“老牌”市中心。

官道、花市、刑场构成的历史画面

在古代时期,杭州南部滨海,潮水常常涨到羊坝头、官涧口一带,时间一长,因为口音等问题,“官涧口”渐渐被传成了“官巷口”,这个名字就这么保留了下来。

官巷口也曾被叫做寿安坊,旧时乾道志、淳祐志都有着这样的记载:“寿安坊,官巷。”指的就是今日官巷口一带。

方志学家认为,“官巷”指的就是官巷口以南的中山路,南宋时,中央的文武百官按官衔高低由南到北居住在这条街上。上朝时,就沿着“御街”南行。宋代政府机构庞大,上朝也是盛况。“官巷口”就是这一盛况的启始点。

南宋灭亡后,官巷口逐渐成为繁华的商业区。《西湖游览志》说:“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花朝月夕,世俗恒言。官巷口有花市,卖花者以马头竹蓝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纠然。”可见当时盛况。

历史上,官巷口还是“闹市刑场”,抗清英雄张苍水便是在此地就义。清康熙三年(1664),张苍水被俘解来杭州,农历九月七日在杭州官巷口刑场就义,是年45岁。他被押赴刑场时,杭城百姓都自发地素衣素服来为他送行,可谓是“带镣长街行,告别众乡亲”。行刑前,张苍水口念五绝“我年适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厦已不支,成仁万事毕”,慷慨就义。现在,英雄的遗体被葬于西湖南屏山荔枝峰下,与岳飞、于谦并称为“西湖三杰”。

广告牌和老杭州的天桥情节

上文说到,官巷口早先时期曾是杭州的黄金地段,车水马龙,人流如潮。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要,分流人车拥挤的矛盾,1991年,官巷口人行天桥计划成型。1992年2月1日,天桥I字型钢结构横梁吊装成功。这是一座钢结构互通式人行天桥,长35米,宽4米。

现在说起这座桥,人们习惯性地称呼它为“官巷口人行天桥”,但是很早以前,它是以一家工厂的名字来命名的,叫做“西湖味精天桥”。当时,官巷口天桥正在建造之中,它的取名权即被杭州西湖味精厂以15万元巨资买下。杭州西湖味精厂花巨资买桥名的做法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支援了城市建设,为老百姓做了件好事,让大家交口称赞;另一方面,提高了本企业的知名度,增强了自己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这实际上比花钱在电视、广播上做广告要合算得多。因为声音和图像都是一闪即逝的东西,唯有桥可以保存长久。只要桥在,企业的知名度就在,这笔钱花得值得。于是,这座繁华路段的人行天桥,除了供行人安全过马路外,又有了一层新的意义:为市改建设和企业经营之间搭了一座互为促进共同发展的友谊之桥。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发展,城市中心慢慢向北变迁,官巷口的人流少了很多,加上行人都不愿意走天桥的习惯,这座天桥也日渐衰老、冷清。现在,随着中山中路的改造,这座天桥被装上了自动扶梯,开始重现生机。

一位老杭州在他的博客上这样写道:“位于解放路中山中路口的官巷口天桥,给我留下的是浓郁的香气——那是从百年老店里飘出来的。曾经有一度时光,每周总是和家人去奎元馆回味老底子的味道,回忆中那段时光是如此的悠闲,吃一碗香喷喷的鳝爆面,然后晃晃悠悠走上天桥,口留余香,抚摸着饱饱的肚皮,心满意足地往西湖方向眺望……”

作者:记者 施文 编辑:杜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59电车 于 2017-7-11 13:53 编辑

解百“新世纪”

在老杭州眼里,百货公司指的就是解百。这个在西湖边见证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百货大楼,在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从最初面积480平方米的两层木结构建筑原址,发展到了营业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

而今,解放路249号的解百新世纪,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个符号,更是一个历史的见证者。

更名 “解百”之名历久弥新

老底子的时候,杭州人把解放路沿线叫做“旗下”,做官的人就住在附近,有钱人也经常到这里来买东西。1918年,杭州解百的前身“浙江省商品陈列馆”就诞生在此。可以想象,当时去那儿买东西该是怎样一种财富和身份的双重象征啊!

解百新世纪以前叫做“解放路百货商店”,这个名称是1958年注册的。1958年以前叫“百货公司营业部”,所以在老杭州的眼里,百货公司就是解百。当时解百就隶属于百货公司下面的一个营业部。1958年独立以后,叫“解放路百货商店”。成立集团的时候,把“解放路百货商店”这个名称改为了“解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解百名字的变更也是和解放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就像新中国成立前后,那时候降生的孩子大多会被取名叫“国庆”、“建国”之类的。解放路这个概念,在当时也是一个很时尚、前卫的名词。取名解百,不仅有庆祝解放的意思,而且还蕴含着解放后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的意味。

随着时代的进步,“解放路百货商店”这个名字现在看来似乎有些传统了。所以后来就加了个新世纪,叫“解百新世纪”,既保留了品牌的认知度,又赋予了它一定的时代性,注入了新的活力。

变革 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

杭州解百是浙江省第一家国营百货零售企业,从解放初期到改革开放前30年的时间里,它被视为“浙江省第一店”;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里,它的变革与杭州商业的发展相关,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应该说解百的发展历程也是咱们国家发展历程的缩影,它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传统企业到现代企业的巨大变革。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杭州解百凭借着良好的信誉和大店优势,可获得较大的商品配额,当时从该店分配出去的商品占到杭州市的40%左右。

解百商店不仅是杭州本地人最愿意逛的地方,也是外地游客来杭必去的,许多老杭州人对于人们在解百排队争购紧俏商品的壮观场景还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后,解百的进货渠道就很广了,也可以到外地去进货,到贸易商、代理商那里去进货,为经营带来了很多的活力。从这一步开始,解百的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了,进来的商品也畅销,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当时老解百对卖的东西也有政策要求:有小商品必备目录,比如灯泡、火柴、针线必须要卖的,不能不卖的,因为有规定的,要保证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发展 解百的“新世纪”

多年下来,在消费者的印象中,解百是大而全,什么东西都有,价格合理,讲诚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超市从百货业分化出去,新商场、新业态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成长,杭州解百“一枝独秀”的局面被打破。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城市中心北移,解放路附近不少居民外迁,同时武林商圈兴起,新型商场以咄咄逼人的势头和新生代百货的营销、管理模式,向传统百货行业发起了猛攻。

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得以发展?1995年下半年开始,解百步入了艰难的调整期。

2000年,投资4亿元的新世纪商厦开张运行,解开了解百接轨现代百货的新篇章。解百的周边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湖滨商圈的商业布局变得高档和国际化,以休闲及旅游消费为特色,把风景融入城市的繁华,奠定了其特殊的商业地位。

2002年,新一届的解百领导班子确立了“精致生活,休闲人生”的经营定位,将目标消费群锁定为具有一定消费能力,追求生活品质的中青年白领。从此,解百跨越半个多世纪的“老字号”重发光彩。

2008年,杭州各大商场或者新店开张或是兼并。解百也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期,出手收购了元华,扩大营业面积3万平方米。

200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对解百来说也是不寻常的一年,到今年年底商场营业面积将从原来的4万平方米,增加到8万平方米,相当于再造一个解百!

11月底,解百重新定位、重新布局、重新装修以后,将全新亮相,翻开另一个“新世纪”。

作者:记者 李文 编辑:严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溢大酒店


       杭州,浙江省省会,不仅西湖风光景致如画,闻名于世,发达的经济及多元化发展的工商业,使得这座历史文化和风景旅游名城的商务交流也十分频繁。

       香溢,顾名思义,香味四溢,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苏东坡诗句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杭州描绘得如此婀娜,香溢、相宜有异曲同工之妙,S型的店标如同烟云袅袅升起。

       1998年6月18日,一家四星级标准的涉外酒店--杭州香溢大酒店,在繁华的解放路中心正式试营业。站在解放路上一眼望去,20几层的高楼让人一眼就能认得出来。

1998年5月,香溢大酒店主楼刚刚建成,成为了当时解放路上最引人注目的建筑

       其实在建造大楼之前,还有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原来的解放路上有许多老房子,那个时候文物保护意识可能并不是很强,在香溢大酒店的原址上,有两间老房子,之前并不起眼,但是后来取证发现早在1922年,这里曾经是中共浙江省第一个党组织杭州党小组和团支部建立的地方。最终,中共杭州市委决定把原址纪念碑嵌入香溢大酒店的楼体,让人们在这里想得起先辈的故事。

经过了10年的发展香溢凭着自己的酒店文化和服务理念拥有了自己固定的客源,许多经常来杭的外国宾客,习惯性的入住香溢。虽然随着时间的发展,杭州的四星、五星酒店比比皆是,但是就是在这样的竞争压力下,香溢的经营业绩依然取得了稳步的提高。

今天的杭州香溢大酒店已经是浙江省旅游界名牌联号数量最多的集团化组织——“香溢旅业”的旗舰酒店,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和“浙江省最佳星级酒店”,并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了杭州酒店业和餐饮业界一块金字招牌。  
作者:记者 杨超 编辑:杜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7-7-11 13: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图2的图片够老,交警岗亭,维新都在,远处还是供销大厦,我有个小学同学的爸爸以前在这个岗亭执勤的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丰乐桥畔丰乐楼 引多少文人墨客竞风流
丰乐桥位于解放路中段,旧名踏道桥,是杭城的古桥之一。仁和、钱塘两县以此为界,北属仁和、南属钱塘。

南宋时期,桥畔有座丰乐楼酒店,朝野绅士常在此宴会,因此得名丰乐桥。

它本是一座石拱桥,民国14年改建过一次。1959年改建为一孔净跨8米、桥长9.20米的石台、钢筋硂梁式桥,桥宽25米。1985年再次拓宽至40米,其中车行道18米,余为两侧人行道。

1959年解放路扩建拓宽,中东河综合治理,进行全面改造。于原桥址西建一座地下人行道,东侧新建跨河桥。

丰乐楼,引多少文人墨客竞风流

要说丰乐桥,不得不提丰乐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丰乐楼丰富了丰乐桥的文化。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许多人认为宋高祖当时在楼外楼里享受惬意时光,其实这里说的“楼”是指丰乐楼。

明代杭州人,大学者张岱对此解读为:“高宗移汴民居杭地嘉(兴)湖(州)诸郡,时岁丰稔,建此楼,以与民同乐,故名。”道出了高宗不忘与他的东京老乡“汴民”同忧共乐的心态。

在《水浒传》里妇孺皆知的樊楼说的也是丰乐楼。

诗人刘子翚当时所作《汴京记事诗》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诗”:“梁园歌舞足风流,美酒如刀解春愁。忆得少年多乐事,夜深灯火上樊楼。”也许刘子翚并不喜欢丰乐楼这官方色彩太浓烈的名字,也许是诗歌本体的具体要求,他选取通俗化、百姓化的“樊楼”概念作为怀念对象。

丰乐楼里,还曾有一位名动京城的名妓——李师师,只是那时已是美人迟暮、流落他乡,刘子翚亦为她作诗:“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缕金檀板今无色,一曲当年动帝王。”

与丰乐楼有关的,还有一幅名画——“丰乐楼图”。此图原名“阿房宫图”,后根据画中夏永题记改今名。绢本水墨,纵25.8厘米,横25.8厘米,右上以“小如蚁目”的蝇头小楷题写《丰乐楼记》。曾经清梁清标收藏,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图绘楼阁近景,取俯瞰效果,观者似站在附近一处更高的楼阁上远眺,构图十分奇妙。楼阁描画繁而不乱,线条细密而不琐碎,杂树垂柳摇曳多姿,隐隐中有游客往来于街道上,人物虽小,但姿态生动,活灵活现。远景则笔简墨疏,若隐若现,衬托出丰乐楼主题又表现了自然界的风光。

丰乐楼图作者夏永,字明远,钱塘(今杭州)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元至正年间,他是描绘楼台亭阁界画高手,宗法王振鹏,风格工整细致,雅逸不俗,在界画中实难能可贵。

丰乐桥下挖出杭州第一座人行地道

丰乐地道位于解放路、中河路交叉口,是杭州市第一座人行地道。1985年7月1日开工,次年12月23日竣工。

地道主通道呈“口”字形,出入由八处净宽2.46米的踏步平台组成,主通道沿中河路长38.60米,净宽3.86米,净高2.55米,为钢筋凝土结构,大理石、彩釉砖镶面,水磨石地面。入口处由三个由高渐低的门框排列而成,配以花岗岩浮雕作为装饰。

2004年,丰乐桥人行地道结合解放路的整治进行改造,拓宽拉长了出入口的坡道,同时增加无障碍设施。

相比丰乐楼,丰乐地道的文化要单薄得多了,不过一位家住附近的网友倒是乐于将自己常年步行通过地道的心情拿出来与众人分享,特摘录在此:

“丰乐桥地道没有武林广场地道奢华,但又要比西湖大道的地下人行道要热闹。

每次下班回家,最让我期待的就是要经过这么一座地道。夏天的时候,有一个老头每天都在入口处摆摊,卖他自己编制的玩具。做工很精细,形象也很逼真。据老头说,用来编小动物的草能驱蚊虫。因此每次都想停下来看看,可每次都匆匆而过。天凉了,蚊子也没了。不知哪天起,老头的摊子也不见了。他去哪了?或许又去寻找另外某种神奇的草了。

一个下雨天,我走进地道隐隐约约的听到了吉他声,四处望了一下,没有看见弹吉他的人。再往前走,发现一个少年抱着吉他,靠墙立着,低着头,长头发盖住了他的脸。此时传来少年的歌声,很清澈。行人经过跟前时,他下意识将头再埋低一点。面对生活,他束手无策。不知道是不是由于回音大,当我走出地道时那歌声还在耳边。

又是一个艳阳天,但有点闷。照常经过地道,这里独存了一份清凉。地道却少了少年的歌,回到了之前的安静。可以感觉的到橱窗、浮雕、匆匆的行人,地道里所有的一切都在想念少年的琴声和歌声。

在地下行走,让我逃离城市的喧嚣。这里没有刺耳的刹车声,没有艰涩的喇叭声,这里是我的乐土。虽让我行色匆匆,但我珍惜每一次过往。”

(感谢杭州市档案馆为本文提供图片)

作者:记者 施文 编辑:严勤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思澄堂——独具特色的“杭州建筑”
在杭州解放路与丰乐桥畔的交叉口,有一座中西风格的三层建筑。屋顶上高耸的十字架是它的标志,墙壁上每一块“高龄”的青砖都记载着它走过的沧桑。它就是杭州现存历史最悠久、最专业、最大的一座教堂——思澄堂,迄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

1927年,教堂正式建成,范围比现在要大,一直延伸到解放路中间,并有一座钟楼(解放路拓宽时被拆除)。从吴山俯瞰,可见十架高耸,屋檐翘角,建筑风格中西结合,颇有特色。

在人们的印象中,教堂建筑总是西洋风格的,如“哥德式”、“罗马式”、“拜占庭式”,所以国人习惯称基督教为“洋教”。如何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相结合,使国人能够接受基督教,国人做了很多尝试,如《合和本圣经》、《普天颂赞》诗歌本。而文化既有外在的形式,更有内在的精神结合。相比之下,外在形式上的变化和融和更容易些。当初思澄堂的设计者正有这个意图。

思澄堂整体建筑是显十字架的形状,从高处俯瞰,看到一个巨大的十字架,以表明是基督教。外墙用青砖实叠,内用进口洋松木做梁柱。二楼、三楼的地面用木板铺垫,共3层楼,是一座砖木结构的教堂并采用中国建筑的对称格局。在外墙西面的底角有2块大理石基石,上面写着“万古磐石,耶稣降世”和“那已经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稣基督,此外没有人能立别的根基”。走进教堂,一阵松木清香飘来,给人一种清新之感。一楼的讲台下有一个浸礼池,二楼是主会场,一面是讲台,三面是座位,三楼采取中国式的回廊格式,坐在二、三楼任何一角都能看到讲台,视角非常好。屋檐翘角很有中国特色,特别是窗门采用中国园林的支摘窗式,这种建筑风格在中国教堂中是独一无二的。整座教堂可以容纳1800人。

2004年5月,思澄堂被杭州市人民政府评为第一批“杭州历史建筑”,它的存在对研究杭州基督教历史及中国教堂风格,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实物。现如今,思澄堂修缮一新,已成为杭州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文景观。

(感谢杭州基督教会思澄堂同工陈伟为本文提供图文资料)

作者:记者 施文 编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59电车 于 2017-7-11 13:40 编辑

解放路50号——杭州针织厂
新门牌代表着城市的生长方向。60年历史变迁,一些旧的路标与门牌在时间的洗涤中消失了;同时,新门牌号也伴随着新居住区与建筑物的诞生。

在解放路50号,记者找到了让老杭州人倍感亲切的杭州针织厂。迄今已经有60余年历史的“杭针厂”,现在已经改名为杭州中纬实业有限公司。但是“六一针织厂”这个称谓依然深刻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在六一牌内衣的门市部,一位60岁左右的阿姨刚买了整整一袋子的男士的内衣,有内裤、袜子、背心等。见我在店内进行咨询,热心的阿姨忙过来说:“这里都是卖我们这个年龄穿的衣服,你们小年轻的东西很少的。”

聊天中,记者了解到这位阿姨姓宋,已经退休,今天特地过来给自己的老伴选衣物。“我们家老头儿穿六一牌的衣服已经几十年了。他认牢了这个牌子,只穿他们家生产的,要不然我也不会从大老远的家里赶到这边来买。”

宋阿姨离开六一店时,店内的两位服务员微笑着挥手道别,看得出她们相识已久。

很多老杭州人对六一牌有着特殊的感情。据一些老人回忆,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是六一针织厂发展的黄金时间。那个时候整个杭州市乃至浙江省的人们,竟有大半人穿“六一”这个牌子的衣服。

1924年,由6位浙江籍留法学生抱着实业救国的志向,在上海闸北区建厂。由于当时上海的民族工业受到外国资本家的强势排挤,所以于1927年厂房整体搬迁到了杭州的中山中路,也就是现在的杭州花鸟市场这一带。

1955年全国正处于企业公私合营改造时期,全厂又整体迁到解放路上,1957年正式成为国有企业,在目前是浙江省针织行业规模最大的全能型厂家之一。企业的董事长王建华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杭针厂是杭州排名第二的纳税大户!这可是一个挤破了门槛也进不来的好单位。工人们每年的工资是100块,但是奖金却达到500块呢!”

上世纪90年代,国家的经济转型,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大,杭针厂又开始向私营企业过渡,成为杭州市少数改制成功的企业之一。现在该企业经营着六一牌和尔佳牌两个内衣品牌。即使发展至今,六一牌依然有着一批固定的忠实顾客。尔佳品牌主导产品为莱卡棉、火龙丝等内衣系列,做工上更加追求精致,档次也提升了。

作者:记者 童文洁 编辑:罗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青 发表于 2017-7-11 13:32
图2的图片够老,交警岗亭,维新都在,远处还是供销大厦,我有个小学同学的爸爸以前在这个岗亭执勤的

还有更新呢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金衙庄——那个诗情画意的私家花园
金衙庄在哪里?就在解放路与环城东路的交叉口。找金衙庄很方便,只要找到路口的那几株百年香樟,就到了金衙庄。

杭州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有一条主通道——新城隧道的西起点,就在金衙庄这里。

至于金衙庄名字的来由,据说百年前,这里的确有一座号称“钱塘第一”的私家花园,园主是一个叫金学曾的大官。由于金学曾是江南才子,又有较高文化素养,金衙庄设计也因此充满诗情画意,号称杭州私家花园之首。

之后,庭院几易其主,清代官员章文简、严沆、舒晚山等人都在这里住过,并分别将其改名为章园、皋园和舒园;再后来,这里又相继入驻过采纺局、洋务局与盐运使署等政府机关。

作为“五纵六路”综合整治中的一处重要历史文化碎片,2007年,位于环城东路边上的金衙庄公园全新亮相,这个原本单纯的休闲公园变成了一座能反映杭城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公园。

整治中,金衙庄公园里增设了许多历史文化景点和小品,走在其中,能感受到浓浓的杭州历史文化。

公园南侧是“盐担儿”雕塑。历史上,清泰门外是繁忙的盐业聚集地,盐贩穿梭、盐厂云集,民谚“清泰门外盐担儿”就是由此而来。

1909年,沪杭铁路沿河东入城,当时设车站于清泰门(即今杭州火车站),“铁轨之音”景点正是取意于此:一截老铁轨,一个站台,还有一幅雕刻的杭州老地图,地图上面的标记都用手工绘制而成,每条街巷都清晰可见,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杭州老城墙和城门。

公园北侧还有一个老式自来水龙头,一块描述杭州水厂发展变迁历史的石碑,因为杭州第一家自来水厂——清泰门水厂就是在这里。水是建城之本,景点因此取名“城市之本”。多组与水相关的景观小品,意在唤起人们珍惜水源、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五纵六路”的综合整治还建设了金衙庄过街地道,地道呈一个“T”字横卧,上下都是电梯,地道地面是用一种鲜黄色石粒一样的东西铺设而成。据杭州市建委的专家介绍,这种材料叫聚酯透水混凝土,透水、防滑,在杭州人行地道中还是首次铺设。

作者:记者 徐洁 编辑:杜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解放路30号——马坡巷
解放路30号。在寻找30号这个门牌号时,着实让记者犯了难。找到了28号、找了32号,唯独找不到30号。而原本应该是30号这个位置却是一条名叫马坡巷的小街道。

根据陈建一的《杭州街巷》记载介绍,伟大思想家龚自珍就诞生于马坡巷。

马坡巷南起清泰街中段,北贯解放路,连土桥东河下。宋代初名马婆巷,至明代始正式命名为马坡巷。“文革”时改称“新人弄”,“文化大革命”后又恢复原名马坡巷。

马坡巷上的有一些名园,如清秀雅致的“小米山房”(俗称小米园)。园为汪淮所建,因传闻大书法家米芾之子在此留有遗址,便以“小米”二字定名。

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杭州著名园林——金衙庄。早先以金衙庄为中心分为上马坡巷和下马坡巷。金衙庄不但构成上下马坡巷两段的分野,而且成为解放路与环城东路交叉处附近地域的名称。这片园林面积宽阔,由明代官僚金学曾创建成私家别墅,故称金衙庄。

马坡巷的历史倒是清楚了,但是门牌号30号还是没有找到。难道这条巷子就是30号?上城区地名办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其实这也不奇怪,我们在排号的时候,为了以后的道路重修、改建方便,所以会在有些地方留下一个号子。”

随着历史变迁,30号这个门牌号会由哪家来填补这个空缺呢?

作者:记者 童文洁 编辑:罗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湖滨一公园,60年变迁依然楚楚动人
湖滨一公园,杭州的“城市客厅”,位于解放路之最西端,也是解放路走向西湖的大门。

湖滨一公园是湖滨公园的一部分,整个湖滨公园长约一千米,由6块大小不一的园地连缀而成。从南至北,依次为一公园、二公园、三公园、四公园、五公园、六公园。

辛亥革命后建起了杭州第一座公园——湖滨公园

杭州老城沿西湖曾有三座城门,自北而南依次是钱塘门、涌金门、清波门。清波门虽在旗营之外,但那里是押犯人去杀头的地方,坟茔很多,杭人以为很不吉利。而北边的钱塘门,又正是“旗下”的要害,镇浙将军署即在那附近,旗人管制很严,一般汉人怕惹事,尽量避开。所以只有涌金门,是人们出城游湖的出口通道。辛亥革命后拆除了旗营及城墙,建起了湖滨路和杭州第一座公园——湖滨公园。

从历史照片上看,民国时期的湖滨公园已经闹中取静、恬淡安谧。濒湖隔有铁链栏杆,紧邻西湖建有宽约一米的人行道,人行道一侧一定距离内分布着石凳子,供市民休憩。湖边停靠若干小船,供市民游湖。

60年的整修和补植使湖滨公园成为绿色长廊

此后几十年里,湖滨公园经过几次扩建和整修,并多次掀起绿化高潮,补植花木,让湖滨公园逐渐变成了一条宽阔的绿色长廊。

除了绿化之外,湖滨公园还经历了几次大的变动。1961年时,为了方便游客游湖,开辟了湖滨公园开往三潭印月和中山公园的专程航线,这样,可以使每天载客人数增加一倍左右,使更多的人乘到西湖船。同年国庆前夕,湖滨公园还装上了一长列白兰花形的花式路灯,把夜西湖打扮得更加妩媚多姿。据悉,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装置花式路灯。

1996年时,湖滨一公园上塑起了一个叫“美人凤”的雕塑,作为杭州城市的“城标”,反映杭州作为风景旅游城市的独特风采和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也表现出现代杭州蒸蒸日上的城市精神风貌,表达多少年来国内外千百万游人对西湖的向往和眷恋之情。“美人凤”雕塑,历时3年,耗资120万元,在当年1月建成开放。

西湖综保工程升华湖滨一公园

2003年,杭州开始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湖滨一公园被纳入西湖南线整治工程中。在整治工程中,复建了被称为清钱塘十八景的“亭湾骑射”,建亭廊挑入荷丛中,供游人赏景留影。在绿化上保留现状大乔木,迁移亚乔木及灌木,拆除破旧建筑,只保留澄庐及其南侧黄色别墅,改为旅游服务用房。大部分开挖水体,并与西湖沟通,使景观通透。

曾经作为杭州“城标”的美人凤雕塑也在同年被拆除,虽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出于两个原因(一是西湖湖底隧道工程其中一个出入口正好位于美人凤雕塑的基座附近,而“美人凤”数十吨吨位的建筑放在隧道上方,会给安全带来较大隐患;二是湖底隧道调整了湖滨路与南山路的线型走向,调整后的湖滨路将向景区内切入,这样一来导致大体量的“美人凤”与新拓道路距离太近,不适合再放此处。)还是把它大卸三块,暂时存放于杭州雕塑院内。

放置美人凤的地方矗立起了一块清朝乾隆皇帝御笔“杭州西湖”的题词石刻,在石刻的另一侧还建起了一个名叫“晚香”的亭子。现在已经成了老年人的乐园,亭子周围的空地上还自发地形成几个戏曲角落。在这里,演员和看客是流动的,琴师将二胡往膝上一搁,柔软的旋律从琴弦之上流淌而出,按捺不住的看客便咿咿呀呀地唱起来。一曲终了,掌声响起,映衬着石刻简约的影子,成为一公园里靓丽的风景。

“我有痴情望如画,不知己亦画中人”,这是湖滨公园的真实写照。60年来,湖滨公园轻轻飘洒在西子湖的东岸。从这里凝望湖景,湖中三岛、苏白二堤、塔影、厅石、绿树、星点红瓦,历历在目。

(感谢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对本文的支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90岁的钟楼 站在市井和繁华之间
看上去旧旧的钟楼,矗立在这里已经整整90个年头了。

1

青年会钟楼,老杭州人,对它是很有感情的。

钟楼在哪里?

在青年会。

青年会在哪里?

解放路隔壁头,青年路上。

2

看上去旧旧的钟楼,矗立在这里已经整整90个年头了。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旧址钟楼建于1919年(另一说法是建于1921年),楼下为大门,入口作半圆拱券形,楼顶设报时大钟,是当时杭州城内的标准报时钟。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旧址曾有“西湖之冠”之称,现为浙江省文保单位。

钟楼还有个更准确的叫法,叫做钟水塔,有五层楼高,别小看这个钟楼,当年刚建成的时候,杭州城里还没有自来水,最上层是一个蓄水池,钟楼是可以一楼多用的。这一类型的钟水塔,杭州只此一座。

钟楼的准确地址,是现在的青年路27号。

  3

报时大钟由美国波士顿公司铸造,重1200公斤,大钟有四面向外展示时分的钟面,每半小时报时一次。

刚刚建好的时候,杭州还没有那么多高楼,四周都是平地,钟楼孤零零地矗立着,敲钟的时候,据说方圆十里都能听到钟声:“嘡、嘡、嘡……”

通往大钟的“心脏”,有好几段窄窄的楼梯,楼梯坡度很陡,都快接近90度了,只能一个人“攀爬”上去,90年后的今天,踩在楼梯上,木板发出“吱嘎吱嘎”的声音。

钟楼的“心脏”是一个6平方米大的房间,中间摆放的是大钟主机部分。四面墙壁是透明的玻璃钟面,复古的设计,让人不禁联想到老电影中十里洋场。

主机中心的一个齿轮稳稳地转着,发出“咔哒咔哒”的声响。

4

90年来,大钟就像一位老人,站在路口,默默凝望着周遭的变迁。

钟楼下的门洞,写着英文字母YMCA,里面就是杭州基督教青年会。

青年会常年举办各种各样的培训,外语、财会、舞蹈、健身……丰富多彩。青年会还联合社区一起开展文化娱乐活动。

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青年会的对面,就是上城区少年宫,一到星期天,大人领着孩子来到这里,现在回想起来,少年宫应该是“寓教于乐”、“素质教育”的先锋了。

青年路也因为有了青年会和少年宫,一直川流不息。

再后来,青年路还开出了一家通讯市场,背靠着居民区,从钟楼这里拐到国货路,再下去就是繁华的解百商圈了。

如今,钟楼的一边是市井人家,一边是繁华商圈,不变的还是那一路的遮天法国梧桐。
5

青年路与解放路的路口,是鼎鼎大名的新华书店。

青年会隔壁的国货路,有杭州日报社的旧址。

可能是这个原因,青年路“书卷气”十足,书摊儿都喜欢在这里扎堆。

鼎盛的时候,短短一条青年路上,挤了四五家书报摊,也真是奇怪了,互有竞争,但也相安无事,因为人流旺啊,买报的,买文具的,蹭书看的,一站就是好久,大家各取所需。

70后的文学青年刘刘,小时候就住在中山路上,他经常吃好夜饭,去青年路上荡一圈,因为“那边的书摊儿,有外面过来的杂志,其他地方买不到。”

荡好青年路书摊儿,往北走,再去新华书店里翻翻书,出了新华书店,太平洋电影院就到了。青年会钟楼所在的这个三角地带,可算是老杭州的文化娱乐中心。

6

大钟90岁了,也不是没有坏过。

大钟不走了,钟声不响了,敲钟紊乱了,都有人急急地向报馆报料。

在杭州日报的记载中,有关大钟维修最早的记录,是在1963年。

之后,1983年、1993年、1995年、2002年……大钟“体检”了,大钟“手术”了,只要是大钟的新闻,都会成为一段时间内的市井热门话题。

新闻中的主角,除了大钟,就是热心市民。别看是洋货,美国波斯顿生产的,漂洋过海到了杭州,病了,坏了,洋法、土法一起上。这90年来,大钟的“医生”除了专业的钟表师傅,还有完全的外行人。1963年那次,修好大钟的就是杭州的一位摩托车教练员。

最近三五年,有关大钟走时、敲钟的消息,才开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新闻也鲜有报道了。

毕竟,时光荏苒,随着手表、时钟的普及,再后来手机上也能看时间了,钟楼的报时功能已经渐渐弱化。
7
钟楼90岁的这一年,盛夏,再次走到钟楼下,对对表,大钟走时依然准确。

而坐在钟楼下的老人说,大钟已经不敲了,话语中带着一丝憾意。

多年来,钟楼的四周,已经建起了越来越多的建筑和民房,它不再孤单。而高楼一幢幢崛起,与钟楼也贴得越来越紧,频繁的敲钟报时声不经意中打扰了“邻居们”的休息。

于是,从去年上半年开始,钟楼做了微调,大钟走时依旧,报时就不再了。

而事情也总有两面性,不敲钟之后,也有人抱怨说,听不到钟声,睡不着觉了呢。

8

现在,钟楼之于杭州,其地标意义,更甚其报时的意义。

打车,去青年会。

司机:在哪儿?

答:解放路那边,有个钟楼的地方。

司机:钟楼啊,我晓得了。


作者:记者 徐洁 编辑:严勤 杜琳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7-7-11 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小学的时候,每个整点大钟都会响,我们在教室里都可以听见的,几点钟就敲几下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印记”杭州书画社等待涅磐
老杭州,特别是喜欢书画篆刻、文房四宝的老杭州们,肯定记得曾经位于解放路、湖滨路、南山路交界口,这个杭州最繁华地段的“杭州书画社”。因为这里曾是杭州最大的经营字画、文房用品和美术书籍的专业商店和老字号,也是各级领导、文人墨客热衷光顾的场所。

可以说,杭州书画社,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杭州一个强有力的“文化印记”。

杭州书画社曾经“往来无白丁”

解放路198-200号,这是杭州书画社曾经的门牌号,解放路之最西端。1959年,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为发展杭州市美术书画事业和恢复西泠印社社团,由杭州市文化局组建了事业性质的“杭州书画社”,用以文养文的方式为西泠印社社团的恢复和发展提供物质支撑和经济保障。

当时的杭州书画社占地近1000平方米,三层建筑,门前是一大片绿化带,对面是西湖,还邀请了中国文化巨匠郭沫若先生为画社题词匾额。建筑中,三层是行政办公楼,二层是对外开放的环湖宾馆,一层则是商场。

落成典礼在国庆前夕召开,当天,杭州书画社就展出了当代大家马一浮、张宗祥、潘天寿、沙孟海、邵裴子、吴茀之,诸乐山、阮性山、余任天等的书画精品100余幅,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欢迎。

此后,杭州书画社开始日益繁荣发展。来杭州书画社的人档次越来越高,中央和省市领导以及很多文化大家都络绎不绝。据说毛主席来杭州,省委必派人来书画社借藏品给毛主席看。马一浮、张宗祥、潘天寿、沙孟海、邵裴子、吴茀之、诸乐三、阮性山、余任天、王个簃 、程十发、方介堪、方去疾、陆维钊等书画篆刻大家更是常客,当时的书画社可以说“往来无白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杭州书画社都是杭州最为知名的标志性文化单位之一。在其鼎盛时期,曾与北京荣宝斋、上海朵云轩齐名并称为中国书画业三杰。

直到1978年,西泠印社组织架构调整,西泠印社成为事业单位名称,保留“杭州书画社”字号。杭州书画社结束了其长达20年的以文养文的使命,成为西泠印社的一个商店。

老杭州回忆杭州书画社轶事一二

有关杭州书画社的轶事,很多老杭州都记忆犹新。据说,杭州书画社门前还曾经一度成为不少市民恋爱约会的场所,恋人们看中的是这里的环境和氛围,面临西湖,闹中取静,且洋溢着浓浓的文化气息。

70年代末,大大小小的年卡就如同90年代流行的纸质贺卡一样,深受市民喜爱。小年卡和现今的扑克牌一般大小,一面是风景、戏剧、人物等图案,一面是年历。年卡成为当时人们的一个热门收藏物,交换年卡风靡一时,而杭州书画社成了最大的交换场地。

装裱字画是杭州书画社经营的重要业务之一。中国美院的教授们经常带着自己的画来装裱,裸画和裱过的画往往有很大差别,教授们往往是早上上班时送过来,晚上下班时过来看,看到自己的画装裱后挂于书画社墙上,心情有滋有味。

在如今看来价值上百万甚至是无价之宝的字画,如吴昌硕真迹在杭州书画社展出时,也只是挂在橱窗里,橱窗也没有设警报器,但从来都没有出过事。潘天寿的字画常常被摆在杭州书画社门口的摊位上买卖,15元一张,还没有人买。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不可能的。

而很多喜爱书籍字画的老杭州,空闲时总是在杭州书画社、新华书店以及当时位于清泰街上的杭州古旧书店(现已拆)三家店里来回逛,一逛就是半天、一天。

杭州书画社等待新时机涅磐

如今,再次寻访故地,已经找不到当年杭州书画社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STARBUCKS”之类的名品店。

2003年时,西泠印社作为杭州市文化体制改革综合性试点,将原西泠印社产业部分事转企,组建了国有独资的杭州西泠印社有限公司,杭州书画社成为其旗下的一家门店。由于湖滨路改造工程的需要,杭州书画社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地块,但为了延续“杭州书画社”的文脉,暂迁至将军路和柳营路口过渡,并在初步激活经营机制的基础上,延续了杭州书画社一些传统的经营项目,但已纯粹成为一家商店。

不过,尽管门店变小,影响变弱,但那块由郭沫若书写的“杭州书画社”无价匾额经过50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熠熠发光。

目前,西泠印社已成立产业集团,在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框架指导下,“杭州书画社”正在等待新的时机涅磐。

(感谢西泠印社有限公司对本文的支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1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159电车 于 2017-7-12 12:55 编辑

90年代解放路建国路口、解放路直方大伯路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7-7-11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159电车 发表于 2017-7-11 14:06
90年代解放路建国路口

下底张是直大方伯解放路口
发表于 2017-7-1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湖滨的骑楼真是太可惜了唉  六一针织厂遗留的建筑去年彻底平了现在空着不知道要造什么
发表于 2017-7-12 08:34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溢门口有双巴经过,咋就没印象呢。。。。。。
发表于 2017-7-12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7-7-12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发表于 2017-7-12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宗好图
发表于 2017-7-12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图
发表于 2017-7-12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159电车 发表于 2017-7-11 13:24
相国井——一口唐朝古井的今与昔
位于解放路北侧浣纱路口,如今是解百商圈最繁华是所在,就在整个路口的西 ...

井亭桥 由来于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杭州网 ( 浙ICP备11041366号-1 )

GMT+8, 2024-11-19 09:28 , Processed in 0.269059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